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可以預報!中國「太空神眼」時刻緊盯地球的微小變化

2020-12-04 利刃號

近日,新華社消息稱,截止到5月12日零時,我國發射的「張衡一號」衛星在軌測試任務順利進行,已取得過半的在軌測試工作,完全符合預期。「張衡一號」在軌進行了地震帶軌跡匹配捕獲、平臺電磁潔淨度測試、地球磁場探測任務,到目前為止,「張衡一號」總共向地面發回38萬個數據文件,總共8.22TB。據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司司長胡春峰介紹,「張衡一號」後續主要任務將主要搜集地震監測、地球物理、空間物理、電波傳播等科研項目的在軌檢測數據,以進行後續的科學分析。

作為我國第一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獲取了地球地磁場總場以及南北向、東西向、垂直向三分量分布。與此同時,獲得了電離層電子密度和電子溫度的分布,根據分布圖顯示,目前地球電磁環境與季節、太陽活動等情況完全符合,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張衡一號」於2018年2月2日15時51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進入地球軌道,預計在軌時間6個月。

眾所周知,「張衡一號」的命名來源於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張衡,其在公元132年發明世界上第一架「地動儀」,用來監測地震活動。用「張衡」命名,體現了這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的主要作用,就是進行地震預測研究。2008年的汶川地震給我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痛,地震預測的重要意義無需多言。為什麼地磁監測可以預報地震呢?這是因為,一般情況下,地球的磁場環境變動非常小,除非有有大的天文活動,例如:太陽黑子,或者大型地殼運動,例如:地震、海嘯。由於在發生強烈地殼運動時,地磁的三要素也都會發生改變,從而造成地磁局部異常的「震磁效應」,如果提前監測到「震磁效應」,無疑就可以進行準確的「震前預報」,從而避免沉痛的人員傷亡。

除了探測以及預報地震,地磁監測在軍事上也有極高的用途。首先,還是根據地球磁場環境輕易不變的道理來看,地磁探測可以用作飛機以及飛彈的導航參考,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地磁導航」,最簡單的例子,那就是鴿子,鴿子就是使用地磁來進行導航,一旦地磁混亂,鴿子也會迷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就在其ACE衛星上搭載磁通門傳感器,用作導航之用,而我國的「神舟」系列飛船上也載有高性能的磁傳感器來向太空飛行器提供了準確的空間磁場信息,支持其姿態控制。可見,地磁探測可以對飛彈等航空器發揮制導作用。其次,觀測地磁環境,並在關鍵地域安防地磁傳感器,可以組成戰場感知網絡,進而確定敵方位置,從而獲得戰場主動權。

總之,地磁探測無論在民用還是軍用,其都具有極高的價值,「張衡一號」的成功無疑標誌著我國已經掌握了這一戰略技術,對我國國防安全以及經濟建設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利刃/張陽)

尊重內容,從尊重作者開始,轉載、合作請私信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中國「地震衛星」距離預報地震有多遠
    本報記者 馬 俊自從中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後,很多人都歡慶「有望從太空提前預報地震」。但相關專家提醒說,現在就開始討論地震預測預報還為時過早,但中國和世界科學界在該領域的不斷積累,有望在未來攻克這個難題。
  • 揭秘地震雲,雲層可以預報地震嗎?
    日本國內數千計的中小學、幼兒園的校園內部安置了強震速報裝置,可以在強烈的地震降臨之前提前預報數秒到數十秒時間。日本的地質學界認為,地震一般是比較弱的地震波提前達到地面,隨後較強的地震波跟進,在強度不同的地震波之間,有數秒到數十秒的間隔時間。而強震速報裝置就通過檢測到比較弱的地震波,隨後立即向人群發出「強震來了」的警告,給人們提供數秒到數十秒的逃生時間。
  • 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預報
    地震的預防措施確實要做好,只有每個人自己的安全都得到保證了,也就是大家的安全得到保證了。 其實相比於地震,人類可能對太空還更為了解。地震預測難最重要的原因是地球的不可入性。我們可以太陽、月亮和星星,還可以利用火箭和衛星觀測遙遠的太空,但是,要進入地球內部就很難了。
  • 人工製造地震「看透」地球內部變化
    但在這些「破壞力」之外,它也會帶來一個小小的「福利」——地震產生的地震波是目前少量可以穿透整個地球的信號,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地球內部結構。  國際著名的俄國地震學家伽利津就曾將地震波比喻為短時間照亮地球內部的一盞燈,認為這盞燈不僅可以照亮地球內部,還有可能幫助人類明了自然界的複雜現象。  近日,中國地震局發布消息稱我國地震學家正在實施「地下明燈」計劃。
  • 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開建 預報地震能否實現?
    原標題: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開建 預報地震能否實現?  十年過去了,提起那場大地震,我們仍然深感痛心。幾天前,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際,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以下簡稱減災所)發布消息稱,其已在四川、雲南兩省開始建設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  這張雲圖網並非現實意義的網絡,而是一整套系統。
  • 為什麼不能預報地震?地震學徹底完蛋?
    地球上之所以會有地震,是因為構成地殼的板塊相互擠壓,積聚了巨大的壓力,壓力所產生的裂縫稱為斷層,哪裡有斷層,哪裡就有可能有朝一日發生地震。按照混沌理論,認為只要地球處於混沌狀態,就會有某些特徵能夠被認識出來,通常,那些特徵就在小地震的發生以及有多少小地震,隨之而來一些直接的餘震。
  • 為什麼地震的地方容易下雨?天氣可以預報,地震能預測嗎?
    但是,這對於發生過地震的地方就有所不同了,雨水會導致泥土鬆懈(尤其是山地偏多的地方),而發生過較大地震的地方又本就容易發生泥石流,這對於被困的地下人員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風險因素。客觀而言,不管是地震,還是下雨,其實都不過是地球上在再常見不過的自然現象。
  • 是否存在有助於預報的地震前兆?
    《科學通報》特邀中國地震局馬瑾院士、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劉傑研究員等為您解讀:經過幾十年地震預報探索實踐,發現了很多地震前兆現象,但這些前兆能否預測地震卻是另一個問題。地震前兆是指與地震孕育、發生相關的有別於正常變化背景的異常變化,迄今已觀測到至少有數十種,大致可分為:(1)地殼形變(包括重力、GPS),(2)地震活動和地震波參數,(3)電磁和衛星遙感,(4)地下水位和化學成分,(5)地聲、地光,(6)動物習性。
  • 中國地震預報元老:為「漏報犯」的名頭而委屈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紹燮  【一】汶川之後:地震局的艱難時刻  「我無可奈何,我非常想唐山地震的教訓不要再重演,現在不但重演了,而且比唐山地震還要厲害,我難受得很。」梅世蓉說。  汶川大地震半年後,地震預報已經成為一個難解的話題。  80歲的梅世蓉,在主流地震學界被認為是中國地震預報的一號人物。
  • 專家稱地震預報突破可能在中國 其他國家不關注
    地震預報突破將在中國  儘管破解短臨地震預測的「金鑰匙」尚未被人類掌握,但中國的地震工作者對此懷有信心。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學忠相信,「將來地震預報的突破肯定是發生在中國。」  陳學忠認為,其他國家不太關注地震預報自有其理由。
  •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為預報地震探路
    據國防科工局專家介紹,這次發射的「張衡一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臺,即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首發星。2月5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到「張衡一號」發回的數據。地震是危害性極強的災害之一。據聯合國統計,20世紀以來,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數達260多萬。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我國的地震預報
    70年代,地震預報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這個階段震前波速比等觀測資料變化增強了人們的信心,提出了相應的地震孕育模式。尤其是在1975年對海城7.3級地震成功的預報,降低了損失,震驚了世界,大家似乎認為,攻克地震預報難關已為期不遠了。
  • 22.地震可以準確預報嗎
    22.地震可以準確預報嗎 人類記載地震現象已經好幾千年了,但直至20世紀初才對地震了比較深入的了解。科學家開始組建全球地震臺網,經過多年研究終於發現,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三大區城,即環太平洋地區、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山以及大洋中脊。也就是說,地震大多發生在地球相鄰板塊的交界處。
  •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地震波信號傳到地震臺網,據此得出地震震中、震級、發震時刻、深度、破裂機制等參數。地震監測如何做到「又快又準」是我國科學家長期以來重要的攻關方向。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在各地震臺站,速報員們一刻不敢鬆懈,他們是實現「又快又準」的關鍵一環。「震情信息無小事,容不得一絲差錯,只能叮囑自己仔細再仔細。」
  • 李四光預測中國60年內有4次特大地震?地震四謠言你信過嗎
    李四光預測中國60年內有4次特大地震?李四光預測中國60年內將有4次特大地震?近幾年,「新中國初期,李四光預測中國60年內將有4次特大地震……」這款謠言流傳甚廣,而其中的四個地震地點,網上已有N個版本。對此,中國地震局發言人早在幾年前就明確表示:李四光部長生前沒有這樣的預言,純屬謠傳。國家地震臺網官方微博也不止一次針對此謠言進行了闢謠。
  • 雖然地震無法預報,但卻可以預警,地震預警有什麼用?
    對於地球而言,地震只是一種常見的地球內部能量釋放,但對於人類以及生活在地球表面的其它動物而言,地震無疑是一種重大的自然災難,嚴重的地震會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重大損失。令人無可奈何的是,我們並不能夠像預報天氣那樣,對地震進行準確的預報,即使是在理論層面,目前也沒有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預測地震的發生。難道我們就真的對地震束手無策了嗎?也不盡然,雖然地震無法預報,但卻可以預警。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代表的意義卻截然不同。
  • 專家提出地震成因新觀點:與地球自轉有關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是青藏板塊衝擊揚子板塊,此次屬於該板塊的回彈,此次玉樹地震與汶川地震中心點的連線與地塊回彈反作用力的方向一致,這說明玉樹就是上次汶川地震板塊回彈的著力點。  在接受中國國家地理網連線時,陳學忠進一步表示,最近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地震成因觀點,認為地震的根本原因在於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地球巖石圈由大小不同、質量不同的塊體組成。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他們的論點和論據,本報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只求形成百家爭鳴的學術環境,普及防震抗震的科學知識,為進一步研討地震的形成及其危害,為更有效抗災減災提供可鑑思路。   核心提示:   利用變化磁場在地球內部的電磁感應現象,是研究地球內部電性結構及其變化的一種方法。地震磁現象的觀測研究,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 首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在映秀落成:嘗試像天氣預報般預報地震
    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某區域前,向該區域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無疑會極大提高地震防災能力。然而,地震預報卻鮮有人提及。「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後與地震波進行賽跑。而地震預報則是要預測尚未發生的地震。」四川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說,地震預報是世界難題,其難度在於地球的不可入性和地震孕育的複雜性。
  • 【地理概念】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
    1.地震預報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對未來地震發生的震級、時間和地點進行預測預報,並及時公布於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