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網上流傳中國的三峽大壩被衛星拍到變形的消息,引發部分民眾對潰壩的擔憂。近日,官方加緊安撫民眾,但官媒的說法不一,有說大壩沒變形,有的說變形是因為處在彈性狀態,還有的說有圖片顯示一切正常。
據官媒7月6日、7日引述專家的說法,承認三峽大壩的壩體確實出現「變形」,是屬於輕微「位移」,承認大壩有「彈性」。解釋認為,那是三峽壩體處於正常「彈性」狀態,各項指標均在設計允許範圍內,不必驚慌,保證一切都正常。
據「三峽大壩已經變形,潰堤在即」傳聞之後,三峽集團方面回應稱,三峽樞紐運行以來的檢測資料表明,各建築物的工作狀態正常,工程運行安全可靠。還列出了各種數據支持上述說法。
7月6日,據長江三峽方面發布的文章顯示坦誠大壩有變形,但微乎其微。據文章稱,截至2019年4月,壩基累計垂直位移1.45毫米~26.69毫米之間,壩頂水平位移在-1.82毫米~28.70之間,主要受水位和溫度影響呈周期性變化,一般冬季向下遊位移,夏季向上遊位移,符合重力壩變形規律,壩體的變形處於彈性狀態,各項指標也均在設計範圍內。
據報導,「三峽大壩變形」的衛星地圖拍攝於2018年2月13日,是谷歌公司通過一顆民用衛星拍攝,而谷歌地圖在2018年9月拍攝的另一張圖片則顯示三峽大壩一切正常,這也印證了三峽大壩可能在2018年2月是處於彈性變形狀態,而2018年9月又回歸了正常。
顯然「三峽大壩發生變形,潰壩在即」的傳言是假消息。肯定是某些人「有意」蠱惑群眾,散步謠言,從而引發恐慌。
據悉,三峽大壩工程自籌建開始,就曾引發過一些爭議。早期的意見多偏重於經濟和技術問題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普遍認為經濟上無法支撐,技術上也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移民的難度較大,爭議還包括泥沙淤泥、可能誘發地震、改變庫區其後、引發乾旱等。
一直到了198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的加深,關於三峽工程的爭論寬廣了起來,涵蓋了包括國家安全、經濟、移民、環境、生態、文物、旅遊等各個方面。
而反對三峽工程上馬的人,最堅決的當屬黃炎培之子黃萬裡,其是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以一己之力反對三峽工程成為了清華大學三大右派之一,直到2001年離世,仍舊對三峽工程念茲在茲,留下的遺書,也與水利有關。
除了三峽工程,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李銳,也曾強烈反對三峽工程上馬。
據了解,三峽大壩全長3335米,大壩頂高程185米,總投資954.6億元人民幣,於2006年5月20日全線修建成功,
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人類修建的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這是任何國家都無法做到的,三峽大壩還形成了600公裡的水庫,已然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
發揮了長江中下遊的防洪體系中的關鍵作用,改善了長江重要航道,將發揮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遊、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發電站都無法比擬的。
至於三峽大壩是否是一部分人所擔心的那般風險,相信時間正在一點點證明它的可靠,而及經濟效益也正在證明它建立和存在的巨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