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底一周間地殼變動最大達到15釐米—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日本政府的地震調查委員會日前宣布,從1月初到1月10日的約一周時間內,東京附近房總半島近海海底發生了與通常方向相反的地殼變動,向東南方向的移動距離最大達到15釐米。該委員會認為這屬於板塊之間在沒有出現晃動的情況下緩慢錯位的「慢滑動」。

 

「慢滑動」(slow slip)是地震學用語,是指比普通地震導致的板塊滑動要慢得多的滑動現象。房總半島位於關東地區東南部,面向太平洋,佔有千葉縣的大部分,與東京市區隔東京灣相望。

 

房總半島位於北美板塊上,而菲律賓海板塊在這裡沉降到北美板塊之下,因此在這個地區,通常是由於菲律賓海板塊的推力而發生向西北方向的移動,此次似乎是由於位於上方的北美板塊沿著板塊交界處發生了滑動,所以導致出現了向東南方向的移動。

 

日本國土地理院則認為,由於1月10日之後沒有觀測到地殼變動,這種「慢滑動」應該已經結束,而此次「慢滑動」釋放出的能量足以匹敵一次6.5級地震。

 

從1996開始,國土地理院曾經在房總半島近海海底觀測過4次「慢滑動」,分別是在1996年5月、2002年10月、2007年8月、2011年11月,不過滑動的最大距離只有1釐米左右,而且發生間隔達50至77個月,而此次發生慢滑動距上次(2011年11月)只有27個月的時間,是最短的一次。(原標題:《房總半島海底一周間的地殼變動最大達到15釐米》)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房總半島海底一周間的地殼變動最大達到15釐米
    新華網東京2月14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政府的地震調查委員會日前宣布,從1月初到1月10日的約一周時間內,東京附近房總半島近海海底發生了與通常方向相反的地殼變動,向東南方向的移動距離最大達到15釐米。
  • 日將觀測海底地殼變動預報地震
    東京消息,據此間新聞媒體報導,日本海上保安廳決定從明年起建立「海底地殼變動觀測系統」。專家認為,這一措施對預測地震具有劃時代意義。  日本列島在地質學上屬於大陸板塊,下面是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據認為,這是日本頻繁發生地震的原因。
  • 地震致日本列島部分沉沒 日本海底地殼變動很大
    工廠碼頭沉入海中  「日本可能變得更狹長,地面下降被水淹沒,地圖可能也要修改。」當天,《朝日新聞》以這樣的標題,報導大地震引發的「領土損失」。報導稱,在受災嚴重的宮城縣誌津川港,此前繁華的工廠、碼頭已經完全不見蹤影,惟有一片海水。當地政府稱,地震和海嘯後,志津川港的地面普遍下沉,最多下沉了75釐米。
  • 日本衛星觀測到櫻島最大達16釐米的地殼變動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8月20日報導,日本國土地理院和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19日宣布,陸地觀察技術衛星「大地2號」觀測顯示,日本鹿兒島市櫻島和2015年1月相比發生了最大16釐米的地殼變動。
  • 日本大地震造成地殼變動最大值再被刷新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宮城縣牡鹿半島以外約175公裡的海床在日本大地震後向東南方向移動了約30米。
  • 日本大地震造成的地殼變動最大值再被刷新
    新華社電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宮城縣牡鹿半島以外約175公裡的海床在日本大地震後向東南方向移動了約30米。這一發現刷新了此前由日本海上保安廳宣布的震後海床移動24米的「最大地殼變動」數值。
  • 日本三陸海域沿岸因地震出現2至3釐米地殼變動
    新華網東京3月10日電 (記者 藍建中) 日本國土地理院10日宣布,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觀測數據顯示,9日在包括青森、巖手、宮城三縣的三陸海域發生芮氏7.3級地震,導致巖手和宮城兩縣沿岸地區出現2至3釐米的地殼變動。此次地震的震源位於三陸海域,在宮城縣北部記錄的震級達到芮氏5級。
  • 日本東北地震災區出現有觀測史以來最大地殼變動(圖)
    這張圖像由「大地」衛星拍攝,顯示日本東北部地區沿海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圖像拍攝於3月12日,使用MODIS設備獲取。這張圖像顯示日本仙臺附近地區,但拍攝時間是在地震之前的2月26日。可以和地震之後的圖像進行對比,了解災害發生的程度。
  • 日本展開對南海海溝地殼調查 以預防潛在海嘯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17日報導,日本南部海域產生高級別地震的預測一直都困擾著日本火山地震學界。為探明「南海海溝大地震」發生時有可能引發的海嘯程度,日本科學家開始探查海底地殼變動。  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地震火山研究中心副教授田所敬一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開始調查南海海溝附近的海底地殼變動情況。
  • 日本地震致地殼變動值再刷新 海床移動約為30米
    截至當地時間19日18時,3月11日發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確認造成14001人死亡、13660人失蹤。  據新華社電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宮城縣牡鹿半島以外約175公裡的海床在大地震後向東南方向移動了約30米。
  • 日本展開南海海溝地殼調查 收集數據預防海嘯
    【環球網報導 駐日本特約記者 郭桂玲】日本南部海域產生高級別地震的預測一直都困擾著日本火山地震學界。為了探明預想中的「南海海溝大地震」發生時有可能引發的海嘯程度,日本科學家開始探查迄今為止極難觀測的海底地殼變動。近日,日本相關研究機構在南海海溝附近海底,放入能捕捉地表活動的觀測裝置,開始實施觀測。
  • 今日海外關鍵詞(12月18日):日本地殼下沉-新華網
    對於日本大選結果,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昨日表示,希望日方深刻認識和妥善處理兩國間面臨的問題。但17日,安倍晉三表示在釣魚島問題上「沒有談判空間」。  如果沒能避免財政懸崖——從明年開始,每年自動增稅和政府支出削減的總額將達到6000億美元——那麼明年美國很有可能會陷入衰退,這種可能性讓全球投資者和美國公眾都繃緊了弦。
  • 產經新聞:日本首次成功利用海底熱水發電
    參考消息網9月24日報導 日媒稱,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首次成功地進行了「海底熱水發電」實驗,該實驗利用從海底噴出、包含硫化氫的熱水進行發電。電力是海底探測和觀測所必不可少的,一旦可以在海底直接發電,則海洋研究空間會大大擴展。
  • 海平面上升主因是地殼變動
    本報羅馬9月19日電(記者穆方順) 義大利國家地球物理及火山學研究所科學家安茲德伊教授日前宣布,由他領導的一個多學科研究小組經考察計算後發現,自古羅馬時代以來的2000年裡,義大利半島西部第勒尼安海海平面上升了135釐米,其中90%是地殼變動造成的,只有10%可歸因於溫室效應。
  • 地震導致地殼變動 蘇門答臘近海出現約10個新島
    >   地震導致地殼變動     日本國土地理院研究人員研究發現    據《朝日新聞》16日報導,國土地理院主任研究員飛田幹男對歐洲航天局的雷達衛星「Envisat」在今年2月和4月拍攝的照片進行對比分析後發現,在位于震源附近的尼亞斯島西北海岸,由於地殼變動出現隆起,有很大範圍的海面變成了陸地。    一些地段的海岸線向大海挺進了約1公裡,並且出現了約10個長100米至1500米的小島。
  • 拖網漁船破壞海底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Ingo Wagner/Picture Alliance 沿著海底用拖網捕撈海鮮的漁船會不加選擇地傷害海洋生物,並且破壞它們的棲息地。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拖網漁船還可能破壞海底微生物清除沿海水域中過量營養物質的能力,從而加劇海洋汙染。 「這是第一篇研究拖網捕撈的實際生物地球化學效應的論文。」
  • 地殼移動30米導致巨大海嘯
    據新華社東京4月19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宮城縣牡鹿半島以外約175公裡的海床在日本大地震後向東南方向移動了約30米。這一發現刷新了此前由日本海上保安廳宣布的震後海床移動24米的「最大地殼變動」數值。
  •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李四光(3)
    雖然它們都是地殼的組成部分,但大洋底下這一部分地殼,在結構和構造形態上有它的特點。這一部分,由於為海水淹沒,過去在這一方面的工作不多,地質工作者們所掌握海底以下巖層構造的資料,無論在質的方面或量的方面來說,都遠遠落後於大陸構造的資料。最近二十多年來,尤其是最近十幾年來,由於西方國家爭先恐後的爭奪海底的資源和懷著其他企圖,海底的探測工作進展很快。他們所獲得的科學資料大部分沒有公布出來。
  • 細說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面對自然災難人類是渺小的
    實際上這些都是地殼變動的表現。地殼的運動在地表上有跡可循,在喜馬拉雅山脈上人們曾經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在山脈中,裸露的山體裡我們看到巖層曾經彎曲周折,或斷裂或傾覆,這些都是地殼變動的痕跡。這種經年累月的海陸變遷,進行得十分緩慢,但地殼變動有時也進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比如地震,火山噴發。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三部分組成。
  • 俄羅斯發生迄今最大深源地震—新聞—科學網
    未造成顯著人員及財產損失美國地質勘探局的初步估算結果顯示,這場發生在俄羅斯東海岸鄂霍次克海附近的地震震級達8.3級,震源距離地表約610公裡。專家表示,震源深度超過600公裡的巨大地震十分罕見。 通常,位於這個深度的巖石溫度很高,因此難以在地震中快速破裂,相反,它們的變形速度較慢,這就像熱蠟會流動,而冷蠟會破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