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白鱘悲劇重演 滅絕風險評估要趁早

2020-11-23 海報新聞

2020年,我們第一份對野生動物的動容,給了長江白鱘。

去年年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在線發表了一篇英文論文——《世界上最大淡水魚之一滅絕:長江生物保護的教訓和啟示》。

論文指出,白鱘在2005年到2010年時已經滅絕。

一時間,一直沒什麼存在感的白鱘得到了大量關注,「白鱘滅絕」的話題在熱搜上掛了一天。不過,很多媒體在配圖時,還是錯誤地配成了長江白鱘的近親匙吻鱘。畢竟,我們對白鱘太不了解,白鱘留下的影像也太少。

當一個物種被認定滅絕,除了哀悼和紀念,更需要的,是反思。

經模型計算認定白鱘滅絕

白鱘是長江流域特有的淡水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最大體長可達7米。它有個又長又尖的吻,於是也被古人稱作「象鼻魚」。

它很古老。白鱘的脊椎很原始,全身大部分骨骼是軟骨。化石研究表明,白鱘科種類最早的化石可見於晚侏羅紀。

白鱘的產卵場分布於金沙江下遊和重慶以上的長江幹流,成熟個體在繁殖季節前有上溯洄遊的習性。

「實際上,上世紀90年代以後,白鱘的數量就已經明顯減少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成友此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早在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頒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白鱘的保護級別就被列為「極危」。

為了尋找白鱘的蹤跡,危起偉研究團隊在長江流域進行了全流域捕撈調查。2017年,他們對考察流域進行了網格式採樣,這樣的調查每個季度各進行了一次,每次持續一到兩個月。2018年,團隊又主要在長江65個監測點及其附近展開調查。

此外,團隊還搜集了所有關於白鱘的目擊報告,包括論文、書籍、報告、新聞報導等,以及近幾十年來科研機構保留的未發表的白鱘相關數據。綜合這些信息,根據模型,團隊計算出白鱘應該在2005年到2010年就已經滅絕。

危起偉說,一個種群,沒有自然繁殖,又已經過了其正常壽命期限,其間沒有任何個體被發現,即可以認定物種滅絕。

上一次見到白鱘幼苗,還要追溯到90年代初期。30年來,未發現白鱘有自然繁殖。人們不清楚白鱘的確切壽命,但估計其自然存活時間應該在30年左右。2003年,最後一尾野生白鱘的信號消失在追蹤器中,而白鱘也沒有人工養殖個體存留。

危起偉說,白鱘滅絕這個結論是科學的、不會改變的。

白鱘保護級別還未調整

不過,白鱘滅絕的消息並未官宣。

1月3日,IUCN在官方微博表示,目前正在開展的亞歐鱘魚類全面評估最終結果尚未發布,預計將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護大會期間更新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正式發布評估結果,進行相應的級別調整。

目前,白鱘在IUCN紅色名錄中的級別依然是「極危」。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IUCN根據所收集到的信息,並依據IUCN生存委員會的報告,編制全球範圍的瀕危物種紅皮名錄。在IUCN的標準中,全球物種的瀕危等級,按照瀕危程度由低到高分為無危、低危、易危、瀕危、極危、野外滅絕和滅絕。此外,還有「未評估」和「數據缺乏」兩種評級。

根據定義,如果有理由懷疑一分類單元的最後一個個體已經死亡,即認為該分類單元已經滅絕。如果已知一分類單元只生活在栽培或圈養條件下,或只作為被自然化後的種群生活在遠離其過去的棲息地時,則認為這一分類單元屬於野外滅絕。極危,則指一個分類單元的野生種群即將滅絕的機率非常高。

物種瀕危評級對物種保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蔣志剛曾在論文中指出,由於資源有限,在實施瀕危物種保護工程時,必須有的放矢,針對物種的瀕危等級提出具體保護措施,確定保護投入的資源量;也要根據物種瀕危程度,建立自然保護區和瀕危物種繁育中心,對這類物種實施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

據了解,物種瀕危等級的評價,一般是由主管部門(或組織)成立專門的評價委員會,對各物種瀕危等級的申請報告進行科學評議。評價結果經主管者(部門)的最終通過並予以公布後,才能最終確定物種的瀕危等級。

我國也有定期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其從生物本身生存狀態出發進行評估。2013年、2015年和2018年,分別針對高等植物、脊椎動物和大型真菌發布了評估報告。

當時的評估結果顯示,長江江豚數量急劇減少,由瀕危上升為極危;鰣魚由於過度捕撈等原因,由瀕危上升為極危。

還有很多魚類處於滅絕邊緣

白鱘滅絕的最主要原因是無法繁殖,水利工程切斷了其洄遊通道。

過度捕撈、高密度航運、棲息地消失和碎片化……這些因素共同將白鱘推向絕境。

對白鱘所有的實質性保護工作都是在2006年之後啟動的,但根據危起偉團隊的研究,可能早在2005年,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

錯過了關鍵的時間節點,就是永遠錯過。

其實,白鱘的人工繁育技術一直在儲備中。此前,長江白鱘沒有被人工養殖成功的案例,而近些年技術條件具備後,研究團隊卻再也沒有捕獲到活體長江白鱘。

王成友介紹,目前主流的人工繁育方法有兩種,一為雌核發育,一為「借腹生子」,即魚類生殖細胞移植。雌核發育是指用核失活魚精子刺激魚卵子,並誘導該卵核發育成個體的魚類育種方法。白鱘的近親是匙吻鱘,而匙吻鱘已經實現了人工繁育。如果有一條成年雌性白鱘,就可以用滅活的匙吻鱘精子刺激其卵子,進行人工催產。第二種方法,是把一種魚的生殖細胞移植到另一種魚體內,讓另一種魚的雄魚和雌魚產生前者的精子和卵子,讓它生出帶有白鱘所有遺傳信息的「後代」。

但是,沒有活體白鱘,一切技術儲備成空。

教訓是深刻的。

論文指出,應當對長江流域進行常規性周期性全面調查。在2017年到2018年的調查中,有140種魚類沒被採集到。但由於缺乏數據,研究團隊無法判斷這些魚類的命運。從白鱘的悲劇也可看出,魚群數量的變化對人類威脅的反應是滯後的,必須儘早採取保護行動。實際上,長江中許多魚類已經身處滅絕邊緣,評估它們的滅絕風險至關重要,而且應該儘快進行。對一些物種來說,保護它的時間窗口可能已經關閉。畢竟,當物種野外種群的繁衍不能維持其生存的最小種群數量時,滅絕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必須對那些多年沒有被發現、多年沒有自然繁殖或者種群數量大幅度急劇下降的魚類種群優先開展保護,比如鯮、中華鱘等。

根據不同種群的生物和生態特點,採取相應保護措施,這是一場和物種滅絕速度展開的賽跑。

2020年起,長江重點水域將分類分階段進入10年禁漁期。

白鱘的輓歌已經響起,但長江內其他同樣稀少的野生水生生物的命運,還握在人類手上。

本報記者 張蓋倫

相關焦點

  • 這些因素將白鱘推向絕境 還有很多魚類處於滅絕邊緣
    人工繁育技術已就緒,魚卻沒了避免白鱘悲劇重演 滅絕風險評估要趁早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博物館裡的白鱘標本 張星海攝2020年,我們第一份對野生動物的動容,給了長江白鱘。白鱘保護級別還未調整不過,白鱘滅絕的消息並未官宣。1月3日,IUCN在官方微博表示,目前正在開展的亞歐鱘魚類全面評估最終結果尚未發布,預計將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護大會期間更新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正式發布評估結果,進行相應的級別調整。
  • 一個已滅絕的物種—白鱘
    白鱘呢,介紹起來比較麻煩,因為科學家已經很多年沒有找到白鱘的蹤跡了,這個物種在2019年12月23日被正式宣告滅絕。這個物種要小非常小,要大也特別大。幼年的白鱘最小只有二三十毫米,成年後,最大的紀錄是7.5米,成年體重一般在200~300千克左右。
  • 白鱘真的滅絕了嗎?
    2003年,最後一尾野生白鱘的信號消失在追蹤器中,而白鱘也沒有人工養殖個體存留。危起偉說,白鱘滅絕這個結論是科學的、不會改變的。白鱘保護級別還未調整不過,白鱘滅絕的消息並未官宣。1月3日,IUCN在官方微博表示,目前正在開展的亞歐鱘魚類全面評估最終結果尚未發布,預計將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護大會期間更新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正式發布評估結果,進行相應的級別調整。目前,白鱘在IUCN紅色名錄中的級別依然是「極危」。
  • 白鱘還是滅絕了,人類難道對瀕危動物一點辦法都沒有嗎?
    2020年元旦,正當民眾都沉浸於跨年的喜悅當中時,某一軟體關於「白鱘滅絕」的消息再一次登上熱搜榜,更讓人驚訝的是:近幾天關於「白鱘滅絕」的消息,竟有上億人閱讀。為什麼白鱘滅絕的消息能引起這麼大的動靜?還是要從白鱘說起。白鱘因為生活在長江,所以也叫做「長江白鱘」,因為它的體重可以達到上千斤,白鱘也擁有「中國淡水魚之王」的美稱。
  • 未尋到白鱘的那次長江調查,還有140種魚類也未發現,白鱘悲劇不是最後一個
    悲劇的主角不只是白鱘,更多長江瀕危魚類正在默默無聞地走向滅絕邊緣。該論文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論文研究小組在2017-2018年對長江流域進行了全面捕撈調查,有140種記錄在案的魚類沒有被發現,白鱘只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例子。他呼籲採取措施,以避免白鱘的悲劇繼續上演。
  • 「水中大熊貓」滅絕!為什麼高科技養殖,不能阻止中華白鱘悲劇?
    2020年,愛你愛你啊,但是長江白鱘還是等不到國人的愛,就消失在地球上了。有著「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特有物種白鱘被宣布滅絕。"水中熊貓"滅絕2020年1月2日消息,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沒看錯,是滅絕,從此我們只能在郵票上看看中華白鱘的模樣。中國古代白鱘被稱之為鮪。
  • 長江白鱘滅絕:過度捕撈、棲息環境退化系關鍵原因
    「白鱘」全名長江白鱘,被譽為中國淡水魚之王,體重可達數千斤。「千斤臘子,萬斤象。」 「象」就是白鱘。它與白鱀豚一樣,都是長江的特有物種,都已多年未見。白鱀豚和長江鰣魚被宣布野外功能性滅絕,白鱘被宣布滅絕。
  • 專家:長江裡不為人知瀕臨滅絕的生物還很多 白鱘滅絕只是開頭
    悲劇的主角不只是白鱘,更多長江瀕危魚類正在默默無聞地走向滅絕邊緣。該論文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論文研究小組在2017-2018年對長江流域進行了全面捕撈調查,有140種記錄在案的魚類沒有被發現,白鱘只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例子。
  • 未尋到白鱘的那次長江調查,還有140種魚類也未發現,白鱘悲劇不是...
    讓危起偉擔憂的是,這次調查不僅沒能發現一個白鱘樣本,也沒能發現過去有記錄的140種魚類,其中60%是瀕危物種。「有些品種可能也已經滅絕了。」一份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長江中最偉岸的生靈——白鱘,也許已經永遠地告別了這個世界。
  • 長江大保護|長江白鱘滅絕帶來的啟示:抓住剩下的機會很重要
    白鱘(長江白鱘)被譽為中國淡水魚之王,體重可達數千斤。「千斤臘子,萬斤象。」 「象」就是白鱘。它與白鱀豚一樣,都是長江的特有物種,都已多年未見。白鱀豚和長江鰣魚被宣布野外功能性滅絕,白鱘被宣布滅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官方微博1月3日12:31發布消息稱,IUCN尚未官宣白鱘滅絕的消息。對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3日下午回復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是沒有正式公布,但評估已經完成了。公布與否,不影響其科學結論。」
  • 央視:長江禁漁 願不再響起白鱘滅絕的輓歌
    原標題:熱評丨長江禁漁,願不再響起白鱘滅絕的輓歌日前,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中國長江有一種珍稀瀕危魚類——白鱘,推測其在2005—2010年已經滅絕。該論文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接受央視專訪時表示,得出這一判斷的基本依據就是,「我們收集了幾方面的數據和考察結果,根據長江白鱘的年齡、生活特點、分布範圍等,特別是它的分布範圍裡的誤捕的一些記錄和細節。綜合起來通過數據模型的方式,推斷它衰退的進程。衰退到一定程度了,根據模型設定的一些參數,有功能性滅絕、野外滅絕、滅絕。
  • 長江白鱘滅絕,眾多「水中國寶」九死一生,人類或孤獨生活在地球
    說起渡渡鳥滅絕,或許我們依然體會不到這種痛,因為就算當年渡渡鳥真的「死透」了的時候,似乎也沒人在意。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物種滅絕,長江白鱘的滅絕呢?是否提到長江白鱘,它的滅絕,終於能感受到了一絲的遺憾和惋惜了?
  • 長江白鱘宣告滅絕,這種美麗的動物沒能來到2020
    今天凌晨,「白鱘滅絕」的消息佔據熱搜榜前列,令網友痛心難過。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危起偉介紹,2019年9月中旬,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上海組織了專家組評估,評估結果為,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危起偉和張輝都參加了那次評估會。「大家尊重IUCN的評估模型和專家,但這一結果讓人心情沉重。」危起偉說。
  • 噩耗:中國長江白鱘宣布滅絕
    「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論文原文截圖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
  • 白鱘被宣布滅絕?專家:可能性很大
    長江日報-長江網訊(記者高寶燕)3日上午,微博熱搜「白鱘滅絕」讓大家心痛不已。曾有長江魚王之稱的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這是中國長江繼白鱀豚宣告功能性滅絕之後又一特有珍稀物種倒下。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2日晚和3日,本報記者聯繫到論文責任作者危起偉研究員。危起偉介紹,2019年9月中旬,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上海組織了專家組評估,評估結果為,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
  • 白鱘為何會滅絕?
    「白鱘滅絕」的噩耗刷爆朋友圈與微博 白鱘有著怎樣的科學價值?危博士介紹,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
  • 長江白鱘滅絕之殤,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最近看到媒體報導,我國長江地域特有的國家Ⅰ級瀕危珍稀物種——長江白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滅絕(extinct)。其實早在2019年9月17日,就在一個學術會議上被披露,然而大概是出于謹慎吧,經專家組評估,直到2020年1月2日才被正式宣布。
  • 布局OLED 避免CRT悲劇重演
    CRT時代的悲愴歷史是否會重演?日前,國內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平板顯示技術交流盛會——2012中國平板顯示學術會議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業內專家紛紛建議,我國應對OLED產業進行前瞻性技術布局,避免悲劇重演。此次「2012中國平板顯示學術會議」由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中國物理學會液晶分會主辦,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和深圳市亞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承辦。
  • 白鱘滅絕!長江又一物種消失……
    掌上春城訊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白鱘郵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女神」白暨豚,也已經功能性滅絕
    2020年1月2日,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因為其體型大,味道鮮美,所以被人類大肆捕撈。長江白鱘從未被養殖成功,也沒有留下標本,只有一張紀念郵票證明她曾經來過。生命的悲劇,它的死亡只是一個縮影。看著淇淇一天天長大,劉仁俊卻在憂心。海豚是有靈性的,他們的智力如同人類的小孩子。淇淇太孤獨了,於是劉仁俊等人打算為淇淇尋找一個伴侶,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淇淇的精神問題,也是為了成功繁殖白暨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