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研討會在廣西...

2020-12-05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9月25日電(記者 李弘揚)昨日,「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研討會在廣西桂林召開。全國政協常委、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朋德出席會議並致辭。

自2016年11月「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式啟動以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作為牽頭單位,組織40多個國家60餘所高校、科研機構和地勘單位在國內外開展了相關工作,在巖溶地質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有力促進了巖溶地質國際合作與交流。

近三年來,科研人員通過開展巖溶地質基礎研究,探索出土壤改良、造林種草、選擇和培育水生植物等人工幹預固碳增匯途徑;研究出迄今時間精度最高、連續64萬年以來的亞洲夏季風變化歷史,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趨勢提供重要參考;調查評價了627處巖溶地質遺蹟和3000多處具有開發價值的巖溶洞穴,為巖溶地質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保護提供地質方案。

相關單位通過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因地制宜形成了生態移民與科技扶貧相結合的「肯福模式」,生態修復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果化模式」、「畢節模式」等生態產業模式,以巖溶景觀資源成功打造了「生態旅遊」模式。相關模式在全國300多個縣推廣,帶動近千萬人脫貧。巖溶地下水「調查-探測-評價」技術方法體系和有效開發利用模式的建立,支撐解決了巖溶石山嚴重缺水地區20萬人飲用水困難,為保障300萬人提供了飲用水源保障。研發的巖溶塌陷監測預警技術體系在廣東廣州、湖南寧鄉等地得到了大規模推廣應用,為重大工程實施過程中的巖溶塌陷治理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通過實施大科學計劃,巖溶地質研究所先後與泰國、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等代表性巖溶區發育的典型國家達成合作建立監測站協議,進一步完善了全球巖溶環境監測網點;完成中國南部及東南亞地區巖溶環境地質系列圖,發布了由40個國家參與完成的1:1000萬全球巖溶分布圖;舉辦了多次國際學術會議和3期國際培訓班,來自28個國家的96名學員參加培訓,巖溶地質科技國際合作得到加強。

會上,來自中國、美國等國家的專家先後做了「石筍古氣候重建」、「美國德克薩斯愛德華含水層水資源管理」等專題學術報告。下一步,「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將著力推進全球巖溶關鍵帶監測網站建設和對比研究,在巖溶碳循環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石漠化治理與生態修復、景觀資源-水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力求取得新認識、新成果;推進巖溶地質調查研究向地球深時、深部發展,調查研究碳酸鹽巖形成環境及時空演變,為認識地球大氣演變、大陸漂移、生命演化提供科學數據;探索古巖溶在區域差異、垂向上分帶、時代分期上的發育特徵,為固體礦產、石油天然氣和地熱資源的勘探開發提供技術支撐。

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部室和直屬單位,有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地勘單位的代表,以及來自奧地利、巴西、俄羅斯、泰國、波蘭、法國等2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廣西發現目前北回歸線以南的最大天坑群
    新華社發(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 供圖)記者11月16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獲悉,近日,巖溶地質研究所聯合中外專家,開展「西南巖溶地質遺蹟調查」時,在廣西西南邊境發現一大型天坑群。這是11月2日拍攝的弄羊天坑底部的董棕樹林。
  • 廣西那坡發現世界級天坑群,由地下河衝蝕形成,坑中樹高達50米
    天坑是指碳酸鹽巖溶地區的窪陷在地面下,周圍巖壁陡立的坑狀巖溶地形,豎井通常有獨特的地下河流流動系統,有著獨特的生態系統,屬於獨特的自然景觀。昨天(11月15日),自然資源部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在廣西那坡縣發現了大規模的坑群,由19個坑構成,容積在100萬立方米以上,原始生態非常完整,科研和旅遊開發價值很高。
  • 「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
    8月25日,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主辦的「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研討會在滬舉行。」研討會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8月25日,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主辦的「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研討會在滬舉行。
  • 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2018談家楨國際遺傳學論壇)開幕
    10月31日,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2018談家楨國際遺傳學論壇)在滬開幕。開幕式上,「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協作組」和「中國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宣告成立,吹響了「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集結號,標誌著由中國科學家倡議發起的「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已得到多國科學家的認同和參與。
  • 東亞氮循環及其環境效應國際研討會召開
    10月19日至22日,東亞氮循環及其環境效應國際研討會在南京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南京師範大學聯合舉辦。南京土壤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朱兆良致開幕詞,研究所所長沈仁芳致歡迎辭。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科研院所和土壤相關企業代表180多人參加了會議。
  • 學界達成共識: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優先聚焦新冠肺炎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10月30日電(記者 吳振東)由復旦大學、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近日落幕。研討會上,15國科學家達成共識: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在近期應優先聚焦「新冠肺炎和其他重大疾病表型組學研究」「表型組研究技術體系與科研基礎設施構建」以及「表型組學研究中的標準操作程序(SOPs)」三大方向穩步推進。
  • 巖溶動力學理論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新途徑
    項目選擇了我國最典型的巖溶地區開展調查與研究,取得的成果揭示出巖溶碳循環過程對氣候變化響應的敏感性,構建了巖溶作用過程增匯試驗示範,編制完成巖溶碳循環及碳匯效應調查評價技術規程,構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調查資料庫及信息系統。具體而言,項目取得了以下4方面的重要成果或進展。  一是創立了巖溶動力學理論。
  • (9月8日)王成善院士報告: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數字驅動下...
    (9月8日)王成善院士報告: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數字驅動下的地球科學研究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0-09-02
  • 加強國際大科學合作
    日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舉行,標誌著該項目由此前成員國製造零部件的建設階段,正式轉換到裝置組裝階段。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7方30多個國家共同合作。
  • 推進大科學計劃,建設大科學裝置……院士專家共話「大科學」發展
    交匯點訊 推進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推動旗艦型天文大科學裝置建設……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者工作日」,5月29日下午,在省科協召開的江蘇省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座談會上,多位院士、專家、科技工作者就我省「大科學」發展熱烈探討、建言獻策。
  • 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舉行
    三天時間裡,各國科學家通過線上連結,聚焦「表型組時代的人類健康」,為千餘名觀眾奉獻了20場精彩的前沿報告,展示了人類表型組研究為生命科學未來發展帶來的創新動力與巨大可能。會議期間,來自15個國家的18位科學家還召開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理事會會議,深入探討進一步推進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優先發展方向。
  • 解讀生命密碼 「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研究聯盟在上海成立
    新華社上海11月1日電(記者吳振東)「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協作組」和「中國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10月31日正式成立,標誌著由中國科學家倡議發起的「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已得到多國科學家的認同和參與。  這是記者從10月31日在上海開幕的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上獲悉的。
  • 生命和疾病的導航圖,正在逐步繪製,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及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開幕
    基因(內因)與環境(外因、含環境暴露和生活方式)共同決定了表型。表型組學是繼基因組之後生命科學的又一個戰略制高點和原始創新源。基於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時代的新理念、新方法,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正深刻地改變著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面貌,引領生命科學的範式變革。
  • 西北太平洋三角區富鈷結殼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國際研討會綜述
    (記者趙婧)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全球對鈷、鎳等資源的需求持續增多。地球上富鈷結殼資源已知最富集的區域就在西北太平洋的海山區。5月28日~29日,來自國際海底管理局及各國的專家學者100多人集聚青島,探討對該區域實行商業開採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即如何對該區域進行環境管理。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項目落戶江蘇-蘇州相城
    近日,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進行了公示,共9個項目立項。國字當頭這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來頭不小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由原來的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基金和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整合而成
  • 成立花生品牌集群 啟動「大科學計劃」2020國際花生產業大會暨花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楊曉東 祁道鵬9月21日,2020國際花生產業大會暨花生文化交流研討會在「中國花生之都」——正陽縣召開。借力「一帶一路」,大會深入探討花生產業發展,同時成立中國花生和植物油品牌集群,並啟動「全球花生加工品質評價與基礎資料庫構建」國際大科學計劃(項目),助力花生在絲路楊帆中進一步走向國際舞臺。
  • 聚焦全球富鈷結殼最富集區 多方商討共建「區域環境管理計劃」
    新華社青島5月28日電題:聚焦全球富鈷結殼最富集區多方商討共建「區域環境管理計劃」新華社記者劉詩平西北太平洋海山區是全球富鈷結殼資源最富集區,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各有一個富鈷結殼資源勘探合同區位於此。人類活動對深海環境會帶來哪些影響?如何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各國之間如何形成合力加強環境保護?
  • 國外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對我國的借鑑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國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方面的不足,通過綜合考察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大科學裝置的科普能力、科普活動和科普內容,從科普動力、資源基礎、科普路徑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大科學裝置科普工作的特點,從而為我國大科學裝置的科普工作提供借鑑。1.
  • 《科學》報導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的微生物國際大科學項目—新聞...
    《科學》報導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的微生物國際大科學項目   2018年3月30日,《Science》雜誌(科學)的新聞版塊以 「New effort to sequence microbes」為題報導了由我國科學家牽頭的一項正在進行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數據挖掘及功能解析全球合作計劃「Global Catalogue of Microorganisms (GCM) 10K Type Strain Sequencing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