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蘭(抄襲必究)
為什麼剛地震過的地方更容易下雨呢?每當震級較大、或破壞力較強的地震發生之後,救援面臨的最大問題除了時間的緊迫性之外,連續性的強降雨便成為了該過程中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似乎剛剛發生過地震的地方更容易下雨。但是,地震和下雨這兩種自然現象之間,是否就真的存在什麼密切關聯呢?
關於下雨(如果不是足以引發洪澇的強降雨),在日常生活中,它除了會給我們的出行帶來不便之外,其實也並無其他太大的影響,因而也並無多少人會對其特別在意。但是,這對於發生過地震的地方就有所不同了,雨水會導致泥土鬆懈(尤其是山地偏多的地方),而發生過較大地震的地方又本就容易發生泥石流,這對於被困的地下人員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風險因素。
客觀而言,不管是地震,還是下雨,其實都不過是地球上在再常見不過的自然現象。全球各地每天會發生的地震次數都是過萬級別,只是因為我們同一時刻總是身處一地,並且,那些震級較小的地震也很難被我們主觀感受到,所以,地震(直接感知到的震級相對更大)才成為了很多人心裡的自然災難。而下雨似乎很常見,就不說那些有梅雨季節的地方,只要沒有遇到乾旱,通常來說,下雨就是隔三岔五的事兒。
如果要清晰地知道地震和下雨之間是否存在關聯,那麼,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地震和下雨到底是怎麼形成的。降雨的形成始於大氣循環,地震的本質則是地殼在釋放能量的時候導致了地震波的產生,並引起了地面震動的現象。簡而言之,地震和降雨的形成地點和形成原理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前者屬於地球的巖石圈層(內部圈層),後者則始於地球的大氣圈層(外部圈層)。
從地球水循環的角度來說,降雨過程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於那些與河流相距較遠的陸地上的植物而言,降水便成為了它們給自己補充淡水的唯一方式。為什麼雨一直下,地球上的水資源並不會因此而增加?這是因為雨水本身就是地表蒸發的水蒸氣由於遇冷而形成,而自然降水更是人類最重要的淡水資源循環方式。
雖然,雨也有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和颱風雨這幾種主要的形式,表現形態也存在傾盆大雨和毛毛細雨之別,但它們的形成過程都需要經歷凝結和凝華增大、又或是雲滴的碰並增大這兩個主要過程。與此同時,我們看到的雨水,其實不僅包含了主要的成分水,其實還存在一定量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物質。如果降雨的過程中還伴有雷電的現象,那麼,水中還可能存在少量的臭氧分子、雜質和各種浮塵。
相信大家對天氣預報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出行的人最關注的一個信息應該就是天氣。而我們對未來一段時間天氣信息的了解,則主要是通過天氣預報的方式。但是,你聽說過地震可以提前預警嗎?就人類目前的科學水平來說,依然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地震的提前預報。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將建築的防震等級提高,平時多了解地震的防禦方式,而不是寄託於地震的預測。
簡而言之,地震和下雨之間並不存在什麼關聯,一個是地球水循環系統的工作部分,一個是地殼釋放能量的活動過程。不管是從形成位置,還是形成原理的角度來說,這兩者之間都不存在什麼必然的關聯。下雨和地震都很常見,只有它們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會成為自然災難。下雨我們可以通過天氣預報的方式來提前預防,但地震只有學習相關知識才能更科學地應對它的發生。不是地震後的地方更容易下雨,而是有災難的地方才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