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首次未發生自然繁殖 野生種群存滅絕風險

2020-11-29 中國新聞網

  受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委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學科組近日開展了長江中下遊魚類資源專項調查,重點對中華鱘2013年自然繁殖情況及現有資源狀況進行調查。記者13日獲悉,調查認定:中華鱘在2013年沒有自然繁殖活動發生,野生中華鱘種群面臨滅絕危險。

  監測

  三種方法均未測到野生中華鱘卵

  8日,位於沙市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中華鱘養殖基地內,記者看到,147個飼養池空空如也,池裡沒有一滴水。而2008年以前,每到中華鱘產卵孵化時,科研人員都在飼養池邊連夜值班看守,等待魚苗出膜。

  宜昌西壩附近,是目前發現的中華鱘唯一自然產卵場。正常產卵時,每條雌鱘的產卵數量可達30萬-120萬粒卵。專家統計,每100萬粒卵裡,只有3粒能夠真正長成魚。

  中華鱘研究所姜偉博士說,野外監測中華鱘產卵最傳統的方式是捕撈黃顙魚、銅魚進行解剖,看其腹中有無中華鱘卵;然後是用魚探儀監測,最後才是沉網採卵。

  姜偉說,自從2012年12月份監測考察就沒有發現魚腹中有卵了,但當年用魚探儀監測到中華鱘產卵。到了2013年10月至12月,他們在宜昌西壩、廟嘴、壩口上遊,用三種方式進行監測,都一無所獲。

  擔憂

  野生中華鱘將面臨滅絕危險

  「這是有記錄以來,首次發現中華鱘沒有自然繁殖活動現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組組長危起偉介紹,2013年10月31日至12月28日,長江水產研究所等多家研究單位在葛洲壩下中華鱘傳統產卵場未發現中華鱘自然產卵跡象,這是葛洲壩截流32年來首次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產卵。

  危起偉說,按照中華鱘的生活習性,每年8月後,新出生的幼魚將陸續進入海洋。為了對中華鱘2013年自然繁殖以及幼魚資源補充等情況進行核實,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學科組進行了為期近一個月的專項調查。

  專項調查工作自今年8月10日正式啟動,調查分為水路和陸路同步進行,調查範圍為宜昌至上海之間的長江江段。水路調查中,主要採用聲波探測的方式;陸路則是通過走訪漁政部門及漁民等,了解中華鱘幼魚的觀測以及誤捕情況。水路和陸路調查均顯示,未發現野生中華鱘幼魚蹤跡。

  「產卵期中沒有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產卵,專項調查中也沒有發現幼魚蹤跡,可以確認,中華鱘在2013年沒有自然繁殖活動發生。」危起偉指出,近年中,野生中華鱘數量銳減,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幾千尾減少到僅存百尾左右。「沒有自然產卵,則意味著野生種群的數量無法得到補充,如果不進一步強化保護工作,野生中華鱘將面臨滅絕危險。」

  分析

  野生種群瀕臨「漩渦效應」邊緣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杜浩博士最新分析報告顯示,每10年中華鱘資源量衰減50%以上。中華鱘繁殖群體種群結構也發生很大變化,雌雄性比增大有時達到10:1,這意味著可能有部分成熟的雌魚無法完成生殖。而從遺傳學角度上來看,物種衰退直至滅絕的趨勢被擬為漩渦效應:越接近漩渦中心滅絕的速度越快。

  中華鱘研究所杜合軍教授說,中華鱘種群已經到了漩渦邊緣。

  專家認為,梯級水電站、涉水工程、長江航運、環境汙染、過度捕撈等因素嚴重影響了長江生態環境,加劇了中華鱘的生存壓力。危起偉心情沉重地說:「中華鱘野生種群瀕臨滅絕。」

  期待

  希望14年後繁育下一代

  今年,中華鱘研究所放歸的這批中華鱘,是全人工繁育的子二代,體長已經有70釐米左右,它們出生在2011年12月10日左右。它們要遊上2000公裡,歷經種種磨難,最終倖存者可在今年6月左右到達河海交匯處上海長江口。在這裡,它們還要待上3個月,等逐漸適應由江河淡水環境到海水的轉化,然後就投入大海的懷抱,直到14年後,它們發育成熟了,再洄遊到長江繁育下一代。

  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楊元金介紹,這2000尾中華鱘的DNA樣本已經提取,並建好相應的細胞庫和基因庫。它們身上還被打了兩種信標:打在骨板上的電子晶片如同身份證,可以掃描出中華鱘「出身信息編號」、外掛的黃標可以防止沿江誤捕並便於調查。其中,有20尾中華鱘體內首次植入聲吶信標,這對現在僅有長江口和產卵場兩頭的初步數據是很好的補充和完善。

  據每年長江口監測的數據來看,人工放流的中華鱘佔野生比率不到4%,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可以起到保種的作用,但對中華鱘自然種群的恢復來說如同杯水車薪。

  文/綜合新華社等媒體報導

  新聞資料

  中華鱘:長江「活化石

  中華鱘是與恐龍同時代的生物,身披五行骨鱗、體型龐大,成魚體長可達5米,最大體重可達千斤,壽命可達百歲。由於數量稀少,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

  中華鱘在地球繁衍了1.4億年,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有「活化石」之稱。近年來,受涉水工程、航運、捕撈、汙染等影響,中華鱘群體數量逐年減少。科研部門統計,洄遊至葛洲壩下的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1982年有1000多尾,而現在一年僅有100多尾。

  2013年10月31日至12月31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水科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機構,在葛洲壩下數十公裡水域對野生中華鱘繁殖群體開展年度聯合監測。

  在這個目前已知的野生中華鱘唯一產卵場,多家單位用盡各種科技手段,發現野生中華鱘100尾左右,卻始終未見產卵活動。這是32年來首次未監測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繁殖,專家初步認為是由上遊水庫滯溫效應疊加水溫不能正常下降所致。

  多年來,中國從未放鬆過對中華鱘的保護,1982年即成立專門保護中華鱘的中華鱘研究所。經多年研究,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2009年首次取得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研究成功,使得保護中華鱘具備不依賴野生親魚實現規模繁殖的能力。

  2013年12月,中華鱘首次實現了單性繁殖。

相關焦點

  • 農業農村部:單靠自然繁殖 長江中華鱘滅絕風險非常大
    4月14日,2018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宜昌舉行,5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中新社記者 黃餘洋 攝中新網7月24日電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今日指出,中華鱘的野生群體,如果單靠自然繁殖,滅絕的風險非常大,物種狀況堪憂。
  • 中國瀕危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
    10月下旬,位於長江之濱的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傳來好消息: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子一代中華鱘首次實現連續繁殖。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是中國首個因大型水利工程興建而設立的珍稀魚類科研機構,設立於1982年。而後,中華鱘研究所持續開展中華鱘的研究與保護工作,並先後藉助野生中華鱘成功實現人工繁殖子一代中華鱘,以及由子一代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三峽集團: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500尾「水中大熊貓」中華鱘14日放歸長江。中華鱘會不會步白鱀豚後塵?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
  • 于康震:我都沒有見過長江白鱘,中華鱘僅靠自然繁殖可能滅絕
    「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萬斤象」指的是白鱘。白鱘號稱是淡水魚之王。但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白鱘就非常稀少。「我是沒有見到過。」于康震說。于康震表示,15年前,2003年,中國最後一次發現白鱘的活體,到現在已經連續15年,沒有再見到白鱘的蹤跡。他在會上表示,中華鱘個體也很大,可以長到一千多斤。
  • 中華第一鱘,在地球活了1.4億年,野生中華鱘恐10年內滅絕!
    這首詩是古人形容中華鱘的。  中華鱘,一個中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它有很多稱號,如「水中活化石」、「長江的主人」、「水中大熊貓」等,或許也有人曾吃過(人工養殖),但在野生狀態下的中華鱘早已步入瀕危(極危)物種行列。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但這一次,危起偉接受了白鱘滅絕的評估結果。在多年監測無果的情況下,近兩年來,他和團隊開始按IUCN評估模型研究白鱘現狀,得出的結論是:白鱘可能已於2005年至2010年間滅絕,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滅絕,即自然種群無法進行繁殖活動。白鱘滅絕的結論,主要基於現場調查和白鱘誤捕記錄的理論推導。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以「中華」命名自然與中國有關。首先,中華鱘分布在我國領土以東、以南的廣大海域。北到朝鮮海域,南到中國南海都曾發現它的蹤跡。到繁殖期時,它會進入長江、黃河、珠江等水系交配繁殖(現在僅在長江進行繁殖)。所以說它是一條活動在中國和中國附近的魚。此外,它的繁殖過程也充滿了「愛國情懷」。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也已「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此前,IUCN及國外專家曾幾次認為應宣布白鱘滅絕,危起偉一直不同意。但這一次,危起偉接受了白鱘滅絕的評估結果。在多年監測無果的情況下,近兩年來,他和團隊開始按IUCN評估模型研究白鱘現狀,得出的結論是:白鱘可能已於2005年至2010年間滅絕,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滅絕,即自然種群無法進行繁殖活動。白鱘滅絕的結論,主要基於現場調查和白鱘誤捕記錄的理論推導。
  • 近半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未納入國家保護名錄!
    中國園林網6月6日消息:在中國,有上百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它們因數量少、分布地域狹窄、遭受人類活動威脅等原因,瀕臨高度滅絕風險。例如觀賞和材用價值極高的華蓋木,野外只發現52株;藥用價值極高的重樓屬植物,至少有7種已瀕臨滅絕。
  • 《科學》刊文:長江流域中華鱘有效繁殖已基本喪失,急需救助
    「中華鱘急需救助。」12月4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的文章《Chinese sturgeon needs urgent rescue》稱,長江流域中華鱘繁殖種群數量逐年下降,應採取行動予以救助。
  • 再不降低水溫,野生中華鱘真的會滅絕
    無法婚配、無法生娃——深受其苦的不光是你,還有中華鱘。11月1日「小光棍節」這天,《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一項令人悲傷的結論:未來10到20年內,野生中華鱘種群就會消失。而降低水溫可能是挽救它們的最後一線希望。
  • 孤獨而絕望的繁殖:渦蟲向自己頭部注入精子
    (2015-01-18 11:44:00)  【延伸閱讀】科研機構確認中華鱘首次未發生自然繁殖活動 野生種群面臨滅絕風險  新華網宜昌9月13日電(記者梁建強)受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委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學科組近日開展了長江中下遊魚類資源專項調查,
  • 野生中華鱘瀕危調查:水體汙染致魚畸形(圖)
    今年9月,長江水產研究等多家研究單位確認,2013年,在葛洲壩下唯一的自然產卵場,中華鱘沒有繁殖產卵。葛洲壩建成後的32年裡,中華鱘野生種群不斷衰減。   這98個否定答案印證了課題組去年底的監測結果—去年11月、12月中華鱘產卵期,課題組「用三種方法監測,都沒有發現卵或受精卵。」去年沒有產卵,今年自然沒有幼魚。   「這意味著野生中華鱘在2013年沒有自然繁殖活動。」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組組長危起偉說。「沒有自然產卵,野生中華鱘種群的數量就無法得到補充,如果不及時加強保護,野生中華鱘將面臨滅絕危險。」
  • 1.5億年前的娃娃魚,3000公裡尋根的中華鱘,或因人類而滅絕
    晚上八點 講個地球的小故事給你聽它叫聲如嬰兒,名字有魚卻並非魚它生在江河成長於大海每年3000公裡溯回尋根1.5億年前的「中字號活化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如此珍貴,野生種群卻面臨滅絕誰之過?但由於近代社會經濟活動的飛速發展,以及對生物環境的開發建設,忽視了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很多水生動物的數量正在急劇下降,甚至瀕臨滅絕。今天和大家介紹的就是珍稀水生動物其中的兩種——娃娃魚和中華鱘。
  • 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曾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
    」危起偉介紹,白鱘的產卵在長江上遊宜賓一帶,從1991年以後,再未發現白鱘的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兩年都有白鱘被誤捕的記錄,但此後很長時間沒有發現。▲危教授向記者展示一些白鱘的資料與白鱘不同,幸運的是中華鱘和長江鱘已成功實現人工繁殖,並每年放流到長江補充種群數量。不過,野生中華鱘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 1萬尾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中華鱘放歸長江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4月22日訊(記者 張海振)4月22日,記者從中國三峽集團官微了解到,今天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10000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華鱘回歸長江懷抱,對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再做補充。此事迅速登上熱搜,網友評論:「回家了,保護好他們」。
  • 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曾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
    IUCN對滅絕的定義,是指沒有合理的理由懷疑一個類群的最後一個個體已死亡,而如果在恰當的時間對一個類群的棲息地做了徹底的考察後未能發現一個個體,即可認定該類群已經滅絕。「如果一個物種已沒有自然繁殖,又過了這個物種壽命的時間期限,期間也沒有發現任何個體,即認定該物種滅絕。」
  • 中華鱘並非長江特有物種,它的「正統」或許在珠江
    中華鱘的模式產地和首次標本採集地在珠江水系,但作為一種遷徙能力較強的洄遊性魚類,中華鱘的分布區並不局限在中國,黃海、東海和南海北部及其周邊水系均有它的身影,但因主產地在長江,因而通常被誤會為長江特有物種。 《中國動物志》描述:中華鱘生活在大江和近海中,為底層性、洄遊或半洄遊性魚類。
  • 西洞庭湖驚現國家一級保護魚類中華鱘(圖)
    (被發現的中華鱘)(工作人員將中華鱘放生)  紅網漢壽站11月12日訊(通訊員 張佩林)11日,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魚類監測技術人員在西洞庭湖進行魚類監測時,在漁民捕獲物中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魚類
  • 避免白鱘悲劇重演 滅絕風險評估要趁早
    此外,團隊還搜集了所有關於白鱘的目擊報告,包括論文、書籍、報告、新聞報導等,以及近幾十年來科研機構保留的未發表的白鱘相關數據。綜合這些信息,根據模型,團隊計算出白鱘應該在2005年到2010年就已經滅絕。危起偉說,一個種群,沒有自然繁殖,又已經過了其正常壽命期限,其間沒有任何個體被發現,即可以認定物種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