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手抄報:歷史上的地震海嘯

2021-01-09 太平洋親子網

  地震海嘯一般是由於在海域發生大地震時,海底隆起和下沉所引發的海浪,這種海浪的高度可達幾十米,波長往往有幾十到上百公裡,由于波長特別長,海嘯的速度非常快,進而產生巨大的衝擊力襲擊海岸,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1)我國歷史上的地震海嘯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記載地震的國家,關於地震海嘯也早已引起人們的關注。史載我國曾發生10次「海水溢」的現象,基本上都發生在長江口以南海區,其中僅有一次發生了海嘯,即1867年臺灣基隆北海中7級地震引發海嘯,無數船隻沉沒,房屋倒塌,死數百人。1604年福建泉州海域發生7.5級地震,1918年廣東南澳發生7.3級地震,都未引起海嘯,我國沿岸的海嘯,大都是風暴潮引發的。

  (2)國外地震海嘯災害

  海嘯是一種極其嚴重的次生災害,世界上經常受到海嘯威脅的有日本,菲律賓、智利、夏威夷等少數地區和國家。

  1.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裡斯本附近發生一次海震,引起海嘯,僅幾分鐘就使6萬人喪生,財產損失嚴重;1896年6月15日晚,日本三陸7.6級地震海嘯,海嘯浪高24.4米,死亡2.7萬人,毀房1.4萬間;1946年4月1日阿留申群島曼港克島深海溝發生大地震,引起海嘯,海浪以每小時800公裡的速度,衝向夏威夷群島的希洛灣,浪高10米,衝向陸地,造成災害。

  2.1960年5月22日智利8.9級地震引起的海嘯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海嘯,高達25米的海浪,在寬500公裡的沿岸地帶反覆衝擊達數小時之久,沿岸一切蕩然無存。海水深入內地達3公裡,死亡5700人,經濟損失近7億美元,北美洲沿海、紐西蘭、菲律賓、日本和前蘇聯東部太平洋沿岸都受到這次大海嘯的波及。在日本本州和北海道太平洋沿岸,4米高的海浪衝擊港灣,衝上護岸,沉船109艘,800多人蒙難,15萬人無家可歸。智利大地震引發的海嘯使整個太平洋受到強烈擾動,巨浪餘波持續一個星期,是本世紀內世界上一次空前巨大的地震海嘯災難。

  3.1976年8月16日菲律賓棉蘭老島發生8級地震,引發海嘯,浪 高6米,衝毀沿岸民房,設施,死亡和失蹤約8000人,數萬人無家可歸;1993年7月12日日本北海道奧尻島7.8級地震海嘯,浪高21米,毀壞各種船隻500艘,死亡176人,衝毀大量港口設施和民房。

  4.1998年7月17日,西南太平洋巴布亞紐幾內亞塞皮克省北岸近海地區約30公裡的海域,發生了7.1級地震。地震發生後大約20分鐘,浪高10米的海嘯鋪天蓋地地襲擊了震中區30公裡長的海岸地帶,很多人尚未弄清楚是怎麼回事就被捲入了大海。根據法新社等外電報導,估計海嘯襲擊的沿岸地區約有3000~5000人死亡或失蹤。僅一個漁村就有700人遇難。巴總理比爾·斯科特證實海嘯溺死上千人,至少5個村莊被衝毀,其中有一個村莊在海嘯過後只剩下一片沙地。地震海嘯發生後的第二天,一位救援組織成員對記者說,海灘上留下70多具屍體,其中有30幾個兒童,在海面上仍可看到漂浮著的蒙難者屍體。塞皮克省政府官員說:「死難者超過3000人的數字並沒有誇張。一位羅馬天主教神父對記者說,恐怕有多達6000或更多的村民死亡。

  巴布亞紐幾內亞是一個獨立島國,人口約400萬,災區人口約2萬人。巴布亞紐幾內亞島位於澳大利亞板塊、南中國海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匯地帶,是印度尼西亞島弧和所羅門島弧的兩種不同弧向構造的轉換地區,地殼動力結構複雜,地震頻度高,強度大,芮氏7.5級以上的地震每3~8年就有一次,地震活動類型介於「板內「和「板緣」兩者之間。近海區域的地震深度小於60公裡。這一次地震的震源在距離海岸30公裡的深海區,海底地形陡峭,又因震源很淺,震級較大,具備生成海嘯的條件。

  5.2004年12月26日08時58分55.2秒在印尼蘇門答臘西北近海(北緯3.9,東經95.9) 發生8.7級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給印度洋周邊國家帶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相關數據表明,印度洋海嘯遇難失蹤人數為232010人。其中,孟加拉國:2人死亡;東非:164人死亡,139人失蹤;印度:12407人死亡,3874人失蹤;印尼:131029人死亡,37000人失蹤;馬來西亞:69人死亡,5人失蹤;馬爾地夫:82人死亡,26人失蹤;緬甸:61死亡;斯裡蘭卡:38940人死亡;泰國:5395人死亡,2817人失蹤;總計:188149人死亡,43861人失蹤。

相關焦點

  •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 - 防震減災實用科普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與公民的關係 四、地震避險和自救互救常識 1. 積極推進我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的意義 2. 學校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活動的重要性 3. 為何要加強防震減災志願者隊伍的建設 4.
  • 防震減災手抄報:地震,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
    地震,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即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大約500萬次。其中,絕大多數地震很小,不用靈敏儀器便覺察不到,約佔地震總數的99%,其餘的1%,約5萬次,才會被人們感覺出來。
  • 煙臺市在全市學校和幼兒園部署開展校園防震減災安全教育活動
    近日,為最大限度提升廣大師生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根據煙臺市政府安排部署,煙臺市應急局、教體局、科協聯合印發文件,在全市學校和幼兒園開展防震減災安全教育活動。文件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通過設置防震減災專題宣傳欄,張貼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掛圖,組織黑板報和手抄報評比,舉辦演講比賽、知識競賽、主題班會,播放防震減災宣教片等多種形式深入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
  •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
    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處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盤山公路邊陡峻山崖上顯示的地層彎曲與變形……無不書寫著大地變遷的歷史。這一切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地殼無時無刻不在運動,喜馬拉雅山至今還在升高,只是由於地殼的運動大多十分緩慢,因此人們並不覺察。
  • 全國防震減災日,談談地震「冷」知識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今天是全國防震減災日,地震災害是重大自然災害風險防範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顛覆性因素。據統計,1900年以來的120年裡,全球共發生8.0級以上特大地震106次,造成超過220萬以上人員死亡,你一定知道地震,但可能不知道那些有關地震的冷知識,聽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非天然地震研究室主任蔣長勝來講講吧!「月震」、地震大不同蔣長勝介紹,不僅在地球上會發生地震,在月球上也會發生月震。
  • 中國地震局:2025年初步形成防震減災現代化體系
    中新社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8日在北京召開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提出,要準確把握「十四五」防震減災發展形勢和發展思路,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保障應急響應,增強公共服務
  • 彭山四小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知識進校園活動
    四川在線眉山訊(唐議 羅清睿 許勇 特約記者 劉樹軍)為切實做好防震減災工作,促進學校安全教育工作,踐行好科學發展觀,5月22日,眉山市彭山區第四小學集中開展了一次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該校800餘名師生參加活動。有效的活動,既讓師生們掌握了防震減災的相關知識,又增強了師生們的防震減災意識。
  • 四川防震減災宣傳報導工作
    No.2藉助新媒平臺網絡宣傳影響全省各級新聞廣電部門發揮傳播優勢,利用全媒體多種渠道展開立體集群化宣傳報導,據統計,僅2018年上半年,全省新媒體共刊發防震避險科普宣傳稿件上千條,覆蓋讀者超過1億人次,其中四川新聞網官微在全國防災減災日當天,開設微博話題「#512汶川地震十周年#」,吸引全國多地網友、媒體、政務微博和大V參與到話題中進行討論,閱讀數達4878
  • 中國地震局:2025年初步形成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
    中國地震局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8日在北京召開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提出,要準確把握「十四五」防震減災發展形勢和發展思路,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保障應急響應,增強公共服務,創新地震科技,到2025年初步形成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不斷提高「防大震、減大災、抗大震、救大災」高質量服務能力。
  • 地震局:山東乳山地震多發 青島海嘯可能性極小
    青島市地震局副局長郭玉貴(左)做客民生在線    青島新聞網6月16日訊 今天下午,青島新聞網民生在線特別邀請青島市地震局副局長郭玉貴做客網談直播室,圍繞「強化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增強全民防震減災意識」主題,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
  •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第十條 從事防震減災活動,應當遵守國家有關防震減災標準。  第十一條 國家鼓勵、支持防震減災的科學技術研究,逐步提高防震減災科學技術研究經費投入,推廣先進的科學研究成果,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防震減災工作水平。  對在防震減災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 關於正確認識與防範地震海嘯的措施與建議
    」的提案,我局黨組非常重視,牟光迅局長立即召開會議,就提案內容進行研究部署,現就落實情況答覆如下:    一、2004年12月26日印尼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巨大海嘯災難後,我局根據中國地震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及時組織專家結合海南實際研討預防和減輕地震海嘯的措施,並完成《南海大震監測系統及海嘯預警實驗研究項目建議書》。
  • 城市防震減災 保障生命安全
    城市自形成以來就不斷受到來自於自然和人為災害的襲擾,有時還受到經濟危機和社會穩定問題的衝擊和影響,城市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同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作鬥爭的歷史。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是在充分考慮城市的地震和地震地質背景、場地條件、城市規模與現狀的基礎上,確定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的目標和抗震設防標準。它是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專業規劃,也是城市防災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 滁州市地震局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進軍營」活動
    12月2日,市地震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陳傳慧、調研員周明權帶領局機關有關科室和二級機構負責人,來到三界某訓練基地,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進軍營」活動。 陳傳慧總工程師一行首先為訓練基地的官兵們送去了《城鄉地震應急避險手冊》、《前兆宏觀異常現象》、《地震科普知識300問》等地震科普資料,並仔細講解了地震產生機理、地震三要素、常見地震災害情況等地震科普常識。隨後,市地震臺負責人還就滁州市及周邊地質構造情況和我市歷史震情,向官兵們簡要分析了我市地震趨勢,科普了當前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工作和地震科技創新發展情況。
  • 山東防震減災科普廣度深度不斷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取得長
    在位於濟南市歷城區的山東省防震減災科技園內,來自山東省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36名隊員正在省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進行訓練。山東省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隸屬於山東省地震局,是目前國內地震救援技能培訓三大基地(北京、蘭州、山東)之一,同時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省級地震災害專業訓練接地,為省市縣三級培育和鍛鍊強有力的地震應急救援力量。園區佔地面積200餘畝,建築面積約30000平方米。
  • 市防震減災中心在全省2020年度市級地震業務考核中奪冠
    近日,從山西省地震局獲悉,在全省2020年度地震業務考核中,市防震減災中心榮獲綜合考核第一名,同時獲監測預報、震害防禦、公共服務3個單項工作先進。去年以來,市防震減災中心堅持黨建引領,聚焦主責主業,高質量推進防震減災各項工作。
  • 防震減災 從我做起
    ——烏魯木齊市自然資源局「訪惠聚」工作隊與新東街社區共同開展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 給小學生講解防震減災知識。 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為切實普及防災減災和避險互救知識,烏魯木齊市自然資源局駐天山區勝利路片區新東街社區「訪惠聚」工作隊與新東街社區共同在轄區開展了主題為「防震減災 從我做起」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 活動中,社區幹部通過宣講防災減災知識、發放防震減災科普畫冊等多種方式,普及推廣暴雨洪澇、地震及家庭火災等常見災害預防、自救、互救的防災減災知識。
  • 再添防震減災 科普示範學校
    本報訊 近日,在海南省地震局與省教育廳共同組織開展的海南省2020年度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的申報認定工作中,海口市第二中學、五源河學校、瓊山椰博小學、美蘭實驗小學、蒼西小學被認定為海南省2020年度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有20所學校被認定為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
  • 防震減災手抄報內容:了解震情趨勢
    震後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聽、收看電視臺、電臺播發的有關新聞,做好防震準備。  了解震情趨勢,不聽信、傳播謠言,確保社會穩定。  破壞性地震是指發生地震級別較大,造成一定的人員傷亡和建築物破壞或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建築物破壞地震。
  • 汶川大地震中的「最牛學校」變身防震減災科普館
    成都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白鹿館升級改造四川在線記者 程文雯4月13日,記者從成都市應急管理局獲悉,成都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白鹿館升級改造項目已於近日開工建設。成都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白鹿館位於成都市彭州市通濟鄉白鹿鎮金橋村原白鹿中心小學——即512汶川特大地震後聞名遐邇的「最牛學校」範圍內。該校園和斷橋地震遺址、小魚洞斷橋地震遺址、上書院災後恢復重建等自然與人文遺存,是汶川地震後得到完整保護和極具辨識度的標誌性景觀。升級改造後的白鹿館分為科普廳、影像廳、綜合廳、遺址區和廣場區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