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三峽工程並不意味著長江中下遊防汛就可以高枕無憂。
長江二號洪峰通過三峽大壩。
中國長江流域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三峽大壩是否加劇庚子年洪災再度引發外界質疑。西媒援引專家的話稱,三峽工程無法「包打天下」,沒有它洪災將更嚴重。
2020年7月7日,安徽安慶,由於連日強降雨,安慶長江站接近警戒水位,江灘公園被淹。(人民視覺)
2020年7月7日,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鎮海橋被山洪衝毀。(人民視覺)
2020年7月8日,江西婺源縣清華鎮一座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廊橋——彩虹橋橋面被洪水淹沒超1米。(人民視覺 )
綜合媒體7月20日報導,中國長江沿線各省市江河湖泊目前都已超過最高防洪水位,三峽水庫水位已超過警戒水位15米,長江、洞庭湖、鄱陽、太湖構成的「一江三湖」防汛形勢異常嚴峻,外界對曾經號稱可防「萬年一遇」洪水的三峽大壩作用再次提出質疑。中國官方有關三峽大壩出現位移、變形的解釋也引發了疑問。
7月份以來,中國南方全面進入防汛期。長江、太湖流域出現強降雨,長江中下遊洞庭湖、鄱陽湖212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72條河流超保證水位,19條超歷史水位。太湖持續超警狀態。
長江1號洪峰和2號洪峰接踵而來,中下遊一些支流(包括江蘇的秦淮河,安徽的巢湖水系)水位都超過或者接近歷史最高水位之際。
中國媒體報導,長江2020年第二號洪水18日入庫流量達到每秒6.1萬立方米,是今年抵達三峽的最大洪水,三峽水庫水位達到160.17米,超出警戒水位15米多,出庫流量每秒33,000立方米。截至19日8時,三峽入庫流量每秒58,000立方米,意味著洪峰通過庫區,但是三峽大壩出庫流量反而高達每秒36,000立方米。意味著三峽水庫在加大洩洪。
英國廣播公司(BBC)20日報導,海外媒體引用衛星圖片稱,三峽大壩持續防水。
當年三峽大壩建成後,中國官方曾形容可抵禦「萬年一遇」的洪災,隨之而來的是每年汛情都會引發三峽大壩是否「固若金湯」的爭議,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庚子年更不例外。
新華社7月18日報導,三峽樞紐運行部門監測記錄顯示,大壩位移、滲流、變形等主要參數均在正常範圍內,大壩擋水建築物各項安全指標穩定。
西方媒體更關注的是三峽大壩位移、滲流、變形等主要參數具體是多少。法廣新聞20日報導稱,新華社的報導並未給出位移、滲流、變形的數據,而是強調「主要參數都在正常範圍內」,以及「大壩擋水建築物各項安全指標穩定」。
BBC稱,因為庚子年訊情嚴重,加之在三峽工程建設之際曾出現過質量問題,大壩混凝土裂縫等報導,外界擔心三峽大壩的安全。
法媒在報導中提及,當初建造三峽大壩時,淹沒了無數古蹟,遷居了百多萬人民,人文損失無以估量,然而這一被稱作」千年大計「能抵禦「萬年一遇」洪災的劃時代工程,自完工以來,每次遇到大洪水,其蓄洪防洪能力都會引起嚴重質疑。
在庚子年汛情嚴峻的形勢下,針對三峽大壩變形、即將潰壩論的言論,中國三峽大壩主管公司與中國中央電視臺合作,在7月份開通了三峽大壩「雲監控」網絡直播。
這個項目在三峽大壩庫區安裝六個視頻直播點位,目前已經安裝完畢的五個點位可以從正面、側面、對面等多個角度觀看三峽大壩水庫航道、水位、船閘等情況。
中國官方媒體證實,網絡上出現的一些三峽大壩不穩的消息、照片、視頻完全是謠言,呼籲公眾不要信謠傳謠。
BBC引述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與水資源學家王浩表示,三峽水庫只能保長江中下遊主流河道的防洪安全,不能解決支流洪水的問題,支流的洪水只能靠支流上的水庫來調控。此外,長江中下遊很多地區的嚴重內澇,暴露出自身的排澇系統跟不上,不能歸咎於三峽大壩。
BBC還在報導中援引專家學者的話稱,如果沒有三峽大壩,長江流域的洪水問題會更加嚴重。
中國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陳桂亞接受中國官媒新華社專訪時稱,三峽工程是長江防汛體系中的骨幹工程,但無法「包打天下」。
陳桂亞表示,三峽水庫等控制性水工程已經為減輕中下遊防洪壓力發揮了巨大作用。
不過,他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有了三峽工程並不意味著長江中下遊防汛就可以高枕無憂,他表示,三峽水庫本身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汛期長江上遊來水多年平均有3000億立方米,因此一方面要攔蓄洪水,一方面要「下洩騰庫」。
陳桂亞還表示,由於長江流域將進入「七上八下」的防汛關鍵期,預計此波洪水退去後,三峽水庫將承受另一波洪水,因此要「擇機洩洪」,以應對來自長江上遊的另一波更大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