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建立多年,長江裡的魚有多大了?有沒有什麼「大傢伙」?

2021-01-09 騰訊網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三峽大壩一直都是我們心中的驕傲,它的誕生不僅解決了長江中下遊抗洪防災的需求,還帶動了沿線旅遊行業的發展,不知道有多少屏幕前的朋友去一睹過這一壯觀的景象呢?

早在1994年,這一偉大工程就拉開了建設的帷幕,經過將近12年的艱辛探索與付出,三峽整體工程才全線完成,可以說所有參與建設的人員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那這麼些年過去了,大壩裡的野生魚過得怎麼樣?約185米的高壩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改變了當地的水文環境,所以一起來看看長江裡的魚有多大了?有沒有什麼「大傢伙」?

根據專業人士推測,目前該片水域內大約有400多種魚類棲息,以淡水魚為主,比如常見的草魚、鰱魚等等。讓人驚喜的是,除了這些人們熟悉的「朋友」,三峽內還發現了珍貴的中華鱘和長江江豚。其實在興建水利工程之初,我們還沒意識到會給自然環境帶來怎樣的改變,比如葛洲壩的建立,侵佔了中華鱘的產卵地,所以2013年的時候已經沒法發現野生中華鱘產卵的痕跡,讓人遺憾。

好在我們的保護意識跟上了,於是中華鱘這一品種得到了穩定的發展,可喜可賀。根據2014年新聞報導,湖北有位漁民還不小心捕到了一條約重700斤的中華鱘,說明保護措施有所成效,希望今後繼續落實長江中下遊的自然保護政策,讓我們和可愛的大魚們永遠快樂地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

再來說說白鱘,這個品種的命運有點悲劇,根據《整體環境科學》的研究預測,它們沒能挺進2020年,被宣布滅絕。其實它們體重也有6、700斤,是名副其實的大魚,只可惜再也看不到白鱘的身影了。

最後說點常見的草魚,其實三峽附近的草魚能有130斤,出土的化石甚至重達300斤,這真的是咱們平時食用的魚類嗎?看來關於三峽的大魚們,還有很多故事等待著大家的探尋,各位有沒有關於三峽的故事要分享呢?歡迎留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三峽大壩攔起那麼久了,長江裡的魚到底有多大了呢?
    三峽大壩是1994年12月開工建設的,到1997年11月時,奔騰不息的萬裡長江截流成功,三峽變成了一個水平如鏡的湖泊!一直以來三峽就以水流湍急著稱,大量魚類棲息在數百千米的三峽中,它們不再顛沛流離,那麼三峽中最大的魚可能有多大了呢?
  • 長江三峽截流20多年,庫區裡的魚能長多大?專家:魚梯能通過嗎?
    眾所周知,三峽大壩是世界矚目的一個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勘測時間最長、建設周期最長的工程之一。1997年11月,隨著最後一車土石的傾倒,標誌著萬裡長江再一次被截流成功(第一次是葛洲壩水電站建設的時候),從此三峽大壩以上就形成了一個長約600公裡的巨型人工湖泊。
  • 長江洪水肆虐,三峽大壩洩洪壓力有多大?會潰壩嗎?
    那麼,三峽大壩的安全性到底如何?能否扛住超大洪水的衝擊?既然國內外均有潰壩的災難案例,那麼三峽大壩會不會潰壩呢?大壩的安全標準按抵禦「萬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而設計;大壩混凝土至少500年不會有問題「三峽壩體本身的安全性沒有任何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與水資源學家王浩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 耗資千億的三峽大壩能使用多少年?如果到期,如何防範長江水患?
    而某個公眾號發表 「官媒證實三峽大壩變形,水利部:做好防大洪水的準備工作」,無疑讓很多公眾變得特別恐慌。好在這條純屬惡意炒作的新聞很快就被官方闢謠,因為,三峽大壩並沒有出現變形,而將其和預防大洪水強行關聯起來就是為了騙取點擊。
  • 三峽水庫庫容量世界第幾?水裡的魚有多大?
    三峽水庫庫容量世界第幾?水裡的魚有多大?今年是長江流域的洪澇年,長江幹流上最重要的防洪工程三峽,也博得了相當大的關注。我們發現,三峽在汛期到來前,提前清空庫存,水位降低到了150米附近,留足了庫存。要知道,整個三峽水庫正常蓄水水位是175米,相對應的蓄水量高達393億立方米。8月18日,「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已在長江上遊形成,三峽水利樞紐將迎來建庫以來最大洪峰。三峽能否接住這一洪峰,為中下遊防洪工作作出貢獻,這是人民對三峽的期望,也是三峽應有的歷史貢獻。
  • 重慶的旱熱與三峽大壩有何關係?
    那些挖空心思整天拿著放大鏡給三峽挑毛病的人,當然是不會放過這樣一個好機會的。不過從世界各國的水壩建設史上,還沒有發現有哪座水壩阻斷了大氣循環,徹底的改變了某一地區的氣候的先例。況且,我國的三峽大壩雖然是今年才全部封頂,但是,實際上早在2003年就已經蓄水發電,大部分的大壩也早已經建成。也就是說大壩的實際影響,早就應該已經存在了。
  • 三峽大壩無法阻止長江頻繁泛濫的原因是這個
    現在長江水位上漲,導致長江流域抗洪壓力倍增,網上有很多人都說以前有某些人說過說過,三峽大壩建成可抵禦千年一遇的洪水,為什麼現在年年都有千年一遇的洪水?其實真的是網民冤枉人家了,大家去網上搜索一下長江流域,就能了解長江的洪水形成原因是什麼,三峽大壩也只能望「洪」興嘆了。
  • 長江有三峽大壩,為什麼洞庭湖和鄱陽湖流域還是會出現洪水?
    長江流域的洞庭湖以及鄱陽湖大多數地區水位升高,這其中,鄱陽湖各個水位站,發生全線超警,至少有4個水文站超過了1998年歷史洪水水位。可以說目前鄱陽湖已經全線告急。那麼問題來了,明明我們已經有了三峽大壩工程,為什麼長江下遊的地區還是會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呢?
  • 白鱘滅絕,為什麼有人要炸掉三峽大壩陪葬?
    「有人說三峽大壩不好,要炸掉,你怎麼看?」「炸不了吧,大壩這麼大。」她第一反應竟然是……質疑爆破難度?「如果有一個按鈕擺在你面前,一鍵清理三峽大壩,你會按嗎?」她又想了想:「不行,水庫裡的水會淹掉武漢的。」「如果水庫裡多餘的水也一鍵清理呢?」她有些遲疑地點了點頭。「那我應該……會按吧。」
  • 如果沒有三峽大壩,洪災會有多嚴重?98年情況或已上演
    我們都知道三峽的發電能力世界第一,2018年時發電量曾達1046億度,是世界上首個發電能力超1000億千瓦時的水電站,發出的電能輸送到全國10多個省市,支持著那裡的社會經濟發展,可謂產生著直接的經濟效益,但是它在防洪等方面的功能往往被人忽視,前些年甚至一度為某些人詬病,認為三峽水電站在防洪方面並沒有多大作用,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三峽大壩方面證實壩體有輕微「位移」,承認大壩有「彈性」
    近日,官方加緊安撫民眾,但官媒的說法不一,有說大壩沒變形,有的說變形是因為處在彈性狀態,還有的說有圖片顯示一切正常。 據官媒7月6日、7日引述專家的說法,承認三峽大壩的壩體確實出現「變形」,是屬於輕微「位移」,承認大壩有「彈性」。解釋認為,那是三峽壩體處於正常「彈性」狀態,各項指標均在設計允許範圍內,不必驚慌,保證一切都正常。
  • 重慶磁器口、洪崖洞接連「淪陷」,三峽大壩有什麼用?
    三峽大壩說起三峽大壩,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我們國家關鍵的水力設施,無論是儲水量還是發電能力都穩居第一,也是現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現如今三峽大壩已運作10了多年,很多人竟然還不知道三峽大壩的真正作用,有人說三峽大壩的作用就是發電,也有人說三峽大壩的作用就是預防洪水。其實這些說法都是錯的,就是說得太片面了。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特別好,為什麼不在長江中下遊再建一座?
    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它最大的功能是錯峰防洪,其次的功能才是發電和航運,而近期長江流域的一個多月暴雨,讓三峽大壩狠狠的刷了一把存在感,因此有朋友就提議,既然三峽大壩效果那麼好,何不在中下遊再建幾座?
  • 三峽大壩落差113米,下遊的魚還能遊上去嗎?魚類洄遊怎麼辦?
    但是隨著三峽大壩的建成,原來的河流系統被分割成多個單元,使得魚類洄遊的通道被阻塞,這就對魚類的遷徙造成了困難。那麼下遊的魚是怎麼遊到上面的呢?難不成大壩的魚一直兩地分居?水壩的建成的確對水生生物來說的確是最大的威脅,特別是對洄遊類魚類。因為水壩可以導致內陸和海洋生態鏈之間的連通性喪失。比如說,在南美洲和亞洲,都能發現水壩的建成威脅到了河豚的生存。三峽大壩也威脅到了很多洄遊魚類的生存。
  • 長江流域汛情嚴峻,三峽大壩是否有變形風險?權威人士回應了
    圖為洩洪的三峽大壩今年下半年的洪澇災害揪起了億萬民眾的心,南方降水不斷,長江流域汛情嚴重,在這種時候,在關心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關於人類工程史上的奇蹟三峽工程的許多問題,也被好奇的網友提了出來,三峽大壩的防洪能力有多強
  • 面對洪水,三峽大壩很「脆弱」?聽科學家解開三峽大壩的奧秘
    三峽大壩真沒有那麼「嬌氣」「三峽大壩是否已經變形」、「三峽大壩很脆弱」……近期兇猛的洪水使這些謠言「捲土重來」。張志會強調,這些謠言都是無稽之談。「網上流傳的『三峽大壩變形』的照片是谷歌拍攝的,事實上是谷歌衛星圖的影像生成方面存在問題,三峽大壩其實沒有變形。」谷歌衛星圖片並不是直接拍攝的。
  • 中國三峽大壩養起了「大魚」,如今是什麼樣?外媒:由衷佩服
    中國被稱為基礎設施狂魔,三峽大壩除在國內外建設高鐵外,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項目,在中國基礎設施技術方面贏得了重大榮譽,三峽大壩建設歷時15年,耗資954.6億元,可謂是一項技術難度巨大的工程。三峽大壩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全長約2309米,壩高185米,三峽工程已於2006年5月20日投入運行,其中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力發電機組已經建成,整條線路均已成功建設,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也已建成,中國花大力氣建設「三峽工程」的原因是,它可以防止洪災和發電,造福於周圍的人和城市,同時它也是一個受歡迎的旅遊勝地,讓人讚嘆其偉大成就。
  • 長江最深的地方在哪?有多深?長江三峽是哪三峽?
    基本上長江自西向東所徑流的地區落差很大,並且深度也並不平均,而且長江的水深有人工水深和自然水深的區別。自然最大水深103米長江發源地位於沱沱河,開始由高原雪水融化所形成的河流平均水深只有1--1.5米,並且金沙江段(直門達至宜賓)水深也不算特別深。
  • 三峽大壩建成後,人工投放上萬條魚都去哪了?專家揭開背後謎題
    因為三峽大壩工程將水流攔腰截斷所以畢竟對水質以及水裡的生物造成影響。如果因為三峽大壩工程的建造,讓水裡的生物沒有了生存空間,破壞了它們的生活習性,那必然會對整個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所以,在三峽大壩建成之後,人們往水裡投放了上萬條魚。那麼投放的這些魚現在都去了哪裡呢?專家給出了正確答案。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非常好,為什麼不在長江下遊多修建幾個?
    三峽大壩是我國最大的水力發電站,除了發電之外,三峽大壩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汛,在汛期時,三峽大壩能夠收集洪峰,等待洪峰過去之後再慢慢洩水。在三峽大壩修建之前,長江中下遊地區幾乎每隔10年就會發生一次特大洪水,據統計,洪水對當地造成的經濟損失都能夠修建三峽大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