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揭示復甦植物旋蒴苣苔的耐旱機理

2021-02-12 中科院之聲

4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健康和首都師範大學教授何奕騉及密蘇裡大學合作研究的研究論文The resurrection genome of Boea hygrometrica: A blueprint for survival of dehydration。該研究幫助人們理解復甦植物強悍的生存能力。

  

復甦植物是一類能忍耐嚴重乾旱脅迫的植物的總稱,在失去自身95%的水分後仍能以一種類似休眠的狀態維持細胞活力,在水分適宜後又能迅速恢復正常生活狀態,這種「Drying without dying」是陸生植物演化出的一種重要特性。復甦植物是研究植物耐脫水機制的特殊模式植物和寶貴的耐旱基因資源植物。但由於缺乏基礎的基因組信息,人們並不了解復甦植物如何在葉片和根系脫水的情況下生存下來。

  

旋蒴苣苔(Boea hygrometrica)是一種重要的復甦植物,能以脫水狀態在北緯40°附近地區越冬,並能在以石灰巖為主的喀斯特地區生長旺盛,這表明脫水誘導的一些保護機制也有利於植物對其它環境脅迫的耐受性。該合作研究通過測序獲得了1.69Gb的基因組草圖,這是人們首次測序極端耐脫水的植物。基因組分析顯示了進化過程中的兩次全基因組加倍痕跡,也顯示了大量的特有基因。該基因組含有49,374個蛋白編碼基因,其中29.15%是旋蒴苣苔獨有的基因,20%的基因在轉錄水平上對乾燥脫水有顯著的應答。研究人員還發現,在脫水過程中保護光合機構以及快速恢復蛋白合成的能力,對旋蒴苣苔復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旋蒴苣苔的轉錄組還存在廣泛的可變剪切。研究揭示,旋蒴苣苔的復甦能力主要是通過脫水應答基因的調控改變演化出來的。作為一個備受期待的耐旱基因資源植物,該研究將有助於提高以植物耐旱及應激能力為目標的基因改良工作。

旋蒴苣苔的基因組特徵分析

旋蒴苣苔脫水應答的轉錄組學分析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相關焦點

  • 逆境中心合作研究揭示復甦植物旋蒴苣苔的耐旱機理
    該研究幫助人們理解復甦植物強悍的生存能力。 復甦植物是一類能忍耐嚴重乾旱脅迫的植物的總稱, 在失去自身95%的水分後仍能以一種類似休眠的狀態維持細胞活力, 在水分適宜後又能迅速恢復正常生活狀態,這種 「Drying without dying」是陸生植物演化出的一種重要特性。復甦植物是研究植物耐脫水機制的特殊模式植物和寶貴的耐旱基因資源植物。
  • 藥用植物-旋蒴苣苔
    北京最熱的時候我逗留在青海,回來持續整理了部分高原植物一晃便到了八月中,時間的河流日夜奔流不息,不能細想,會有撓心的緊迫感;站在陽臺望向西邊,高樓、日落和遠山那座山我已去了無數遍
  • 廣西植物研究所在廣西北部巖溶地區發現一隱存新物種——永福半蒴苣苔
    ,喀斯特生境下植物多樣性和特有性越來越受關注。廣西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員2018年5月在野外調查時,於廣西桂林市永福縣金鐘山的石灰巖山林下發現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屬植物居群,其中不僅包括典型的半蒴苣苔(又名降龍草Hemiboea subcapitata)和翅莖半蒴苣苔(H. subcapitata  var. pterocaulis)的變異群體,而且還發現其中一些與典型半蒴苣苔形態上最相似的植株,但其莖呈方稜型,葉片毛被明顯,且葉片顏色灰綠,有別於典型半蒴苣苔
  • 研究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上發表了題為DELLA proteins promote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through sequestering MYBL2 and JAZ repressors of the MYB/bHLH/WD40 complex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的研究論文。
  • 青島農大在植物耐旱機理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趙強博士與合作者聯合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6.84)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AP2 transcription factor NtERF172 confers drought resistance by modifying NtCAT」的研究論文
  • 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分子機理揭示
    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分子機理揭示2017-06-06 18:24 來源: 科技日報 山東農業大學張憲省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幹細胞領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揭示了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活動的分子機理。6月2日,國際植物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植物細胞》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該成果為推動更大範圍植物離體快繁、生物育種和基因工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植物幹細胞主要存在於莖端、根端和形成層,莖端幹細胞通過不斷分裂與分化形成植物的地上部分;根端幹細胞形成植物的地下部分。外源施加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能夠在體外培養條件下誘導植株再生,是德國科學家Skoog和Miller在1957年的重大研究發現。
  •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獲得新發現,擬南芥表皮毛時序性發育機理被揭示
    科學研究是一個十分嚴謹的事情,其中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學科,每一個學科實際上都是相互聯繫,比如宇宙研究方面,現在科學家已經開始了宇宙生物科學,生物科學和宇宙科學的結合,就是為了尋找地球之外的生命。所以任何一個科學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未來很可能科學相互的結合起來。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  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科學網—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
  • 【苦苣苔科│百草識別】半蒴苣苔
    半蒴苣苔屬目前我國已知的有34個種和5個變種,主要分布在華南地區,是石灰巖地區特有的植物群落之一。半蒴苣苔屬主要特徵為:多年生草本,葉對生,具柄;花序聚傘狀,有時簡化成單花,花冠漏鬥狀筒形,內面常具紫斑,筒內具一毛環;總苞球形,花萼5裂;蒴果長橢圓狀披針形至線形。為什麼稱為半蒴苣苔呢?因為其子房有2室,只有1室發育(含種子),另1室退化成小的空腔(不含種子)。
  • 山東農大揭示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的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憲省帶領的研究團隊就在植物幹細胞領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揭示了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活動的分子機理。6月2日,國際植物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植物細胞》以《B類細胞分裂素響應因子通過對WUSCHEL基因的雙重調控作用決定幹細胞的活動》為題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該成果對推動植物離體快繁和基因工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這也標誌著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 科學家揭示一種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張煉輝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
  • 林科院王軍輝:ABA依賴型K+流速是植物耐旱的重要指標
    基本信息主題:ABA依賴型K+流速是植物耐旱的重要指標期刊:Plant Signaling & Behavior研究使用平臺:NMT水旱脅迫創新科研平臺標題:ABA-dependent K+flux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drought response
  •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 2016-08-12 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植物光受體之一光敏色素B(phyB)在響應紅光/遠紅光調節種子萌發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phyB在種子休眠中的調控機理並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林榮呈研究組運用分子遺傳學等手段,發現了兩個類Myb型轉錄因子RVE1和RVE2負責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研究人員發現,RVE1和RVE2可以促進種子休眠,同時抑制紅光/遠紅光介導的萌發,並且二者在遺傳上位於phyB的下遊。
  • 植物激素茉莉酸的信號傳導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根毛是根表皮細胞特化形成的一種單細胞管狀突出物,它們能有效增加根的表面積,促進植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從而在植物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根毛的生長發育過程受到多種環境因子和內源信號的影響。前人研究發現茉莉酸可以影響植物根毛的發育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晰。
  • 十大常見耐旱植物,超級耐旱的植物有哪些?
    紫花醉魚木在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以下、年降雨量僅為180-200mm、氣溫-36℃的情況下可正常越冬,是西北、華北、東北乾旱、寒冷地區優良園林綠化觀花灌木樹種,紫花醉魚木可以說是沙旱生植物中一朵絢麗的奇葩。3、蒙古韭蒙古韭又叫作沙蔥,分布於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蒙古西南部,生長於海拔800-2800米的荒漠、砂地或乾旱山坡,是耐旱植物。
  • 昆明植物園 ——苦苣苔科植物
    做一篇昆明植物園苦苣苔科植物匯總。本文植物均由我師兄(除標明的兩種外)拍攝於昆明植物園,圖片由我稍加調整,排版。
  • 科學家揭示固氮菌固氮機理
    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生化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別爾佐娃經過多年探索研究,成功地解釋了固氮菌在空氣中生存固氮的機理。別爾佐娃由此獲得了今年的歐洲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在幾百萬年前的太古時代,大氣層中沒有酸,地球上生存著大量的厭氧性生物。在地球上第一次大災難發生後,地球表面出現了很多酸。
  • 四川大學林宏輝課題組在ABA介導的植物耐旱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在線發表了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宏輝教授與張大偉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的題為「Transcription factor HAT1 is a substrate of SnRK2.3 kinase and negatively regulates ABA synthesis and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responding to drought」的研究論文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副研究員何振豔研究組利用多種分子生物學手段,在轉錄水平上揭示了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的砷超富集機理及其調控分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