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家都知道,很多魚類在一定的時節會選擇逆流而上,一方面,魚類通過洄遊能擴展生存空間,另一方面,上遊水質較請含鹽度比較小,適合魚類繁殖,更有利於吸收氧氣。但是隨著三峽大壩的建成,原來的河流系統被分割成多個單元,使得魚類洄遊的通道被阻塞,這就對魚類的遷徙造成了困難。那麼下遊的魚是怎麼遊到上面的呢?難不成大壩的魚一直兩地分居?
水壩的建成的確對水生生物來說的確是最大的威脅,特別是對洄遊類魚類。因為水壩可以導致內陸和海洋生態鏈之間的連通性喪失。比如說,在南美洲和亞洲,都能發現水壩的建成威脅到了河豚的生存。三峽大壩也威脅到了很多洄遊魚類的生存。
三峽大壩的正常蓄水位的海拔是175米,而壩下水位為62米,上下的落差達到了113米,也就是四十層樓的高度。下遊的魚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是根本遊不上去的,這就對魚類的生存繁衍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在2003年5月三峽蓄水以來,中華鱘的繁殖時間逐漸被推遲,從剛開始的一周逐漸推遲到了一個月左右。由於缺乏足夠的時間成長,當中華鱘遊回大海後,存活率會大大降低。
在建壩以前,長江流域是淡水魚類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共有361種魚類分別屬於29個科的131個屬,佔我國淡水魚類的36%。這其中還有177種是特有魚類,25種已經處於瀕危狀態。這些魚類在長江的分布比較均衡。在建壩蓄水之後,因為大壩的阻礙,四大家魚、長吻魚和吻洵等魚類的種類都有所下降,中華鱘、長江鱘和白鱘的數量更是急劇下降。此外,魚類的種群密度也大大增加。
為了更好的保護魚類,三峽大壩主要的措施是建立珍惜特有魚類馴養救護中心和保護區,將珍惜的魚類保護起來,避免滅絕。對於其他無法洄遊的魚類,三峽大壩也有相應的措施幫助它們。比如說,在大壩的兩端修建可供魚類「歇腳「的魚池,這樣一來魚類就可以通過魚梯翻越大壩開啟正常的洄遊之旅。還有一個方法是人工繁殖,進行放流。比如在2018年舉行的中華鱘放流活動中,累計放生了500萬尾中華鱘。在每年的5月-6月,三峽大壩還會進行生態調節,人工製造洪峰,刺激魚類繁衍,這幾項措施目前都取得了一些成效。
綜上所述,三峽大壩的確阻礙了魚類的洄遊,使得很多魚類的種類下降,不少珍稀魚類甚至瀕臨滅絕。為了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建立了珍惜特有魚類馴養中心和保護區將魚類保護起來,又在大壩的兩端修建了魚梯,讓魚類可以逐級翻越大壩。此外,人們還會進行人工繁殖和人工製造洪峰,幫助魚類更好地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