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海洋已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領域,日益成為各國經濟、軍事、科技競爭焦點。作為國家地質工作的主要組織者、承擔者,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不斷加大海洋地質工作力度,開發與保護並重,挖掘「藍色國土」蘊藏的資源寶藏。
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九號」船近日在南海執行設備海試共享航次,中國礦業報記者登船隨行。本報特開設「海試日誌」專欄,為讀者展示與眾不同的海洋地質工作。
2020年10月21日,晴。
凌晨4點,「海洋地質九號」船從深圳蛇口太子灣碼頭啟航,直奔南海海域。
記者是20日晚上7點登的船,儘管此前到海邊玩過,見過潮起潮落拍打海岸的壯觀景色,但真正遠海航行,見識一望無際、天水相連的大海,平生還是第一次,未免有些興奮。實際上,從北京出發前,聽說到達深圳後要直接上船,心裡還是有些忐忑,因為不知道船上到底是什麼樣子,是根本無處安睡還是要住大通鋪?上得船後才知道,這裡和賓館一樣,有一個一個的獨立房間,設施齊全,很溫馨也很舒服。
自主姿態調節取樣系統準備入海
迎接記者的是本次「海洋地質九號」海試首席科學家、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所高工楊源。因為飛機晚點,記者趕到船上時早已過了晚飯開飯的時間,他直接把記者帶到餐廳,讓廚師把早已熱好的一盤飯菜端上來——兩個饅頭,以及鴨頭和鴨塊,加上幾樣蔬菜,夥食不錯。但記者是南方人,心裡總還惦記著米飯。
這個晚上船上有點忙碌,甲板上乒桌球乓的聲音一直沒有停歇過,大家都在調試第二天準備海試的設備。楊源告訴記者,為了節約開支,所有的海試設備都得他們自己人搬運上船,大家已經忙碌了一整個白天,晚上也沒空休息。這種「拼命三郎」的工作作風在船上根本不算個事,他們早就習以為常了。
晚上睡覺前,記者按照工作人員的叮囑,將手機設置成「飛行模式」。因為凌晨4點啟航後,「海洋地質九號」船航行到香港附近海域,手機會自動接收香港信號,導致手機驗證個人健康碼可能出現異常,耽誤乘飛機、坐火車等。
迷迷糊糊一覺醒來,就到了南海海域。在這樣一眼看不到邊的大海中航行,「海洋地質九號」船隨著海水的蕩漾而輕微搖晃,記者躺在床上有種睡在搖籃裡的感覺,特別想賴在床上不起來,但奈何肚子「咕嚕咕嚕」地提意見。到餐廳一看,米飯還是有的,這下心裡終於踏實了。
記者了解到,「海洋地質九號」船為5000噸級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基本功能定位為:以二維地震調查作業為主,其它地球物理調查和地質調查作業為輔,地震調查和地質調查不同時作業。根據該船年度工作計劃及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共享航次的任務情況,本次海試計劃於9月28日至11月6日開展,分為2個航段。
記者這次參與的是第二個航段。據介紹,參與本次海試的設備大多由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所及相關院校自主研發,有定時傳輸著陸器系統、海底海洋要素邊界層監測系統、深海可移動平臺、移動式電視抓斗、自主姿態調節取樣系統、地磁日變觀測系統、3000m海底沉積物多參數探針及布放系統,此外還有一些新引進的設備的海試如移動式電視抓斗、ROV、無人機等。
楊源告訴記者,本次海試的目的,除檢驗自主研發的設備外,還要獲取一些海底參數和相關數據,為今後進一步開展海洋地質工作打下基礎。
早上8點半,大家換上工服,各就各位,一天的海試工作正式開始了。不過他們的工服有些特別,都是上下連體的,很像娃娃服。記者打聽了一下,這是因為海上風大,防止風吹衣角被一些有稜有角的設備掛住,增加作業安全係數。經過一陣緊張的忙碌,自主姿態調節取樣系統首先被投放到水中。記者觀察到,這套裝備周邊布滿了感應裝置,還配有攝像頭,四周各有一個類似電風扇的小型渦輪,底下有一個抓斗,像一個平放著的多邊形盒子。
技術人員介紹,這些渦輪主要在海底對系統起著姿態調節的作用,通過地質鋼纜下放至海底,為防止抓斗在海底發生姿態翻車,該系統自主驅動推進器保持抓斗平衡,提高深海取樣的成功率。
記者心心念念能抓出一塊狗頭金或金屬礦物。一會兒工夫,自主姿態調節取樣系統就被吊出水面,這時海面泛出一股渾濁的海水,可以感覺到,抓斗已經抓住了海底樣本。就著吊車的牽引,大家合力用繩子將自主姿態調節取樣系統拽到甲板上,隨著抓斗張開,一堆海底泥巴傾瀉而下,技術人員迅速揮動鐵鍬,裝入取樣袋,留待分析化驗。一條像蛔蟲一樣的白色海底生物在剩下的泥巴裡扭動著身子,足有一尺多長、拇指粗細,技術人員拿出來觀察拍照後,就將其放入了大海。
下午測試的是海底海洋要素邊界層監測系統,已經投入到了海底,到第二天才可撈上來。還有江豚ROV,這套裝備可以實時拍攝水下狀況,也可對投入海底的設備跟蹤拍攝,把影像實時傳輸到船上。
今晚的風實在有點大,船體明顯沒有昨晚和今天白天平穩,蕩漾得人有點醉酒的感覺。
天氣預報說23號有颱風經過海試海域,看來明天的海試結束,又得回港避風了。
網站編輯:宮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