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自2014年起,我國開始對西太平洋一處海底富鈷結殼礦區進行國際勘探。近日,首個5年階段成果報告編制完成,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正式提交至國際海底管理局。
我國擁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採權的富鈷結殼區面積為3000km2,位於目前已知的地球上富鈷結殼資源分布最為富集的西太平洋海山區域。《報告》顯示:我國科研人員在該區域共圈定礦化區15個,並初步揭示了該區域和周邊生物多樣性以及種類分布、海山流場結構的特徵。同時編制完成了可年開採量100萬噸的富鈷結殼採礦系統方案設計和海上採掘功能試驗,以及富鈷結殼可選冶性評價工作。
自然資源部中國大洋協會資源環境處處長 宋成兵:這份勘探合同分為15年,每五年一個階段,這是我們第一個階段的工作。第一個五年主要的工作是資源勘探方面的工作。
富鈷結殼又名「富鈷鐵錳結殼」,尤其是鈷、錳和鎳金屬現代工業中可用於生產超合金、永磁等重要的戰略性化工產品,所以這也讓其成為了航空航天等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略物資。《報告》顯示,此區域富鈷結殼不僅品質高而且資源量可觀。
自然資源部中國富鈷結殼合同總地質師 何高文:海底採礦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正式實踐的工作,全球都是非常前沿和挑戰的工作。陸地的伴生礦的鈷的品位大概是零點零幾到百分之零點一左右。我們海底的礦區鈷的品位大概是0.5%左右。這個區域的資源量大概是咱們國內陸地資源量的一半左右。
五年來,通過多家相關部門的協同勘探和技術創新,我國在深海勘探尤其是富鈷結殼方面的勘探技術方法手段顯著提升,並且無人遙控潛水器和載人潛水器在富鈷結殼勘探中得到常態化的應用,勘探效率和勘探精度顯著提高。
自然資源部中國大洋協會資源環境處處長 宋成兵:在未來的第二第三個階段,將在資源勘探的基礎上,加大環境工作的力度,同時對採礦選冶等方面的工作進一步加強,以有效的銜接勘探階段到開發階段的一個順利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