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震的地方容易下雨?天氣可以預報,地震能預測嗎?

2020-12-05 悟空科學

作者:石蘭(抄襲必究)

為什麼剛地震過的地方更容易下雨呢?每當震級較大、或破壞力較強的地震發生之後,救援面臨的最大問題除了時間的緊迫性之外,連續性的強降雨便成為了該過程中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似乎剛剛發生過地震的地方更容易下雨。但是,地震和下雨這兩種自然現象之間,是否就真的存在什麼密切關聯呢?

關於下雨(如果不是足以引發洪澇的強降雨),在日常生活中,它除了會給我們的出行帶來不便之外,其實也並無其他太大的影響,因而也並無多少人會對其特別在意。但是,這對於發生過地震的地方就有所不同了,雨水會導致泥土鬆懈(尤其是山地偏多的地方),而發生過較大地震的地方又本就容易發生泥石流,這對於被困的地下人員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風險因素。

客觀而言,不管是地震,還是下雨,其實都不過是地球上在再常見不過的自然現象。全球各地每天會發生的地震次數都是過萬級別,只是因為我們同一時刻總是身處一地,並且,那些震級較小的地震也很難被我們主觀感受到,所以,地震(直接感知到的震級相對更大)才成為了很多人心裡的自然災難。而下雨似乎很常見,就不說那些有梅雨季節的地方,只要沒有遇到乾旱,通常來說,下雨就是隔三岔五的事兒。

如果要清晰地知道地震和下雨之間是否存在關聯,那麼,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地震和下雨到底是怎麼形成的。降雨的形成始於大氣循環,地震的本質則是地殼在釋放能量的時候導致了地震波的產生,並引起了地面震動的現象。簡而言之,地震和降雨的形成地點和形成原理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前者屬於地球的巖石圈層(內部圈層),後者則始於地球的大氣圈層(外部圈層)。

從地球水循環的角度來說,降雨過程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於那些與河流相距較遠的陸地上的植物而言,降水便成為了它們給自己補充淡水的唯一方式。為什麼雨一直下,地球上的水資源並不會因此而增加?這是因為雨水本身就是地表蒸發的水蒸氣由於遇冷而形成,而自然降水更是人類最重要的淡水資源循環方式。

雖然,雨也有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和颱風雨這幾種主要的形式,表現形態也存在傾盆大雨和毛毛細雨之別,但它們的形成過程都需要經歷凝結和凝華增大、又或是雲滴的碰並增大這兩個主要過程。與此同時,我們看到的雨水,其實不僅包含了主要的成分水,其實還存在一定量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物質。如果降雨的過程中還伴有雷電的現象,那麼,水中還可能存在少量的臭氧分子、雜質和各種浮塵。

相信大家對天氣預報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出行的人最關注的一個信息應該就是天氣。而我們對未來一段時間天氣信息的了解,則主要是通過天氣預報的方式。但是,你聽說過地震可以提前預警嗎?就人類目前的科學水平來說,依然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地震的提前預報。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將建築的防震等級提高,平時多了解地震的防禦方式,而不是寄託於地震的預測。

簡而言之,地震和下雨之間並不存在什麼關聯,一個是地球水循環系統的工作部分,一個是地殼釋放能量的活動過程。不管是從形成位置,還是形成原理的角度來說,這兩者之間都不存在什麼必然的關聯。下雨和地震都很常見,只有它們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會成為自然災難。下雨我們可以通過天氣預報的方式來提前預防,但地震只有學習相關知識才能更科學地應對它的發生。不是地震後的地方更容易下雨,而是有災難的地方才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罷了。

相關焦點

  • 地震為什麼不能提前預測?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渴望找到一種準確預測地震的方法,以減少可防止地震造成的損失,但是直到現在這個願望還沒有真正實現,問題是現在預測天氣很準,但地震還預測不準確,相比之下為什麼地震那麼難預測
  • 全世界地震預報水平都一樣低 地震預測很難
    在長期的觀測中,都認為這個地方是地震很活躍的地方,對於會發生強烈地震有共識。但這只是一種預報,離民眾希望的短期、臨震預報,還離得比較遠。  實際上現在預報最難的也是短期的、臨震的預報。地震學家對一個地區十年、幾十年內可能發生多大的地震,這種預測還是比較過得去的,但這種中長期預報只對抗震建築的設計和建設有用處,對於避免和減少災害損失沒有直接的幫助。
  • 為什麼地震後容易下雨?
    中國的文字觀物象形,我們的祖先創造和發展這個字的時候,就從沒把「雨」頭去掉,這是否就意味著從遠古至今,地震和雨就有著明顯的關係呢?雨,恐怕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一種天氣現象了。天氣變化主要是與天氣系統有關,但也常會因為局地的環境因素,引出特殊的天氣現象。研究表明,當地震發生之後,引發地震的地下能量在震後短期內是會對降水產生影響的。
  • 李四光預測了哪些地震?
    以上內容引自《李四光論地震地質與他的中長期地震預測_黃相寧》這裡就預測了一大堆的地方了,四個地點的預測可能屬於以訛傳訛或者謠言。地震目前為止真的不可以準確的短期預測(精確到發生在哪一天以及經緯度,這是關鍵詞),那就可以叫做『地震預報』(注意和預測區分),當然也許未來就可以了。中長期預測(這是關鍵詞)一直在做啊,不然做抗震設計時候設防烈度這個指標怎麼來的?
  • 加州地震或帶來地震預測關鍵突破,未來地震將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
    然而,此前南加州地震中心主任,著名地震專家託馬斯·喬丹在美國地震會議上發出的警告,一直像懸在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讓加州居民的頸脖冷汗淋漓:加州南部的地震斷層似乎已被鎖定,聖安德列斯斷層已進入臨界狀態,大一號地震已加載並準備好隨時爆發。不過最近,一項新的研究給加州居民帶來了擦汗「毛巾」,科學家們可能已經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或許可以成為預測加州大地震的關鍵。
  • 地震,為什麼不能提前預報?近期地震很頻繁?真相在這裡!
    氣象預警和山洪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很重要。對於難以避免的次生災害,可以及時疏散轉移人群,加固山體和房屋。」張曉東說。           就此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芳華表示,地震發生後,對救援工作產生不利的天氣因素有降水量、溫度等多個方面。當出現降水天氣,不僅為缺少帳篷等物資的群眾帶來不便,而且會造成路面泥濘,對交通產生影響。
  • 為什麼要關注地震預測問題?
    過去你可以搭建一個防震棚去鑄造一個安全的港灣已安撫自己恐懼的心靈,可現在,不說城市管理及物業人員不允許你去搭建防震棚或支起一頂帳篷,就算是他們不與拆除,可你留意過你居住的周邊,還存在多少安全的可以搭建防震設施的空場嗎?畢竟震前防範和震後心理修復是不是三天兩天的事情。有人說城裡套路深,我要回農村,仔細想想,這真的不現實。
  • 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開建 預報地震能否實現?
    建成後一旦得到驗證,將可以實現對於雲圖網覆蓋地區的地震預報。這意味著,地震預報這一困擾全世界的難題,可能被打破。  北青報記者對地下雲圖網帶頭人、減災所所長王暾博士進行了專訪。  能否像預報雨雪一樣預報地震?  北青報:地震預警和預報有什麼區別?
  • 地震後就會下雨?錯!
    2017年8月8日晚上,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當天該地區出現了1.5毫米的降雨,當地氣象部門預報8月11日震區還可能出現小到中雨。       在歷史上,也曾有很多大地震之後下雨的情況,如1966年河北邢臺大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和2014年雲南昭通魯甸地震。人們不禁聯想:是不是每次地震之後都會下雨?
  • 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 地球科學說
    ,但是在現階段,所有聲稱地震可以預報的都是偽科學。前兩天上課的時候,有同學問起地震預測的問題,當時還留了一道思考題,但是一直沒跟同學們詳細探討,現答覆如下。地震能預測嗎?簡單說,不能。另外,地震預報還會涉及到四個不同的時間尺度: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我們平常說的地震預報,其實指的是臨震預報。地震的中長期預報相對容易,地球物理學家有能力推測哪些地方在將來容易發生地震,但是具體的時間(即臨震預測)卻無法預估。這就像下圖1中山頂上的一塊石頭,我們可以推測,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掉落,但是究竟這塊石頭何時掉落,往哪個方向掉落,落地之後會呈現什麼樣子,我們預測不了。
  • 世上沒有「地震雲」 - 廣西首頁 -中國天氣網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2019年10月12日22時55分在廣西玉林市北流市發生5.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一時間朋友圈裡充滿了大家互相詢問、報告震感、記錄受災場面的信息。有些朋友就有疑惑,傳說中可以預測地震的「地震雲」是不是真的存在?
  • 為什麼還不能像天氣預報一樣,提前幾天預知地震發生的可能性?預測...
    申旭輝 2019-05-12 作為一位從事地震研究的學者,我其實也跟你懷著同樣的疑惑,什麼時候地震預測的水平能夠和天氣預報一樣?
  • 北京地震前有「地震雲」?「日暈」能預測地震?其實沒關聯
    5月26日,北京門頭溝區發生3.6級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而此前北京曾出現過「放射雲」。5月19日,石家莊上空出現罕見的「日暈」,今日,西安天空又出現「日暈」。太陽周邊圍著一圈彩虹,色彩斑斕絢麗迷人。有傳言將氣象變化與地震關聯,稱「地震前天空中出現了『地震雲』」「日暈過後會有旱災、地震等災難」。
  • 為什麼不能預報地震?地震學徹底完蛋?
    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就生存在大地震的持續陰影中,為什麼?因為斷層就從這經過。因此,他們投入這些災難的研究要多於其他地方。帕克菲爾德(加利福尼亞州中部的一個小村莊),很少有人來這裡,也少有人住在這裡,這村莊座落在著名的聖安德烈亞斯斷層的頂端,看起來這裡似乎是了解地震的關鍵。
  • 國家行動:中國地震預測預報五十年
    也正因為這樣,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並未將地震預測預報作為國家行為,只是一些研究機構因興趣而設的研究課題。但在我國,從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之後的50年間,作為國家行為的地震預測預報研究實踐工作從未停止過。  又是一個防災減災日來臨的日子,讓我們一起看看目前我國地震預測預報水平到底如何。
  • 根據動物行為可以預測地震嗎?
    地境》中也有「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鳴,地方屠裂」的記載。幾乎在每次大地震過後,倖存者們回憶地震發生前的種種跡象,似乎都有動物異常行為的報告——魚亂跳,雞不下蛋,蜜蜂不回巢,各種寵物焦躁不安… 全球每年平均發生能被儀器紀錄的地震超過50萬次、人可以感知的地震10萬餘次、破壞性地震100多次。
  • 地震至今無法被預測?人工智將開啟預報地震新篇章!
    2004年由9級地震引發的印尼海嘯,死亡11萬人……。根據研究表明,只要能夠提前知道地震將要發生的前30秒,就可以避免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63%。慶幸的是我們現在已經能夠做到這樣了,因為人類近幾年已經建立大陸地震預警系統。當在某一區域發生地震時,該系統會馬上通知周邊城市,從而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 地震可以預測嗎?
    【地震可以預測嗎】天氣可以預測,海嘯可以預測,地震這個事兒目前還真沒法預測。一個月前一口水井水溫發生變化,一個月後的某地,某個時候發生了地震,兩者之間是不是存在必然聯繫,假如存在必然聯繫,這種聯繫的機制又是怎樣產生的?目前為止,仍然處在探索階段。
  • 「親歷者」在汶川地震前發現了何種異象?地震真的不能預測嗎?
    幾秒後,大腦逐漸清醒了過來,才發覺不對勁——地震了!於是,小編趕忙鑽到了床底下(後面的故事上一篇文章有詳細介紹,這裡不再贅述)……誠然,個人覺得在「汶川大地震」之前,四川人對遭遇大地震幾乎沒有任何心理預警。以至於在這場強震中有近七萬同胞罹難,近一萬八千人失蹤,三十多萬人不同程度受傷。震中地區幾乎只剩瓦礫。如此可怕的災害難道真的無法預測嗎?
  • 關於地震監測預報
    要保證預測的準確性、可靠性,建議加強這方面的科學研究並勇於創新。同時,對「地震監測預測」應該在附則中有個定位解釋。李連寧委員說,我贊成剛才各位委員的意見,要突出重點,但是哪些是重點?我認為預測、預報也是重點。地震究竟能不能預測預報?預測預報確實有困難,但並不是一個不可攻克的難題。現在輿論宣傳地震是不能預報的,某種程度上是為了適當減輕地震部門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