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海底的距離,只隔一個VR—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海底VR展示系統界面

海底高清照片

海底VR 體驗圖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海底是個無法親身到達的神秘世界。但現在藉助VR(虛擬實境)技術,科學家讓你足不出戶就能身臨其境,感受真實的海底世界。

■本報記者 張文靜

走進真實的海底世界

你與西太平洋海底之間的距離,可能只隔著一個VR頭盔和一副手柄。

戴上VR頭盔,你就「來到」了位於青島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考專用碼頭上。你「登上」的「科學」號科考船正在緩緩駛出碼頭。抵達海域後,你的耳邊會響起一個聲音,向你介紹此次航行會開展哪些工作任務。這時,你可以進入「科學」號的ROV(即深海纜控潛器)操控室,這裡的大屏幕上正播放著真實的深海科考影像。你可以通過手柄指揮ROV的行進,引導它前後左右運行,瀏覽海底地形地貌,並操控ROV機械臂開展深海生物和巖石取樣、原位探測等科學研究和實驗。這些操作與科學家在海上的科考實景一模一樣。

這樣的情景得以實現,是基於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製作的兩套海底VR展示系統,包括了面向科研用途與科普用途(即中國科協虛擬實境科技館「龍宮探寶」項目)兩個部分。對海上科考實景的再現是「龍宮探寶」項目的一個版塊,該項目的另一個版塊是海底探秘活動互動體驗,包括西太平洋雅浦海山、南海冷泉和衝繩海槽熱液三種場景。

「在海底熱液場景,體驗者可以觀看熱液區生態群落的情況和地形地貌,觀察『海底黑煙囪』噴發熱液硫化物,可以利用手柄抓取探針測量熱液窗口的溫度。熱液區有著豐富的深海生物,你還可以通過機械臂等採樣裝置採集樣品。」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普辦公室主任劉洋介紹說,在海山場景,體驗者可以操控ROV進行海底瀏覽,觀測海底地形地貌,並完成海底沉積物樣品採集和海綿、珊瑚兩種生物樣品採集任務;南海冷泉場景則包括甲烷氣體採集和鎧甲蝦抓取等任務。

科研用途的海底VR展示系統包括一個面積約達25400平方米的海底地形圖,圖中包含冷泉噴口和大量貽貝、鎧甲蝦的生長和分布情況以及科學家布放的深海著陸器、海底原位生物培養裝置和誘捕裝置等。

「海底VR科研系統也可以面向公眾進行科普活動。」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欒振東介紹說,「與主要面向中小學生的『龍宮探寶』相比,這套科研系統更偏向於向高中生及以上程度的體驗者介紹海底生態環境、海洋研究的現狀等內容。」

「龍宮探寶」項目最早有望在今年5月在國內部分科技館亮相,兩套系統也會在國內一些展覽中向公眾展示。

必須保證內容的科學性

在這套海底VR展示系統背後,是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取得的大量深海科考成果。

2016年,「科學」號科考船搭載的「發現」號深海纜控潛水器,在南海海底執行「深海近海底理化條件的現場觀測與分析」項目的三個潛次調查中,距離海底3米左右航行,採集了超過200G的調查資料,包括海底地形、地貌等,拍攝了57萬餘張高清照片,正是這些龐大的科考數據,為海底VR展示系統奠定了厚實的基礎。那個面積達25400平方米的海底地形圖,就是由這57萬多張高清圖片經過數據處理、拼接製作而成的。

「當時,無人潛水器下潛是國內首次利用了搭載的近海底地球物理探測系統、三維雷射影像系統與國產長基線定位系統配合作業,因此每張照片都有精確的水深和位置信息。」欒振東說,所以,在海底VR系統中的任何一個點,使用者也能精確識別其水深、位置和底質類型,這對未來實際科學考察過程中生物和地質樣品採集、深海原位設備布放、拖網調查區域的選取和生物定量研究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實用意義。

「同時,對於科普體驗者來說,他們戴著VR頭盔所看到的海底環境都是完全真實的,包括高清的海底碳酸鹽巖和生物的分布情況、冷泉噴湧的場景等,與人搭乘潛水器下潛看到的場景是一樣的。」欒振東說。

「龍宮探寶」項目雖然考慮到趣味性等原因,加入了一些虛擬的內容,但其科學性也是最受重視的。「系統中所有的深海生物都請海洋分類學研究專家進行了鑑定,地形地貌請海洋地質學專家做了鑑定,虛擬科考船上的ROV機械手的抓取形態、船的構造等都請了相關專家一一確認。」劉洋說道。

海底VR展示系統的科學嚴謹性得以實現,離不開科研人員與VR技術人員之間的反覆溝通。「『龍宮探寶』項目製作開始時我們也走過彎路。」劉洋說,「一開始,技術人員做了一個版本,深海場景美輪美奐、晶瑩剔透,有很多漂亮的魚類,光線也非常充足,但科研人員一看就否定了,因為真正200米以下的深海環境是沒有光線的,深海生物也並不是都五顏六色的。所以這一版被完全推翻重做。就是這樣一點點溝通磨合,才能保證最大程度地還原真實的海底世界。」

讓海洋科考資源活起來

在劉洋看來,VR技術是非常適合與海洋科普相結合的。「VR技術引導人們以探索發現的視角來對深海環境進行感性的體驗,使用過這套海底VR展示系統的人們都說非常震撼。」

近年來,中國海洋科考不斷取得豐碩的成果,這為海洋科普提供了龐大的素材庫。

「過去我們看到的很多深海影像資料,包括奇特的物種和地貌等,都是國外拍攝的。這幾年,隨著『蛟龍』號、『科學』號等科考船有了潛入深海的能力,我們才能拍到這麼多珍貴的影像。而且,我們『科學』號上的ROV攝像頭是世界上最高清的,拍攝的影像效果非常震撼。這為海洋科普累積了豐富的資源。」劉洋說,同時,現在很多人對我國的海洋科考裝備、科考工作和研究成果等還不了解,海底VR系統也給了人們近距離接觸海洋科考工作的機會。

在欒振東看來,VR技術也許很快就不能滿足需要了,今年他們計劃把海底VR展示系統中的一部分內容改造成AR(增強現實)版本。「到時體驗者可以不用戴頭盔,也不同拿手柄,系統能夠自動識別人的手勢,人與系統的互動將更為輕鬆、靈敏和準確,深海生物對光線等條件變化的反應也能更好地得到體現。」

在海底VR展示系統中,不僅深海生物等得到了真實的展現,連海底環境中的汙染物也被真實還原。「比如,我們在深海中發現了玻璃瓶子等,在系統中也標記為『器物』,告訴人們即使在人類活動如此稀少的地方還是有汙染物存在,提醒大家要保護深海這片淨土。」欒振東說。

在劉洋看來,這幾年隨著國家對海洋戰略的重視,海洋科學研究的投入在逐漸增加,科普活動也比以前更加豐富。但與全民科普的空間探測研究等相比,海洋科普還遠遠不夠。「目前我國的海洋研究在近海生態、深海探測、裝備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果,怎麼將這些資源轉化為科普產品,還需要更多人員、資金和時間的投入。比如,科考船出去後,是否也可以將船上的科考實驗、科考生活通過直播連線展現給公眾,各種科普形式都可以考慮。」

劉洋和欒振東在接受採訪時均表示,此次的海底VR展示系統只是將海洋科考資源轉化為科普產品的一次嘗試,未來還會融合更多研究成果,繼續開發相關的科普資源。

《中國科學報》 (2017-03-24 第5版 文化)

相關焦點

  • 拖網漁船破壞海底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Ingo Wagner/Picture Alliance 沿著海底用拖網捕撈海鮮的漁船會不加選擇地傷害海洋生物,並且破壞它們的棲息地。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拖網漁船還可能破壞海底微生物清除沿海水域中過量營養物質的能力,從而加劇海洋汙染。 「這是第一篇研究拖網捕撈的實際生物地球化學效應的論文。」
  •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發現海底大型圓丘—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獲悉,該實驗室「南海深海盆區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間分布研究」團隊在南海西部首次發現了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
  • 我國將建設一個大工程,這兩個城市距離縮短24倍,你了解嗎
    你知道,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所以我想從a得到b地,如果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的話,應該選擇最短的直線通道,但是,日子不太好,很多時候我們有很多障礙,例如,在古代人看來,家和你的家只隔一個長江,雖然直線距離只有2公裡,但是可能要花10倍以上的時間,可以用更長的時間越過河結束這次旅行。
  • 日本海底一周間地殼變動最大達到15釐米—新聞—科學網
    日本政府的地震調查委員會日前宣布,從1月初到1月10日的約一周時間內,東京附近房總半島近海海底發生了與通常方向相反的地殼變動,向東南方向的移動距離最大達到15
  • 你和AI生活之間,可能只隔了一個「叮咚」的距離
    這需要零售生態各個環節之間消除彼此的區隔,供需合一、協同共創。對於傳統消費品企業來說,如果能快速傳遞透明的信息和溫暖的服務,將撬動新的消費增長點。2017年,智能語音成為全球熱點,未來家庭市場的入口也被鎖定在了智能音箱之上。京東率先布局了叮咚智能音箱、Alpha智能服務平臺等一些列零售基礎設施,並將平臺開放給企業。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焦念志(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知識的海洋裡,你掀起科學的浪潮;在信息爆炸中,你發出真理的閃耀;在科普田園裡,你澆灌未來的樹苗;在科技陣地上,你吹響引領的號角。祝賀《中國科學報》六十誕辰! ◆席南華(中國科學院院士) 希望《中國科學報》有更深刻的內容,有更大的影響!
  • vr眼鏡多少錢vr眼鏡有哪些品牌
    現在vr行業發展越來越快速了,憑藉著相對真實的遊戲體感,這也成了很多遊戲玩家的喜愛,VR眼鏡作為新興的科技設備是必不可少的,那麼vr眼鏡多少錢呢?還有vr眼鏡有哪些品牌?vr眼鏡有哪些虛擬實境眼鏡VR頭顯設備是一個跨時代的產品,是藉助計算機及最新傳感器技術創造的一種嶄新的人機互動手段,不僅讓每一個愛好者帶著驚奇和欣喜去體驗,更因為對它誕生與前景的未知而深深著迷,那麼vr眼鏡多少錢一個呢?
  • 2020年首隻秦嶺大熊貓誕生—新聞—科學網
    「樓生」升級當姥姥了
  • vr是什麼
    vr是什麼?  對於vr很多人還感覺到比較陌生,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代表著什麼技術,其實vr也就是虛擬實境,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下vr是什麼,它有哪些特徵,具體應用領域在哪些地方等等,我們全方位了解一下。vr是什麼技術?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 與你隔岸不隔心,這一生,只愛你一人,只想你一人
    遇見之始,你曾像花開一樣驚豔了我的時光,此後歲月,你卻像暖陽一般溫暖了我的人間。如若說這人間歲月中有一處明媚,讓心中的深情慾罷不能,那處明媚便是你留下的點滴思念。這輩子,只想把你放在心中最溫暖的角落,風也好,雨也罷;貧也好,富也罷;忙也好,閒也罷,讓所有的記憶中,讓所有的時光中,都盈滿我對你深深的想念。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偉領銜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英國卡迪夫大學、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小蝙蝠也能跨洲旅行—新聞—科學網
    2015年8月,在拉脫維亞西南部的一個公園裡,西班牙蝙蝠研究和保護協會的Juan Tomas Alcalde和同事給一隻雄性Nathusius』 pipistrelles戴上了感應「戒指」,這是一個蝙蝠研究項目的一部分。兩年後,研究人員在西班牙納瓦拉找到了這隻死去的蝙蝠。 研究人員說,這個破紀錄的2224公裡的數字可能被低估了:這個數字代表了這兩點之間可能最短的距離。
  • 《血疫:伊波拉的故事》——文明與病毒之間,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
    叢書名:譯文紀實著譯者:【美】理察•普雷斯頓 著 姚向輝 譯估價:45元標準書號:987-7-5327-7149-3出版時間:2016年3月【圖書簡介】文明與病毒之間,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你不擔心?」他臉上閃過一絲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種病毒能減少一個物種的密度,那麼這種病毒也許還是有用的。」這就是大自然。仔細想一想,從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滿了殺手。作者理察•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1954—),美國非虛構作家,《紐約客》撰稿人。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英文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的非虛構作家約翰•麥克菲。
  • 地震波也能測海溫—新聞—科學網
  • 尋常日子與過節,只隔了一塊米糖的距離
    早上路過菜市場,看到一個大爺在賣米糖,擺在籮筐上面的竹籮裡,一塊圓圓的,潔白的米糖混在細軟的米粉中,上面已經被敲開了一個小角,顯然才開張不久。我一看,不知道為什麼,像被施了魔法,如兒時一樣,呆愣愣站著就走不動路了。
  • vr播放器有哪些?最好用的vr播放器推薦
    最好用的vr播放器推薦隨著vr時代的到來,各種虛擬實境頭戴設備和觀看vr視頻的軟體也熱門起來,那麼vr播放器哪個好呢?下面就為大家推薦幾款比較好用的vr播放器。vr播放器推薦3、奇境VR影音平臺:PC奇境VR影音是一款PC端全景播放器,支持球形與立方體全景視頻,支持軟解與硬解兩種方式,播放全景高清視頻沒有壓力,同時支持環境切換:影院、村莊、自然。
  • 透明隔腔、透明隔腔增寬、透明隔囊腫、五腦室、六腦室如何區別?
    2020-05-12 1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唐偉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然而在海馬腦區本身,卻沒有任何乙醯膽鹼神經元的分布,它的乙醯膽鹼均來自於一個被稱為中隔的腦結構。早期的實驗發現,損毀中隔腦區,會導致海馬的theta節律消失,從而引發大腦的學習記憶障礙。但中隔腦區除了乙醯膽鹼神經元外,還有大量的抑制性神經元,因此,中隔乙醯膽鹼神經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麼?它和海馬腦電節律之間又有著怎樣的相互作用關係?乙醯膽鹼在學習記憶過程中到底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 「北京猿人」的遺產—新聞—科學網
    25歲的青年古生物學家裴文中吊著繩索下降到一個支洞中。借著搖曳昏暗的燭光,他發現了一塊稀世珍寶。 這塊半露在外面、半埋在硬土裡的「石頭」,就是而後舉世聞名的第一顆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這個發生在90年前的故事很快震驚世界,甚至登上了《紐約時報》,給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帶去了些許談資。但更重要的是,它為中國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