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落差113米,下遊的魚還能遊上去嗎?魚類洄遊怎麼辦?

2021-01-09 哈哈冷知識

我們大家都知道,很多魚類在一定的時節會選擇逆流而上,一方面,魚類通過洄遊能擴展生存空間,另一方面,上遊水質較請含鹽度比較小,適合魚類繁殖,更有利於吸收氧氣。但是隨著三峽大壩的建成,原來的河流系統被分割成多個單元,使得魚類洄遊的通道被阻塞,這就對魚類的遷徙造成了困難。那麼下遊的魚是怎麼遊到上面的呢?難不成大壩的魚一直兩地分居?

水壩的建成的確對水生生物來說的確是最大的威脅,特別是對洄遊類魚類。因為水壩可以導致內陸和海洋生態鏈之間的連通性喪失。比如說,在南美洲和亞洲,都能發現水壩的建成威脅到了河豚的生存。三峽大壩也威脅到了很多洄遊魚類的生存。

三峽大壩的正常蓄水位的海拔是175米,而壩下水位為62米,上下的落差達到了113米,也就是四十層樓的高度。下遊的魚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是根本遊不上去的,這就對魚類的生存繁衍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在2003年5月三峽蓄水以來,中華鱘的繁殖時間逐漸被推遲,從剛開始的一周逐漸推遲到了一個月左右。由於缺乏足夠的時間成長,當中華鱘遊回大海後,存活率會大大降低。

在建壩以前,長江流域是淡水魚類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共有361種魚類分別屬於29個科的131個屬,佔我國淡水魚類的36%。這其中還有177種是特有魚類,25種已經處於瀕危狀態。這些魚類在長江的分布比較均衡。在建壩蓄水之後,因為大壩的阻礙,四大家魚、長吻魚和吻洵等魚類的種類都有所下降,中華鱘、長江鱘和白鱘的數量更是急劇下降。此外,魚類的種群密度也大大增加。

為了更好的保護魚類,三峽大壩主要的措施是建立珍惜特有魚類馴養救護中心和保護區,將珍惜的魚類保護起來,避免滅絕。對於其他無法洄遊的魚類,三峽大壩也有相應的措施幫助它們。比如說,在大壩的兩端修建可供魚類「歇腳「的魚池,這樣一來魚類就可以通過魚梯翻越大壩開啟正常的洄遊之旅。還有一個方法是人工繁殖,進行放流。比如在2018年舉行的中華鱘放流活動中,累計放生了500萬尾中華鱘。在每年的5月-6月,三峽大壩還會進行生態調節,人工製造洪峰,刺激魚類繁衍,這幾項措施目前都取得了一些成效。

綜上所述,三峽大壩的確阻礙了魚類的洄遊,使得很多魚類的種類下降,不少珍稀魚類甚至瀕臨滅絕。為了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建立了珍惜特有魚類馴養中心和保護區將魚類保護起來,又在大壩的兩端修建了魚梯,讓魚類可以逐級翻越大壩。此外,人們還會進行人工繁殖和人工製造洪峰,幫助魚類更好地繁衍。

相關焦點

  • 這是長江中最大的魚類,最大的有600公斤,因大壩的建成影響很大
    眾所周知,三峽大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較大的工程之一,無論是建設周期、投資金額、移民的數量和範圍都是最大的。據統計,為了三峽工程的建設,有近113萬人被遷移到別的地方安家。三峽工程是自1994年開工建設,1997年截流成功,2009年全部完工,歷經15年的時間,三峽工程全線竣工。
  • 白鱘滅絕,為什麼有人要炸掉三峽大壩陪葬?
    很多人把白鱘滅絕、長江無魚都怪罪在大壩尤其是三峽大壩的頭上,更放言 「30年內三峽大壩肯定會被炸掉」 。他們認定,三峽大壩就是阻斷魚類洄遊、殺死白鱘的兇手。三峽大壩把豐水期兇猛的洪峰截留下來,留到枯水期,還能改善下遊航運條件,確保長江航線全年晝夜任何時候都能通行巨輪。如果沒有三峽大壩,也許就沒有重慶這個西部交通樞紐城市,新絲綢之路和「黃金水道」長江也將黯淡無光。
  • 三峽大壩攔起那麼久了,長江裡的魚到底有多大了呢?
    三峽大壩是1994年12月開工建設的,到1997年11月時,奔騰不息的萬裡長江截流成功,三峽變成了一個水平如鏡的湖泊!一直以來三峽就以水流湍急著稱,大量魚類棲息在數百千米的三峽中,它們不再顛沛流離,那麼三峽中最大的魚可能有多大了呢?
  • 長江開啟「十年禁捕」,洄遊魚類仍在尋找「出路」
    圖片來源:Alamy  一種補救辦法,是在水利工程上修建魚類的洄遊通道。不過,現有閘壩修建魚道的數量寥寥。一項 研究 提到,葛洲壩80年代初採用了增殖放流來補充魚群資源,此後近20年,多數新建大壩都放棄了魚道。直到2006年後,受政策影響,水電工程環評報告中魚類保護措施才開始強化。
  • 長江三峽截流20多年,庫區裡的魚能長多大?專家:魚梯能通過嗎?
    三峽大壩的建成,不僅在航運、養殖、水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還為防汛和抗旱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2020年年中入梅後長達40餘天的強降雨,正因為三峽庫區防汛調節能力,才讓長江中下遊減少了對洪水的負擔!當然,自從葛洲壩水電站建成以後,就阻斷了長江裡原來最大的魚——中華鱘的洄遊之路,三峽庫區的建成,裡面也有多種魚類,那麼這些魚類最大的能有多大呢?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非常好,為什麼不在下遊多修建幾個?
    三峽大壩是我國最大的水力發電站,除了發電之外,三峽大壩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汛,在汛期時,三峽大壩能夠收集洪峰,等待洪峰過去之後再慢慢洩水。 在三峽大壩修建之前,長江中下遊地區幾乎每隔10年就會發生一次特大洪水,據統計,洪水對當地造成的經濟損失都能夠修建三峽大壩。 比如:1954年,長江流域發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導致長江和漢江下遊堤防潰口61處,扒口13處,一些小型民間堤防決口無數。
  • 人為捕撈和過往船舶是中華鱘瀕危的原因嗎?專家:三峽大壩也是
    但其實棲息在我國長汪、洄遊於海洋之間的中華鱘,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珍稀瀕危魚類生物,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它體呈長梭形,胸腹部平坦,頭三角形,吻部尖長,口腹位,著生2對吻須。體背5行骨板狀硬鱗,尾鰭歪形。頭部及體背側青灰或帶褐色,腹部灰白。由於鱘魚的內骨骼和鯊魚一樣為軟骨,但體外被的鱗片卻是硬鱗,所以在分類學上系屬於軟骨硬鱗魚類。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
    (24分)材料:俄羅斯鱘屬於江海洄遊性魚類,主要棲息地為亞速海—黑海和裏海水系,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8~25℃,適應性很強,在淡水和半鹹水中都可生長,尤其適宜在半鹹水中生長。在亞速海生長快,在裏海和黑海生長較慢。在裏海,俄羅斯鱘每年兩次洄遊到伏爾加河淡水區產卵,春季洄遊距離通常離河口僅100~300公裡,而秋季洄遊距離河口則達數千公裡。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非常好,為什麼不在長江下遊多修建幾個?
    三峽大壩是我國最大的水力發電站,除了發電之外,三峽大壩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汛,在汛期時,三峽大壩能夠收集洪峰,等待洪峰過去之後再慢慢洩水。在三峽大壩修建之前,長江中下遊地區幾乎每隔10年就會發生一次特大洪水,據統計,洪水對當地造成的經濟損失都能夠修建三峽大壩。
  • 美國出動衛星觀察三峽大壩,7月水位已達164.18米,下遊安全嗎?
    作者:文/虞子期自從6月以來,我國強降雨連續不斷出現,而隨著降雨的增強,三峽大壩的熱議也是多次登上了熱搜,因為降雨的出現導致我國長江流域雨水「激增」,所以大家都在關心三峽大壩的防洪能力。同時國外的衛星都在觀察我國三峽大壩的情況。
  • 耗資千億的三峽大壩能使用多少年?如果到期,如何防範長江水患?
    而某個公眾號發表 「官媒證實三峽大壩變形,水利部:做好防大洪水的準備工作」,無疑讓很多公眾變得特別恐慌。好在這條純屬惡意炒作的新聞很快就被官方闢謠,因為,三峽大壩並沒有出現變形,而將其和預防大洪水強行關聯起來就是為了騙取點擊。
  • 中華鱘和白鰭豚滅絕罪魁禍首,三峽大壩不背這個鍋,但也不能免責
    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位於湖北省境內,它的作用介紹起來就太多了,我們在這裡就知道它可以控制長江上下遊的水域和流量即可。三峽大壩投資954億,全長2308米,壩頂高度185米,於1994年年底興建,2006年5月竣工。
  • 野生中華鱘將絕跡長江重慶段 原因不能怪大壩
    新華社發 本報三峽大壩專電昨日,三峽大壩全線到頂之時,3.1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也跳進了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這個消息的另一面是,今後野生中華鱘將告別長江重慶段。位於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劉燈紅昨日向記者透露,今後,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的中華鱘極有可能在三峽大壩上遊消失怠盡,但它的滅絕與三峽大壩並無直接聯繫。
  • 三峽大壩建立多年,長江裡的魚有多大了?有沒有什麼「大傢伙」?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三峽大壩一直都是我們心中的驕傲,它的誕生不僅解決了長江中下遊抗洪防災的需求,還帶動了沿線旅遊行業的發展,不知道有多少屏幕前的朋友去一睹過這一壯觀的景象呢?早在1994年,這一偉大工程就拉開了建設的帷幕,經過將近12年的艱辛探索與付出,三峽整體工程才全線完成,可以說所有參與建設的人員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那這麼些年過去了,大壩裡的野生魚過得怎麼樣?約185米的高壩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改變了當地的水文環境,所以一起來看看長江裡的魚有多大了?有沒有什麼「大傢伙」?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特別好,為什麼不在長江中下遊再建一座?
    三峽大壩三峽大壩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2009年全部竣工!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長度2335米,底部寬115米,頂部寬40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大壩位於三峽西陵峽內的宜昌市夷陵區三鬥坪。
  • 我國已有三峽大壩,為何還在雅魯藏布江修水電站?印度反對什麼?
    大家都知道,三峽大壩水電站不僅是我國現如今最大得工程項目之一,也是全球規模最大得水電站。可就在二零二零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我國官方發布了一則消息,表示即將在我國雅魯藏布江下遊建造全球最大得水電站。這一工程建成後規模可達到三峽大壩水電站得三倍,將一舉超越三峽大壩水電站。
  • 長江流域汛情嚴峻,三峽大壩是否有變形風險?權威人士回應了
    能否抵擋百年大洪水,在這種流量的洪水中大壩是否有變形的風險?如果真的變形了怎麼辦,而近日,面對網友提出的這些問題,權威人士回應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起建於1994年,在經過漫長的15年建造之後,於2009年全部完工,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其主壩體高185米,最大蓄水高度175米,整個水庫的蓄水總量達到了驚人的393億立方米,那麼這座耗費數十年,投資近千億人民幣的水利工程,難道只是用來發電嗎?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三峽工程最大的作用是防洪。
  • 三峽大壩無法阻止長江頻繁泛濫的原因是這個
    現在還有很多人在責怪三峽大壩不該此時洩洪,三峽大壩保證上遊水運通航和發電運行的最低水位是135米,最大蓄水位是175米,如果三峽大壩全部攔下,一天就能將三峽大壩的50億立方米防洪蓄水量裝滿。更嚴重的是,這並不是三峽水庫上遊長江來水的最大峰值,2012年7月24日,三峽大壩入庫流量達7.12萬立方米/秒。
  • 修建三峽大壩的利與弊,對下遊哪些城市有影響?
    自從三峽大壩建成之後,大家對三峽大壩格外關注。網上對修建三峽大壩利與弊的話題也多。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修建三峽大壩的好處有:一、解決中國電力不足的問題三峽大壩建成之後,每年能提供1000億千瓦時發電量,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提供了動力;為無數家庭提供了照明,要不然,像以往那樣三天兩天停電。二、具有超強的防洪能力三峽大壩建成之後,可以有效調節庫容水位。在下遊地區需要水的時候,可以加大水流量。
  • 面對洪水,三峽大壩很「脆弱」?聽科學家解開三峽大壩的奧秘
    三峽大壩真沒有那麼「嬌氣」「三峽大壩是否已經變形」、「三峽大壩很脆弱」……近期兇猛的洪水使這些謠言「捲土重來」。張志會強調,這些謠言都是無稽之談。「網上流傳的『三峽大壩變形』的照片是谷歌拍攝的,事實上是谷歌衛星圖的影像生成方面存在問題,三峽大壩其實沒有變形。」谷歌衛星圖片並不是直接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