首批中華鱘抵達大海 虎牙全程直播萬尾「水中國寶」回家路

2021-01-11 中國青年網

萬物生機勃勃,自然界迎來了新的輪迴,隨著湖北的慢慢甦醒,5月6日13時30分25秒,距離中華鱘放流點約1800公裡的江陰監測站點監測到編號4911的8齡中華鱘率先進入河口水域,成功入海。隨著「先頭部隊」的成功入海,標誌著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湖北省宜昌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年第62次萬尾中華鱘放流之旅圓滿結束。

受疫情影響,本次中華鱘放流首次開啟了傳播更廣泛、更直觀的「雲端模式」,虎牙直播作為獨家網絡直播平臺全程見證此次活動,組織志願者報名、線上問答、互動刷屏等活動,為公眾獻上了一系列豐富的「線上中華鱘放流之旅」,通過直播號召更多網友關注中華鱘,加入到共同保護自然的行動中來。

(百萬虎牙網友見證中華鱘放歸長江瞬間)

 強勢圍觀+問答,中華鱘放流知識講堂

中華鱘放流之旅的首站——湖北宜昌的現場直播,吸引了超過100萬觀眾的強勢圍觀,大家共同見證中華鱘回歸長江的瞬間,紛紛表達了對湖北的祝福之情,以及對保護野生動物行動的肯定。

在接下來的兩周內,隨著中華鱘途徑武漢、南京、上海,虎牙派遣三位主播跟蹤中華鱘活動,並實時與中華鱘研究所連麥互動,多場直播吸引了超過300萬網友觀看、互動,活動受到了網友及社會輿論的廣泛熱議和好評,更有觀眾在彈幕中刷屏為中華鱘打call點讚。

「主播+專家」傳遞中華鱘保護理念

(虎牙主播「倒立小爽」在直播間帶領網友複習)

此次活動中,以中華鱘入江入海為引線,虎牙又為公眾帶來了三場內容豐富、妙趣橫生、乾貨滿滿的公益科普大講堂,大大滿足了網友的好奇心。武漢站的守衛者泓澧老師在遺愛湖溼地館中與專家進行連麥,專家則帶領網友參觀中華鱘研究所,雙方就湖北周邊的珍貴魚類物種進行了有趣的「跨時空」對比,讓大家感受一個立體的長江流域水生態圈,著重介紹了中華鱘在整個生態保護中的作用。南京站守護者小爽,在直播前悉心製作了數十張手寫板,帶領大家複習中華鱘洄遊相關知識的同時,又向研究人員討教了許多中華鱘的趣味知識,整個過程「有圖有真相」,讓網友直呼有趣、過癮。而上海的守護者壯壯豬,則在線開啟了一波互動問答,帶領網友為中華鱘打Call,通過刷屏表達對中華鱘入海的支持。

(主播開啟趣味問答「猜猜哪批中華鱘會先到大海」)

此外,虎牙直播專題頁中還開設了線上志願者招募活動,號召了眾多志願者,積極投身於環保公益事業的實踐中,用實際行動護航中華鱘。中華鱘研究所的專家表示「這次放流活動首次引進了網絡直播的互動形式,不僅能向大眾傳達保護野生動物的理念,也希望通過虎牙這個平臺向公眾展示中華鱘世界真實的生存狀態,期待大家能一起加入行動。」

縱觀中華鱘放流之旅的多場公益科普內容,不僅讓廣大網友在直播過程中學習了各類知識,更有利於大眾環保理念和意識的增強。虎牙直播始終重視作為直播龍頭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此次活動的開展更加堅定了虎牙直播保護野生動物、守護生態環境的決心。

(來源:消費日報網)

相關焦點

  • 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水中國寶」何去何從?
    原標題: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 「水中國寶」何去何從?「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它們能長到4米、1400多斤,是長江特有珍稀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稱為「國寶」,但現在卻面臨著滅絕風險。人工保護性養殖是拯救這個珍惜物種的重要手段。湖北荊州的恆升實業有限公司內建有中華鱘人工繁育的重要保種基地,567尾中華鱘暢遊其中。
  • 「特寫」搶救「水中國寶」中華鱘
    記者 | 黃景源編輯 | 劉素楠12014年5月-10月,東海水產研究所魚類資源監測船持續監測近萬平方公裡水域,黯然而歸——未發現一尾中華鱘幼魚。各方研究數據相互一佐證,說明長江上遊中華鱘2013年沒有幼魚誕生。這是一個大事件。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劉健指出,2013年至今,中華鱘自然繁殖行為出現斷裂化停止的情況。
  • 湖北宜昌:2500尾中華鱘、長江鱘「回家」
    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宜昌段舉行 付蓓蓓 攝2020年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綜合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11月18日舉行,2500尾大大小小的中華鱘、長江鱘等順著人工通道「刺溜」滑下,回歸長江的懷抱。
  • 中華鱘:國之瑰寶,生命消亡抑或延續?
    1984年夏,我從鄂東調往鄂西的葛洲壩電站工作後,立即知道當年在江堤上見到的那個大傢夥,就是被譽為國寶的「魚中之王」一一中華鱘。這一發現,令我對中華鱘肅然起敬:原來它是從大海回歸,逆流而上奔長江上遊的金沙江產卵繁殖下一代的。殊不知葛洲壩銀龍橫臥,擋住了歸路。中華鱘奪路無門,怒氣衝衝硬著頭皮反覆往鋼筋混凝土大壩洩水口撞,勇氣可嘉,結局卻是悲慘的。
  • 7條放流中華鱘通過入海前最後一個自動監測點
    新華社宜昌5月10日專電(記者譚元斌)記者10日從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獲悉,7條今年4月24日放流的中華鱘已順利通過入海前最後一個自動監測點,它們距離長江入海口僅剩下100多公裡的距離。  4月24日上午,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在湖北省宜昌市舉行中華鱘放流活動,2020尾大規格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被放歸長江。
  • 1萬尾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中華鱘放歸長江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4月22日訊(記者 張海振)4月22日,記者從中國三峽集團官微了解到,今天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10000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華鱘回歸長江懷抱,對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再做補充。此事迅速登上熱搜,網友評論:「回家了,保護好他們」。
  • 3分鐘速覽《新聞聯播》:7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 提升遺傳多樣性
    截至目前,中央及省市為華池縣投入建制村通暢資金4億多元,111個行政村通上了硬化路,而最後的入戶道路也將在今年全部完成修建,華池縣也將在今年實現貧困縣摘帽。02.當地時間4月1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杜布羅夫尼克出席第八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中東歐16國領導人與會。李克強在致辭中表示,本次會晤以「搭建開放、創新、夥伴之橋」為主題。
  • 北京海洋館中華鱘回「老家」(組圖)
    本報記者浦峰攝  昨日,在北京海洋館「療養」一年多的兩尾特大野生中華鱘乘車抵達長江荊州段汽渡碼頭,被放歸長江。當日,「長江珍稀水生動物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珍稀水生動物達40萬尾。新華社發  昨日凌晨4點,工作人員為放流活動做準備。
  • 中華鱘:長江中最大的魚類,重量可達1200斤,野外僅剩500尾!
    中華鱘保留了魚類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徵,在研究魚類演化史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因此中華鱘又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而且由於中華鱘近些年的數量急劇下降,中華鱘成年群體比我們熟知的大熊貓數量還要少,因此被稱為水中大熊貓。我國關於中華鱘的記載非常早,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朝時期,我們國家便已經對中華鱘有了了解,當時稱之為王鮪魚、大蜡子。
  • 中華鱘研究首次啟用衛星標記追蹤技術
    日前,2020尾大規格中華鱘在湖北宜昌放歸長江,此次放流種群年齡梯隊、平均體長體重均創歷年之最。從1984年至今,中華鱘累計放流58次,達500餘萬尾,其中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達1.7萬餘尾。 中華鱘是與恐龍同時代的生物,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億年,又被稱為「水中活化石」。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三峽集團: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500尾「水中大熊貓」中華鱘14日放歸長江。中華鱘會不會步白鱀豚後塵?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
  • 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 2020年六一「微光雲音樂會」來襲,虎牙直播全程點亮微光匯聚愛心!
    六月一日兒童節晚8點,央視新聞愛心助學「微光」公益音樂會直播,吳亦凡、袁婭維、霍尊、陳立農等超30位嘉賓助陣,為孩子們歌唱。虎牙直播藍光高清直播間將全程為你帶來微光音樂會,助力音樂夢想,為孩子們的音樂夢保駕護航!
  • 虎牙直播LPL:Uzi全程OB虎大將軍酒桶三殺,RNG大勝TT拿下開門紅
    虎牙直播LPL:Uzi全程OB虎大將軍酒桶三殺,RNG大勝TT拿下開門紅 來源:www.18183.com作者:阿魚覺得海星時間:2021-01-12 分享到: 北京時間2021年1月11日,虎牙直播英雄聯盟LPL春季賽常規賽
  • 中華鱘放生求解25年保護困局
    這組來自北京海洋館的數據,記錄了被譽為「水中活化石」的中華鱘,在被保護20年間中的生存狀態:野生種群急速衰減,照此發展,20年後這種綿延億年的古生物恐怕將絕跡。     7000裡長江,257尾野生中華鱘的統計數字,這是大自然給人類的最後警告。
  • 野生中華鱘將絕跡長江重慶段 原因不能怪大壩
    專家稱這與三峽大壩無直接聯繫,3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昨被放進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 昨日,中華鱘研究所將3.1萬尾平均體長30釐米的中華鱘幼魚放歸長江。新華社發 本報三峽大壩專電昨日,三峽大壩全線到頂之時,3.1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也跳進了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這個消息的另一面是,今後野生中華鱘將告別長江重慶段。位於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劉燈紅昨日向記者透露,今後,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的中華鱘極有可能在三峽大壩上遊消失怠盡,但它的滅絕與三峽大壩並無直接聯繫。
  • 中國特有的珍稀魚類——中華鱘,祖先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
    說起這種魚,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中華鱘是我國現存最原始的魚類之一,並且是我國特有的,它們的祖先還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期,足以見得它們的生存時代距離現在有多久遠了,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了,但和它們同時代的中華鱘竟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中華鱘究竟是怎樣神奇的存在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 中華第一鱘,在地球活了1.4億年,野生中華鱘恐10年內滅絕!
    這首詩是古人形容中華鱘的。  中華鱘,一個中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它有很多稱號,如「水中活化石」、「長江的主人」、「水中大熊貓」等,或許也有人曾吃過(人工養殖),但在野生狀態下的中華鱘早已步入瀕危(極危)物種行列。
  • 人為捕撈和過往船舶是中華鱘瀕危的原因嗎?專家:三峽大壩也是
    我國的中華鱘是該科魚類中分布最南部的一種。據記載,除了長江外,其他大江大河諸如珠江、閩江、錢塘江、黃河等也都有分布。古時候它可沿黃河上溯抵達西安附近,成為周朝祭祖的主要魚類。百多年來僅在黃河濟南河段捕到4~5尾,現今已鮮見蹤影。
  • 中國特有的珍稀魚類——中華鱘,祖先竟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科學大白的世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特有魚類中華鱘,探索其中隱藏的奧秘吧!說起這種魚,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中華鱘是我國現存最原始的魚類之一,並且是我國特有的,它們的祖先還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期,足以見得它們的生存時代距離現在有多久遠了,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了,但和它們同時代的中華鱘竟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