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陸海域沿岸因地震出現2至3釐米地殼變動

2020-12-05 環球網

新華網東京3月10日電 (記者 藍建中) 日本國土地理院10日宣布,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觀測數據顯示,9日在包括青森、巖手、宮城三縣的三陸海域發生芮氏7.3級地震,導致巖手和宮城兩縣沿岸地區出現2至3釐米的地殼變動。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於三陸海域,在宮城縣北部記錄的震級達到芮氏5級。地殼變動以向東和東南太平洋方向的水平變動為主。由于震源離陸地較遠,在內陸地區觀測到的地殼變動不大。

此次觀測結果表明,9日的地震屬於逆斷層型地震,系太平洋板塊緩慢沉降到陸地板塊之下,在板塊交界處,應力不斷蓄積,最終因陸地板塊向上翹曲而導致的地震。

相關焦點

  • 日本東北地震災區出現有觀測史以來最大地殼變動(圖)
    這張圖像由「大地」衛星拍攝,顯示日本東北部地區沿海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圖像拍攝於3月12日,使用MODIS設備獲取。這張圖像顯示日本仙臺附近地區,但拍攝時間是在地震之前的2月26日。可以和地震之後的圖像進行對比,了解災害發生的程度。
  • 日本太平洋沿岸部分地區地面隆起 曾因地震下沉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因日本「3·11」大地震而下沉的日本東北地區太平洋沿岸的地基轉而逐漸隆起。截至目前,有的地點甚至隆起40釐米以上,日本宮城縣內出現了降低未竣工防波堤高度的動向。日本共同社報導說,這反映出芮氏9.0級地震的影響在經過6年後,依然作為大規模地殼變動持續並體現了出來。日本國土地理院比愛是,「並非整個區域一同上升或下沉,而是發生了非常複雜的現象。今後的變化難以預測」。
  • 地震導致地殼變動 蘇門答臘近海出現約10個新島
    地震導致地殼變動     日本國土地理院研究人員研究發現,由於今年3月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地震,震源附近出現了約10個新島嶼。
  • 地震致日本列島部分沉沒 日本海底地殼變動很大
    日本媒體6日報導,3月11日大地震導致日本東北部沿海地區許多地方發生地面下沉,沒入水中,面積相當於大半個東京。  約有443平方公裡的領土在地震和海嘯後沉入水中,相當於大半個東京,日本可能變得「更窄」  日本媒體6日報導,3月11日大地震導致日本東北部沿海地區許多地方發生地面下沉,沒入水中,面積相當於大半個東京。
  • 日本海底一周間地殼變動最大達到15釐米—新聞—科學網
    日本政府的地震調查委員會日前宣布,從1月初到1月10日的約一周時間內,東京附近房總半島近海海底發生了與通常方向相反的地殼變動,向東南方向的移動距離最大達到15
  • 日本大地震造成地殼變動最大值再被刷新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宮城縣牡鹿半島以外約175公裡的海床在日本大地震後向東南方向移動了約30米。
  • 日本大地震造成的地殼變動最大值再被刷新
    新華社電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宮城縣牡鹿半島以外約175公裡的海床在日本大地震後向東南方向移動了約30米。這一發現刷新了此前由日本海上保安廳宣布的震後海床移動24米的「最大地殼變動」數值。
  • 房總半島海底一周間的地殼變動最大達到15釐米
    新華網東京2月14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政府的地震調查委員會日前宣布,從1月初到1月10日的約一周時間內,東京附近房總半島近海海底發生了與通常方向相反的地殼變動,向東南方向的移動距離最大達到15釐米。
  • 日將觀測海底地殼變動預報地震
    東京消息,據此間新聞媒體報導,日本海上保安廳決定從明年起建立「海底地殼變動觀測系統」。專家認為,這一措施對預測地震具有劃時代意義。  日本列島在地質學上屬於大陸板塊,下面是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據認為,這是日本頻繁發生地震的原因。
  • 日本氣象廳的地震、海嘯、火山災害預警
    為了能在地震發生後快速確定地震的震中、推算出震級,並儘快發布地震災害警報,日本建有完善的地震災害監測系統,日本氣象廳在全國設有約600個地震觀測點,24小時監測地震;還在日本海域水下2000米,安裝了約1000個地震儀,通過海上監測船將有關地震信息發射到人造衛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密切監視大陸架板塊的移動。
  • 日本地震科學探查機構預測未來1至2個月內日本可能發生震度6的強震的區域
    地圖中暖色的地區地基隆起,冷色地區為沉降,箭頭表示東西南北有多大程度的變動,地圖記載已經過去4周內變化的區域,箭頭越長表明表明移動越長。研究表明部分地震發生前幾周或者幾個月震中附近地表會出現形變現象。從2013年以來至2019年期間日本地震科學探查機構成功預測地震成功率為87.2%。
  • 日本衛星觀測到櫻島最大達16釐米的地殼變動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8月20日報導,日本國土地理院和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19日宣布,陸地觀察技術衛星「大地2號」觀測顯示,日本鹿兒島市櫻島和2015年1月相比發生了最大16釐米的地殼變動。
  • 日本發出預警,將發生兩場9級以上大地震,專家:想活命只能撤離
    就在安倍政府全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下,日本內閤府又傳來了將發生超級大地震預警。據《日本經濟新聞》21日報導,日本官方預測位於太平洋沿岸的日本海溝附近將會發生9.1級大震,位於千島群島以及日本北海道東側的千島海溝也可能發生9.3級大地震。
  • 日專家預測260年內日本或再遇9級大地震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李殷伯報導,據日本新華僑報網8月31日消息,日本剛剛經歷的「3•11大地震」,給東北地區,特別是太平洋沿岸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其連帶引發的次生災害及經濟方面的損失更是難以估量。因此,痛定思痛,日本地震學專家已經開始著手研究下一次較強烈地震發生的時間。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據牛津大學學者易利奧特(John Elliott)解釋:地震發生的日本海槽大致走向南北向,斷層西傾,傾角很緩,約15~20度。  日本筑波大學副教授八木勇治對日本大地震的解析結果顯示,地震是由長約500公裡、寬約200公裡的巨大斷層出現最大20米的位移而引發,斷層北側最先裂開,約70秒後南側的茨城縣近海區域也開始發生斷裂,整個斷層斷裂持續了約2分半的時間。
  • 日本千葉縣海域發生5.3級地震 日本位於哪條地震帶
    日本千葉縣海域發生5.3級地震 日本位於哪條地震帶天氣網訊,據美國地質勘探局消息,今天(17日)11點12分,位於日本千葉縣東北部海域發生震級5.3級地震。震源深度41.1公裡,所幸沒引發海嘯。雖然,我們都知道日本是個多地震的國家,但還有一部分人不太了解其中的原因。
  • 日本預測:其太平洋沿岸今後可能發生特大地震和海嘯
    日本內閤府21日公布了有關日本太平洋沿岸發生特大地震的預測情況,認為今後可能發生最大9.3級地震和近30米高海嘯。資料圖,新華社供圖據《日本經濟新聞》等媒體報導,內閤府預測,位於日本太平洋沿岸的日本海溝附近今後可能發生最大9.1級地震,千島海溝附近可能發生最大9.3級地震;巖手縣和北海道可能分別遭受最高29.7米和27.9米的海嘯襲擊。此外,青森縣和福島縣附近海域也可能分別出現高達26.1米和19米海嘯,福島第一核電站所在地可能出現最高13.7米海嘯。
  • 2019中考地理複習資料: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1.地球內部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軟流層位於上地幔。     2.地殼變動: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採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義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說明發生了海陸變遷)、火山和地震。     4.火山和地震(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組成(2)火山按活動特點分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 日本展開對南海海溝地殼調查 以預防潛在海嘯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17日報導,日本南部海域產生高級別地震的預測一直都困擾著日本火山地震學界。為探明「南海海溝大地震」發生時有可能引發的海嘯程度,日本科學家開始探查海底地殼變動。  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地震火山研究中心副教授田所敬一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開始調查南海海溝附近的海底地殼變動情況。
  • 日本預測其太平洋沿岸今後可能發生特大地震和海嘯
    新華社東京4月21日電  日本內閤府21日公布了有關日本太平洋沿岸發生特大地震的預測情況,認為今後可能發生最大9.3級地震和近30米高海嘯。  據《日本經濟新聞》等媒體報導,內閤府預測,位於日本太平洋沿岸的日本海溝附近今後可能發生最大9.1級地震,千島海溝附近可能發生最大9.3級地震;巖手縣和北海道可能分別遭受最高29.7米和27.9米的海嘯襲擊。此外,青森縣和福島縣附近海域也可能分別出現高達26.1米和19米海嘯,福島第一核電站所在地可能出現最高13.7米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