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將觀測海底地殼變動預報地震

2020-11-27 中國新聞網

  東京消息,據此間新聞媒體報導,日本海上保安廳決定從明年起建立「海底地殼變動觀測系統」。專家認為,這一措施對預測地震具有劃時代意義。

  日本列島在地質學上屬於大陸板塊,下面是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據認為,這是日本頻繁發生地震的原因。「海底地殼變動觀測系統」將設在大陸板塊邊緣的海底,由3座基準站和地面站、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構成。屆時將以這3座基準站的中心點為基準點,巡邏艇定期向海底發出聲波,使用地面站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來觀測基準點的變動情況,如幅度與方向等,據此預報地震。這些觀測儀器具有極高的性能,可以觀測到地殼數釐米的變化,並且能耐5000米水深的壓力。

  日本目前觀測地震使用的是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在全國大約1000個地點經常觀測地殼的異常隆起和變形,並能夠確認每年數釐米的地殼變動幅度。

  

相關焦點

  • 日本大地震造成地殼變動最大值再被刷新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宮城縣牡鹿半島以外約175公裡的海床在日本大地震後向東南方向移動了約30米。
  • 日本大地震造成的地殼變動最大值再被刷新
    新華社電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宮城縣牡鹿半島以外約175公裡的海床在日本大地震後向東南方向移動了約30米。這一發現刷新了此前由日本海上保安廳宣布的震後海床移動24米的「最大地殼變動」數值。
  • 地震致日本列島部分沉沒 日本海底地殼變動很大
    日本媒體6日報導,3月11日大地震導致日本東北部沿海地區許多地方發生地面下沉,沒入水中,面積相當於大半個東京。  約有443平方公裡的領土在地震和海嘯後沉入水中,相當於大半個東京,日本可能變得「更窄」  日本媒體6日報導,3月11日大地震導致日本東北部沿海地區許多地方發生地面下沉,沒入水中,面積相當於大半個東京。
  • 房總半島海底一周間的地殼變動最大達到15釐米
    新華網東京2月14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政府的地震調查委員會日前宣布,從1月初到1月10日的約一周時間內,東京附近房總半島近海海底發生了與通常方向相反的地殼變動,向東南方向的移動距離最大達到15釐米。
  • 日本海底一周間地殼變動最大達到15釐米—新聞—科學網
    日本政府的地震調查委員會日前宣布,從1月初到1月10日的約一周時間內,東京附近房總半島近海海底發生了與通常方向相反的地殼變動,向東南方向的移動距離最大達到15
  • 日本東北地震災區出現有觀測史以來最大地殼變動(圖)
    圖像拍攝於3月12日,使用MODIS設備獲取。這張圖像顯示日本仙臺附近地區,但拍攝時間是在地震之前的2月26日。可以和地震之後的圖像進行對比,了解災害發生的程度。這張圖像是由美國宇航局「海洋」衛星拍攝的。圖像中可見3月11日日本強震之後仙臺附近地區冒出的滾滾濃煙。
  • 日本三陸海域沿岸因地震出現2至3釐米地殼變動
    新華網東京3月10日電 (記者 藍建中) 日本國土地理院10日宣布,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觀測數據顯示,9日在包括青森、巖手、宮城三縣的三陸海域發生芮氏7.3級地震,導致巖手和宮城兩縣沿岸地區出現2至3釐米的地殼變動。此次地震的震源位於三陸海域,在宮城縣北部記錄的震級達到芮氏5級。
  • 日本氣象廳的地震、海嘯、火山災害預警
    在發生地震時,通過地震災害監測系統,可實時將地震觀測結果傳送到氣象廳,求出震中、震源深度、震級等,迅速發布地震情報、預報、警報。  日本氣象廳還建有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地震預警系統。當震源附近的地震觀測點檢測到地震後,在數秒到一分鐘之內,可以發布5至10次地震情報。
  • 細說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面對自然災難人類是渺小的
    大家好,我是本文的小編小敏,喜歡我的文章的小夥伴,記得點讚加關注哦~2000年前羅馬帝國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之一,一次嚴重的天然災難摧毀了這個遠古帝國的中心,在24小時內,龐貝古城從世上消失,兇手威蘇威火山是如何將龐貝摧毀,至此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 日本地震致地殼變動值再刷新 海床移動約為30米
    截至當地時間19日18時,3月11日發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確認造成14001人死亡、13660人失蹤。  據新華社電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宮城縣牡鹿半島以外約175公裡的海床在大地震後向東南方向移動了約30米。
  • 日本展開對南海海溝地殼調查 以預防潛在海嘯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17日報導,日本南部海域產生高級別地震的預測一直都困擾著日本火山地震學界。為探明「南海海溝大地震」發生時有可能引發的海嘯程度,日本科學家開始探查海底地殼變動。  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地震火山研究中心副教授田所敬一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開始調查南海海溝附近的海底地殼變動情況。
  • 日本展開南海海溝地殼調查 收集數據預防海嘯
    【環球網報導 駐日本特約記者 郭桂玲】日本南部海域產生高級別地震的預測一直都困擾著日本火山地震學界。為了探明預想中的「南海海溝大地震」發生時有可能引發的海嘯程度,日本科學家開始探查迄今為止極難觀測的海底地殼變動。近日,日本相關研究機構在南海海溝附近海底,放入能捕捉地表活動的觀測裝置,開始實施觀測。
  • 地震導致地殼變動 蘇門答臘近海出現約10個新島
    地震導致地殼變動蘇門答臘近海出現約10個新島 2005年05月17日 08:00
  • 2019中考地理複習資料: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1.地球內部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軟流層位於上地幔。     2.地殼變動: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採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義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說明發生了海陸變遷)、火山和地震。     4.火山和地震(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組成(2)火山按活動特點分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 日本衛星觀測到櫻島最大達16釐米的地殼變動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8月20日報導,日本國土地理院和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19日宣布,陸地觀察技術衛星「大地2號」觀測顯示,日本鹿兒島市櫻島和2015年1月相比發生了最大16釐米的地殼變動。
  • GPS技術在監測地震與地殼運動中的應用
    現代地殼運動則以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和沿巨型活動帶的走滑或逆走滑的強烈變動為特徵。據有限的觀測,其水平運動速率每年高達l~4cm,垂直運動速率每年達1cm.這說明同時存在當代板塊構造學說兩種最具代表性的邊界,即陸-陸殼相碰撞型和洋猜嬌歉┏逍捅囈紓既具有主要的全球構造意義,又具有獨特的演化特徵。這裡的現代地殼運動類型多樣,性質複雜,地貌清晰,是全球動力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特殊地位的實驗場。
  • 地震可以預報!中國「太空神眼」時刻緊盯地球的微小變化
    「張衡一號」在軌進行了地震帶軌跡匹配捕獲、平臺電磁潔淨度測試、地球磁場探測任務,到目前為止,「張衡一號」總共向地面發回38萬個數據文件,總共8.22TB。據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司司長胡春峰介紹,「張衡一號」後續主要任務將主要搜集地震監測、地球物理、空間物理、電波傳播等科研項目的在軌檢測數據,以進行後續的科學分析。
  • 人類將首次打穿地殼 抵達地幔了解地震火山成因
    鑽探船由一艘增加到兩艘以上,鑽探範圍擴大到全球所有海區,研究領域從地球科學擴大到生命科學,手段從鑽探擴大到了海底深部觀測網和井下試驗  整理/康克兢  新華社電 打超深鑽井,鑽穿地殼,直接「觸摸」到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是全世界地球科學家的理想。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已登上美國「決心」號鑽探船,準備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打穿地球殼幔邊界的第一次大洋鑽探。
  • 探測地震活動新思路 衛星與地溫觀測網相結合
    當今天氣預報技術,就是在運用一切可能的措施、手段,來監測大氣能量鋒帶的蹤跡,天氣預報獲得成功是在人們預料之中的事。當然,如果天氣預報員每天不去跟蹤大氣能量鋒帶的蹤跡,而把主要精力死盯在大氣物理凝結核等枝節上,同樣會陷入不能自拔的地步。  地震預報與地震能量鋒帶  由於萬有引力導致的地心引力(重力)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因而,地殼板塊運動是永恆的。
  • 日地震速報提前10秒管大用
    據《產經新聞》11日報導,這次地震有可能演變成引發8級東海地震的導火索。此前日本有機構曾預測,近年內將以靜岡為中心發生裡氏8級的「東海地震」。但《產經新聞》報導稱,這次靜岡地震和預測中的東海地震分屬不同的地殼板塊斷層。但相關專家表示,這次地震應該在東海地震的震源之內,而且很可能成為引發更大級別的東海地震的導火索,呼籲人們加強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