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地震和火災後都會下大雨,地震雨和火災雨的傳聞是真的嗎?

2020-10-18 星辰大海種花家

一直以來就有個說法,地震後就會下雨,也有一些文章詳細分析地震後為什麼會下雨,分析得頭頭是道,似乎地震後下雨就成了慣例,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地震後下雨的理由

支持者的理由挺簡單,因為汶川和唐山大地震後都出現降雨,甚至暴雨,而且歷史上記載的一些強震之後也出現了下雨!會下雨的原因分析也挺有道理,不妨來看看支持者認為有哪些因素!

水汽飽和度增加:90%以上的都是構造地震,這是板塊運動導致的邊緣和板塊內部形成斷裂帶,形變累積後的突然斷裂,就會形成大地震,因此它會釋放大量的熱量,這些熱量會導致震中附近大量水汽蒸發,增加了空中的水汽飽和度。

凝結核增加:大地震會揚起大量的粉塵,山體滑坡和房屋倒塌,都會使這些粉塵揚起進入大氣層,而隨著地面蒸發量的增加,這些氣溶膠會隨上升氣流進入雲層,為水汽凝結提供了大量的凝結核,當凝結的水滴碰撞形成更大的液滴,上升氣流再也無法託住水滴時,降雨就發生了!

人工增雨原理

其中一個作者還稱森林大火也是被一場大雨澆滅的,這是因為由於叢林大火形成的灰塵和熱量進入高空之後遇冷,只要遇到足夠的水蒸氣,就會凝聚成水點,形成大片的積雨雲,末了形成降雨落下來。

聽上去好有道理哦,簡直難以反駁,那麼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地震後下雨的偶發性

我們逐一分析下上述幾點的合理性,首先是地震釋放能量,這一點肯定是毋庸置疑的,比如一場8級地震相當於10億噸TNT當量,實在是太驚人了,但這些能量有多少是以熱量方式散發的呢?地震不像火山噴發,它的將地幔的高溫直接帶向了地表,這是因為它有一條巖漿管道,可以將能量從地幔帶向地表!

但地震不會,它以地震波(橫波和縱波)的方式釋放能量,假如要說這些地震波不會產生熱量那肯定是不對的,就像一條彈簧反覆壓縮釋放,它會變熱,但地震波時間非常短,和地震釋放的能量相比,熱量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再有就是震區的氣溫並沒有增加,這個地震熱量釋放導致蒸發量增加下雨是無稽之談。

凝結核增加有科學性嗎?

這還是有一些合理性,確實會揚起大量的灰塵,無論是山體塌方或者房屋倒塌,這是必然的,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這些灰塵的顆粒是比較大的,也就是說它們可能無法長期停留在空中,相對而言不如形成霧霾的顆粒能比較長期停留,適合成為雨滴凝結核,不過從凝結核這一點來看還是比較符合雨水的成因的!

比如現代人工增雨的操作,一個是降低雲層溫度,另一個就是給雲層增加凝結核,讓其小水滴增加碰撞概率,提早降雨!

另外一個森林大火被雨水澆滅更是畫蛇添足,畢竟在一個地區形成降水是一個自然過程,而大面積的火災形成的上升氣流,其實很難形成降雨,反而會將讓積雨雲失去降雨條件,比如去年開始到今年2-3月份才漸漸熄滅的澳洲森林大火,燒了快半年!雨季來臨才得以熄滅,確實是大雨澆滅的,因此澳洲每次的森林大火都是雨季安穩半年,旱季又開始燒起來!

火災後的樹木恢復了生機

為什麼會有震後下雨的感覺?

這應該和地震前有先兆一樣的選擇性記憶而已,震後是否下雨和當時前後的天氣走勢是有關係的!地震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地球物理過程,伴隨著地磁的劇烈波動以及地下部分氣體的釋放,甚至可能出現閃電和傳聞中的地光,當然這些仍然值得商榷,它肯定對大氣產生了一些影響,但具體的影響過程又是怎麼樣的,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個謎!

而震後是天晴還是下雨,其實是一個二選一的結果,大家記住了下雨卻遺忘了天晴,也許下雨給人的記憶更為深刻,畢竟在我們的印象中,連綿的陰雨和悲傷的往事是聯繫在一起的,可能這就是我們對震後下雨印象特別深的原因!

相關焦點

  • 下大雨了,你去撿「水牛」嗎
    每年入伏大雨之後,都會從土裡鑽出一種叫「水牛」的昆蟲。這種昆蟲在赤峰地區被當做一種美食。每到夏天入伏之後,人們都盼望下大雨,這樣就可以去山上撿「水牛」了。每到此時人們都會拿著瓶子、桶或大塑膠袋子奔向山坡、樹林或田間路邊,眼睛盯著草從仔細尋找著或臥或跑的「水牛」。
  • 地震與次生火災
    地震除了地殼運動這一自然成因外,人類的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促成因素,如工業爆破、地下核試驗、深井中高壓注水以及大型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局部地殼的壓力、溫室氣體的過度排放造成冰川消融促使局部地殼的壓力減少等等人為因素都有可能誘發地震。我國位於世界上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亞歐地震帶之間,是一個多地震國家。
  • 地震火災產生的原因及地震火災應對之策
    張建華    【慧聰消防網】近期短時間內,世界各地地震頻發;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特別巨大,當地震來臨時,很多人逃過了地震本身所帶來的傷害,但是在這些人中卻又有很多人在地震所帶來的次生災害面前倒下了,例如地震火災。
  • 地震和雲真的有關係嗎?
    我們還是說說九寨溝和新疆精河的地震吧,希望災區的同胞們平安。首先,地震和氣象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地震是由於地殼內的能量釋放,大陸板塊之間相互的擠壓、碰撞而產生的自然現象,發生在地球陸地表面。而氣象,研究的是大氣層中的天氣現象,發生在陸地表面以上、外太空以下。它們發生的空間不一樣。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地震後都會有「地震雲」的說法冒出來。
  • 火災成因多 地震算一個
    3月30日,四川西昌瀘山突發森林火災,火勢蔓延迅速,逼近西昌市區,並造成人員傷亡。在各種災害中,火災是人們最常遇到,並且嚴重威脅公眾安全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災害之一。在眾多火災成因中,因地震產生的火災現象也經常發生。
  • 美國加州發生25年以來最大地震 引發火災和管道破裂
    美國加州發生25年以來最大地震 引發火災和管道破裂 文/夏洛特2019-07-05 03:28:39來源:FX168財經網
  • 地震時,真的先上下顛簸,後左右搖晃嗎?
    有問必答提個醒 地震時,真的先上下顛簸,後左右搖晃嗎? 答: 「地震發生時,人們感覺先上下顛簸,後左右搖晃。」這個說法是不是太熟悉了?
  • 廣東上千條魚跳上岸,動物真的能感知地震嗎?
    不少村民就覺得這很有可能是地震來臨的徵兆,縱觀幾百年來潮汕地區可以說是一片福地,從未有過地震,那為什麼會這樣呢?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地震,大概我們都清楚,無非就是能量的傳遞到地表,造成地產出現各種支離破碎,狀況不堪入目。
  • 地震常識:小地震後會出線大地震嗎?
    地震常識:小地震後會出線大地震嗎? 來源:東方天氣網 發布時間:2018-09-30 14:57:25 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傷痛是無法磨滅的,而怎麼在地震來臨之前有效的避免如今才是最能將傷害將至最低的方式。那麼。小地震後會有大地震嗎?
  • 縣新聞中心開展防火災防地震知識培訓
    本報訊(記者 彭少)10月22日,縣新聞中心開展了防火災、防地震知識培訓和應急演練活動,邀請鑫政消防安全知識宣傳中心萬州分中心教官萬斌對幹部職工進行了培訓。培訓中,教官結合火災案例,向參訓幹部職工講解了火災頻發的原因、身邊存在哪些火災安全隱患、發生火災後的正確處置方法以及地震發生時如何正確自救等知識。
  • 知否|「救命三角區」真的可以在地震發生時保命嗎?
    因此,在此前,都會有各種小知識告訴大家如何防範地震,在地震來臨時如何逃生救命,同時,在每次地震過後,網上總是會出現「生命三角」或「救命三角區」這些高頻。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救命三角區」真的可以在地震發生時保命嗎?
  • 答疑:PET-CT輻射的傳聞都是真的嗎?
    一次全身PET-CT檢查等於30年輻射,做PET-CT檢查會被輻射致癌……這些是真的嗎?PET-CT的輻射真的那麼可怕嗎?網絡上對PET-CT輻射的傳聞很多:一次全身PET-CT檢查等於30年輻射做PET-CT檢查會被輻射致癌……這些是真的嗎?
  • 總是聽到地震新聞,近年地震真的變多了嗎?
    隨著監測技術進步,我們時不時就聽到某個地方又發生了一次地震。地震的發生有多頻繁?它會引發哪些次生災害?地震都只發生在板塊邊緣嗎?比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都屬於板內地震。|圖蟲創意  近年地震真的變多了嗎?
  • 「地震雲」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
    所以在每次出現這樣的說法之中,也有不少的機構來進行說明。並沒有可以提前預測地震的雲,目前尚無準確定義。同時我們雖然說在部分時候被解釋為正常的自然現象,但是部分時段也不被氣象專業或地質專業所認可,壓根就是「無中生有」的一個事情。地震雲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 「地震雲」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
    所以在每次出現這樣的說法之中,也有不少的機構來進行說明。並沒有可以提前預測地震的雲,目前尚無準確定義。地震雲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包括在我國四川九寨溝出現一次地震的時候,朋友圈源源不斷地湧出一批「事後諸葛亮」們,聲稱各地民眾碰巧拍攝到的「放射雲」「排骨雲」「魚鱗雲」就是能夠預測地震的「地震雲」。那麼,「地震雲」真的存在嗎?很明顯也只是弄虛作假,根本沒有的事情。
  • 地震真的可以被預測嗎? | SciFM Vol.01
    :地震真的可以被預測嗎?作為震長的腦殘粉之一,每次地震的時候,看到圍觀群眾對震長不能預報地震而口誅筆伐,小編我總是感到非常心疼。那麼,地震真的可以被預測嗎?就讓我們來科學地解釋一下!預警時間的長短與地震的大小、距震中的遠近、房屋結構等多種因素有關,一般地震發生後,預警時間從最初的地面晃動開始,到房屋倒塌,有一定的時間差,這個時間差也就是最為寶貴的自救時間。由於預警時間畢竟短暫,室內選擇合適的避震位置也就至關重要,室內房屋倒塌後所形成的三角空間,一般是人們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
  • 動物真的能預測地震嗎?
    每次地震發生,對當地的人來說都是災難。生命和財產的喪失,讓人們自然而然地產生一個想法:要是能預測到地震多好。而這幾分鐘,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員的傷亡; 但對地震說帶來的災難來說,就顯得杯水車薪了。那麼,我們能找到一種更好的預測地震的辦法嗎?比如,利用動物。因為對所處的環境做出適應性的進化,很多動物在一些感知方面比人類要靈敏的多。就對地震的感知言,也同樣如此。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就有動物在地震發生前出現異常行為的記錄。
  • 不怕超級地震嗎?其實它們更怕火災
    吃瓜群眾有一個問題了,這麼多的摩天大樓,當地震來臨是是怎麼解決防震抗震的,難道它們就不怕地震嗎?臺灣省花蓮這座傾倒的大樓也許給大家的印象頗為深刻,住在高樓上似乎有了一層陰影!其中2018年全球共發生119次6級以上地震 致3068人死亡!高樓一旦發生地震後坍塌,救援十分困難,但在全球大地震統計中,上規模的高層建築幾乎就沒有發生過類似案例,建築物是怎麼抗震的?
  • 網傳日本大地震預言,地震真的可以被預測嗎?科學和民科結論不同
    今天,「網傳日本大地震預言」成為熱搜。具體來說是這樣:日本內閣專家組公布對日本太平洋沿岸發生特大地震的預測,預計千島海溝附近可能發生最大9.3級地震,日本海溝附近可能發生最大9.1級地震。按照9.1級算,相當於海原大地震的18倍。危險程度可想而知。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地震真的可以被預測嗎?
  • 地震冷知識丨一場導致帝國衰落和啟發現代地震學的大地震
    裡斯本大地震是人類史上破壞性最大和死傷人數最多的地震之一,也是歐洲歷史上最大的地震。大地震後隨之而來的火災和海嘯幾乎將整個裡斯本付之一炬,同時也令葡萄牙的國力嚴重下降,殖民帝國從此衰落。它造成的影響首次被大範圍地進行科學化的研究,標誌著現代地震學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