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尾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中華鱘放歸長江

2021-01-15 海報視頻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4月22日訊(記者 張海振)4月22日,記者從中國三峽集團官微了解到,今天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10000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華鱘回歸長江懷抱,對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再做補充。此事迅速登上熱搜,網友評論:「回家了,保護好他們」。

這是自1984年首次放流以來,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連續實施的第62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自2009年首次開展中華鱘子二代放流以來,放流子二代中華鱘數量最多的一次。目前,三峽集團已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超過503萬尾,放流子二代中華鱘28000餘尾。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距今已有1.4億年歷史,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態等價值。因受過度捕撈、水質汙染等不利因素影響,中華鱘自然種群規模持續衰退,現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經過多年人工繁育與技術攻關,三峽集團掌握了目前最為完善的中華鱘人工種群梯隊,建立了覆蓋親魚培育、催產繁殖、梯隊建設等的全生命周期保護體系,為中華鱘種群的復壯奠定了基礎,對補充野生中華鱘種群資源、保證中華鱘物種可持續繁衍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4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獲解救放歸長江
    大江持續奔流,保護水生動物也在時刻進行之中。  日前(7月25日),在四川宜賓長江李莊段水域,有4尾被非法困於地籠的長江鱘,被當地漁政執法人員解救,並放歸長江。  據了解,長江鱘是我國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距今已有1.5億年的歷史,是世界「十大瀕危滅絕物種水生動物」之一。
  • 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 野生中華鱘將絕跡長江重慶段 原因不能怪大壩
    專家稱這與三峽大壩無直接聯繫,3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昨被放進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 昨日,中華鱘研究所將3.1萬尾平均體長30釐米的中華鱘幼魚放歸長江。新華社發 本報三峽大壩專電昨日,三峽大壩全線到頂之時,3.1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也跳進了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這個消息的另一面是,今後野生中華鱘將告別長江重慶段。位於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劉燈紅昨日向記者透露,今後,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的中華鱘極有可能在三峽大壩上遊消失怠盡,但它的滅絕與三峽大壩並無直接聯繫。
  • 長江邊救起一條「怪魚」 竟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這究竟是不是珍稀保護動物中華鱘呢根據數據比對,專業人員表示,這條「怪魚」既不是中華鱘也不是俄羅斯鱘,它的名字叫做長江鱘。,是我國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外形與中華鱘相似,主要分布於長江上、中遊個幹支流及湖泊裡。
  • 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放流金沙江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三峽集團消息,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24日在向家壩水電站附近放歸金沙江。此次放流活動由三峽集團和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共同主辦,共放流長江鱘、胭脂魚、長薄鰍、厚頜魴、巖原鯉、圓口銅魚6種魚類。
  • 成都放歸數十隻國家「三有」保護野生動物
    四川新聞網記者了解到,活動中還舉行了野生動物放歸。其中,數十隻國家「三有」保護野生動物成功放歸。(三有保護動物: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據介紹,近年來,成都市不斷加強鳥類等野生動物救護工作。
  • 3分鐘速覽《新聞聯播》:7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 提升遺傳多樣性
    02.當地時間4月1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杜布羅夫尼克出席第八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中東歐16國領導人與會。李克強在致辭中表示,本次會晤以「搭建開放、創新、夥伴之橋」為主題。李克強宣布,中方將於明年在華舉辦第九次「16+1」領導人會晤。
  • 西洞庭湖驚現國家一級保護魚類中華鱘(圖)
    (被發現的中華鱘)(工作人員將中華鱘放生)  紅網漢壽站11月12日訊(通訊員 張佩林)11日,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魚類監測技術人員在西洞庭湖進行魚類監測時,在漁民捕獲物中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魚類
  • 農業農村部:單靠自然繁殖 長江中華鱘滅絕風險非常大
    4月14日,2018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宜昌舉行,5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中新社記者 黃餘洋 攝中新網7月24日電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今日指出,中華鱘的野生群體,如果單靠自然繁殖,滅絕的風險非常大,物種狀況堪憂。
  • 物種保護 為長江添活力(大江大河·長江保護這五年④)
    揚子鱷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2億多年,曾廣泛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地區。因自然環境變遷與人類活動幹擾,其分布範圍逐漸縮小,種群數量銳減。到上世紀70年代末,野生揚子鱷總數已不足500條,零星分布於皖東南地區和皖、浙交界地帶。 為拯救這一珍稀物種,我國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並相繼建立了人工繁育中心和自然保護區。
  • 野外放歸,讓它重歸藍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
    1月6日下午,一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在南京市六合區的野外被放歸自然。去年12月,紅山森林動物園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接收到這隻被異物堵住頸部的白尾海雕,經過一個月的救治,自主採食和飛行恢復正常,進行了科學野外放歸。
  • 制訂江豚保護方案,開展揚子鱷野外放歸,加強麋鹿種群監測物種保護...
    為拯救這一珍稀物種,我國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並相繼建立了人工繁育中心和自然保護區。位於宣城市的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揚子鱷及其棲息地。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保護區共進行了7次較全面的揚子鱷資源調查。最近一次即2018年野外調查發現:該保護區範圍內實見野生揚子鱷113條,較2015年調查實見的63條有較大幅度增長。
  • 認識一下:8種海洋中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1989年,我國國務院批准並頒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名錄中包括了大熊貓、金絲猴、東北虎梅花鹿、亞洲象等9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生於長江,長於大海,十多年成熟後,又洄遊產卵於長江,所以長江是中華鱘繁衍、生存的家園,長江的生態環境將直接影響中華鱘的生死存亡。
  • 不僅是中華鱘!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三峽方案」
    本網訊(袁磊)2020年4月22日,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將在湖北省宜昌市實施第62次中華鱘放流,10000尾不同年齡梯隊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這將是歷年放流子二代中華鱘規模最大的一次。實施中華鱘保護,是三峽集團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幹主力作用,促進長江流域生態修復,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 首批中華鱘抵達大海 虎牙全程直播萬尾「水中國寶」回家路
    隨著「先頭部隊」的成功入海,標誌著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湖北省宜昌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年第62次萬尾中華鱘放流之旅圓滿結束。(百萬虎牙網友見證中華鱘放歸長江瞬間) 強勢圍觀+問答,中華鱘放流知識講堂中華鱘放流之旅的首站——湖北宜昌的現場直播,吸引了超過100萬觀眾的強勢圍觀,大家共同見證中華鱘回歸長江的瞬間,紛紛表達了對湖北的祝福之情,以及對保護野生動物行動的肯定。
  • 30尾中華鱘5.2萬尾胭脂魚放流-長江口生態環境將得到進一步修復
    記者 謝克偉晨報訊 昨天下午,隨著「長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生態修復(增殖放流)項目」放流活動啟動,30尾中華鱘和5.2萬尾胭脂魚被放流長江口。活動承辦方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專家稱,中華鱘和胭脂魚放流後,長江中華鱘和胭脂魚的自然種群數量將增加,長江口生態環境將得到進一步修復。據專家介紹,中華鱘和胭脂魚都是國家保護動物,其中中華鱘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與恐龍同時期生活的生物,素有「水中大熊貓」之譽,同時,長江口是中華鱘洄遊必經之道,對其繁育有重要影響。
  • 7條放流中華鱘通過入海前最後一個自動監測點
    新華社宜昌5月10日專電(記者譚元斌)記者10日從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獲悉,7條今年4月24日放流的中華鱘已順利通過入海前最後一個自動監測點,它們距離長江入海口僅剩下100多公裡的距離。  4月24日上午,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在湖北省宜昌市舉行中華鱘放流活動,2020尾大規格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被放歸長江。
  • 北京海洋館中華鱘回「老家」(組圖)
    本報記者浦峰攝  昨日,在北京海洋館「療養」一年多的兩尾特大野生中華鱘乘車抵達長江荊州段汽渡碼頭,被放歸長江。當日,「長江珍稀水生動物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珍稀水生動物達40萬尾。新華社發  昨日凌晨4點,工作人員為放流活動做準備。
  • 宜昌:20萬餘尾魚類回歸長江
    11月18日,2020年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綜合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在宜昌舉行。此次放流向長江投放各魚類20萬餘尾,其中中華鱘、長江鱘共計2500尾,胭脂魚4.25萬尾,四大家魚1.85萬公斤(100g/尾)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省級自然保護區全長約80公裡,水域總面積約80平方公裡,自然保護區內水環境複雜是中華鱘、胭脂魚、江豚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產卵場與棲息地。
  • 中華鱘放生求解25年保護困局
    ■核心提示     4月22日,兩條中華鱘被放歸長江。這是保護中華鱘工作啟動25年來,人類第一次將飼養後主動進食的中華鱘放歸。人類希望以這種方式來拯救這種存活億年卻在瀕臨滅絕的古生物,7000裡長江,野生中華鱘的數量已經由1990年的2074尾驟減至257尾。     在已顯陌生的江水中,這兩頭中華鱘能否存活並擔當起挽救家族的使命,目前尚是未知數。     而受汙染的長江、被改變的生態圈,卻令保護者更加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