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際海底富鈷結殼勘探初戰告捷 首個5年階段成果報告編制完成

2021-01-09 央視網
我國國際海底富鈷結殼勘探初戰告捷 首個5年階段成果報告編制完成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23日 16:57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自2014年起,我國開始對西太平洋一處海底富鈷結殼礦區進行國際勘探。近日,首個5年階段成果報告編制完成,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正式提交至國際海底管理局。

  我國擁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採權的富鈷結殼區面積為3000km2,位於目前已知的地球上富鈷結殼資源分布最為富集的西太平洋海山區域。《報告》顯示:我國科研人員在該區域共圈定礦化區15個,並初步揭示了該區域和周邊生物多樣性以及種類分布、海山流場結構的特徵。同時編制完成了可年開採量100萬噸的富鈷結殼採礦系統方案設計和海上採掘功能試驗,以及富鈷結殼可選冶性評價工作。

 

  自然資源部中國大洋協會資源環境處處長 宋成兵:這份勘探合同分為15年,每五年一個階段,這是我們第一個階段的工作。第一個五年主要的工作是資源勘探方面的工作。

  富鈷結殼又名「富鈷鐵錳結殼」,尤其是鈷、錳和鎳金屬現代工業中可用於生產超合金、永磁等重要的戰略性化工產品,所以這也讓其成為了航空航天等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略物資。《報告》顯示,此區域富鈷結殼不僅品質高而且資源量可觀。

  自然資源部中國富鈷結殼合同總地質師 何高文:海底採礦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正式實踐的工作,全球都是非常前沿和挑戰的工作。陸地的伴生礦的鈷的品位大概是零點零幾到百分之零點一左右。我們海底的礦區鈷的品位大概是0.5%左右。這個區域的資源量大概是咱們國內陸地資源量的一半左右。

  五年來,通過多家相關部門的協同勘探和技術創新,我國在深海勘探尤其是富鈷結殼方面的勘探技術方法手段顯著提升,並且無人遙控潛水器和載人潛水器在富鈷結殼勘探中得到常態化的應用,勘探效率和勘探精度顯著提高。

  自然資源部中國大洋協會資源環境處處長 宋成兵:在未來的第二第三個階段,將在資源勘探的基礎上,加大環境工作的力度,同時對採礦選冶等方面的工作進一步加強,以有效的銜接勘探階段到開發階段的一個順利的過渡。

相關焦點

  • 我國履行國際海底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前五年取得六項成果
    本報訊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承擔的「富鈷結殼合同區資源勘探與評價」項目,在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與中國大洋協會的指導下,順利完成富鈷結殼勘探合同第一個五年階段成果報告編制,已提交國際海底管理局(ISA)。
  • 西北太平洋三角區富鈷結殼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國際研討會綜述
    (記者趙婧)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全球對鈷、鎳等資源的需求持續增多。地球上富鈷結殼資源已知最富集的區域就在西北太平洋的海山區。5月28日~29日,來自國際海底管理局及各國的專家學者100多人集聚青島,探討對該區域實行商業開採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即如何對該區域進行環境管理。
  • 聚焦全球富鈷結殼最富集區 多方商討共建「區域環境管理計劃」
    新華社青島5月28日電題:聚焦全球富鈷結殼最富集區多方商討共建「區域環境管理計劃」新華社記者劉詩平西北太平洋海山區是全球富鈷結殼資源最富集區,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各有一個富鈷結殼資源勘探合同區位於此。人類活動對深海環境會帶來哪些影響?如何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各國之間如何形成合力加強環境保護?
  • 「海洋六號」遠洋科考歸來 首次鑽獲厚度超30釐米的富鈷結殼樣品
    「海洋六號」遠洋科考歸來 首次鑽獲厚度超30釐米的富鈷結殼樣品  【解說】  歷時138天,航程近30000公裡,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深海地質調查第6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務,於2018年11月11日凱旋,返抵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
  • 「海洋四號」海底探寶船返航 取得4項成果
    該航次的首席科學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楊勝雄博士告訴記者,該航次是中國大洋勘查開發活動由單一的多金屬結核資源拓展為面向國際海底多種戰略資源戰略調整的重要調查航次,在太平洋國際海底區域實施了富鈷結殼資源的勘查和多金屬結核資源合同區的勘探,共取得了4項重要的調查成果:  --初步圈定出部分富鈷結殼申請的候選區,為即將開展的富鈷結殼礦區申請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中國首次鑽獲富鈷結殼厚度超30釐米巖芯樣品
    中新社北京9月13日電 中國自然資源部13日發布消息稱,中國通過深海淺鑽取樣,獲取了結殼厚度33釐米的巖芯樣品。據悉,這是正在西太平洋中國富鈷結殼合同區執行科考任務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獲取的;也是中國自1997年開展海山富鈷結殼資源調查以來獲得的結殼厚度最大的巖芯樣品。富鈷結殼是一種「殼狀」沉積礦產,富含鈷、鎳、銅、錳、鉑族、稀土等金屬元素,其中「鈷」含量尤為顯著,是現代海洋中最具潛在經濟價值的戰略性礦產資源之一。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其在西太平洋與我國富鈷結殼合同區實施了多波束地形測量、淺地層剖面測量、海洋重力測量、「海馬」號ROV調查、深海淺鑽取樣、深海攝像、富鈷結殼原位聲學測厚、溫鹽深測量、地質拖網和重力活塞沉積物柱狀取樣等多種手段調查工作。    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分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組織,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具體實施。
  • 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 題: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2019年2月26日,我國「海洋地質十號」調查船完成印度洋科學考察,返抵廣州。此前「海洋地質九號」2018年12月完成入列首年調查科考任務,「海洋地質八號」同年8月赴南海北部海域,首航執行海洋資源調查任務。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負責人6日在此間表示,三條船成功實施首航作業,標誌著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初步建成。
  • 我國四大探海「神器」首次同步聚首青島 將構建「七龍探海」立體...
    本報青島訊 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臺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現階段最先進的自主無人潛水器「潛龍三號」、能夠深入4000米海底鑽巖取樣的「深龍」號、萬米級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海龍11000」……近日,「西北太平洋三角區富鈷結殼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國際研討會在青島召開,我國四大探海「神器」首次同步聚首於即墨鰲山灣畔的國家深海基地,向來自全球十幾個國家的上百名海洋專家學者展示我國強大的深海科研和勘探實力
  • 「蛟龍」號探尋海底世界發現多種新生物
    採集到的竹節珊瑚、海蛇尾等樣品海底拍攝的海綿中國網9月9日訊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當地時間9月6日、7日,「蛟龍」號在西北太平洋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採薇海山區,連續進行了兩次下潛,拍攝到多種高清海底生物和富鈷結殼視像資料,採集了大量海底生物樣品。
  • 初戰告捷
    我市探索開展車輛深度治理試點工作初戰告捷截至目前已深度治理1013臺車輛我市實施多項措施助推柴油車深度治理工作以來重中型柴油車深度治理數量獎補資金額度和資金總量均穩居安徽全省前列提高財政獎補標準2020年7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1991 年,聯合國批准中國大洋協會登記註冊為國際海底開發先驅投資者,在國際海底區域分配到 15 萬平方公裡的開闢區。1999 年我國在金屬結核礦區獲得 7.5 萬平方公裡具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商業開採權。在 30 餘年的時間裡,我國先後有 6 艘遠洋科學調查船,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裡進行了大量深海資源勘查和勘探。
  • 什麼是國際海底?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有問必答 提個醒什麼是國際海底?答:《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把總面積3.61億平方千米的海洋依其法律地位分為國家管轄海域、公海和國際海底三類區域。「國際海底」是指國家管轄海域範圍(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
  • 青島海洋所編制「高精地圖」 填補西太平洋海域研究空白
    「在科學研究方面,中國邊緣海和西太平洋海域位於歐亞、太平洋和印度-澳大利亞三大板塊的匯聚、碰撞邊界,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天然氣水合物、富鈷結殼、熱液硫化物和海底富稀土沉積資源,是海洋地學研究的天然試驗場,基礎的科學研究也對區域性的海洋地質基礎圖件需求強烈。」該系列圖主編表示,「然而,自上一代1:500萬中國海域的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在1992年出版以來,已有20餘年沒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