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婧)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全球對鈷、鎳等資源的需求持續增多。地球上富鈷結殼資源已知最富集的區域就在西北太平洋的海山區。5月28日~29日,來自國際海底管理局及各國的專家學者100多人集聚青島,探討對該區域實行商業開採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即如何對該區域進行環境管理。
全球鈷需求缺口期待安全開採
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區,有一個通俗的名字「西北太平洋三角區」。國際海底管理局將其與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的富鈷結殼合同區劃定在一個三角形區域內,每個合同區面積為3000平方公裡,區域共計130萬平方公裡。
富鈷結殼,是一種巖石表面的結殼狀礦床,集中分布在水深800米~4000米的海山斜坡和頂部。這種礦床富含鈷、錳、鎳、碲、鉑和稀土元素等,具有潛在商業開發價值。「富鈷結殼鈷的含量達0.8%左右。現今我國90%的鈷要依靠進口,而陸地鈷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是剛果,能滿足全世界60%~70%的鈷需求量。開發,是一個必然選擇。」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秘書長劉峰說。
來自2018年首屆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國際交流會上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的精煉鈷產量為7萬噸,同比增長14%,其中97%的原料是進口的。
彭博社新能源財經分析師日前表示,發生鈷供應短缺的時間可能比市場預測的要早。剛果政府與礦業公司引入新礦和開發更多潛在鈷的時間會很長,這意味著在21世紀20年代初,市場可能會出現鈷供應衝擊。
國際海底管理局秘書長邁克·洛奇說:「現在我們對開採產生的影響還不完全了解,一般來講,開採對所在區域肯定是有危害的。開採多少海山?開採會對周圍產生何種影響?這是會議要研討的內容。在沒有一個安全的計劃之前,不能對海山進行開採,所以這次會議非常重要。」
富鈷結殼海底環境管理呼喚國際合作
我國西太平洋海山環境項目首席科學家王春生介紹,海山區生物多樣性高,往往存在一些「稀有種」,海山環境在深海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同海山生物群落間可能存在廣泛而複雜的聯繫。勘探開採等人類活動對海山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可能導致該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生態系統功能的退化。
「海底一些生物附著在巖石、礦物上,礦物開採後,這些生物會受到影響。如果生物分布的區域非常小,開採可能導致生物滅絕。如果分布範圍較廣,這類開採就是可以接受的。」王春生說,「制訂合理的海洋環境管理計劃,是降低對生態系統破壞程度的有效和必要手段。」
然而,目前人類對海底生物的了解非常少,只調查了大約5%的全球海底生物。「每次出海都會發現一些新物種。」王春生說。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許學偉在此次會前特意以「西北太平洋」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發現全球相關論文只有287篇,其中與「三角區」相關的佔一半左右,大部分都是地質相關研究,涉及生物的很少。
自我國首次開展西北太平洋海山環境調查至今,已經經歷了十餘年的時間。從早期拖網式採集到如今蛟龍號下潛海底,採集樣品的完整性有了大幅提高,除了樣品本身,也獲取了樣品相關的照片、圖像、環境影像資料。
王春生說,再有3年~5年時間,科學家就可以弄清楚我國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合同區採薇、維嘉兩座海山的生物及其環境狀況。然而,「不能僅僅只是調查自己的合同區,還需要和別國的合同區數據進行比較,才能得到較為科學的數據。此外,每個合同區僅佔3000平方公裡,按照合同區協議減去放棄區域,最後只剩下1000平方公裡左右的開採區域,而劃定的三角區達到130萬平方公裡,要對這130萬平方公裡進行環境管理,必須通過國際合作才能完成。」
中國倡議多方商討共建共管
2017年8月,在國際海底管理局第23屆大會期間,中國大洋協會提出在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三角區開展區域環境管理計劃的倡議,得到國際海底管理局贊同。
區域環境管理計劃是降低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風險的有效和必要方式。目前,位於東太平洋的克拉裡昂-克利珀頓斷裂區(CC區)的區域環境管理計劃是國際海底管理局制訂的唯一一個區域環境管理計劃。聯合國代表大會決議和國際海底管理局文件中多次建議在其他區域制訂並執行區域環境管理計劃。
「中國希望通過合作,將一個個信息、數據的孤島聯繫起來,相互比較,加深對這一區域的認識。通過提高認識,可以對這一區域海底做一個『功能區劃』,哪些是可以採礦的區域,哪些是需要保護的,哪些是需要特別關注的。」劉峰說。
邁克·洛奇說,東太平洋CC區大約40多年前就開始了相關勘探,現在這一區域有16個不同國家加入,商業化前景非常好。而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三角區的調查還處於初步階段,目前只知道金屬含量很高,但要實現商業化開發還需要很長時間。
在這次青島會議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就該區域的海山生態環境及人類活動可能造成的影響,計劃路線圖建議及數據共享,有關國家、區域和國際組織政策和法律等議題開展研討。
邁克·洛奇說,希望通過此次會議,與會者能就區域環境管理計劃的設計及工作框架初步設想達成共識,並討論未來兩到三年相關科研數據收集、共享的國際合作計劃。
(來源:中國海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