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蒴苣苔屬目前我國已知的有34個種和5個變種,主要分布在華南地區,是石灰巖地區特有的植物群落之一。半蒴苣苔屬主要特徵為:多年生草本,葉對生,具柄;花序聚傘狀,有時簡化成單花,花冠漏鬥狀筒形,內面常具紫斑,筒內具一毛環;總苞球形,花萼5裂;蒴果長橢圓狀披針形至線形。
為什麼稱為半蒴苣苔呢?因為其子房有2室,只有1室發育(含種子),另1室退化成小的空腔(不含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空腔的部分逐漸萎縮並枯黃、凋落,成熟的蒴果長度僅為整個蒴果的一半,所以稱半蒴苣苔。
閩贛長蒴苣苔的果(饒軍 攝, 圖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閩贛長蒴苣苔整個蒴果都是飽滿的,而半蒴苣苔的蒴果上部是萎縮的,只有下部是飽滿的。
半蒴苣苔是一個分布廣泛且形態多樣的物種,具有不同類型的頂端成對葉。原先根據形態差異被細分成幾個種和變種,目前都被合併為一個種。如「半蒴苣苔(H. henryi )」和「降龍草(H. subcapitata)」原先是兩個種,目前被合併為「半蒴苣苔(H. subcapitata)」。
半蒴苣苔的主要形態特徵:葉對生,橢圓形,稍肉質,近全緣;葉基下延或不下延,下延的一對葉柄通常合生成船形。
聚傘花序,具3-10朵花,花冠白色,內面具紫色斑點,外面具短柔毛。
總苞球形,無毛,頂端具尖頭,像個青澀的桃子。萼片5裂,分生,無毛。能育雄蕊2,退化雄蕊3。
半蒴苣苔的顏值不算高,但勝在適應性強、植株高大(高可達50cm)、花量繁多,在陰坡林下常密密麻麻地長成一大片,也頗為引人注目。
全草入藥,具有清熱利溼、解毒、散瘀消腫的功效,用於治療喉痛、麻疹、疔瘡腫毒、毒蛇咬傷和燒燙傷等。降龍草的名字就是因其可治毒蛇咬傷,蛇又稱小龍,故名降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