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捕撈和過往船舶是中華鱘瀕危的原因嗎?專家:三峽大壩也是

2021-01-11 shans心理

一說到熊貓,大家馬上浮想起「川西、陝南」竹林中憨態可掬、笨拙可愛的既非熊又非貓的哺乳動物,它似乎已成極度珍稀瀕危保護動物的代表。

但其實棲息在我國長汪、洄遊於海洋之間的中華鱘,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珍稀瀕危魚類生物,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它體呈長梭形,胸腹部平坦,頭三角形,吻部尖長,口腹位,著生2對吻須。體背5行骨板狀硬鱗,尾鰭歪形。頭部及體背側青灰或帶褐色,腹部灰白。由於鱘魚的內骨骼和鯊魚一樣為軟骨,但體外被的鱗片卻是硬鱗,所以在分類學上系屬於軟骨硬鱗魚類。

它也是距今1億多年前出現的古鱘類的子遺,如今家系單薄,全球鱘科魚類僅剩4屬23種,主要分布於北緯45°以北的俄羅斯水域。我國的中華鱘是該科魚類中分布最南部的一種。

據記載,除了長江外,其他大江大河諸如珠江、閩江、錢塘江、黃河等也都有分布。古時候它可沿黃河上溯抵達西安附近,成為周朝祭祖的主要魚類。百多年來僅在黃河濟南河段捕到4~5尾,現今已鮮見蹤影。

我國國寶一中華鱘

我國是世界上記述鱘魚最早的國家,早在公元前1104年的周朝即有「王鮪」(讀wei音)魚名,此後有鱧(讀zhan音)、骼(讀la音)等都是該魚的俗稱;且在《詩經》、《本草拾遺》、《草木蟲魚疏》、《爾雅》以及《本草綱目》等中,都有對鱘魚的形態特徵、生態習性、捕撈方法、食用、藥用以至繁殖保護的具體記載,如早在戰國《荀子王制篇》中就有「聖王之制也,黿、鼉、鰉、鱉,孕別之時,網罟毒藥不得人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

由此可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鱘魚類,也是最早提出水生動物保護的國家,只是近代落後了。建國後又由於漁業生產力發展、水利設施建設和水環境汙染等原因,相對疏於嚴格保護和科學的管理,使該魚迅速趨於瀕危。

作為大型貌似強壯的中華鱘,為何如此脆弱呢?

這得從它的棲息環境和生態習性來觀察。古時即有「牛魚出東海」「三月河,上來」之說,即中華鱘成長、育肥在東、黃海,待到雄魚9歲、雌魚16歲性成熟,其體長、體重分別達到170釐米、40千克和240釐米、170千克左右時,集群長江口(但不馬上上溯),至6~7月份仍在河口、江蘇江段逗留,8~9月份到九江江段,9月下旬至湖北江段,此時雌魚卵巢中的卵子直徑達2.0~3.7毫米,處半成熟狀態。10~11月份隨水溫下降,上溯到長江上遊、金沙江一帶時性已成熟,便在沙礫質江段產卵。

產後親魚大部分迅速離開產卵場,降河遊抵下遊和河口區育肥,繼而進入東黃海棲息。隔年再次性成熟時,方再次溯江重啟產卵洄遊。

上述給人們的啟示是中華鱘因洄遊旅途長,易受捕撈和過往船舶的傷害;又因其產卵場多在江河上遊,易受三峽等大壩阻斷而無法上溯;即使到達產卵場,產在淺灘沙礫中的受精卵又易受鯛魚等敵害吞食;再加上該魚性成熟晚,且非每年溯河產卵,因此中華鱘較一般魚類更容易受損害。

而一旦種群資源受損,又因性成熟周期長、繁殖力低而難以恢復!

現今在國家大力扶持和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三個中華鱘保護區,沿江漁民也開始重視對該魚的救護保護工作,期待中國的水中雄貓——中華鱘能和我們的子孫共享繁榮。

話題:遇見中華鱘,你會主動保護它嗎?

相關焦點

  • 中華鱘和白鰭豚滅絕罪魁禍首,三峽大壩不背這個鍋,但也不能免責
    那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中華鱘和白鰭豚的滅絕,到底和三峽大壩有無直接關係?在長江裡的中華鱘滅絕前,其實日本的中華鱘就早已野外滅絕了。什麼原因想必大家也心知肚明:日本的過度捕撈。,三峽大壩的確對它們有影響:但這肯定不是中華鱘滅絕的主要原因。
  • 野生中華鱘瀕危調查:水體汙染致魚畸形(圖)
    科研人員認為,這背後是一系列的原因,長江水體汙染、經濟發展對自然保護區的「割讓」、船隻漁網的誤傷,都讓中華鱘的生存空間和環境不斷受到擠壓,日益脆弱。中華鱘專家危起偉呼籲,中華鱘野生種群消失前,控制汙染、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為中華鱘營造新的生存空間迫在眉睫。
  • 白鱘滅絕,為什麼有人要炸掉三峽大壩陪葬?
    千斤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而萬斤象自然就是白鱘了。因為白鱘體型巨大,平均身長2-3米,重達300千克。但是中華鱘已被列為瀕危動物,而這次的調查結果是,白鱘預計 早 在2005-2010年時已經滅絕。可是,根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的說法, 酷漁濫捕是破壞水生生物資源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導致白鱘滅絕的原因,其一是捕撈的太厲害了,把白鱘都直接捕撈掉了。其二是把白鱘的食物,長江裡的小魚小蝦也都給捕撈殆盡了。為了保護魚類,我國從2020年實行了長江史上最嚴禁漁令,十年內不得捕撈。
  • 當年修建三峽大壩,9位專家拒絕在同意書上簽字,現在是否後悔?
    不過這個提議在當初也是引起了不少人的爭議,雖然一大部分專家覺得這個提議可行,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專家覺得這個提議非常不嚴謹,修建大壩是個很大的工程,而其背後也是存在許多的隱患,所以在擬定同意書籤字的時候,就有九位專家拒絕在此處籤字。這九位專家分別是:李玉光、郭來喜、廖文權、方宗岱、侯學煜、黃元鎮、何格高、伍宏中、覃修典。
  • 野生中華鱘將絕跡長江重慶段 原因不能怪大壩
    專家稱這與三峽大壩無直接聯繫,3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昨被放進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 昨日,中華鱘研究所將3.1萬尾平均體長30釐米的中華鱘幼魚放歸長江。新華社發 本報三峽大壩專電昨日,三峽大壩全線到頂之時,3.1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也跳進了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這個消息的另一面是,今後野生中華鱘將告別長江重慶段。位於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劉燈紅昨日向記者透露,今後,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的中華鱘極有可能在三峽大壩上遊消失怠盡,但它的滅絕與三峽大壩並無直接聯繫。
  • 被葛洲壩阻斷命門的中華鱘,還會有通達江海的未來嗎?(組圖)
    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所屬的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高勇認為,野生中華鱘無自然產卵的主要因素,是全球氣候變暖,尤其是去年多個月份的海水升溫,「大壩的影響只是很小一部分。」但包括危起偉在內的諸多學者指出,三峽大壩自2003年蓄水後,其造成的滯溫效應、流量變化、水位變化均是中華鱘產卵活動減少的主要原因。
  • 再不降低水溫,野生中華鱘真的會滅絕
    近年來,中國通過將人工繁殖的中華鱘放流野外來補充野生種群。但研究人員指出,如果不採取措施維持這些大魚的生殖活力,上述做法是不夠的。當務之急,是儘早將繁殖季節的水溫降至適宜的18℃~ 20℃範圍內。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黃真理等人通過自己建立的魚類遷徙、繁殖和種群模型,研究了在長江大壩的影響下,中華鱘的空間分布、性腺發育、種群大小變化。
  • 三峽大壩落差113米,下遊的魚還能遊上去嗎?魚類洄遊怎麼辦?
    但是隨著三峽大壩的建成,原來的河流系統被分割成多個單元,使得魚類洄遊的通道被阻塞,這就對魚類的遷徙造成了困難。那麼下遊的魚是怎麼遊到上面的呢?難不成大壩的魚一直兩地分居?水壩的建成的確對水生生物來說的確是最大的威脅,特別是對洄遊類魚類。因為水壩可以導致內陸和海洋生態鏈之間的連通性喪失。比如說,在南美洲和亞洲,都能發現水壩的建成威脅到了河豚的生存。三峽大壩也威脅到了很多洄遊魚類的生存。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記者侯雪靜)14日500尾中華鱘在宜昌放歸長江,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0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我國中華鱘放流史上年齡梯隊最豐富的一次,對中華鱘野生資源具有系統性的補充作用。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中華鱘會像白鱀豚一樣滅絕嗎?既然物競天擇,為什麼要保護它?
  • 長江三峽截流20多年,庫區裡的魚能長多大?專家:魚梯能通過嗎?
    眾所周知,三峽大壩是世界矚目的一個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勘測時間最長、建設周期最長的工程之一。1997年11月,隨著最後一車土石的傾倒,標誌著萬裡長江再一次被截流成功(第一次是葛洲壩水電站建設的時候),從此三峽大壩以上就形成了一個長約600公裡的巨型人工湖泊。
  • 《科學》刊文:長江流域中華鱘有效繁殖已基本喪失,急需救助
    「中華鱘急需救助。」12月4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的文章《Chinese sturgeon needs urgent rescue》稱,長江流域中華鱘繁殖種群數量逐年下降,應採取行動予以救助。
  • 三峽大壩攔起那麼久了,長江裡的魚到底有多大了呢?
    三峽大壩是1994年12月開工建設的,到1997年11月時,奔騰不息的萬裡長江截流成功,三峽變成了一個水平如鏡的湖泊!一直以來三峽就以水流湍急著稱,大量魚類棲息在數百千米的三峽中,它們不再顛沛流離,那麼三峽中最大的魚可能有多大了呢?
  • 中華鱘在葛洲壩建成32年後由1萬餘尾銳減至57尾
    葛洲壩建成後的32年裡,中華鱘野生種群不斷衰減。科研人員認為,這背後是一系列的原因,長江水體汙染、經濟發展對自然保護區的「割讓」、船隻漁網的誤傷,都讓中華鱘的生存空間和環境不斷受到擠壓,日益脆弱。中華鱘專家危起偉呼籲,中華鱘野生種群消失前,控制汙染、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為中華鱘營造新的生存空間迫在眉睫。
  • 27歲「魚爸爸」守護中華鱘引熱議,關於瀕危鱘魚你了解多少
    今日,微博上一條「27歲魚爸爸守護7條中華鱘魚」引起熱議,講述了蘇州常熟漁政執法隊27歲的嚴御誠和同事們盡心盡力救護7條中華鱘的事跡。昨天剛度過一個以「與子同舟,保護未來」為主題的世界地球日,再聽到這樣的故事,無疑是讓人心生感觸。
  • 三峽還未放大招,但謠言又帶著惡意撲面而來了~
    BUT,三峽和三門峽名字像,但不是一回事。蘇聯老大哥的江水是清的,所以慣性思維就沒給三門峽安排排沙的渠道。但是三峽不一樣,從它的反調節壩,也就是45年前開建的葛洲壩開始,就有專門的排沙設計。三峽自然也不會忽略這個問題,三峽水庫蓄水本身也是本著蓄清排渾的原則。葛洲壩的15.8億立方米的庫容運行了幾十年都不存在淤積問題,三峽水庫393億立方米的庫容有什麼可操心的。
  • 洪水衝擊了十幾年,三峽大壩會變形潰壩嗎?專家:只會越衝越結實
    在中華大地上,無論從規模還是重要程度來說,再沒有哪條航道可以和它比肩。然而在三峽大壩蓄水之前,5000 噸級的船舶和萬噸級的船隊,只能在上海到武漢間的江段中行駛。而湖北宜昌以上的江段,則由於暗礁和淺灘太多,通航能力十分有限。這條「黃金水道」的價值也因此大打折扣。
  • 世界地球日,紀念人為原因而滅絕的白鱘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年尾,來自中國、捷克和英國的8位研究人員最終宣告了長江白鱘的滅絕。至於滅絕的原因,研究人員認為與長江上的大壩有關。39年前,橫亙在長江上的第一座大壩葛洲壩截流合龍。作為一種洄遊性的魚類,在漫長的歷史時光裡,白鱘每年春季都會洄遊到長江上遊的宜賓-重慶段產卵。葛洲壩的建成,阻斷了白鱘走過無數遍的長江水道,也終結了它們在這個星球上繼續繁衍生息的命運。
  • 三峽:人水和諧新境界
    三峽大壩如此關係到一個民族的復興。   今天,三峽大壩如期全線到頂,巍然屹立。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再次成為特別關注。   水壩直接改變的是河流,河流是生命的搖籃,於是人與水壩的關係,就 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對三峽工程七大生態焦點問題的解讀,讓我們看到一種人水和諧的治江新境界。 一、放流幼體中華鱘455萬尾   滔滔長江是中華鱘生命的搖籃。
  • 科普動畫|中華鱘的小秘密①中華鱘是幾級瀕危物種?
    科普動畫|中華鱘的小秘密①中華鱘是幾級瀕危物種?: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4月13日(本周六),中國三峽集團將在湖北宜昌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