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1918年,28歲的孫中山在上海香山路7號的一棟小樓裡,寫下了一份《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這份計劃是當時孫中山心中構建的通往現代化強國的藍圖,其中包括構建港口、鐵路以及企業。
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中,有這樣一段話:
「自宜昌而上,入峽行......急流與灘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遊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其灘石應行爆開除去。於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漢口,上達重慶,可得而致。」
孫中山希望在三峽上建起大壩,巨輪可以從上海直達重慶,產生的電能也將成為實業救國的巨大動力。在當時的中國,孫中山是提出開發利用長江水資源的第一人。可以說,從孫中山提出這個宏偉的設想開始,中國人的三峽夢正式開啟。
不過,孫中山的想法雖然好,但礙於當時的國家情況,根本無法做到。
1924年,孫中山來到廣州國立高等師範學校進行演講,當談到中國南方水資源的開發,未來工業的電力需求,以及三峽所蘊藏的巨大水利資源時,孫中山慷慨激昂。他說:「這裡的水力,可以發生三千餘萬匹馬力的電力。比現在全國所發生的的電力都要大得多,不但可以供給全國火車、電車和各種工廠之用,並且可以用來製造大宗的肥料。」
他又繼續補充:「一匹馬力等於八個強壯人的力!」這番話,讓在場的聽眾激動不已。
但在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病逝,他還沒有來得及踐行自己夢想,就帶著遺憾與世長辭了。
三峽
之後,在1930年和1932年,國民政府分別組建了兩支勘探隊對三峽的水力資源進行了勘探。在1932年這次勘探中,這支隊伍以嚴謹的工作態度編寫了《揚子江上遊水力發電勘測報告》。這份報告中提出了兩個壩址:一個是葛洲壩址;一個是三鬥坪,也就是如今三峽大壩的所在地。或許在三峽大壩正式修建時,或許有借鑑到這份報告。
雖然勘探隊邁出了實現三峽夢想的第一步,但當時的國民政府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對付」紅軍上,他們對這份方案給出的批示是:
「所呈計劃尚屬祥明,應予存案備查。」
最後,由孫中山提出的三峽夢想一擱置就是十多年。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在1956年,毛澤東大筆一揮,寫下了: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這句話寄託了毛主席的希望。因為當時新中國成立,本應該是舉國歡騰的大喜事。但是,當解放大軍南下路過湖北、湖南兩省時,看到的不是載歌載舞的歡慶場面,而是洪水肆虐後留下的一片狼藉。長江中下遊平原幾乎變成了汪洋,到處都是無處安身的災民。
這一次,三峽夢的意義變得更加重大了!
三峽工程
如今,當中國人的三峽夢已經實現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水利樞紐工程的時候,我們每每回眸過去,都不得不感嘆它的偉大!
建成後的三峽工程由大壩、水電站、通航建築物三大部分構成,它在應對能源危機、防洪和東西方融合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首先是防洪。
水患,是中國人一直無法擺脫的噩夢,千百年來,它給中國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因此新中國建國後,防洪成為建設三峽工程的首要任務。
三峽大壩位於長江中遊與下遊的分界處,蓄水至175米的時候,它會在重慶至宜昌之間,形成一個長度為660公裡,平均寬度約1.6公裡,面積約1084平方公裡的水庫。
每年6月上旬長江汛期到來前,壩前水位降到145米。10 月份汛期結束後,水庫蓄水至175米。145 米到175米間的落差使得水庫空出221.5億立方米的容量調控洪水,相當於四個荊江分洪區的可蓄洪水量。
一旦發生水患,有關部門可按程序調節水庫庫容,及時有效地調控洪水。這樣一來,就可以使長江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目前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護江漢平原1500萬人口和2300萬畝耕地免受洪水威脅。就算遇到千年一遇、萬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三峽大壩的蓄洪能力也可以防止毀滅性的災害。三峽大壩的建成,使得荊江的防洪難題得到了解決。
其次是發電。
三峽水電站每年發電量近1000億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基地。
長江的水能資源居世界各條大河的首位,佔據中國水能資源一半以上。從重慶到宜昌一段,水位落差達到120米。其中蘊含的水能相當於燃燒5000萬噸優質煤炭所產生的能量。
也就是說,在三峽大壩未建成之前,每年都要5000萬噸煤炭順著江水「流入大海」,白白浪費掉。
如今,三峽電站的多臺機組正在同時運行,把水能完全利用了起來。
還有就是航運。
長江幹流又有「中國黃金水道」的美譽,總通航裡程2860多公裡,從雲南水富一直到上海入海口,流經六省二市,橫穿大半個中國,歷來就是溝通中國西南腹地和東南沿海的交通運輸大動脈。在中華大地上,無論從規模還是重要程度來說,再沒有哪條航道可以和它比肩。
然而在三峽大壩蓄水之前,5000 噸級的船舶和萬噸級的船隊,只能在上海到武漢間的江段中行駛。而湖北宜昌以上的江段,則由於暗礁和淺灘太多,通航能力十分有限。這條「黃金水道」的價值也因此大打折扣。
2003年6月10日,三峽大壩壩前水位達到135米,幾代中國人「高峽出平湖」的夢想終得圓滿,川江航運在這一刻迎來 了奇蹟。
自此之後,5000 噸級的船舶和萬噸級的船隊可以由上海直達重慶。孫中山「下起漢口,上達重慶,可得而致」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
三峽大壩會不會被洪水衝擊變形,甚至潰壩?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三峽大壩等設計是按照「萬年一遇」的超大級洪水來設計的,而且它的材料也很特殊,只會「越衝越結實」!
有資料顯示,1870年,長江發生了歷史上的最大洪水,洪峰流量高達10.5萬立方米/秒。而三峽大壩的抵禦標準還要在此基礎上再加10%,即使在洪峰流量高達12.43萬立方米/秒的衝擊下,三峽大壩也不會潰壩。
其次,三峽大壩採用了最結實的壩型——混凝土重力壩。這種壩型的特點是不怕長期浸泡,而且在100年內,只會越泡越結實、越衝擊越結實。
經測算,大壩最初建造時,混凝土抗壓能力是25兆帕。如今十幾年過去了,混凝土的抗壓能力已經升到了43兆帕,接近最初的兩倍。同時,大壩有23個洩洪深孔和22個洩洪表孔,就算再大的洪水,三峽大壩也無所畏懼。
那麼,雖然不會潰壩,但三峽大壩在洪水的衝擊下變形嗎?
會,但也不會。
專家稱「大壩彈性形變都在設計允許範圍內」,這其實是受力物體必然會產生的現象,比如我們站立的水泥地板都會有彈性形變,這並不可怕。但是,這些科學言論卻被人斷章取義炒作成「一定會產生」、「官方主動承認」的話語,這無疑是對大眾的誤導。
這種物體的必然現象正常的,也是大壩「會產生形變」的原因。但是,它也不會誇張的「變形」,這是三峽大壩不會、也不可能出現的現象。
最後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頻發生,洪旱災害也不斷加劇,像三峽大壩這樣的水利設施,無疑是國家的一道安全保障。
聯合國在2004年就呼籲「投資蓄水設施就是投資綠色經濟」,其中重要性可見一斑。為此,中國的三峽工程,無疑是國人的一大驕傲!
星空下的三峽大壩
話題:你想對三峽大壩說些什麼嗎?#三峽大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