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植物研究所在廣西北部巖溶地區發現一隱存新物種——永福半蒴苣苔

2021-02-22 廣西植物標本館


喀斯特獨特的地貌生境孕育了豐富的植物種類,近年來許多特有珍稀的喀斯特新類群被不斷地發現和報導,喀斯特生境下植物多樣性和特有性越來越受關注。廣西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員2018年5月在野外調查時,於廣西桂林市永福縣金鐘山的石灰巖山林下發現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屬植物居群,其中不僅包括典型的半蒴苣苔(又名降龍草Hemiboea subcapitata)和翅莖半蒴苣苔(H. subcapitata  var. pterocaulis)的變異群體,而且還發現其中一些與典型半蒴苣苔形態上最相似的植株,但其莖呈方稜型,葉片毛被明顯,且葉片顏色灰綠,有別於典型半蒴苣苔。


永福半蒴苣苔 Hemiboea yongfuensis Z.P. Huang & Y.B. Lu

A 生境,B 個體,C 莖橫切對比圖(半蒴苣苔、翅莖半蒴苣苔、永福半蒴苣苔),D 果實,E 總苞,F 花側面,G 花正面,H 花內部,I 雌蕊,J 花盤,K 萼片

隨後,科研人員對此三類植株代表性個體開展了DNA測序,基於核ITS與葉綠體trnL-F序列重建了系統發育關係,表明三者間為相互獨立的單系。經過對其開展了進一步追蹤調查,發現其花期接近但略晚於半蒴苣苔(10至11月開花),且其花冠粉色,與半蒴苣苔及翅莖半蒴苣苔均有差異。由此,證實其為半蒴苣苔屬一隱存新種,將其命名為永福半蒴苣苔Hemiboea yongfuensis Z.P. Huang & Y.B. Lu sp. nov.。據調查,該隱存種現存的野外成熟個體不超過200株,對其周邊石灰巖山調查亦未發現新居群。據IUCN標準,該新種被評為「極度瀕危(CR B2ab(iii))」。


       永福半蒴苣苔基於ITS片段構建的ML/BI系統樹。分枝上的數字為高於50%的支持率。


  該發現以題為「Hemiboea yongfuensis (Gesneriaceae): a cryptic and critically endangered new species from North Guangxi, China」於近期發表在國際SCI源刊《Nordic Journal of Botany》,張強研究員團隊黃章平研究實習員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盧永彬助理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永福半蒴苣苔基於trnl F片段構建的ML/BI系統樹。分枝上的數字為高於50%的支持率。

這是繼該團隊前期把翅莖半蒴苣苔變種提升為獨立物種基礎上(Huang et al. 2017),對該複合群又一隱存多樣性的新發現。永福半蒴苣苔的發現表明,採用形態與分子等多方面證據相結合的方法,能更準確、更高效地發現隱存的物種多樣性。喀斯特植物多樣性仍亟需系統深入的調查和研究。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njb.02435




相關焦點

  • 廣西巖溶地區發現虎皮楠科植物新種——盾葉虎皮楠
    虎皮楠科的種類如牛耳楓Daphniphyllum calycinum、交讓木D. macropodum 和虎皮楠D. oldhami 等植物為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常用草藥,用於感冒發熱、扁桃體炎、風溼關節痛或外用治跌打腫痛、毒蛇咬傷、瘡瘍腫毒等症。
  • 在廣西巖溶地區發現虎皮楠科植物新種——盾葉虎皮楠
    廣西植物研究所植物資源與植物地理學研究中心生物多樣性研究組在對巖溶植物物種多樣性調查研究中,在廣西的靖西市巖溶地區發現了虎皮楠科一新種
  • 廣西巖溶地區發現馬兜鈴科植物新種——雅長馬兜鈴
    廣西植物標本館 Weixin ID gh_cff651df4de6
  • 【苦苣苔科│百草識別】半蒴苣苔
    半蒴苣苔屬目前我國已知的有34個種和5個變種,主要分布在華南地區,是石灰巖地區特有的植物群落之一。半蒴苣苔屬主要特徵為:多年生草本,葉對生,具柄;花序聚傘狀,有時簡化成單花,花冠漏鬥狀筒形,內面常具紫斑,筒內具一毛環;總苞球形,花萼5裂;蒴果長橢圓狀披針形至線形。為什麼稱為半蒴苣苔呢?因為其子房有2室,只有1室發育(含種子),另1室退化成小的空腔(不含種子)。
  • 廣西植物研究所在鐵線蕨屬植物喜鈣嫌鈣習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廣西植物研究所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環境生態學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BMC Plant Biology(JCR
  • 藥用植物-旋蒴苣苔
    北京最熱的時候我逗留在青海,回來持續整理了部分高原植物一晃便到了八月中,時間的河流日夜奔流不息,不能細想,會有撓心的緊迫感;站在陽臺望向西邊,高樓、日落和遠山那座山我已去了無數遍
  • 廣西發現目前北回歸線以南的最大天坑群
    新華社發(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 供圖)記者11月16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獲悉,近日,巖溶地質研究所聯合中外專家,開展「西南巖溶地質遺蹟調查」時,在廣西西南邊境發現一大型天坑群。這是11月2日拍攝的弄羊天坑底部的董棕樹林。
  • 科學家研究揭示復甦植物旋蒴苣苔的耐旱機理
    4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健康和首都師範大學教授何奕騉及密蘇裡大學合作研究的研究論文
  • 「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研討會在廣西...
    中國日報9月25日電(記者 李弘揚)昨日,「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研討會在廣西桂林召開。全國政協常委、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朋德出席會議並致辭。近三年來,科研人員通過開展巖溶地質基礎研究,探索出土壤改良、造林種草、選擇和培育水生植物等人工幹預固碳增匯途徑;研究出迄今時間精度最高、連續64萬年以來的亞洲夏季風變化歷史,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趨勢提供重要參考;調查評價了627處巖溶地質遺蹟和3000多處具有開發價值的巖溶洞穴,為巖溶地質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保護提供地質方案。
  •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中國之最
    是目前世界上所發現唯一能夠反映先槽形及毛槽形管刺演化譜系的剖面。距今約四億年至二億八千五百萬年前的地球地層運動,是地球上的生命物質發展的重要時期,而南邊村的村民們在修築水利時無意中發現的巖石上的無數的貝殼等古生物化石,是地球由泥盆紀向石炭紀過渡時期留下的物證。它對於地質考古學家研究這一時期的地球變化和生命起源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巖溶所探索不同巖溶區植物水分吸收來源特徵
    ◎鄧 豔/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近日在我國巖溶區植物水分吸收來源對地下水埋深響應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巖溶山區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水分來源是恢復生態學和生態水文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巖溶區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換頻繁的水文過程強烈影響植物生長和生態演化,降雨進入巖溶關鍵帶後很快向地下滲透,由於土層淺薄、持水能力低以及巖石的滲透性強,巖溶生態環境普遍存在著乾濕頻繁交替巨變的脅迫,水分成為巖溶地區影響植被恢復的關鍵限制因子。在裸露型巖溶區,由於巖石裸露率高、土層淺薄且分布不連續,巖溶區水文地質結構隨巖性和地形變化,對植物的水分來源及其季節變化有顯著影響。
  • 廣西植物(一)
    大新縣位於廣西西南部,是我國廣西一個邊境縣,國慶期間靠近越南的部分會查得嚴一些,避免出現國際風波。崇左市的糖產量佔全國的五分之一,大新作為崇左市的下轄縣,也是產糖區,隨處可見成片糖蔗地。我們的目標就是探索那一座座矗立在一片片糖蔗林周圍的石灰巖山體。
  • 神秘天坑遺蹟被發現,奇幻的自然景觀太迷人,它就在廣西
    前幾天,中國地質學家發表了這一消息,在廣西那坡縣內,我國最近發現了世界性的沙坑群,這些坑的容積都超過了100萬立方米,完全保存,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這個天坑群面積很大,位於千米高原,據說觀光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非常大,從現在的發掘來看,這可以說是世界性的天坑遺蹟,那個坡的天坑群的發現,在改善天坑的進化理論上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在推進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上有著很高的價值。
  • 廣西那坡發現世界級天坑群,由地下河衝蝕形成,坑中樹高達50米
    天坑是指碳酸鹽巖溶地區的窪陷在地面下,周圍巖壁陡立的坑狀巖溶地形,豎井通常有獨特的地下河流流動系統,有著獨特的生態系統,屬於獨特的自然景觀。昨天(11月15日),自然資源部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在廣西那坡縣發現了大規模的坑群,由19個坑構成,容積在100萬立方米以上,原始生態非常完整,科研和旅遊開發價值很高。
  • 逆境中心合作研究揭示復甦植物旋蒴苣苔的耐旱機理
    該研究幫助人們理解復甦植物強悍的生存能力。 復甦植物是一類能忍耐嚴重乾旱脅迫的植物的總稱, 在失去自身95%的水分後仍能以一種類似休眠的狀態維持細胞活力, 在水分適宜後又能迅速恢復正常生活狀態,這種 「Drying without dying」是陸生植物演化出的一種重要特性。復甦植物是研究植物耐脫水機制的特殊模式植物和寶貴的耐旱基因資源植物。
  • 廣西這種植物資源入選「國家隊」
    1985年,有專家將廣西藥用植物園栽培的一株苦苣苔科植物發表為焰苞唇柱苣苔(後修訂為焰苞報春苣苔),當時認為它可能引種自大明山一帶。然而,不同的科研單位在大明山及南寧周圍進行的多次野外考察中,並未發現這一物種。而栽培在廣西藥用植物園裡的那株,在歷年的栽培過程中不幸流失。
  • 廣西潿洲島首次發現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
    9月9日至11日,我中心在潿洲島鳥類自然保護區開展潿洲島溼地生物多樣性監測時,在潿洲島北面西角水庫入海口的潮間帶處發現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和外來引入物種無瓣海桑。
  • 古脊椎所等揭示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植物利用
    7月29日,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妍、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謝光茂,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等,合作完成的關於距今3萬年左右的中國南方地區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植物利用的研究成果。最近3萬年是晚更新世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時期,對人類產生了深刻影響。
  • 廣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保護區境內保存著多樣性山地混合森林和珍貴稀有生物物種資源,是不可多得的地帶性生物物種基因庫和生態系統平衡觀測實驗室,屬於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北回歸線上豐富多樣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2)廣西九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西九萬山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82年,位於廣西北部黔桂交界處、苗嶺山脈南緣,地跨柳州、河池兩市的融水、羅城、環江三縣,保護區總面積34.7萬畝,森林覆蓋率為95.7%。
  • 國家Ⅰ級瀕危珍稀野生物種:花色驚豔的報春苣苔
    國家Ⅰ級瀕危珍稀野生物種|花色豔麗的報春苣苔作者:花木君生活在北方的花友可能偶爾見到或聽說過苦苣苔科植物,然而針對生活在西南地區的花友們,尤其是廣西、雲南、貴州等地,則應該可以經常見到這些美麗的花卉,因為苦苣苔科植物是我國南方喀斯特地貌生境的一個代表性植物類群,因而有眼福得以近距離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