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尋到白鱘的那次長江調查,還有140種魚類也未發現,白鱘悲劇不是...

2020-12-06 南方周末

長薄鰍,我國鰍科魚類中個體最大的物種,非常漂亮,曾獲國際觀賞魚比賽銀獎。因為是產漂流性卵,受到電站影響大,受精卵難以漂流完成孵化,資源枯竭趨勢明顯。 (杜軍供圖/圖)

本次全面調查中,研究人員重點調查了長江幹流、8條重要支流和洞庭湖、鄱陽湖,並將整個長江流域劃分為20×20公裡的網格。在每個網格區域內,研究人員採取抽樣捕撈、調查當地水產市場的方式,希望能全面調查區域內的所有魚類物種。

讓危起偉擔憂的是,這次調查不僅沒能發現一個白鱘樣本,也沒能發現過去有記錄的140種魚類,其中60%是瀕危物種。「有些品種可能也已經滅絕了。」

一份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長江中最偉岸的生靈——白鱘,也許已經永遠地告別了這個世界。

2020年1月2日,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的一篇名為《白鱘的滅絕給長江生物保護留下了什麼教訓》的論文預校樣(pre-proof)引發公眾關注。該論文指出,長江白鱘約於2005年、至少不晚於2010年滅絕。

網友紛紛感嘆,第一次聽聞白鱘之名,卻恰恰是與之永別之時。

悲劇的主角不只是白鱘,更多長江瀕危魚類正在默默無聞地走向滅絕邊緣。該論文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論文研究小組在2017-2018年對長江流域進行了全面捕撈調查,有140種記錄在案的魚類沒有被發現,白鱘只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例子。

他呼籲採取措施,以避免白鱘的悲劇繼續上演。「長江牽涉到的利益紛繁複雜,因此長江生態保護不是某個政府部門或某個機構的事,而應該有全民的支持。」

白鱘「滅絕」,尚未官宣,但情況不太樂觀

蜿蜒萬裡的長江,孕育出人類已知的四百多種魚類,白鱘是其中體型最大者,身長可達7.5米。作為肉食性魚類,白鱘曾佔據長江生物鏈的頂端,堪稱「長江魚王」。四川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所長杜軍展示了一條白鱘標本,利劍般的魚吻足有1米多長,令白鱘的外貌極具辨識度。

白鱘標本 (杜軍供圖/圖)

很多人沒有聽說過白鱘,但它在美國的匙吻鱘科近親——美國匙吻鱘,早就以「鴨嘴魚」的諢名登上了中國人的餐桌。由於食用價值,美國匙吻鱘在中國大規模養

相關焦點

  • 未尋到白鱘的那次長江調查,還有140種魚類也未發現,白鱘悲劇不是最後一個
    在每個網格區域內,研究人員採取抽樣捕撈、調查當地水產市場的方式,希望能全面調查區域內的所有魚類物種。讓危起偉擔憂的是,這次調查不僅沒能發現一個白鱘樣本,也沒能發現過去有記錄的140種魚類,其中60%是瀕危物種。「有些品種可能也已經滅絕了。
  • 白鱘已滅絕!科學家:140種長江魚類三年無法採集到標本
    央視網消息:白鱘體積龐大,可重達上萬斤,成魚可達七米,是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被譽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主要分布在長江水系。它和中華鱘一樣,距今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
  • 這些因素將白鱘推向絕境 還有很多魚類處於滅絕邊緣
    為了尋找白鱘的蹤跡,危起偉研究團隊在長江流域進行了全流域捕撈調查。2017年,他們對考察流域進行了網格式採樣,這樣的調查每個季度各進行了一次,每次持續一到兩個月。2018年,團隊又主要在長江65個監測點及其附近展開調查。
  • 避免白鱘悲劇重演 滅絕風險評估要趁早
    為了尋找白鱘的蹤跡,危起偉研究團隊在長江流域進行了全流域捕撈調查。2017年,他們對考察流域進行了網格式採樣,這樣的調查每個季度各進行了一次,每次持續一到兩個月。2018年,團隊又主要在長江65個監測點及其附近展開調查。
  • 專家:長江裡不為人知瀕臨滅絕的生物還很多 白鱘滅絕只是開頭
    讓危起偉擔憂的是,這次調查不僅沒能發現一個白鱘樣本,也沒能發現過去有記錄的140種魚類,其中60%是瀕危物種。「長江裡不為人知、瀕臨滅絕的生物還有很多,有一些物種其實也已經多年沒有監測到。白鱘滅絕恐怕只是個開頭。」杜軍有些悲觀。
  • 別了,長江白鱘
    他的學生張輝,《整體環境科學》那篇論文的第一作者,2004年念研究生,沒有親眼見過活的長江白鱘。在瀕危魚類保護領域,甚至沒有幾篇關於白鱘的文章。危起偉告訴記者,他們幾乎是唯一研究這種中國長江特有魚類的團隊,「很多人想要研究它,但連樣本都沒有」。這對師徒都感到遺憾。
  • 央視:長江禁漁 願不再響起白鱘滅絕的輓歌
    因為白鱘沒有人工養殖成功的例子,最長的也只養了29天,所以說人工條件下沒有白鱘。野外滅絕就意味著這個物種滅絕了。」「長江白鱘滅絕了!」連日來,這則消息迅速在輿論場中傳播。儘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官方微博表示:最終結果尚未發布,預計將在今年6月發布評估結果。但毋庸諱言,長江白鱘的前景不容樂觀。這是一次無聲的告別,也是一次未打招呼的訣別。
  • 白鱘真的滅絕了嗎?
    為了尋找白鱘的蹤跡,危起偉研究團隊在長江流域進行了全流域捕撈調查。2017年,他們對考察流域進行了網格式採樣,這樣的調查每個季度各進行了一次,每次持續一到兩個月。2018年,團隊又主要在長江65個監測點及其附近展開調查。此外,團隊還搜集了所有關於白鱘的目擊報告,包括論文、書籍、報告、新聞報導等,以及近幾十年來科研機構保留的未發表的白鱘相關數據。
  • 長江白鱘滅絕:過度捕撈、棲息環境退化系關鍵原因
    新年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白鱘滅絕」的消息高掛在熱搜榜上,閱讀量數以億計,足見人們對它的關注。  但在專家們看來,這樣的關注有些遲。除了白鱘,另外140種魚類在最近一次調查中也不見蹤跡,雖然兩次調查間隔41年之久。它們絕大部分都是瀕危物種。
  • 長江大保護|長江白鱘滅絕帶來的啟示:抓住剩下的機會很重要
    新年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白鱘滅絕」的消息高掛在熱搜榜上,閱讀量數以億計,足見人們對它的關注。但在專家們看來,這樣的關注有些遲。除了白鱘,另有140種魚類在最近一次調查中也不見蹤跡,雖然兩次調查間隔41年之久。它們絕大部分都是瀕危物種。
  • 「最後的長江白鱘」目擊者:準備將人工飼養長江鱘放歸到長江
    「2003年發現的那條長江白鱘是雌性,四五月份就可以交配產卵了,我們很想把它留下來,可惜當時沒有人工飼養的條件。」四川省水產局漁政處處長張志英回憶說,那是他最後一次見到長江白鱘,也是世界上最後一隻被救助的長江白鱘。
  • 長江白鱘滅絕:17年前,人類最後一次見到活體白鱘
    白鱘是長江中僅次於中華鱘的大型古老魚類,長可達二三米以上,由於生態環境惡化,白鱘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逐年減少,個體越來越小。白鱘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食物包括魚類、蝦蟹等。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說法。「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白鱘體型碩大,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 再見了,長江白鱘!白鱘已滅絕 更多長江水生生物生存堪憂
    第三期節目我們請到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博士說說長江白鱘。長江白鱘已經存在了一億五千萬年,曾經與陸地霸主恐龍水路並肩,曾經躲過了第四紀冰期,被稱為長江淡水魚之王。:長江裡最後一次出現的白鱘,是在2003年,他和專家組在救治後放流長江,隨後進行追蹤。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2017年至2021年,農業農村部支持開展「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調查」專項工作,在全流域布置65個調查站位,20餘家單位參加,在2017年至2019年的野外調查工作中未發現白鱘。理論推導,則主要基於從80多篇文獻資料收集而來的、1981年至2003年間共210尾白鱘誤捕記錄,反推得出滅絕可能性。IUCN如何定義一個物種的滅絕?
  • 長江白鱘的「身世」
    白鱘又稱作中華匙吻鱘、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也是中國特產稀有珍貴動物,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白鱘在學術研究上價值頗高。  白鱘為肉食性的兇猛魚類,以食魚為主,所捕食的魚類隨其棲息地區的情況有所不同,在長江上遊( 重慶 )以食銅魚為主;在長江下遊(安慶、崇明)以食魷魚為主。除魚類外,其胃內含物中常發現有蝦、蟹等動物。
  • 中國長江白鱘宣布滅絕
    據此前報導,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IUCN專家稱,目前沒有包括影像學等在內的任何證據證明白鱘還存在。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也已「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和白鱘同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等級,中華鱘和長江鱘等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昨日,記者再次深入採訪相關部門和專家。白鱘資料圖白鱘1993年或已功能性滅絕2019年9月中旬,上海。圍繞長江白鱘等歐亞十幾種鱘魚物種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組連開3天會。危起偉和其學生張輝博士參會。
  • 在長江流域生活的白鱘已經滅絕,大家怎麼看待白鱘的滅絕?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白鱘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白鱘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種白鱘魚是一種匙吻鱘魚類,已經存在了1億多年,據了解,白鱘魚是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和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是僅存的兩種匙吻鱘科魚類,它們的祖先早在上億年前(白堊紀)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
  • 長江白鱘滅絕,最後的珍貴視頻曝光
    上述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博士,第一作者是該所的張輝博士。1月2日晚,楚天都市報記者聯繫到危起偉。危起偉介紹,2019年9月中旬,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上海組織了專家組評估,評估結果為,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危起偉和張輝都參加了那次評估會。
  • 長江白鱘滅絕是一個嚴重警訊,從未遇見,聽聞卻已永別!
    更新後的名錄一共包括了96951個物種,其中26840種瀕臨滅絕。同時,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科學家在世界範圍內調查的4萬種動植物,有1/3的兩棲動物、1/4的哺乳動物、1/8的鳥類和70%的植物被列入「極危」(CR)、「瀕危」(EN)、「易危」(VU)三個級別,都屬於生存「受威脅」的物種。除了這些面臨滅絕危機的物種,還有785種動植物被正式歸入「滅絕」(EX)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