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看看「震」字,我們會發現它的上面就是「雨」。中國的文字觀物象形,我們的祖先創造和發展這個字的時候,就從沒把「雨」頭去掉,這是否就意味著從遠古至今,地震和雨就有著明顯的關係呢?
雨,恐怕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一種天氣現象了。天氣變化主要是與天氣系統有關,但也常會因為局地的環境因素,引出特殊的天氣現象。研究表明,當地震發生之後,引發地震的地下能量在震後短期內是會對降水產生影響的。
地震後的降雨往往給救援帶來很大阻力
簡單說來,地震後容易出現下雨的天氣,主要原因有三個:
1. 地震時,地下儲藏的巨大能量瞬間釋放出來,地面溫度會升高,這有助於地表的水分向空氣中蒸發,空氣中水汽含量上升,更容易形成降雨。
2. 地下本來也有一些水分,在地震時迅速被汽化,順著大地裂開的縫隙升騰到大氣中,形成很強的對流上升作用,水汽上升後受冷凝結為雨滴落下。
3. 地震時房屋倒塌、大地變形、山體滑坡,會產生很多灰塵和微小顆粒物漂浮在空氣中。而且地震時形成的衝擊波會把這些灰塵「轟」到雲層中。於是這些灰塵變成了凝結核,水汽附著在這些凝結核上,再不斷碰並結合,等增長到空氣無法託舉的時候,就變成雨滴落下。
所以,地震後一般都會下雨。這不僅增加了泥石流等進一步災難的危險,也讓救援工作開展起來更加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