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預測:其太平洋沿岸今後可能發生特大地震和海嘯
日本內閤府21日公布了有關日本太平洋沿岸發生特大地震的預測情況,認為今後可能發生最大9.3級地震和近30米高海嘯。資料圖,新華社供圖據《日本經濟新聞》等媒體報導,內閤府預測,位於日本太平洋沿岸的日本海溝附近今後可能發生最大9.1級地震,千島海溝附近可能發生最大9.3級地震;巖手縣和北海道可能分別遭受最高29.7米和27.9米的海嘯襲擊。此外,青森縣和福島縣附近海域也可能分別出現高達26.1米和19米海嘯,福島第一核電站所在地可能出現最高13.7米海嘯。
-
日本預測其太平洋沿岸今後可能發生特大地震和海嘯
新華社東京4月21日電 日本內閤府21日公布了有關日本太平洋沿岸發生特大地震的預測情況,認為今後可能發生最大9.3級地震和近30米高海嘯。 據《日本經濟新聞》等媒體報導,內閤府預測,位於日本太平洋沿岸的日本海溝附近今後可能發生最大9.1級地震,千島海溝附近可能發生最大9.3級地震;巖手縣和北海道可能分別遭受最高29.7米和27.9米的海嘯襲擊。此外,青森縣和福島縣附近海域也可能分別出現高達26.1米和19米海嘯,福島第一核電站所在地可能出現最高13.7米海嘯。
-
美黃石公園數公裡地面因地下巖漿大幅隆起
科學家認為地下4到6英裡(約合7到10公裡)的一個不斷膨脹的巖漿房導致地面隆起。史密斯說,幸運的是,這種隆起似乎並不是災難即將發生的前兆。「最初,我們也曾擔心地面隆起會導致火山噴發。但在發現巖漿位於地下10公裡後,我們消除了這種擔憂。如果深度在2公裡或者3公裡,我們將陷入極大擔憂之中。」
-
日本三陸海域沿岸因地震出現2至3釐米地殼變動
新華網東京3月10日電 (記者 藍建中) 日本國土地理院10日宣布,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觀測數據顯示,9日在包括青森、巖手、宮城三縣的三陸海域發生芮氏7.3級地震,導致巖手和宮城兩縣沿岸地區出現2至3釐米的地殼變動。此次地震的震源位於三陸海域,在宮城縣北部記錄的震級達到芮氏5級。
-
環太平洋地震帶活躍,日本今日突發地震!火山也蠢蠢欲動
最近,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進入了新的活躍期,給周邊的國家帶來了不少的麻煩,環太平洋地區的萬那杜、墨西哥、菲律賓等國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地震,墨西哥的7.1級大地震還造成了200多人死亡,讓不少人感到非常惶恐。最近,日本又再度發生了一次地震!
-
日本解除部分地區海嘯警報或降低警報級別
新華網東京2月28日電 (記者 吳谷豐)日本氣象廳28日解除了對東北部青森縣日本海沿岸發出的海嘯警報,將向青森縣其他地區、巖手縣和宮城縣發出的大海嘯警報降低為海嘯警報,但繼續保持太平洋沿岸的絕大部分地區的海嘯警報,並要求有關部門和居民保持警戒。
-
美國、日本、萬那杜相繼地震!環太平洋地震帶要搞事情?
前一段時間,環太平洋地區的日本不僅發生了火山噴發,還發生了地震,智利、菲律賓等地也連續出現了強烈地震,我們曾在文章中說到,在過去幾個月一直平靜的環太平洋地區,恐怕將要恢復到較為活躍的水平來了,這並不是杞人憂天!因為這兩天,環太平洋地區的地質活動非常活躍!
-
為什麼日本的人口主要分布在瀨戶內海和太平洋沿岸狹長的區域內?
日本周圍海域面積廣闊,氣候體現出十分明顯的海洋性特徵,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溼潤。不過,日本的地質條件比較差,日本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由於板塊強烈的碰撞擠壓,使得日本成為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災害的國家,甚至有人把日本稱為是「被上帝詛咒的國家」。
-
日本俯衝帶的地震活動與中國
地震與火山噴發都少不了。關於地震理論中的俯衝理論,其實是解釋山脈形成的假說,從全球現在所有的斷裂帶與海溝外形,至今我們還沒有找到地殼俯衝的任何證據。其實地殼只存在斷裂與隆起、下沉運動-地幔的集結或者發散運動。其次是斷裂帶與地殼局部整體隆起運動相關,如東非大裂谷就是非洲東部隆起地殼開裂的結果。這個斷裂帶上的火山帶可以充分說明問題本質。
-
防震減災手抄報:歷史上的地震海嘯
地震海嘯一般是由於在海域發生大地震時,海底隆起和下沉所引發的海浪,這種海浪的高度可達幾十米,波長往往有幾十到上百公裡,由于波長特別長,海嘯的速度非常快,進而產生巨大的衝擊力襲擊海岸,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1)我國歷史上的地震海嘯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記載地震的國家,關於地震海嘯也早已引起人們的關注。
-
地震致日本列島部分沉沒 日本海底地殼變動很大
日本媒體6日報導,3月11日大地震導致日本東北部沿海地區許多地方發生地面下沉,沒入水中,面積相當於大半個東京。 約有443平方公裡的領土在地震和海嘯後沉入水中,相當於大半個東京,日本可能變得「更窄」 日本媒體6日報導,3月11日大地震導致日本東北部沿海地區許多地方發生地面下沉,沒入水中,面積相當於大半個東京。
-
日本被惡臭籠罩數月,科學家也無法解釋,是核洩漏還是地震前兆?
據中國地震臺網消息,近日日本火山列島突發6.2級地震,震後周邊海平面出現了劇烈波動,當地政府發出海嘯警報,希望居民提前做好的準備。但隨後日本氣象廳發布聲明說海平面的波動在正常範圍。日本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經常發生地震,日本深受其引發的海嘯、火山等危害影響,此前因地震導致的福島核洩漏事故影響至今還在持續。
-
地震九成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圖)
從2010年1月初的索羅門群島地震(1月4日,芮氏7.2級),到海地大地震(當地時間1月12日,芮氏7.3級),到智利、墨西哥、印尼地震,再到紐西蘭地震(2月22日,芮氏6.3級)、日本沿海地震都集中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且震級大都超過芮氏7級。 文/玉璽 東萊 日本近海9日上午發生芮氏7.3級地震,引發低強度海嘯。日本氣象廳在地震幾分鐘後發布海嘯警報,3小時後取消。
-
2020年日本臭了半年,2021年超級大地震的前兆?
全球主要有四大地震帶,分別是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大洋中脊地震帶和大西洋中脊地震帶,其中全球約80%的淺源地震和90%的中源地震都發生在太平洋地震帶,而面積卻只佔全球的一半
-
下沉的地平線:城市沉降危機
其實,不只是美國,日本、墨西哥、印度尼西亞、泰國、義大利、中國……許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類似的困擾。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裡的一家教堂,因地面沉降而發生傾斜。如果是濱海城市,還可能會造成海水倒灌現象,甚至使整個城市下沉到海平面以下。2019年4月,印度尼西亞包括首都雅加達在內的多個城市遭受洪水災害,這裡的洪水幾乎成了每年的慣例,給當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困擾。印度尼西亞萬隆理工學院的一位學者研究發現,雅加達目前正在以每年1~15釐米的速度下降,部分地區的下降速度達到了每年25釐米。
-
全球9成地震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圖)
從2010年1月初的索羅門群島地震(1月4日,芮氏7.2級),到海地大地震(當地時間1月12日,芮氏7.3級),到智利、墨西哥、印尼地震,再到紐西蘭地震(2月22日,芮氏6.3級)、日本沿海地震都集中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且震級大都超過芮氏7級。文/玉璽 東萊日本近海9日上午發生芮氏7.3級地震,引發低強度海嘯。日本氣象廳在地震幾分鐘後發布海嘯警報,3小時後取消。
-
北美五大湖、日本太平洋沿岸及英倫城市群
城市群是城市街區大片地連在一起,消滅了城市與鄉村明顯的景觀差別的地區。 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其核心組成部分是東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這日本三大都市圈,也包括三大都市圈外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其他城市
-
日本311大地震遇難者調查:沿岸地區多為溺水身亡
來源:海外網宮城縣內沿岸15個城市的遺體分布情況(日本《河北新報》)【海外網3月24日編譯報導】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外海發生9.0級特大地震。這場人類史上第四大強震,給日本帶來沉重災難。雖然已過去9年,日本東北大學災害科學國際研究一支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對這次地震進行科研調查。他們日前對地震遇難者的死因及遺體被發現時的情況進行了調研。據日本《河北新報》報導,這支研究團隊收集了日本宮城縣內8919名遇難者遺體被發現時的分布情況數據。
-
美國沿海發生超級地震,多國拉響海嘯警報,日本自食排核汙水惡果
震中位於阿拉斯加附近海域不到100公裡處,按照芮氏規模的分級,地震級數增加一級,那麼釋放的能量將是前一級的30倍。專家曾測算6月23日發生在墨西哥的芮氏7.4級地震相當於127顆原子彈,這次阿拉斯加附近突發的7.8級地震釋放的能力不言而喻。不過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達到40千米,距離地面較深,其帶來的破壞力也決不能小視。
-
外媒:日本東北地區30年內發生7級地震概率達90%
參考消息網3月4日報導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日前公布了日本太平洋沿岸地震風險長期評估報告,指出福島、宮城、巖手以及其周圍發生7級地震的風險仍高。據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4日報導稱,最新出臺的預測報告中引人關注的是,之前經歷9級大地震的東日本被列入地震高風險地帶,日本東北部分地區30年內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概率高達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