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熊貓,大家馬上浮想起「川西、陝南」竹林中憨態可掬、笨拙可愛的既非熊又非貓的哺乳動物,它似乎已成極度珍稀瀕危保護動物的代表。
但其實棲息在我國長汪、洄遊於海洋之間的中華鱘,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珍稀瀕危魚類生物,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它體呈長梭形,胸腹部平坦,頭三角形,吻部尖長,口腹位,著生2對吻須。體背5行骨板狀硬鱗,尾鰭歪形。頭部及體背側青灰或帶褐色,腹部灰白。由於鱘魚的內骨骼和鯊魚一樣為軟骨,但體外被的鱗片卻是硬鱗,所以在分類學上系屬於軟骨硬鱗魚類。
它也是距今1億多年前出現的古鱘類的子遺,如今家系單薄,全球鱘科魚類僅剩4屬23種,主要分布於北緯45°以北的俄羅斯水域。我國的中華鱘是該科魚類中分布最南部的一種。
據記載,除了長江外,其他大江大河諸如珠江、閩江、錢塘江、黃河等也都有分布。古時候它可沿黃河上溯抵達西安附近,成為周朝祭祖的主要魚類。百多年來僅在黃河濟南河段捕到4~5尾,現今已鮮見蹤影。
我國國寶一中華鱘
我國是世界上記述鱘魚最早的國家,早在公元前1104年的周朝即有「王鮪」(讀wei音)魚名,此後有鱧(讀zhan音)、骼(讀la音)等都是該魚的俗稱;且在《詩經》、《本草拾遺》、《草木蟲魚疏》、《爾雅》以及《本草綱目》等中,都有對鱘魚的形態特徵、生態習性、捕撈方法、食用、藥用以至繁殖保護的具體記載,如早在戰國《荀子王制篇》中就有「聖王之制也,黿、鼉、鰉、鱉,孕別之時,網罟毒藥不得人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
由此可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鱘魚類,也是最早提出水生動物保護的國家,只是近代落後了。建國後又由於漁業生產力發展、水利設施建設和水環境汙染等原因,相對疏於嚴格保護和科學的管理,使該魚迅速趨於瀕危。
作為大型貌似強壯的中華鱘,為何如此脆弱呢?
這得從它的棲息環境和生態習性來觀察。古時即有「牛魚出東海」「三月河,上來」之說,即中華鱘成長、育肥在東、黃海,待到雄魚9歲、雌魚16歲性成熟,其體長、體重分別達到170釐米、40千克和240釐米、170千克左右時,集群長江口(但不馬上上溯),至6~7月份仍在河口、江蘇江段逗留,8~9月份到九江江段,9月下旬至湖北江段,此時雌魚卵巢中的卵子直徑達2.0~3.7毫米,處半成熟狀態。10~11月份隨水溫下降,上溯到長江上遊、金沙江一帶時性已成熟,便在沙礫質江段產卵。
產後親魚大部分迅速離開產卵場,降河遊抵下遊和河口區育肥,繼而進入東黃海棲息。隔年再次性成熟時,方再次溯江重啟產卵洄遊。
上述給人們的啟示是中華鱘因洄遊旅途長,易受捕撈和過往船舶的傷害;又因其產卵場多在江河上遊,易受三峽等大壩阻斷而無法上溯;即使到達產卵場,產在淺灘沙礫中的受精卵又易受鯛魚等敵害吞食;再加上該魚性成熟晚,且非每年溯河產卵,因此中華鱘較一般魚類更容易受損害。
而一旦種群資源受損,又因性成熟周期長、繁殖力低而難以恢復!
現今在國家大力扶持和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三個中華鱘保護區,沿江漁民也開始重視對該魚的救護保護工作,期待中國的水中雄貓——中華鱘能和我們的子孫共享繁榮。
話題:遇見中華鱘,你會主動保護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