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中華鱘瀕危調查:水體汙染致魚畸形(圖)

2021-01-11 人民網環保

原標題:野生中華鱘瀕危調查:水體汙染致魚畸形

  9月24日,葛洲壩附近江段。水面下即是中華鱘的產卵場,這裡每天不斷有貨船通過該片水域,江面上停泊著附近漁民的漁船。

  科研人員放流捕撈的野生中華鱘。資料圖片

  今年9月,長江水產研究等多家研究單位確認,2013年,在葛洲壩下唯一的自然產卵場,中華鱘沒有繁殖產卵。葛洲壩建成後的32年裡,中華鱘野生種群不斷衰減。科研人員認為,這背後是一系列的原因,長江水體汙染、經濟發展對自然保護區的「割讓」、船隻漁網的誤傷,都讓中華鱘的生存空間和環境不斷受到擠壓,日益脆弱。中華鱘專家危起偉呼籲,中華鱘野生種群消失前,控制汙染、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為中華鱘營造新的生存空間迫在眉睫。

  今年8月到9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中華鱘課題組的研究人員沿長江中下遊1600多公裡江岸,走訪了20個城市98位漁民。

  他們反覆詢問同一個問題:見過去年繁殖的中華鱘幼魚嗎?

  「沒見過。」這些傳承父輩衣缽平均漁齡在40年左右的漁民們回答。

  這98個否定答案印證了課題組去年底的監測結果—去年11月、12月中華鱘產卵期,課題組「用三種方法監測,都沒有發現卵或受精卵。」去年沒有產卵,今年自然沒有幼魚。

  「這意味著野生中華鱘在2013年沒有自然繁殖活動。」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組組長危起偉說。「沒有自然產卵,野生中華鱘種群的數量就無法得到補充,如果不及時加強保護,野生中華鱘將面臨滅絕危險。」

  自從葛洲壩建成後截斷中華鱘產卵路徑,32年來頭一次,這群從海洋溯遊回來的大魚沒有產下卵子。

  唯一的產卵場落空

  葛洲壩下遊的野生中華鱘產卵場,去年繁殖季節,未監測到任何卵和受精卵

  對於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中華鱘專家們來說,今年9月的尋訪結果壓滅了他們「最後的一線希望」。

  去年11月、12月,葛洲壩下5公裡江段,一艘機駁船長時間停駐在渾濁的江面上。船艙裡,長江水產研究所中華鱘課題組助理研究員吳金明專注地盯著21寸的顯示器。畫面中,透過淡綠的江水是搖曳的水草和一片亂石,這是水下視頻系統傳輸上來的江底畫面。吳金明仔細辨認是否有附著江底的卵子。

  水下視頻覆蓋了5公裡江段內的120個位點,但均未發現魚卵。

  科研人員還採用解剖食卵魚和江底採卵的方法進行監測。但直到12月底,中華鱘的產卵期結束,仍未發現任何卵或受精卵的跡象。

  這片被科研人員反覆搜查的水域是野生中華鱘現存唯一的產卵場。

  長江葛洲壩建成前,中華鱘是一個興旺的種群,它們在長江上遊的合江至金沙江屏山段的600多公裡江段內有16處產卵場,危起偉說。

  中華鱘幾乎是目前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歷經1.4億年,存活至今。它們也是中國獨有的鱘魚,出生於長江,成長在大海。經過8-26年的生長,一旦性腺成熟,就從大海溯遊回長江繁殖後代。漫長的海洋生活,不曾抹去它們對長江的記憶。

  每年6月,性成熟的雌雄個體成群而行,由上海崇明島長江口溯遊而上,在年末抵達產卵場,停留到第二年的10、11月開始產卵。幼魚在長江裡長到20釐米左右,順江而下,在下一年的7、8月,從長江口入海生長。

  葛洲壩阻斷了中華鱘通向產卵場的唯一通道。但專家們卻在1981年的秋天意外發現中華鱘在葛洲壩下遊的水域產卵,新的產卵場就此形成。此後32年,上遊的22處產卵場「荒廢」,這裡成了中華鱘物種自然延續唯一的根據地,也成了寄託科研人員希望的「黃金水域」。

  然而,今年9月的走訪,讓課題組最後的希望也落空了。

  從一萬餘尾到57尾

  葛洲壩落成後,中華鱘在壩下聚集,捕撈和誤傷導致數量急劇減少

  這條大魚命運的拐點,早在30多年前,危起偉就有所預料。

  葛洲壩截流的1981年,葛洲壩下的沿岸漁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饋贈」。中華鱘在壩下扎堆,好抓極了。宜昌點軍區紫陽村漁民王輝富記得,他劃著杉木漁船,一個晚上幾袋煙的工夫,就捕到7尾,每條魚都有二三百公斤,讓漁民們大開眼界。此前,當地漁民幾乎見不到這麼多這麼大的魚。

  王輝富童年的記憶裡,捕獲巨大的中華鱘曾是至高的榮譽,這種榮譽不在於鱘本身的價值,而是漁夫精湛的技藝。王輝富說,「通常是幾條船合力,用最好的滾鉤,不能生拉硬拽,它力氣大得很,容易船翻人亡。要柔著來,滾鉤掛住後,由著它跑,等它累了,再用繩子圈住尾鰭拉上船。」

  王輝富的父親終其一生,只打上來一條中華鱘,像拜神的儀式一樣,擺酒宴請全村人來慶賀品食,這讓人不禁聯想到《老人與海》裡的情節。然而,和書中的大魚一樣,中華鱘的命運也在被人類改寫。

  中華鱘無法知道,產卵之路已被截斷,它們在壩下聚集徘徊,不斷嘗試尋找出路,無一成功。危起偉說,這些魚,有些可能是出生後第一次回來,卻無法找到那個根植於基因的熟悉的「家」了。

  隨著聚集的中華鱘增多,水面、淺灘上,總能見到一坨坨魚肉,或是斷了頭的,截成幾段的,它們大多是被壩下發電的水輪機絞死的。王輝富記得,魚最多的時候,遠遠望去,江面上浮動著一波波染紅的漣漪。

  「那年,宜昌的大街上,常見到用板車拖著中華鱘的。中華鱘捕撈量大幅增長,捕殺了近2000餘尾。」 危起偉說。

  無度的捕殺使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急劇滑坡。危起偉介紹,上世紀七十年代,長江裡的繁殖群體能達到1萬餘尾,葛洲壩截流的80年代,驟減到2176尾,2000年僅有363尾。1983年國家禁止對中華鱘的商業捕撈,只允許用於人工繁殖的科研捕撈。

  然而野生中華鱘數量的銳減,讓科研捕撈的指標都無法完成。中華鱘研究所所長高勇介紹,80年代的科研捕撈指標是長江水產研究所和中華鱘研究所每年各100尾,但兩家機構每年各自能捕到五六十尾已很不錯。2000年後,兩家每年加起來也只能捕撈二三十尾。2008年,農業部組織專家論證,估算繁殖群體不足200尾,野生種群岌岌可危,科研捕撈就此叫停。

  儘管新的產卵場形成,國家也出臺一系列保護措施,但仍沒能挽回中華鱘的數量的驟減。一些中華鱘在到達產卵場前,就已遭遇意外。洄遊到產卵場的1600多公裡的遙遠路途,是通航能力不斷擴張的長江黃金水道,中華鱘要躲避如織的船舶和密布的網鉤。長江水產研究所中華鱘課題組的科研人員常常收到誤捕誤傷中華鱘的報告。

  課題組助理研究員王成友2007年曾救治了一尾受傷雌性中華鱘,並做了超聲波標記。2009年,沿岸監測站發現這條中華鱘的信號,大概在銅陵,距離長江口513公裡的江段。「它回來產卵了,這太讓人興奮了,」王成友說。

  監測到信號不斷向上遊移動,它到了武漢,距離產卵場越來越近。「但就在嶽陽,失去信號。」王成友說。後來漁政部門打來電話,這條魚被漁民誤捕,等王成友趕到時,大魚已死。

  「誤傷誤捕的鱘中有一半都會死亡。」王成友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每年都有三十至四十尾因此致死;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種群數量的減少,意外死亡的數量降低到每年十幾尾;最近十年,每年大約五六尾意外死亡。與這一數據相對比的是,目前野生繁殖群體估算只有57尾。

  汙染的陰影

  水體汙染不僅導致幼魚畸形,還可能導致性別嚴重失調

  葛洲壩下遊新產卵場的出現,並未使野生中華鱘的數量穩定下來,30多年來,野生中華鱘數量年復一年地減少。多年的觀測,危起偉發現,野生種群數量減少有著更加複雜的原因,其中長江水體的汙染是最大的威脅。

  2001年後,科研人員在長江裡不斷發現軀體畸形和無眼的中華鱘幼魚,危起偉介紹,野生幼魚眼睛缺陷發生率為1.2%,軀體畸形發生率為6.3%。而這種畸形和無眼幼魚此前幾乎未發現過。

  長江水產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胡建英教授的團隊對此開展的研究顯示,這種畸形與三苯基錫化合物有關,而三苯基錫多用於船舶塗料、木材防腐。它雖然在水體中含量極低,但通過食物鏈放大,可以在魚體中富集到很高濃度,並通過母子傳遞。

  這些在魚卵中富集的三苯基錫化合物最終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毒性,導致幼魚畸形。科研人員還通過三苯基錫顯微注射西伯利亞鱘受精卵重複了這一致畸過程。

  危起偉說,水體汙染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中華鱘,尚無明確結論,除了前述的畸形幼魚,近年來還出現中華鱘性別比例失調和精子質量下降的情況,專家們認為這些情況也與水體汙染息息相關。

  中華鱘研究所所長高勇介紹,在允許科研捕撈的那幾年,常常撈不到雄魚。

  物種延續的理想情況應該是雌雄比例1∶1。但危起偉介紹,研究表明,從2003年開始,中華鱘的雌雄比例一路走高,2003年達到5.86:1,2005年達到了7.40:1,現在已是10:1。這意味著即便雌魚產下大量卵子,也因為無法受精,種群無法繁殖。

  另一項研究表明,雄魚的精子活力也在下降,上世紀七十年代,取出的中華鱘精子可劇烈運動4分鐘,2008年的運動時間卻不足1.5分鐘,存活壽命也從29分下降到15分鐘。

  除了船舶塗料等帶來的汙染,更多水體汙染來自於長江沿岸城市生活汙水和工廠排汙。據環保部《2012年環境統計年報》,僅長江中下遊流域就排放廢水124.2億噸。

  「嚴重的汙染和過度捕撈讓長江的水生生態系統面臨崩潰的危險。」危起偉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魚類學家曹文宣都曾呼籲長江禁漁十年並整治汙染。「一些珍稀動物種群銳減乃至消失的重要原因是食物魚的減少和水質汙染。中華鱘是長江物種生態上的一環,勢必難逃劫難。」危起偉說。

  中華鱘產卵場保護區的江段是整個長江流域排汙的一個縮影。長江水產研究所曾做過一項調查,宜昌市六個工業園區沒有完善的汙水處理設施,存在直接排汙現象。長期在保護區江段做監測的長江水產研究所和中華鱘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表示,產卵場所在的核心區就有排汙口。長江水產研究所也曾就產卵場所在的核心區的汙水直排向保護區管理處和環保局舉報。

  9月19號,保護區管理處處長何廣文承認了排汙口的存在,「保護區內既有個別企業的排汙口,也有市政汙水處理廠的排汙口。」他說曾經接到了舉報,並責令相關企業停止排汙,但他沒有透露排汙口的數目。

  宜昌市環保局表示,保護區沿岸工業區的汙水處理設施有些還在試運行,但目前還沒發現向保護區直接排汙的,但不能保證有企業逃脫監管,違規偷排。

  產卵場失守

  中華鱘新形成的產卵點再次遭到大型工程的破壞,所在的保護區也被縮小

  在中華鱘的保護過程中,新產卵場的出現曾令所有的專家「眼前一亮」。沒人料到,面對大壩的阻隔,中華鱘會產生這一適應環境的改變。

  危起偉介紹,1981年,葛洲壩落成後,科研人員在大壩下遊的食卵魚的肚子裡發現了中華鱘的魚卵,這意味著,中華鱘在大壩下遊江段產卵。

  為了摸清產卵場的具體位置,從1994年到2003年,連續十年,一到秋天,危起偉就帶著長江水產研究所的課題組團隊,租條漁船來到壩下,他們捕捉將要產卵的中華鱘,將電子信標搭載在魚身上,並進行跟蹤。

  10年後,危起偉終於確定了壩下遊5千米江段內兩個產卵點的確切位置、範圍,並且了解了中華鱘產卵所需的水文、地質條件等。

  1996年4月,湖北省成立了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範圍為葛洲壩下至枝江市蘆家河淺灘,全長約80千米,其中,葛洲壩下至古老背約30千米是核心區,古老背至蘆家河淺灘50千米是緩衝區。中華鱘兩個產卵點都在保護區核心區。

  按照最理想的保護狀態,保護區內應禁止捕撈,但保護區管理處何廣文處長說,「長江很特殊,它承載著發電、航運和捕撈等生產和經濟功能,不可能完全禁止人類活動。」保護區50公裡江段內,有360條漁船在江段進行捕撈作業。

  除了難以禁止人類活動,保護區遭到更致命的破壞來自於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設。

  2004年秋天,葛洲壩為了擴大通航能力實施了大江下遊河勢調整工程,在壩下的江心洲上修建一道長900米、高程52米隔流堤,同時開挖二江下槽。「這對中華鱘產卵場的破壞是致命的,」危起偉說,兩項工程恰好分別在中華鱘的上下產卵場上,「施工會破壞產卵所需要的地形。」

  保護區內施工,需要通過兩個環評,中華鱘保護區的專項環評和環保局的環境影響評價。保護區管理處一名工作人員介紹,葛洲壩的大江下遊河勢調整工程沒有經過任何環評就施工,立即遭到保護區管理處和許多專家的反對。

  這名工作人員介紹,管理處將反對意見層層上報到農業部,才下達停工通知,三峽集團總公司這才中止施工,開始補環評。

  危起偉介紹,隔流堤建成後,使得上產卵點產卵所需的地形不復存在,而開挖二江下槽使得下產卵點的負坡長度減少10%,寬度減少40%。

  2006年前後,保護區曾申請將保護區從省級升為到國家級。危起偉介紹,當時保護區委託長江水產研究所做的申請材料。「保護區管理處在向相關部門遞交的申請不久便被宜昌市政府相關部門撤銷」,管理處的這名工作人員透露,保護區從省級升級為國家級,勢必對地方在保護區沿岸的經濟發展產生更多限制。

  保護區不但沒有升級成功,還在2008年縮減了將近一半。宜昌市政府網站上2008年的一份公告記錄了當時保護區縮減的經過。2008年,在政協宜昌市四屆二次會議上,一名政協委員提案稱保護區範圍過大制約宜昌沿江經濟走廊建設,提議將保護區範圍縮小。

  宜昌市漁業主管部門將這一請求匯報給湖北省農業廳、省水產局。經專家論證後,2008年5月中華鱘保護區從80公裡江段縮減為50公裡,核心區被縮減為葛洲壩壩下20公裡長的江段。

  一位參與論證的專家介紹,縮減保護範圍是為在猇亭區建一工業園區。

  危起偉說,長江下遊河勢調整工程對產卵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中華鱘可能需要尋找其他合適的產卵地點;而保護區割讓後的範圍更小,中華鱘產卵前後的洄遊範圍大幅縮減,營造新產卵地的選擇餘地更小了。

  低效的人工繁殖流放

  專家們試圖通過人工繁殖流放補充野生中華鱘群體,但多年來效果微乎其微

  專家們在努力保護中華鱘自然生存環境的同時,也一直在嘗試通過生物技術幫助這一物種的繁衍。

  葛洲壩建設前後,為了保護中華鱘,國家水產總局曾組織專家前往美國、俄羅斯考察類似情況下對魚類的保護措施。回國後的專家們圍繞兩種觀點爭論不休,一種是效仿歐美修魚道,另一種是學習蘇聯搞人工繁殖放流。當時修魚道的技術難度大,而且成效尚不能預計。

  1981年,大壩建成後,中華鱘在壩下形成新產卵區。危起偉介紹,當時專家們認為不需要再修魚道讓中華鱘回歸舊產卵區了。人工繁殖放流隨之被確定為保護中華鱘種群的方案。中華鱘研究所和長江水產研究所承擔起了這一任務。

  1983年,兩家機構先後突破了人工繁殖技術,通過捕撈野生中華鱘親鱘,剖魚取卵繁殖。當時取卵後的魚幾乎都會死去,這是所有科研人員不願意再提起的回憶,「對魚來說太殘忍了。」中華鱘研究所所長高勇說。

  當時的科研能力培育出剛孵化尚沒有開口進食的仔魚,大約兩三釐米,被科研人員稱為「水花」。「人工根本養不活,到江裡也很難存活,放下去就成了其他魚的餌料。」多為科研人員表示,十多年間的放流對野生中華鱘的數量的補充微乎其微。

  大約在1995年,中華鱘的培育技術獲得突破,可以將受精卵培育到10公分以上的大規格幼魚。2012年,兩家機構再次先後突破全人工繁殖,獲得了人工繁殖的子二代鱘魚。

  中華鱘最快8年可達性成熟。1995年放流的魚如果還有活著的,現在應該已經性成熟,可它們是否回到過長江產卵繁殖,仍不得而知。至今,沒有研究結果可以確定人工繁殖放流的魚到底對野生種群起到多大的補給。在長江口監測估算人工放流的魚佔資源總量的大約5%。

  今年9月的調查結果公布後,引起輿論巨大關注,中華鱘的這一物種的命運引起人們的哀嘆。

  然而這一調查的主要負責人危起偉卻說他還有「樂觀的期待」。

  「這可能只是一次偶然,或許今年11月,中華鱘可能就回來產卵了,就算今年不回來,或許某一年有可能出現。」危起偉說。

  儘管希望的火花十分微弱,但危起偉和眾多研究人員一直為它的延續和燃旺做出各種努力。

  危起偉目前將精力放在更多的「建設性措施」上,他建議利用長江中遊夾江,通過人工措施,如透水圍欄,建立半封閉的水體,「圈養」人工繁殖和增殖放「野生」親魚,以及另建人工模擬產卵場。

  新京報記者 範春旭實習生 尹瑞濤 報導

相關焦點

  • 中華鱘在葛洲壩建成32年後由1萬餘尾銳減至57尾
    葛洲壩建成後的32年裡,中華鱘野生種群不斷衰減。科研人員認為,這背後是一系列的原因,長江水體汙染、經濟發展對自然保護區的「割讓」、船隻漁網的誤傷,都讓中華鱘的生存空間和環境不斷受到擠壓,日益脆弱。中華鱘專家危起偉呼籲,中華鱘野生種群消失前,控制汙染、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為中華鱘營造新的生存空間迫在眉睫。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記者侯雪靜)14日500尾中華鱘在宜昌放歸長江,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0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我國中華鱘放流史上年齡梯隊最豐富的一次,對中華鱘野生資源具有系統性的補充作用。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中華鱘會像白鱀豚一樣滅絕嗎?既然物競天擇,為什麼要保護它?
  • 中華鱘首次未發生自然繁殖 野生種群存滅絕風險
    受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委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學科組近日開展了長江中下遊魚類資源專項調查,重點對中華鱘2013年自然繁殖情況及現有資源狀況進行調查。記者13日獲悉,調查認定:中華鱘在2013年沒有自然繁殖活動發生,野生中華鱘種群面臨滅絕危險。
  • 捕起一條中華鱘致其死亡,漁民被檢察院提起公訴
    來源標題:捕起一條中華鱘致其死亡,漁民被檢察院提起公訴 為保護中華鱘,5月14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該《條例》是上海第一部單一特定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將於6月6日起正式實施
  • 27歲「魚爸爸」守護中華鱘引熱議,關於瀕危鱘魚你了解多少
    眾所周知,中華鱘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又被稱為「水中大熊貓」,但是目前它們的生存現狀卻不容樂觀,在天然水域更是難覓蹤影。其實,瀕臨滅絕的鱘魚遠遠不止中華鱘一種,關於它們,你又了解多少呢?而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處於「極危」等級。這當然都是自然環境改變、水工設施修建和過度捕撈造成的,如何能不讓人痛心。二、中國及「極危」鱘類中華鱘中華鱘毫無疑問佔得瀕危鱘類榜首,俗稱:鰉魚、鱘魚、臘子、鱘鯊、鱣(《爾雅》)、鱣鮪(《詩經》),早被列入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地位可能也就遜於國寶大熊貓來了。
  • 108種魚類瀕危物種再現,長江江蘇段魚類生存大起底
    調查篇:江蘇段魚類108種  彭剛說,在環保部門的配合下,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從2001年以來,就對長江江蘇段魚類進行定期調查,全段共設立了7個監測點,進行守株待「魚」。歷時5年的監測,收穫不小。  瀕危物種重新「回歸」  除了新種魚,調查中專家還獲得了3個省新記錄的魚,分別是遮目魚、長鰭吻、尖頭塘鱧。而且一些易危和瀕危物種的魚類也出現了,如中華鱘(易危)、胭脂魚(易危)、松江鱸(瀕危)、白鱘(瀕危)、長身鱖(瀕危)等。
  • 四民工欲毒魚下酒致中華鱘等珍貴魚種死亡(圖)
    四民工欲毒魚下酒致中華鱘等珍貴魚種死亡(圖) 被毒死的中華鱘,重達百餘斤。
  • 湖南耒河連發現"怪魚" 疑為野生中華鱘/圖
    發現「中華鱘」的耒陽市黃市鎮水段  湖南在線5月31日訊(實習記者 劉樂)「耒河裡發現了野生的中華鱘!兩天內連續兩條被卡在水電站的閘門裡。」近日,耒陽網友黃市鎮村民李金鍵向記者爆料:在耒陽市耒河段發現了中華鱘,並稱此事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震驚。  據李金鍵回憶,5月23日中午,當地的上堡水電站放閘時,一條大魚被閘門卡住。一村民見魚不小,便在水還沒放完的情況下就冒險下河撈魚。撈上來一細看,村民傻眼了:只見那條魚頭部細尖,體呈紡錘形,魚脊上披著「硬甲」,長相十分怪異。
  • 長江中的10大野生動物,萬斤巨魚、水中大熊貓等三大魚類已滅絕
    長江作為中國第一大河,是生物多樣性最典型最豐富的生態河流,也蘊含了我國最珍稀的水生野生動物,是很多重要的野生魚類的棲息場所,據統計,長江流域共有淡水魚類378種,包括特有魚類142種,擁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4種,很多動物都是長江特有。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長江中重要的瀕危水生野生動物。  第一、已經滅絕的重要的水生動物。
  • 27歲「魚爸爸」照料7條中華鱘:就和擼貓差不多
    為了守護中華鱘,嚴御誠和隊友經常打擊違法捕撈,每年平均出艇200多次,出車300多次。「第一塊負責的工作就是(救護)中華鱘,我沒有想到,於是開始研究魚類生理學、外傷處理、中華鱘的食性等,惡補這方面知識。」嚴御誠回憶,當時中心有幾條野生的中華鱘,由於設備不夠完善,只能做短期救護,一般護理兩三個月就放回長江。
  • 有人叫賣「野生中華鱘」 專家稱買賣中華鱘犯法
    每天早上,耀萱農貿市場賣魚攤位有這種魚賣,吸引顧客的眼球。陳女士供圖)  紅網株洲站10月14日訊(株洲晚報見習記者 成姣蘭)日前,有市民網上發帖反映:賀家土農貿市場每天都有鱘魚賣,看著像中華鱘,攤主說是野生的中華鱘,賣這魚是不是犯法呢?    同時,市民陳女士也向反映,韶山路耀萱農貿大市場有人賣鴨嘴魚,每天早上,都有這種魚賣,一般就一條,很多人圍著看。
  • 鰉魚、中華鱘傻傻分不清 ,「天價魚」背後其實是魚販子的詭計
    「天價魚」鰉魚真容——這麼萌的魚,我是不好意思吃,您呢?隨著調查的深入,哈爾濱的「天價魚事件」逐漸現出真容。魚,不是野生的,品種也不對,顧客籤字是假的,還有營業執照到期,導遊提成等諸多問題,隨著官方表態處罰,為漁村洗地的事情大概可以休矣。
  • 被葛洲壩阻斷命門的中華鱘,還會有通達江海的未來嗎?(組圖)
    這塊區域被普遍認為是1981年葛洲壩截流後中華鱘唯一的天然產卵場。  落空已持續兩年。張輝最近一次在例行科考中發現野生中華鱘,還是2012年。當時,他們還能從漁民那收來的銅魚、黃顙魚、吻鮈等食卵魚腹中,解剖出直徑約4毫米、綠豆大小的黑色中華鱘魚卵,進而證明種群的自然繁衍。
  • 中華鱘放生求解25年保護困局
    噴射的水流裡,被放生的28號中華鱘,蜷成U形將頭扭向甲板———那裡站著飼養它兩年的北京海洋館工作人員。     海洋館工作人員認為這是中華鱘在向大家告別,同樣捕捉這一細節的水生動物博士柴靜卻開始擔憂,漸通人性的魚能否在野生環境下繼續生存。     「這不是一個好信號。」4月25日,葛洲壩下,被汙染的江水散發出刺鼻的腥臭味。這裡是野生中華鱘最後的家園,保護者卻為之焦慮。
  • 省公安廳交辦賣「中華鱘」 廣安「點殺野生魚」虛假廣告罰款240元
    現場點殺野生魚、翹課、黃辣丁、酸辣鵝掌、中華鱘等,1月8日,記者從廣安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鄰水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經過現場調查,石鍋魚府發布虛假廣告的違法行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規定,責令當事人改正違法行為,消除影響並處罰款240元。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白鱘資料圖白鱘1993年或已功能性滅絕2019年9月中旬,上海。圍繞長江白鱘等歐亞十幾種鱘魚物種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組連開3天會。危起偉和其學生張輝博士參會。此前,IUCN及國外專家曾幾次認為應宣布白鱘滅絕,危起偉一直不同意。
  • 中國瀕危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
    中國瀕危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 2014-10-28 16:51:38來源:新華網作者:責任編輯:吳濤 10月下旬,位於長江之濱的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傳來好消息: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子一代中華鱘首次實現連續繁殖。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是中國首個因大型水利工程興建而設立的珍稀魚類科研機構,設立於1982年。而後,中華鱘研究所持續開展中華鱘的研究與保護工作,並先後藉助野生中華鱘成功實現人工繁殖子一代中華鱘,以及由子一代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也已「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和白鱘同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等級,中華鱘和長江鱘等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昨日,記者再次深入採訪相關部門和專家。白鱘資料圖白鱘1993年或已功能性滅絕2019年9月中旬,上海。圍繞長江白鱘等歐亞十幾種鱘魚物種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組連開3天會。危起偉和其學生張輝博士參會。
  • 釣魚釣到中華鱘?湖南網友湘江釣獲怪魚,網友:放心吃
    然而,「意外」未必就是驚喜,有時候還可能是一場麻煩……比如下面這位湖南網友,在湘江支流垂釣時,意外釣起一條稀奇古怪的「尖頭魚」,他們從未見非常驚奇,但卻可能給他帶來不小麻煩……尖頭無鱗、背上有骨鰭,關心生態的朋友,一看就知道,這條魚「來頭不小」——很可能是長江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
  • ...珠江水系 研究發現 珠江出海口 鰣魚 中華鱘 產卵場 赤眼鱒...
    (資料圖片)  林立的大壩、過度的捕撈、水體的汙染,令珠江中近七成的水生資源正遭遇生存危機:中華鱘、鰣魚等珍貴物種早已在珠江中消失多年……  不少魚類十年內或滅絕  東方網4月2日消息:珠江水產研究所的辦公室內,生物技術專家李新輝打開一張珠江流域地圖,上面標示著已建、在建、計劃要建的水電站,只見過萬個水電站將珠江幹流及支流分割成無數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