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海洋地質九號」船

2020-10-25 中國礦業報

編者按: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海洋已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領域,日益成為各國經濟、軍事、科技競爭焦點。作為國家地質工作的主要組織者、承擔者,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不斷加大海洋地質工作力度,開發與保護並重,挖掘「藍色國土」蘊藏的資源寶藏。

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九號」船近日在南海執行設備海試共享航次,中國礦業報記者登船隨行。本報特開設「海試日誌」專欄,為讀者展示與眾不同的海洋地質工作。

2020年10月21日,晴。

凌晨4點,「海洋地質九號」船從深圳蛇口太子灣碼頭啟航,直奔南海海域。

記者是20日晚上7點登的船,儘管此前到海邊玩過,見過潮起潮落拍打海岸的壯觀景色,但真正遠海航行,見識一望無際、天水相連的大海,平生還是第一次,未免有些興奮。實際上,從北京出發前,聽說到達深圳後要直接上船,心裡還是有些忐忑,因為不知道船上到底是什麼樣子,是根本無處安睡還是要住大通鋪?上得船後才知道,這裡和賓館一樣,有一個一個的獨立房間,設施齊全,很溫馨也很舒服。

自主姿態調節取樣系統準備入海

迎接記者的是本次「海洋地質九號」海試首席科學家、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所高工楊源。因為飛機晚點,記者趕到船上時早已過了晚飯開飯的時間,他直接把記者帶到餐廳,讓廚師把早已熱好的一盤飯菜端上來——兩個饅頭,以及鴨頭和鴨塊,加上幾樣蔬菜,夥食不錯。但記者是南方人,心裡總還惦記著米飯。

這個晚上船上有點忙碌,甲板上乒桌球乓的聲音一直沒有停歇過,大家都在調試第二天準備海試的設備。楊源告訴記者,為了節約開支,所有的海試設備都得他們自己人搬運上船,大家已經忙碌了一整個白天,晚上也沒空休息。這種「拼命三郎」的工作作風在船上根本不算個事,他們早就習以為常了。

晚上睡覺前,記者按照工作人員的叮囑,將手機設置成「飛行模式」。因為凌晨4點啟航後,「海洋地質九號」船航行到香港附近海域,手機會自動接收香港信號,導致手機驗證個人健康碼可能出現異常,耽誤乘飛機、坐火車等。

迷迷糊糊一覺醒來,就到了南海海域。在這樣一眼看不到邊的大海中航行,「海洋地質九號」船隨著海水的蕩漾而輕微搖晃,記者躺在床上有種睡在搖籃裡的感覺,特別想賴在床上不起來,但奈何肚子「咕嚕咕嚕」地提意見。到餐廳一看,米飯還是有的,這下心裡終於踏實了。

記者了解到,「海洋地質九號」船為5000噸級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基本功能定位為:以二維地震調查作業為主,其它地球物理調查和地質調查作業為輔,地震調查和地質調查不同時作業。根據該船年度工作計劃及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共享航次的任務情況,本次海試計劃於9月28日至11月6日開展,分為2個航段。

記者這次參與的是第二個航段。據介紹,參與本次海試的設備大多由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所及相關院校自主研發,有定時傳輸著陸器系統、海底海洋要素邊界層監測系統、深海可移動平臺、移動式電視抓斗、自主姿態調節取樣系統、地磁日變觀測系統、3000m海底沉積物多參數探針及布放系統,此外還有一些新引進的設備的海試如移動式電視抓斗、ROV、無人機等。

楊源告訴記者,本次海試的目的,除檢驗自主研發的設備外,還要獲取一些海底參數和相關數據,為今後進一步開展海洋地質工作打下基礎。

早上8點半,大家換上工服,各就各位,一天的海試工作正式開始了。不過他們的工服有些特別,都是上下連體的,很像娃娃服。記者打聽了一下,這是因為海上風大,防止風吹衣角被一些有稜有角的設備掛住,增加作業安全係數。經過一陣緊張的忙碌,自主姿態調節取樣系統首先被投放到水中。記者觀察到,這套裝備周邊布滿了感應裝置,還配有攝像頭,四周各有一個類似電風扇的小型渦輪,底下有一個抓斗,像一個平放著的多邊形盒子。

技術人員介紹,這些渦輪主要在海底對系統起著姿態調節的作用,通過地質鋼纜下放至海底,為防止抓斗在海底發生姿態翻車,該系統自主驅動推進器保持抓斗平衡,提高深海取樣的成功率。

記者心心念念能抓出一塊狗頭金或金屬礦物。一會兒工夫,自主姿態調節取樣系統就被吊出水面,這時海面泛出一股渾濁的海水,可以感覺到,抓斗已經抓住了海底樣本。就著吊車的牽引,大家合力用繩子將自主姿態調節取樣系統拽到甲板上,隨著抓斗張開,一堆海底泥巴傾瀉而下,技術人員迅速揮動鐵鍬,裝入取樣袋,留待分析化驗。一條像蛔蟲一樣的白色海底生物在剩下的泥巴裡扭動著身子,足有一尺多長、拇指粗細,技術人員拿出來觀察拍照後,就將其放入了大海。

下午測試的是海底海洋要素邊界層監測系統,已經投入到了海底,到第二天才可撈上來。還有江豚ROV,這套裝備可以實時拍攝水下狀況,也可對投入海底的設備跟蹤拍攝,把影像實時傳輸到船上。

今晚的風實在有點大,船體明顯沒有昨晚和今天白天平穩,蕩漾得人有點醉酒的感覺。

天氣預報說23號有颱風經過海試海域,看來明天的海試結束,又得回港避風了。

網站編輯:宮莉

相關焦點

  • 「海洋地質九號」船滿「周歲」 馳騁2.5萬餘海裡
    新華社青島12月9日電(記者張旭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所屬的「海洋地質九號」調查船,近日完成入列首年以來的所有調查任務,返回青島。一年來,「海洋地質九號」安全航行258天、累計航程2.5萬餘海裡,圓滿完成多個航次調查任務。
  • 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此前「海洋地質九號」2018年12月完成入列首年調查科考任務,「海洋地質八號」同年8月赴南海北部海域,首航執行海洋資源調查任務。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負責人6日在此間表示,三條船成功實施首航作業,標誌著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初步建成。
  • 觀海·探海③|遭遇颱風「沙德爾」,「海洋地質九號」開啟「見縫插針」模式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桂山島10月24日訊 經過3個多小時的航行,10月22日下午4點左右,「海洋地質九號這就意味著「海洋地質九號」科考船至少要在桂山島停泊一天。桂山島。等待出海的空檔裡,觀海新聞記者去拜訪船長。來到船長室,一個穿著藍白格子衫的中年男子迎了出來。
  • 跟我一起開啟海洋地質調查之旅 Ⅰ
    「海洋地質九號」船隸屬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是一艘以短道距地震電纜二維(三維)多道地震為主,集地球物理測量、水文環境測量和中深海鑽探技術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物探(地質)調查船。「海洋地質九號」船內走廊與樓梯
  • 海洋六號船大洋科考36航次隨船記者航行日記
    6月7日,我作為特派記者,跟隨海洋六號船從關島出發,在太平洋上完成一個航段為期35天的海洋地質調查任務。我用自己的見聞,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大洋科考隊。初識海六海洋六號船是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先進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綜合調查船,總長106米,寬17.4米,排水量4650噸,最大航速16節。
  • 海洋科考船「三兄弟」亮相!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形成
    ,該船填補了我國小噸位大鑽深海洋地質鑽探船的空白,提升了海洋地質調查能力,也標誌著我國海洋地質綜合調查能力躋身世界前列。「海洋地質八號」 「海洋地質九號」「海洋地質十號」「三兄弟」亮相,共同組成了我國深海探測的立體技術體系,也標誌著我國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及鑽探等綜合海洋地質調查能力躋身世界前列。
  • 「海洋地質六號」調查工作與技術服務比翼齊飛
    ◎唐得昊 陳宗恆/文記者近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海洋地質六號」科考船各項工作進展順利,不僅圓滿完成了西太平洋調查區生物與環境調查任務,還搭載深海遙控潛水器「海馬」號,在南海科考航次中完成了潛標打撈回收技術服務。
  • "海洋六號"隨船見聞及對我海洋科考事業發展思考
    「海洋六號」船於2009年秋入列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由我國自主設計、自行建造,裝備有大量先進船舶及調查設備。入列前,記者曾登船參加了它在長江口的一次試航,對船的穩定性、易操控性等有一定了解。但其應用於海洋科考的能力,在2011年的這次遠航中,記者才得以見識和體驗。
  • 跟我一起開啟海洋地質調查之旅 Ⅱ
    還記著「海洋地質九號未知的海洋地質海洋地質調查工作主要通過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手段當能量傳至地層變化界面時,一部分能量則被反射回來,由託在船後電纜上的檢波器所接收,傳遞至隨船的設備裡。船每行進一定距離,氣槍激發一次,檢波器接收一次信號,記錄一道信息,得到一幅單炮剖面(左圖)。
  • 「海洋六號」船發現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消息,中國「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於5月16日返抵廣州。「海洋六號」船屬於中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深海探測共享航次。
  • 海洋六號、雪龍號科考船26年後南極再「會師」
    按照商定計劃,「海洋六號」正在趕來這一海域的路上,兩船將在這裡短暫「會師」,再各自執行考察作業任務。 14時05分,手持望遠鏡的二副羅婕激動地喊道:「看到了,在那兒!」 隨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穿越疾風暴雪,「海洋六號」緩緩出現在「雪龍」號右舷方向。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海洋四號」遠洋科考船勝利返航
    10月30日,廣州海洋地質勘查局「海洋四號」遠洋船歷時174天圓滿完成科考任務,返航廣州黃埔港碼頭。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重器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儀式在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
  • 「海洋地質八號」圓滿完成2020年三維地震調查任務
    ◎楊冊/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八號」船近日圓滿完成2020年三維地震調查任務,返抵廣州。航次歷時61天,航程5000多海裡,完成滿覆蓋三維地震調查工作量415平方千米。該船於6月20日從廣州啟航,開赴南海工區執行入列以來的第二個三維地震調查任務。
  • 「科學三號」考察船勘察大連獐子島海洋牧場
    新華網大連9月27日電(記者閆平)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26日圓滿完成我國北黃海海洋牧場項目2012年航次考察任務。大連獐子島也因此進入科學指導、精準投放、集成增殖、生態化、可持續的海洋牧場建設新時代。
  •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金星二號"考察船完成任務凱旋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金星二號」考察船圓滿完成國家海洋局「區塊海底地質調查與研究」任務凱旋而歸。「金星二號」考察船自4月至9月分三個航段進行了108天的海上作業,對1781個站位開展了表層取樣、柱狀取樣、懸浮體取樣和現場測試,圓滿完成了考察任務。
  • 全國最大最強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28日,我國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英文名:「ZHONG SHAN DA XUE」)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此次下水後,「中山大學」號將進入設備安裝、系統調試、內裝施工等階段,計劃於2020年年底試航,預計2021年年初交付使用。
  • 「海洋四號」海底探寶船返航 取得4項成果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四號」船今年5月25日從廣州出發,遠赴太平洋,航程2萬多海裡,圓滿完成了我國《國際海底區域研究開發》「十五」計劃代號為DY105-15航次的科學考察任務。本航次,「海洋四號」船在這一合同區的東示範區進行了加密調查,本航次共完成了70個無纜抓斗取樣、箱式取樣和重力取樣各6個、10個站位的海底攝像和3個站位的海水溫鹽深測量等為主要項目的地質詳查,回收了1組深海錨系,為多金屬結核分布規律研究和地質技術經濟評價提供基礎資料,履行了我國與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籤定的《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
  • 世界各國海洋測量船一覽
    早期的海洋測量船是應海上航行運輸安全的需要而產生的,世界上第一艘海洋測量船是英國海軍用「挑戰者」號軍艦改裝的,於1872-1876年首次進行環球海洋測量,其測量成果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按照任務劃分,海洋測量船主要包括海道測量船、海洋調查船、科學考察船、地質勘察船、航天測量船、海洋監視船、極地考察船等。 海道測量船    這是一種最傳統的測量船,按測量工作範圍可分為沿岸、近海、中遠海測量船及航標測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