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水分來源深度直接影響喀斯特石生植物水勢調節及乾旱脆弱性特徵

2020-10-22 中科院之聲

喀斯特地區土層淺薄且極不連續,下伏的表層巖溶帶裂隙管道發育,這不僅使得喀斯特生態水文過程和植物水分環境明顯區別於絕大多數非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亦更為脆弱。西南喀斯特地區系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區之一,由於歷史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和「十一五」以來大規模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幾十年間,該區植被整體上經歷了由破壞到恢復的變化過程,曾經以石漠化為主要特徵的西南喀斯特山區植被覆蓋度明顯提升。但由於該區特殊的地質條件,地表水滲漏嚴重、水文過程迅速等導致降雨後只能維持數日的溼潤環境,巖溶乾旱頻發,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分布。同時,全球變化尤其是降水格局變化背景下,西南喀斯特地區不僅年均降水量呈下降趨勢,極端氣候事件(如降水和乾旱)出現的頻率亦明顯升高,且這種變化的空間異質性正逐漸降低,致使該區植物承受雙重水分脅迫。然而,目前已有研究對喀斯特典型生境植物如何響應水分條件變化仍缺乏深刻認識,限制了對已恢復植被群落穩定性評估與動態預測。

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人員基於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的野外原位控制試驗平臺,聚焦經歷持續135天(7-11月)的遮雨處理樣地(大塊孤立出露基巖),以無處理樣地為對照,利用碳氫氧穩定同位素技術,結合植物生理生態學研究方法,跟蹤監測分析了喀斯特典型石生環境不同生活型11種木本植物對生長季乾旱的響應特徵。研究發現,在無連續土層分布但風化基巖層裂隙管道較為發育的石生環境中,植物的用水策略差異不完全取決於常綠落葉等生活型特徵。另外,接收自然降雨的不同生活型植物種在生長季期間各項理化指標變異程度較小;而乾旱處理樣地隨著遮雨天數的增加,生境內可利用水分急劇減少,目標物種呈現出明顯的兩類響應特徵。(1)遮雨條件下始終以淺層土壤或風化基巖層中物理深度相對較淺、頻繁被雨水補給、氫氧同位素值波動大且易受蒸發影響的「水庫」(即動態庫)為主要水源的物種,由葉片黎明前水勢反映的根區水分環境持續降低,且據正午水勢的變異係數、線性混合模型、植物Hydroscape面積等多種定量方法計算結果均顯示該類植物的非等水勢程度較高,且物種固有水分利用效率較低、胸徑普遍較小,乾旱致死率較高。(2)遮雨期間能夠以物理深度較深、僅能被較大降雨直接補給、基本不受蒸發影響且同位素值相對穩定的「水庫」(即穩態庫)為主要水源的物種,黎明前和正午水勢均相對穩定,屬於偏等水勢類型植物,該部分物種固有水分利用效率高,且植物個體普遍較大,遮雨試驗期間未出現乾旱致死。

研究揭示的由水分來源深度(即根系深度)牽引的植物響應乾旱的兩類收斂性特徵,不僅反映了喀斯特巖土環境在適生物種自然篩選方面強烈的生境過濾作用,更充分說明了依賴風化基巖層(即表層巖溶帶)儲水尤其是穩態庫水分,以及與其緊密協同的偏等水勢、高水分利用效率、處於演替後期等特徵要素在植物抵禦生長季乾旱、降低乾旱致死風險中的關鍵作用。

研究結果以Water uptake depth is coordinated with leaf water potential,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drought vulnerability in karst vegetation為題,發表在植物學期刊New Phytologist上。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西部青年學者和青年創新促進會項目的支持。

圖1.遮雨期間植物黎明前(a)及正午水勢(b)變化特徵圖

圖2.遮雨乾旱期間11種喀斯特木本植物的7個關鍵植物功能性狀之間的緊密耦合和共同變異特徵

來源: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水分來源深度直接影響喀斯特石生植物水勢調節及乾旱脆弱性特徵
    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博士生丁亞麗在陳洪松研究員和聶雲鵬副研究員的指導下,基於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的野外原位控制試驗平臺,聚焦經歷持續135天(7-11月)的遮雨處理樣地(大塊孤立出露基巖),以無處理樣地為對照,利用碳氫氧穩定同位素技術,結合植物生理生態學研究方法,跟蹤監測分析了喀斯特典型石生環境不同生活型11種木本植物對生長季乾旱的響應特徵。
  • 研究揭示水分來源深度直接影響喀斯特石生植物水勢調節及乾旱脆弱...
    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人員基於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的野外原位控制試驗平臺,聚焦經歷持續135天(7-11月)的遮雨處理樣地(大塊孤立出露基巖),以無處理樣地為對照,利用碳氫氧穩定同位素技術,結合植物生理生態學研究方法,跟蹤監測分析了喀斯特典型石生環境不同生活型11種木本植物對生長季乾旱的響應特徵。
  • 科學網—植物水分傳導脆弱性分區假說獲進展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
  • 力高泰微課堂 | 深入解析土壤水勢和土壤水分特徵曲線
    內容提要■ 土壤水勢(Soil Water Potential)的研究意義是什麼?■ 田間持水量時,土壤水勢是多少?■ 永久萎蔫點是個啥?■ 什麼因素影響土壤水分的可利用性?■ 如何用土壤水分特徵曲線(Moisture Release Curves)指導灌溉?
  • 巖溶所探索不同巖溶區植物水分吸收來源特徵
    ◎鄧 豔/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近日在我國巖溶區植物水分吸收來源對地下水埋深響應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巖溶山區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水分來源是恢復生態學和生態水文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巖溶區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換頻繁的水文過程強烈影響植物生長和生態演化,降雨進入巖溶關鍵帶後很快向地下滲透,由於土層淺薄、持水能力低以及巖石的滲透性強,巖溶生態環境普遍存在著乾濕頻繁交替巨變的脅迫,水分成為巖溶地區影響植被恢復的關鍵限制因子。在裸露型巖溶區,由於巖石裸露率高、土層淺薄且分布不連續,巖溶區水文地質結構隨巖性和地形變化,對植物的水分來源及其季節變化有顯著影響。
  • 【文獻分享】|Vol·55-2020|氣孔調節,膨壓損失點和導管間紋孔膜協同作用,在生長季節,使葡萄葉片的木質部栓塞抗性增加
    但在夏末葡萄葉片的觀察中發現,其氣孔關閉的水勢接近p50,作者給出兩個猜想:1.在生長後期易於空化,特別是臨近收穫的時期,這是為了在冬季休眠之前獲得最大生產力2.p50是具有可塑性的,隨著季節的變化,p50由其他水力特性調節猜想的依據是:膨壓損失點水勢具有季節可塑性的特點,而與其相關的氣孔關閉水勢可能也具有季節可塑性因此,在單個生長季節中監測了三個水力特徵(氣孔閉合,ΨTLP和葉片對空化的脆弱性)。
  • 論文推薦||水分變化對荒漠植物白刺氣體交換參數及形態特徵的影響
    在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水資源緊缺成為乾旱、半乾旱地區植被恢復和造林成敗的關鍵因素。 水分是影響乾旱區植物生長最重要的環境因子,其參與細胞內各種代謝活動,與植物的生長和生理生態關係十分密切。植物在受到水分脅迫時,通過降低光合作用、關閉氣孔以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來減少體內水分喪失。
  • 錢前/欒升揭示PSL1在調節細胞結構和水分關係方面的作用機理
    New Phytol | 錢前/欒升合作揭示PSL1在調節細胞結構和水分關係方面的作用機理來源 | 中國水稻研究所網站編輯 | 奕梵該研究發現,PSL1(PHOTO SENSITIVE LEAF ROLLING 1 )具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作用,可調節水稻細胞壁生物合成、植物發育以及耐旱性。植物細胞壁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芳香族化合物組成,細胞壁不僅為植物組織提供機械強度和保護的中心,而且在調節植物的生長和發育中也起著關鍵作用。
  • 科學家研究揭示復甦植物旋蒴苣苔的耐旱機理
    4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健康和首都師範大學教授何奕騉及密蘇裡大學合作研究的研究論文
  •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第五章(一)水分關係
    就像Bernd Heinrich揭示了天蛾(sphinx moths)的溫度調節機制一樣(請參閱第4章),Toolson和他的學生StacyKaser和Jon Hastings將會是第一個理解一些之前被所有研究者所忽視的自然現象的人。很少有科學家能做出如此根本的發現。圖5.1總結了Diceroprocta所處的極端物理條件,這激發了Toolon及其同事對其生態學的研究。
  • 生存有道——沙漠植物對乾旱的適應策略
    通常沙漠地表層為幹沙層,30~40釐米以下為穩定溼沙層,植物發芽後,主根具有迅速延伸,以儘快達到穩定溼沙層的能力。沙漠植物就是利用自身發達的根系,在沙地土壤內或垂直或水平發展來吸收水分和營養,以供應給植物地上部分的蒸騰和生長發育的需要,這是沙漠植物適應乾旱環境的主要特徵之一。
  • 西北研究院荒漠生態系統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耦合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在調控植被時空分布格局並影響氣候-土壤-植被系統的複雜動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準確認識生物量與土壤水分的動態耦合特徵,是揭示荒漠生態系統穩定性及可持續性的基礎。因此,在未來氣候(降水格局)變化情景下,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的隨機耦合關係,是乾旱區生態水文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
  • 上海盧湘儀離心法測量土壤水分特徵曲線
    【製藥網 企業新聞】 土壤水分特徵曲線可反映不同土壤的持水和釋水特性,也可從中了解給定土類的一些土壤水分常數和特徵指標,研究土壤水分特徵曲線具有重大意義。  一、產品簡介   土壤檢測離心機,用於土壤含水量對應的pF(水勢)值的曲線測試,是表達土壤水勢和土壤水分含量關係。   二、產品特點   土壤水分特徵曲線通常採用壓力膜(室)和離心機等方法進行測定。
  • 研究認為依賴於膨壓的活動是對水分缺乏最敏感的
    一、旱害和抗旱性乾旱是指環境中的水分少到不足以維持植物正常生命活動的狀態;植物抵抗乾旱的能力就稱為抗旱性(drought resistance)。乾旱可分為土壤乾旱與大氣乾旱。土壤乾旱是指土壤中可利用水缺乏或不足,植物所吸收的水分少於蒸騰所丟失的水分,因此植物體內缺水,不能維持正常的活動,甚至死亡。圖12-3表明,當土壤緩慢乾燥時,植物中的水分狀態發生變化。大氣乾旱是指空氣過度乾燥,相對溼度低於20%,蒸騰過強,根系所吸收的水分不能彌補蒸騰所失去的水分。大氣乾旱時,土壤中雖有可利用的水,但植物水分收支不平衡。
  • Plant Cell:揭示植物激素通過WRKY轉錄因子調節生長和乾旱協迫分子...
    該論文講述了轉錄因子WRKY在BRs調節的植物生長和逆境協迫中的分子機理。油菜素甾醇(BRs)是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重要激素。BRs通過控制下遊轉錄因子BES1及其同源基因BZR1來開啟BR信號。除了促進生長外,BRs還在乾旱脅迫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關於BRs是如何調節乾旱脅迫這方面的分子機理研究才剛剛開始。
  • 關於土壤水勢溫度測定儀具體產品參數的介紹
    土壤水勢溫度測定儀是用於檢測土壤水勢和土壤溫度的儀器。利用土壤水勢溫度測定儀可以幫助工作人員更好的研究土壤水分狀態和水分的運動規律,更細緻的掌握土壤溫度的變化規律。有利於工作人員制定出相應的調控措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更好的環境,以利於提高植物產出,提高用戶的經濟收益。以下是關於土壤水勢溫度測定儀是具體產品參數。
  • 中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計劃:讓糧食與生態安全遠離乾旱威脅
    由此,來自全國科研、高校、氣象業務部門的科研力量,開展跨學科、綜合性、系統性的乾旱氣象科學試驗研究,揭示我國北方乾旱災害發生發展的新特徵和動力學機制,認識大氣、水、生物等圈層間乾旱形成和影響的互饋機制,揭示大氣乾旱導致農業、水文乾旱的致災機理和過程特徵,發展以數值模式(區域氣候模式、陸面模式等)為核心的乾旱災害監測、預測、預警技術,提出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北方農業乾旱災害風險預估與對策
  • 土壤水勢檢測儀是什麼,它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打開APP 土壤水勢檢測儀是什麼,它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土壤檢測 發表於 2021-01-13 11:56:47 水對於任何植物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 逆境中心合作研究揭示復甦植物旋蒴苣苔的耐旱機理
    4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員和首都師範大學何奕騉教授及密蘇裡大學合作研究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