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三峽大壩一直都是我們心中的驕傲,它的誕生不僅解決了長江中下遊抗洪防災的需求,還帶動了沿線旅遊行業的發展,不知道有多少屏幕前的朋友去一睹過這一壯觀的景象呢?
早在1994年,這一偉大工程就拉開了建設的帷幕,經過將近12年的艱辛探索與付出,三峽整體工程才全線完成,可以說所有參與建設的人員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那這麼些年過去了,大壩裡的野生魚過得怎麼樣?約185米的高壩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改變了當地的水文環境,所以一起來看看長江裡的魚有多大了?有沒有什麼「大傢伙」?
根據專業人士推測,目前該片水域內大約有400多種魚類棲息,以淡水魚為主,比如常見的草魚、鰱魚等等。讓人驚喜的是,除了這些人們熟悉的「朋友」,三峽內還發現了珍貴的中華鱘和長江江豚。其實在興建水利工程之初,我們還沒意識到會給自然環境帶來怎樣的改變,比如葛洲壩的建立,侵佔了中華鱘的產卵地,所以2013年的時候已經沒法發現野生中華鱘產卵的痕跡,讓人遺憾。
好在我們的保護意識跟上了,於是中華鱘這一品種得到了穩定的發展,可喜可賀。根據2014年新聞報導,湖北有位漁民還不小心捕到了一條約重700斤的中華鱘,說明保護措施有所成效,希望今後繼續落實長江中下遊的自然保護政策,讓我們和可愛的大魚們永遠快樂地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
再來說說白鱘,這個品種的命運有點悲劇,根據《整體環境科學》的研究預測,它們沒能挺進2020年,被宣布滅絕。其實它們體重也有6、700斤,是名副其實的大魚,只可惜再也看不到白鱘的身影了。
最後說點常見的草魚,其實三峽附近的草魚能有130斤,出土的化石甚至重達300斤,這真的是咱們平時食用的魚類嗎?看來關於三峽的大魚們,還有很多故事等待著大家的探尋,各位有沒有關於三峽的故事要分享呢?歡迎留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