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四號」海底探寶船返航 取得4項成果 | ||
NEWS.SOHU.COM 2003年11月04日17:12 人民網 |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 ||
人民網廣州11月4日電經過164天的海上艱苦奮鬥,「海洋四號」船圓滿完成遠洋科學考察任務回到廣州,為中國開拓國際海底戰略資源後備基地做出了新的貢獻。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葉東松、廣東省副省長許德立、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毛彬等專門到黃埔島碼頭迎接"海洋四號"勝利歸來! 深海洋底是人類至今難以涉足的神秘領域,這一資源豐富的、有待開發的新空間,將成為人類未來的重要資源基地,對深海洋底的探測和太空探測一樣,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挑戰性。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四號」船今年5月25日從廣州出發,遠赴太平洋,航程2萬多海裡,圓滿完成了我國《國際海底區域研究開發》「十五」計劃代號為DY105-15航次的科學考察任務。該航次的首席科學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楊勝雄博士告訴記者,該航次是中國大洋勘查開發活動由單一的多金屬結核資源拓展為面向國際海底多種戰略資源戰略調整的重要調查航次,在太平洋國際海底區域實施了富鈷結殼資源的勘查和多金屬結核資源合同區的勘探,共取得了4項重要的調查成果: --初步圈定出部分富鈷結殼申請的候選區,為即將開展的富鈷結殼礦區申請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富鈷結殼是深海最重要的固體礦產資源之一,從1997年開始,「海洋四號」等科學考察船已進行了5個航次的富鈷結殼前期戰略性探查工作。針對以往航次調查中確定的麥哲倫海山區及中太平洋的部分重點海山區,「海洋四號」在本航次中共完成拖網取樣測站155個,海底攝像33個站位,沉積物取樣11個測站,溫鹽深測量6個測站,多波束測量14544平方千米,重力測量及磁力測量各1075.4千米,淺層剖面測量481千米。通過開展加密拖網取樣和海底攝像調查等調查工作,對富鈷結殼的分布規律和資源狀況有了進一步認識,進一步查明重點靶區富鈷結殼資源情況。為在國際海底區域圈定一塊滿足商業開發規模資源量要求的富鈷結殼區域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資料。 --進一步揭示了我國多金屬結核合同區東區結核的小尺度分布規律,為今後採礦設備的設計及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在東太平洋國際海底區域,我國於1999年經聯合國批准,獲得了7.5萬平方公裡的多金屬結核合同區。本航次,「海洋四號」船在這一合同區的東示範區進行了加密調查,本航次共完成了70個無纜抓斗取樣、箱式取樣和重力取樣各6個、10個站位的海底攝像和3個站位的海水溫鹽深測量等為主要項目的地質詳查,回收了1組深海錨系,為多金屬結核分布規律研究和地質技術經濟評價提供基礎資料,履行了我國與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籤定的《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 在多金屬結核合同區的西示範區獲得了連續觀測近一年的深海底流變化數據,為多金屬結核成因及分布規律研究、採礦設備設計提供基礎資料。同時還兼顧進行了環境調查,對深海採礦可能引起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建立起我國7.5萬平方公裡的專屬勘探與開採區域的環境調查、監測和評價體系。 --採集了5272千克的多金屬結核樣品和一批富鈷結殼及巖石樣品,可以滿足室內研究分析及冶煉試驗的使用。通過創新和改進作業方式、方法,海洋四號科考隊員不斷總結經驗,打破常規,大膽探索,摸索出一套適合"海洋四號"的有效的作業方法,獲取了更全面的調查資料。 "維護海洋權益,開發海洋資源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我國依據國際海洋法公約開展國際海底資源的勘探開發活動,這既是維護我國在國際海底資源開發權益的需要,也是建立國家海洋開發能力,反對少數大國實施國際海底霸權的需要。中國大洋勘查開發活動是維護我國在國際海底資源開發的合法權益,為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開闢新的戰略資源基地的重要工作。""海洋四號"船首席科學家楊勝雄博士介紹說。據了解,我國對國際海底區域勘察活動始於20世紀70年代,經過近30年的艱苦努力,我國已在國際海底區域佔有了一席之地,擁有了一塊面積為7.5萬平方公裡,約4.2億多噸多金屬結核資源量的洋底礦區終於成為我國寶貴的"戰略金屬資源基地"。中國對此具有多金屬結核專屬勘探權,並享有商業開採優先權。"十五"期間,我國制定的《國際海底區域研究開發計劃》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圈定一塊滿足商業開發規模所需資源量要求的富鈷結殼區。目前,"海洋四號"、"大洋一號"船正抓緊時機開展富鈷結殼的較詳細調查,為圈定具有遠景的國際海底區域富鈷結殼礦區,適時向國際海底管理局提出我國的申請礦區提供可靠和有利的調查資料。本航次,"海洋四號"船第10次勝利完成了中國大洋科學考察航次任務,是目前參加中國大洋科學考察最早、執行航次任務最多、每次都安全圓滿完成任務的一艘的"英雄科考船"。此次考察,"海洋四號"採用了多項先進調查技術手段,如多波束全覆蓋測深技術,可以重現深海海底地形地貌。而由中國科學家自行研製的可深入海底6000米水深的海底彩色攝像系統,將神秘的海底世界展現在世人的面前。(記者周玉芬、通訊員陳惠玲)背景資料國際海底區域有那些重要資源? 富鈷結殼:是生長在海底巖石或巖屑表面的富含錳、鐵、鈷的結殼狀自生沉積物,主要由鐵錳氧化物構成,金屬殼厚1-6釐米,最厚可達22釐米,它主要分布於水深1000-3000米的海山、海臺及海嶺的頂部和斜坡上,富含鈷、鉑等金屬戰略礦產,其中鈷的平均含量比陸地原生鈷礦高几十倍,鉑的平均含量也高於陸地80倍,鈷是生產高能電池必需的金屬元素,同時又是航天航空器發動機噴氣裝置所需的耐高溫材料的重要元素,但在地球陸地上鈷的含量極為稀少。據不完全統計,在太平洋西部火山構造隆起帶,富鈷結殼礦床潛在資源量達10億噸,鈷金屬含量達百萬噸,結殼因其空隙率高可做空氣清潔材料。由於國際海底區域中的富鈷結殼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因此成為繼多金屬結核之後各發達國家競相爭奪的對象。 「十五」期間,我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目標從單一的多金屬結核資源轉向多種資源,其中它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在國際海底區域圈定一塊滿足商業開發規模所需資源量要求的富鈷結殼區域。 多金屬結核:從1873年,英國"挑戰者號"海洋科學調查船進行了環球考察,用拖網採上了紅褐色或土黑色、鵝卵石形狀,後來被地質學家命名為"錳結核"的寶貝開始,人類對大洋深海的探索已超過百年。專家預測,在洋底礦產資源中,21世紀最具有開採價值的就是多金屬結核資源。它廣泛分布於水深4000--6000米的深海底表面,半埋藏在深海紅黏土的表面,資源總量達3萬億噸。據初步測算,其中太平洋具有工業開採價值的洋底多金屬結核資源總量就達到700億噸左右。多金屬結核中含有70多種元素,其中鎳、鈷、銅、錳的總量分別高出陸上相應儲量的幾十倍到幾千倍。 目前,我國在國家管轄範圍以外,擁有了一塊7.5萬平方公裡具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採權的多金屬結核資源礦區,它位於東太平洋海盆,海底地形為典型的深海丘陵區,水深4900-5400米,約有4.2億噸乾結核量,其中含錳11175萬噸、銅406萬噸、鎳514萬噸、鈷98萬噸,根據目前的條件,可滿足年產300萬噸多金屬乾結核開採20年。這些金屬資源一旦開採和冶煉出來,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21世紀我國稀有金屬供需緊張的矛盾。不久的將來,洋底多金屬結核礦的開發將成為最有希望大量開發的深海礦產資源之一。 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研究開發"十五"計劃》中,將大洋勘查開發活動由單一的多金屬結核資源,拓展為面向國際海底多種戰略資源。新《計劃》的實施,不僅可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而且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開闢了戰略金屬新資源,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海底熱液硫化物:在海底還有一些灼熱的泉流噴出,先為白色,遇到冰冷的海水後,熱液中的銅、鐵、鈷、鋅、銀、硫等礦物質先後沉澱,在熱泉流的周圍形成一系列的紅、黃、棕、白、黑色的小丘形狀的金屬礦,這就是海底熱液硫化物。它分布在水深數十米至3500米,主要出現於2000多米深的大洋中脊和斷裂活動帶,主要元素為銅、鋅、錳、等,此外,銀、金、鈷、鎳、鉑等也在一些地區達到工業品位。 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也是深海海底一種重要的資源,被譽為21世紀具有商業開發前景的戰略資源,是新世紀的理想替代能源。它外形似冰,能量巨大,每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釋放出164立方米的甲烷氣,它廣泛存在於深海海底以下數百米至1000米的沉積層內,遠景儲量相當可觀,目前已出現近90處產地,其總量相當於全世界煤、石油、天然氣等總儲量的2倍以上。在我國海域,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通過海洋調查,已在南海海域發現了這一礦藏存在的多種證據。 深海生物基因資源是國際海底的一種新型資源,在工業、醫藥、環保、國防等領域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對它的深入研究,在國外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發達國家部分深海基因已得到專利保護並開發利用。我國已將深海生物基因資源的研究列入了《國際海底區域研究開發"十五"計劃》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