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四號」海底探寶船返航 取得4項成果

2020-11-30 搜狐網
「海洋四號」海底探寶船返航 取得4項成果

NEWS.SOHU.COM  2003年11月04日17:12  人民網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人民網廣州11月4日電經過164天的海上艱苦奮鬥,「海洋四號」船圓滿完成遠洋科學考察任務回到廣州,為中國開拓國際海底戰略資源後備基地做出了新的貢獻。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葉東松、廣東省副省長許德立、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毛彬等專門到黃埔島碼頭迎接"海洋四號"勝利歸來!

  深海洋底是人類至今難以涉足的神秘領域,這一資源豐富的、有待開發的新空間,將成為人類未來的重要資源基地,對深海洋底的探測和太空探測一樣,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挑戰性。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四號」船今年5月25日從廣州出發,遠赴太平洋,航程2萬多海裡,圓滿完成了我國《國際海底區域研究開發》「十五」計劃代號為DY105-15航次的科學考察任務。該航次的首席科學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楊勝雄博士告訴記者,該航次是中國大洋勘查開發活動由單一的多金屬結核資源拓展為面向國際海底多種戰略資源戰略調整的重要調查航次,在太平洋國際海底區域實施了富鈷結殼資源的勘查和多金屬結核資源合同區的勘探,共取得了4項重要的調查成果:

  --初步圈定出部分富鈷結殼申請的候選區,為即將開展的富鈷結殼礦區申請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富鈷結殼是深海最重要的固體礦產資源之一,從1997年開始,「海洋四號」等科學考察船已進行了5個航次的富鈷結殼前期戰略性探查工作。針對以往航次調查中確定的麥哲倫海山區及中太平洋的部分重點海山區,「海洋四號」在本航次中共完成拖網取樣測站155個,海底攝像33個站位,沉積物取樣11個測站,溫鹽深測量6個測站,多波束測量14544平方千米,重力測量及磁力測量各1075.4千米,淺層剖面測量481千米。通過開展加密拖網取樣和海底攝像調查等調查工作,對富鈷結殼的分布規律和資源狀況有了進一步認識,進一步查明重點靶區富鈷結殼資源情況。為在國際海底區域圈定一塊滿足商業開發規模資源量要求的富鈷結殼區域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資料。

  --進一步揭示了我國多金屬結核合同區東區結核的小尺度分布規律,為今後採礦設備的設計及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在東太平洋國際海底區域,我國於1999年經聯合國批准,獲得了7.5萬平方公裡的多金屬結核合同區。本航次,「海洋四號」船在這一合同區的東示範區進行了加密調查,本航次共完成了70個無纜抓斗取樣、箱式取樣和重力取樣各6個、10個站位的海底攝像和3個站位的海水溫鹽深測量等為主要項目的地質詳查,回收了1組深海錨系,為多金屬結核分布規律研究和地質技術經濟評價提供基礎資料,履行了我國與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籤定的《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

  在多金屬結核合同區的西示範區獲得了連續觀測近一年的深海底流變化數據,為多金屬結核成因及分布規律研究、採礦設備設計提供基礎資料。同時還兼顧進行了環境調查,對深海採礦可能引起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建立起我國7.5萬平方公裡的專屬勘探與開採區域的環境調查、監測和評價體系。

  --採集了5272千克的多金屬結核樣品和一批富鈷結殼及巖石樣品,可以滿足室內研究分析及冶煉試驗的使用。通過創新和改進作業方式、方法,海洋四號科考隊員不斷總結經驗,打破常規,大膽探索,摸索出一套適合"海洋四號"的有效的作業方法,獲取了更全面的調查資料。

  "維護海洋權益,開發海洋資源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我國依據國際海洋法公約開展國際海底資源的勘探開發活動,這既是維護我國在國際海底資源開發權益的需要,也是建立國家海洋開發能力,反對少數大國實施國際海底霸權的需要。中國大洋勘查開發活動是維護我國在國際海底資源開發的合法權益,為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開闢新的戰略資源基地的重要工作。""海洋四號"船首席科學家楊勝雄博士介紹說。據了解,我國對國際海底區域勘察活動始於20世紀70年代,經過近30年的艱苦努力,我國已在國際海底區域佔有了一席之地,擁有了一塊面積為7.5萬平方公裡,約4.2億多噸多金屬結核資源量的洋底礦區終於成為我國寶貴的"戰略金屬資源基地"。中國對此具有多金屬結核專屬勘探權,並享有商業開採優先權。"十五"期間,我國制定的《國際海底區域研究開發計劃》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圈定一塊滿足商業開發規模所需資源量要求的富鈷結殼區。目前,"海洋四號"、"大洋一號"船正抓緊時機開展富鈷結殼的較詳細調查,為圈定具有遠景的國際海底區域富鈷結殼礦區,適時向國際海底管理局提出我國的申請礦區提供可靠和有利的調查資料。本航次,"海洋四號"船第10次勝利完成了中國大洋科學考察航次任務,是目前參加中國大洋科學考察最早、執行航次任務最多、每次都安全圓滿完成任務的一艘的"英雄科考船"。此次考察,"海洋四號"採用了多項先進調查技術手段,如多波束全覆蓋測深技術,可以重現深海海底地形地貌。而由中國科學家自行研製的可深入海底6000米水深的海底彩色攝像系統,將神秘的海底世界展現在世人的面前。(記者周玉芬、通訊員陳惠玲)背景資料國際海底區域有那些重要資源?

  富鈷結殼:是生長在海底巖石或巖屑表面的富含錳、鐵、鈷的結殼狀自生沉積物,主要由鐵錳氧化物構成,金屬殼厚1-6釐米,最厚可達22釐米,它主要分布於水深1000-3000米的海山、海臺及海嶺的頂部和斜坡上,富含鈷、鉑等金屬戰略礦產,其中鈷的平均含量比陸地原生鈷礦高几十倍,鉑的平均含量也高於陸地80倍,鈷是生產高能電池必需的金屬元素,同時又是航天航空器發動機噴氣裝置所需的耐高溫材料的重要元素,但在地球陸地上鈷的含量極為稀少。據不完全統計,在太平洋西部火山構造隆起帶,富鈷結殼礦床潛在資源量達10億噸,鈷金屬含量達百萬噸,結殼因其空隙率高可做空氣清潔材料。由於國際海底區域中的富鈷結殼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因此成為繼多金屬結核之後各發達國家競相爭奪的對象。

  「十五」期間,我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目標從單一的多金屬結核資源轉向多種資源,其中它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在國際海底區域圈定一塊滿足商業開發規模所需資源量要求的富鈷結殼區域。

  多金屬結核:從1873年,英國"挑戰者號"海洋科學調查船進行了環球考察,用拖網採上了紅褐色或土黑色、鵝卵石形狀,後來被地質學家命名為"錳結核"的寶貝開始,人類對大洋深海的探索已超過百年。專家預測,在洋底礦產資源中,21世紀最具有開採價值的就是多金屬結核資源。它廣泛分布於水深4000--6000米的深海底表面,半埋藏在深海紅黏土的表面,資源總量達3萬億噸。據初步測算,其中太平洋具有工業開採價值的洋底多金屬結核資源總量就達到700億噸左右。多金屬結核中含有70多種元素,其中鎳、鈷、銅、錳的總量分別高出陸上相應儲量的幾十倍到幾千倍。

  目前,我國在國家管轄範圍以外,擁有了一塊7.5萬平方公裡具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採權的多金屬結核資源礦區,它位於東太平洋海盆,海底地形為典型的深海丘陵區,水深4900-5400米,約有4.2億噸乾結核量,其中含錳11175萬噸、銅406萬噸、鎳514萬噸、鈷98萬噸,根據目前的條件,可滿足年產300萬噸多金屬乾結核開採20年。這些金屬資源一旦開採和冶煉出來,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21世紀我國稀有金屬供需緊張的矛盾。不久的將來,洋底多金屬結核礦的開發將成為最有希望大量開發的深海礦產資源之一。

  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研究開發"十五"計劃》中,將大洋勘查開發活動由單一的多金屬結核資源,拓展為面向國際海底多種戰略資源。新《計劃》的實施,不僅可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而且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開闢了戰略金屬新資源,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海底熱液硫化物:在海底還有一些灼熱的泉流噴出,先為白色,遇到冰冷的海水後,熱液中的銅、鐵、鈷、鋅、銀、硫等礦物質先後沉澱,在熱泉流的周圍形成一系列的紅、黃、棕、白、黑色的小丘形狀的金屬礦,這就是海底熱液硫化物。它分布在水深數十米至3500米,主要出現於2000多米深的大洋中脊和斷裂活動帶,主要元素為銅、鋅、錳、等,此外,銀、金、鈷、鎳、鉑等也在一些地區達到工業品位。

  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也是深海海底一種重要的資源,被譽為21世紀具有商業開發前景的戰略資源,是新世紀的理想替代能源。它外形似冰,能量巨大,每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釋放出164立方米的甲烷氣,它廣泛存在於深海海底以下數百米至1000米的沉積層內,遠景儲量相當可觀,目前已出現近90處產地,其總量相當於全世界煤、石油、天然氣等總儲量的2倍以上。在我國海域,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通過海洋調查,已在南海海域發現了這一礦藏存在的多種證據。

  深海生物基因資源是國際海底的一種新型資源,在工業、醫藥、環保、國防等領域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對它的深入研究,在國外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發達國家部分深海基因已得到專利保護並開發利用。我國已將深海生物基因資源的研究列入了《國際海底區域研究開發"十五"計劃》之中。
來源:人民網





相關焦點

  • 「海洋四號」遠洋科考船勝利返航
    10月30日,廣州海洋地質勘查局「海洋四號」遠洋船歷時174天圓滿完成科考任務,返航廣州黃埔港碼頭。
  • 圖文:「海洋四號」科考船監控海底作業
    圖文:「海洋四號」科考船監控海底作業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9月19日,「海洋四號
  • 「海洋六號」船發現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消息,中國「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於5月16日返抵廣州。「海洋六號」船屬於中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深海探測共享航次。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
    在經歷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作業後,我國「探索二號」科考船日前結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務,開始返航。▌「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
  • 「海洋六號」船完成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 發現新海底大型活動性...
    央廣網北京5月17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昨天(16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返航抵達廣州。該航次完成了來自國內不同單位的多項科考任務,取得了「發現新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等成果。
  • 你與海底的距離,只隔一個VR—新聞—科學網
    必須保證內容的科學性 在這套海底VR展示系統背後,是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取得的大量深海科考成果。 讓海洋科考資源活起來 在劉洋看來,VR技術是非常適合與海洋科普相結合的。「VR技術引導人們以探索發現的視角來對深海環境進行感性的體驗,使用過這套海底VR展示系統的人們都說非常震撼。」 近年來,中國海洋科考不斷取得豐碩的成果,這為海洋科普提供了龐大的素材庫。
  • 164天科考成果豐碩 「海洋四號」深海探寶滿載歸
    提要  南方網訊  昨天(4日),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四號」安然回到黃埔碼頭。這條船於今年5月25日從廣州出發,遠赴太平洋,航程兩萬多海裡,第10次勝利完成了中國大洋科學考察航次任務,是目前參加中國大洋科學考察最早、執行航次任務最多、每次都圓滿完成任務的一艘「英雄科考船」。  深海洋底是人類至今難以涉足的神秘領域,這一資源豐富有待開發的新空間,將成為人類未來的重要資源基地。
  • "海洋六號"隨船見聞及對我海洋科考事業發展思考
    北京時間2011年8月4日上午9時,記者和第二航段的首席科學家何高文一道,一行六人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出發,經過10多個小時的飛行,於夏威夷當地時間8月4日上午10時半,抵達了「海洋六號」補給的第一站火奴魯魯港30號碼頭。科考隊員們熱情地對我們說,「哈哈,才用一個多小時就從廣州趕來了!」    夏威夷時間比北京時間晚18個小時。
  • 地球有個巨大地下海洋!尋找地下文明,「奮鬥者」號勝利返航
    海洋是我們人類的,海洋也是洲與洲,國與國的分水嶺。其他的國家也在不斷地去探索,去發現海洋世界中存在的物產或者可用之源。而我們國家,也發動了人力物力,去探索海洋的秘密。在2020年11月10日8時12分,我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馬裡亞納海溝被稱為「地球第四極」,水壓高、完全黑暗、溫度低,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區域之一,其最深處接近11000米。面對惡劣的海洋環境,都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海洋中去探索。
  • 海洋所製成首套真實海底VR展示研究系統
    中科院海洋所所長助理、研究員李超倫介紹,這套VR系統的海底虛擬實境場景是基於2016年「科學」號科考船搭載的「發現」號深海纜控潛水器,在南海海底執行「深海近海底理化條件的現場觀測與分析」項目的三個潛次調查中,距離海底約3米左右航行,採集的200餘G的調查資料,包括海底地形、地貌、拍攝的57萬餘張高清照片等多種資料,經過數據處理、拼接製作而成。
  • 海洋四號科考船奮戰123天 國旗在太平洋升起(圖)
    海洋四號科考船奮戰123天 國旗在太平洋升起(圖)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北京時間9月30日,在「海洋四號
  • 「奮鬥者」號勝利返航
    ,成功實現10909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也隨船勝利返航。據了解,已知的海洋最深處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是板塊俯衝地帶,地質運動活躍、水壓高、溫度低、完全黑暗,被稱為「地球第四極」。包括探測馬裡亞納海溝在內的深淵科學研究,是當前海洋研究最新前沿領域之一,有助於科學家了解海底生物、礦藏、海山火山巖的物質組成和成因,以及深海海溝在調節氣候方面的作用。「十三五」以來,科技部會同中國科學院,組織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企業近千名科研人員,經過艱苦攻關,成功完成「奮鬥者」號的研製工作。
  • 「奮鬥者」號昨勝利返航
    昨天,在三亞市南山港,「探索一號」科考船的科考人員下船。新華社據新華社三亞11月28日電 28日8時30分許,隨著一陣汽笛聲響,在「地球第四極」結束科考任務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靠泊下錨,成功實現10909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也隨船勝利返航。
  • 初識「海洋地質九號」船
    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九號」船近日在南海執行設備海試共享航次,中國礦業報記者登船隨行。本報特開設「海試日誌」專欄,為讀者展示與眾不同的海洋地質工作。2020年10月21日,晴。凌晨4點,「海洋地質九號」船從深圳蛇口太子灣碼頭啟航,直奔南海海域。記者是20日晚上7點登的船,儘管此前到海邊玩過,見過潮起潮落拍打海岸的壯觀景色,但真正遠海航行,見識一望無際、天水相連的大海,平生還是第一次,未免有些興奮。實際上,從北京出發前,聽說到達深圳後要直接上船,心裡還是有些忐忑,因為不知道船上到底是什麼樣子,是根本無處安睡還是要住大通鋪?
  •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原標題:   據新華社廣州4月14日電(記者 王攀)總面積近2萬平方千米、最深處超過3500米,滑鼠輕點即可將幽深的海底和平坦的坡地一覽無餘……14日,隨著科考船「海洋六號」完成深海地質、大洋礦產資源、南極科學考察並駛返廣州
  • 「海洋量子」號郵輪一乘客確診新冠,已返航新加坡
    (觀察者網訊)12月9日,皇家加勒比郵輪公司旗下「海洋量子」號郵輪上的一名乘客確診新冠。目前,該艘郵輪已經返航新加坡。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12月9日,出海進行為期四天「無目的地」航行的皇家加勒比國際郵輪下「海洋量子」號(Quantum of the Seas)上的一名乘客確診新冠,郵輪已提前一天返航。報導稱,「海洋量子」號的船長於今天凌晨2時45分向乘客廣播,指示乘客呆在自己的房間裡,並表示郵輪會在今早8時許抵達新加坡。
  • 「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 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青島6月23日電 題:「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劉詩平、張旭東  向陽紅09號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23日順利返回青島,這標誌著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順利結束。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是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開展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船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建造,於 2012 年建成,2015 年完成國家驗收,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管理運行。
  • 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完成試航
    —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用時10天高效完成共計62項試驗項目的航行試驗,勝利返航。  該船總長90.6米,型寬17米,型深8米,採用發電機組+吊艙電力推進,續航力12000海裡。  該船在船舶結構與功能設計、船載操控支撐系統、船載探測和實驗設備等方面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兼顧地球物理和綜合科考功能,實現11000米水深海底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探測和綜合海洋環境立體探測,將成為我國未來海洋科學考察的主力船舶之一。
  • 「向陽紅10」返航舟山 首次開展海洋微塑料汙染調查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向陽紅10」科考船順利完成中國大洋第49航次科考任務,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於8月12日回到母港——舟山長峙島5000噸級科考碼頭。中國大洋49航次由海洋二所組織實施,歷時250天,航程近3萬海裡,主要作業區域在印度洋。海洋二所陶春輝研究員擔任航次首席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