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的喀斯特地貌不僅造就了聞名天下的地質景觀,還孕育出中國最豐富多樣的苦苣苔科植物。日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二批33個國家花卉種質資源庫名單,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廣西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桂林植物園申報的「國家苦苣苔科種質資源庫」榜上有名。
說起苦苣苔科植物,雖然名字裡有一個「苦」字,但它們大多都擁有美麗的花朵,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那麼,這種植物的種質資源庫何以進入「國家隊」?
報春苣苔屬植物是廣西喀斯特地區的特有植 物。圖為紫月報春苣苔。
野外滅絕物種在貴港重現
山間的一朵紫色小花,在普通人眼裡是「野花」,但在科研人員眼裡,卻可能是重大發現。
2015年夏天,廣西植物研究所的溫放博士和項目組的同事在貴港進行野外考察時,驚喜地發現一叢野生苦苣苔科植物。為什麼是驚喜?1985年,有專家將廣西藥用植物園栽培的一株苦苣苔科植物發表為焰苞唇柱苣苔(後修訂為焰苞報春苣苔),當時認為它可能引種自大明山一帶。然而,不同的科研單位在大明山及南寧周圍進行的多次野外考察中,並未發現這一物種。而栽培在廣西藥用植物園裡的那株,在歷年的栽培過程中不幸流失。由於已經連續30年沒有任何採集記錄和野外信息,焰苞報春苣苔一度被植物學界專家認為已在野外滅絕。
雖然被評估為野外滅絕,但是焰苞報春苣苔仍然存在少量人工栽培的植株。
經過詳細調查,溫放終於確認,在貴港發現的那叢植物就是野生焰苞報春苣苔。
這一發現,使焰苞報春苣苔的瀕危等級可以直接從「1」下降至「6」。對於一個原認為滅絕的類群而言,不得不說是一個絕好的消息。
古銅小夥報春苣苔。
多個品種以廣西地名冠名
「牛耳朵」是人們最熟悉的苦苣苔科植物,許多人會把它們連根拔起,整株採摘回來曬乾,然後用來煮水或泡茶喝,是民間一種止咳良藥。
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苦苣苔科植物其實是一個龐大的家族。
到2019年,我國苦苣苔已知有45屬778 種,其中特有 625 種,廣西就有超過275種。而屬於廣西特有分布的則有172種之多,且半數以上屬於珍稀瀕危植物。
在省級地理分布上,中國南部和西南部是苦苣苔科植物一個分布中心,特別是石灰巖地區有著高度的物種多樣性和特有性。廣西恰好處於這一區域的核心地段,同時擁有大量充分發育的喀斯特地貌。
近年來,我區各地「鄉鄉通公路、村村通公路」,使得一些邊遠山區也可以比較容易抵達。所以,我區的苦苣苔科植物在過去十餘年內紛紛被發現新的分類群,並一躍超過雲南成為最具特色、具有極強代表性的類群之一。
截至2019年6月底,除了北海市與合浦縣,我區各市縣均發現有苦苣苔科植物物種分布。另外,已有34個市縣區的地名被用於冠名苦苣苔科物種,如河池報春苣苔、龍州小花苣苔、博白報春苣苔等,展示了廣西的物種多樣性。
一些居群正在慢慢消失
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了解到,大部分苦苣苔科植物分布範圍較為狹窄,很多種類僅發現一兩個分布點,在植物分類學界常有「一山一種」 「一溝一種」「一洞一種」之說。 「這是特色也是限制,也是瀕危的重要原因之一。」溫放說。
例如,報春苣苔屬植物作為廣西喀斯特地貌地區的特有植物,其生長速度相對緩慢,並且大多數種類的生境相對脆弱,容易受到生態環境以及人畜活動的幹擾。
為了開路架橋、開荒種植經濟作物等,人們砍伐山林以及開設採石場等行為,直接造成這種植物不同居群的嚴重衰退甚至消亡。
此外,由於一些苦苣苔科植物在民間常作為藥材使用,無節制地採挖也造成野外資源量驟降。
焰苞報春苣苔一度被認為已在野外滅絕。
保護與應用齊頭並進
我區的喀斯特山地中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石灰巖溶洞,裡面生長著很多珍稀瀕危植物。
在桂林市永福縣,一個石灰巖洞植物園正在籌備中。植物園依託的巖洞深約 25 米、高約 20 米、寬 30米,是一個中型洞穴。這裡將集齊廣西洞穴裡面分布的苦苣苔科植物,以及其他具有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的本土穴居性物種,開展遷地保育工作。
溫放在野外尋找苦苣苔科植物。
據悉,這個植物園是國內首個以石灰巖溶洞分布植物為主題的專題保育和展示園區,項目完成後將擇機向公眾開放。
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了解到,目前廣西植物研究所已收集中國苦苣苔科41個屬的代表物種,佔國產45屬的91.1%。在該研究所的苦苣苔科原種種質資源庫中,各個物種、品種都得到精心保存,並進行選育、應用。
2010 年至今,為滿足市民對國產苦苣苔科觀賞植物的需求,也為了減少對野生類群的過度採挖和利用,該研究所對種質資源開展了大量的育種工作,包括選擇育種、雜交育種等,科普和推廣苦苣苔科植物以及促進其園藝化。如廣義報春苣苔屬,極為適合開發作室內觀賞盆花,已經被歐美國家的愛好者譽為「東方紫羅蘭」。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