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聽到地震新聞,近年地震真的變多了嗎?

2020-11-14 科學闢謠

  隨著監測技術進步,我們時不時就聽到某個地方又發生了一次地震。地震的發生有多頻繁?它會引發哪些次生災害?地震都只發生在板塊邊緣嗎?

  在10月13日「國際減災日」特別直播中,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的蔡晉安、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生張玉婷和田冬梅,對地震成因及危害作了詳細解讀。

  

  地震導致路裂。|圖蟲創意

  地震是怎麼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大地構造運動

  雖然大地震總是讓人震驚,但是對於地震,我們了解的或許並不算多。

  張玉婷介紹,地震按形成原因一般可以簡單分為三類。

  一種是構造地震,指地質斷層由於受到應力作用,能量大量積累,當超過巖石的承受強度時,巖石就會破裂,導致地震的發生。構造地震佔地震總數的90%以上,我們平常提到的大多數地震,都是構造地震。

  第二種是火山地震,顧名思義,就是伴隨火山噴發而發生的一種地震。事實上,雖然火山和地震都是巖石中構造力作用的結果,但它們往往不一定同時發生。不過有研究發現,自然中存在一種震源機制,當巖漿噴射時,會與巖壁摩擦輻射出地震波。所以在一些地區,地震和火山噴發是相伴而生的。這種類型的地震比較少,只佔地震總數的7%左右。

  另外一種是塌陷地震,就是當地下的洞穴或者是礦坑崩塌的時候,會產生小的地震。這種塌陷地震是重力作用的結果,所以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少,只佔地震總數的3%左右。

  此外還有人工地震、誘發地震之類。比如說地球科學家在野外進行勘探工作時,有時會在地下進行放炮活動,引起波動,這就屬於人工地震。

  

  火山可引發地震。|圖蟲創意

  但需要指出的是,地震的成因,在行業內一直是一個比較受爭論的問題。

  張玉婷介紹,從根本上說,通常認為,地震的發生和分布都是由於地球的構造運動所決定的。

  我們的地球是由地殼、地幔、地核這樣的圈層結構組成。其中地殼和地幔的最上部主要是比較堅硬的巖石,所以被稱為巖石圈。這個包裹著地球的巖石圈由很多不同的板塊組成。

  當地球內部有物質活動的時候,就會造成緩慢的大地構造運動,板塊之間不斷發生碰撞、擠壓,使得巖石層發生變形。

  這種變形會積累一定的應變,當積累的應力不斷增加,最終超過限度的時候,地下的巖石突然破裂,就會發生斷層,孕育地震。或者有些已經形成的斷層,會出現突然的滑動,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也會以地震波的形式傳播出去,形成地震。

  由於各個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是造成大地震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常看到,絕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板塊邊緣的斷層上。

  但是也有不少地震並不是發生在板塊的邊緣,而是在板塊的內部。這種地震被稱為板內地震。

  板內地震絕大多數分布在板塊內部比較劇烈的活動層上,雖然和板間地震相比,它們發生的地點比較零散,頻度也比較低,但是因為發生在內陸人口更為密集的區域,所以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比較大的。比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都屬於板內地震。

  

  汶川大地震遺址。|圖蟲創意

  近年地震真的變多了嗎?事實並非如此

  那麼,在我們國家,哪些地方比較容易發生地震呢?地震的發生頻率怎麼樣?

  蔡晉安介紹,我國是一個地震災害比較嚴重的國家。按照從20世紀100多年來的統計,我們國家五級地震平均每年會發生20次左右,六級地震平均每年有4次左右,七級地震稍微少一點,大概是兩年或者三年發生兩次。

  在地震發生的地點上,新疆是一個主要的地震發生地,特別是跟國外交接的區域。其次是四川、雲南。我們把它叫地震帶。

  但是並不是說別的地方就不會發生,一些地方平時看起來沒什麼,但是一旦發生了,就是很大的災害。我們國家的地震分布面還是比較廣闊的。

  還有我們平時聽到的消息,動不動就又地震了,好像今年地震特別多。但其實不一定如此。

  如果五級地震平均每年會發生20次左右,那麼在20次的範圍內就是正常的,只不過有時候剛好在一個時間段內突然集中出現了幾次,讓人感覺好像地震特別多,但實際上總體平均來看是正常的。

  不過稍大一點的地震確實不太多見,所以一旦發生,人們往往感到非常震驚。

  

  大地震實際上還是比較少的。|圖蟲創意

  而如今大家感覺地震多了,實際上是由幾個因素造成的。

  一個是監測水平進步了。隨著技術的進展,我們的地震監測臺變得更加密集了。過去全國只有100多個監測臺,現在已經有1000多個國家級的控制臺,再加上各個地方建的臺網,還有企業建的臺網,這就使得整個地震監測的密度提高了。相對而言,監測到的地震能量下限就提升了。

  原來或許只能監測到三級、四級的地震,現在一級多、二級都能監測到,這樣大家感覺地震似乎變多了,其實是臺網加密造成的。

  第二個因素是現在消息越來越靈通了。過去發生地震,我們可能都不會聽說到,偶爾聽說哪裡發生一次地震,大家就很恐慌。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手機、簡訊,甚至通過微信公眾號,隨時隨地發送和接收到一些地震消息,這樣大家就感覺好像地震增多了,實際上那些都是例行的、每年會發生的地震。

  與此同時,公眾對地震的了解也越來越多了,大家不太會像過去那樣「聞震色變」了。

  

  地震監測進步了,讓地震好像「變多」了。|圖蟲創意

  地震的大小怎麼衡量?震級和烈度是兩個不同指標

  地震有時候只是讓高樓上的人們感到輕微的晃動,有時候則會帶來巨大的災害。那麼,我們如何衡量一次地震的大小呢?

  蔡晉安介紹,如果我們要度量一個人,往往會用兩個指標,一個是體重,一個是身高,體重表明人的重量,身高表明高度。與此類似,對於地震,我們也有兩個指標,一個指標叫震級,一個指標叫烈度。

  震級反映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目前國際上是按照地震儀器給出的數據來標定震級,現在中國也確定了一個自己的震級標準。目前全球發生的最大地震是智利9.5級的大地震。

  有人或許會好奇,地震有沒有可能到十幾級呢?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地球半徑大概6000多公裡,遇到10級左右的地震,地球就裂開了,這不現實。這是震級的概念。

  烈度則表示地震的破壞程度。這個破壞程度肯定跟處於地震的中心還是非中心有很大關係,所以,和震級不同,一次地震只有一個確定的震級,烈度卻有多個。在震中心烈度比較高,比如中心地區,可能有7度,外圍地區剩下3度、4度或者5度。所以烈度表示距離震中不同遠近造成的破壞程度的差異。

  這個破壞程度怎麼度量呢?根據人的感覺,根據建築物的破壞程度,根據地質地貌的改觀等等,幾個因素綜合來衡量。按照中國的標準,烈度總共有12度,比如像智利的9.5級地震,它的中心烈度至少有10度到11度。

  

  智利地震。|圖蟲創意

  而對於同樣震級的地震,破壞力和震源深淺也有關係。震源越淺,破壞力越大。因為我們談論破壞,主要是針對地表建築物和地面地貌,所以淺的地震對地面的破壞會更大一些。深處的地震傳到地面來,由於能量的衰減,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相對小一點。

  地震會產生哪些次生災害?大火、海嘯,還有社會恐慌

  地震本身危害巨大,而地震發生之後更是會產生大量次生災害,除了山體崩塌、江河決堤、城市大火,還可能導致瘟疫流行、社會性傷亡,以及謠言引發的恐慌。

  張玉婷介紹,地震的次生災害有很多種。常見的比如,強烈地震活動引起的山體崩塌,進而造成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震也可能引發水壩、河堤決口,引發海嘯從而造成水災。

  在城市中,由於家裡存在沒有熄滅的火源、燃氣管道洩露或者電線短路等,可能引起城市火災。地震也可能破壞我們的生產設備、儲存設備、輸送管道等,並導致一些有毒氣體蔓延。

  除此之外,地震後可能出現瘟疫流行,還有人們為了躲避地震而造成的摔倒、擁擠、踩踏等社會傷亡。

  由於公眾對於地震的了解比較匱乏,或者由於某些社會因素造成地震謠言傳播,還可能會產生一些社會心理上的影響等等。這些都是地震災害。

  蔡晉安介紹,地震之所以引發海嘯,是因為地震讓海底地形發生錯位,從而引起海水振蕩。這個振蕩通過海面的波傳到陸地上以後,由於海面寬闊而陸地是收窄的,波浪一下子會被抬高,導致發生海嘯。

  而陸地上的水域雖然不如海水面積那麼廣闊,但也會因為地震而波濤洶湧,比如汶川地震的時候,湖水會突然湧進來把人捲走。這也是需要注意的。

  

  地震引發海嘯。|圖蟲創意

  地震來了怎麼辦?牢記這幾個應急口訣

  儘管地震有這麼多的危害,但遺憾的是,目前地震預測在國際上還是一個大難題,迄今為止都沒有什麼很好的辦法能夠預測地震。我們能做的只是加強地震監測,及時預警,以及對建築進行防震處理,民眾牢記地震逃生口訣。

  例如,蔡晉安總結的:

  在室內,牢記逃生六字訣:地!抓牢!遮擋!即:趴在地上,抓住牢固物體,用毛巾枕頭等護住腦袋和口鼻(防灰塵)。

  在室外,牢記六字訣:找空地、避危險!即:找到空曠地方,避開可能倒塌的物體,例如樓房、電線桿、廣告牌等。

  萬一真的遇到危險,則要記住自救九字訣:保體能、求生存、發信號。即:不要亂喊亂叫,聽到動靜再喊,想辦法弄點水和食物,將空間弄大,給外面發信號。這樣外面的人才能救你。

  雖然自然災害防不勝防,但只要我們提高警惕,多了解相關知識,正確採取措施,就可以將損失降到最小。

  結語

  每年的10月13日是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自然災害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威脅人類的生存。了解自然災害知識,學習災害預防和治理方法,是每個國家和公民的當務之急。

  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提高災害風險治理能力」。本文整理自由中國科協科普部和國家地震局、水利部宣傳教育中心共同發起的「國際減災日特別直播」。 本次直播涵蓋「地震」、「氣象災害和水利工程」、「全球變暖危機」三個主題。

  來源 | 國際減災日特別直播

  整理 | 梁金

  責編 | 高佩雯

相關焦點

  • 當地震來臨時,人能聽到地震波嗎?
    地震波能聽到嗎?地震發生後,有地聲傳來,久居唐山的網民們深有體會,能聽見隆隆的聲音傳來,之後開始搖晃,地震就發生了。那麼這個地聲是怎麼來的呢?是地震波引發的地殼震動而發出的,我們並沒有能力聽到地震波。1950年智利發生了9.5級大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傳到了上萬公裡外的日本,日本一千多所住宅被摧毀,800多人死亡。如果能發出聲音來,我們通過聲音監測還能做出預警,可是一切悄然無知,顯然人類是聽不到地震波的聲音,否則海嘯發生可以實時預警了。為什麼陸地上地震能發出聲音,而海嘯卻沒有呢?
  • 中國地震經濟損失全球第二,今年地震變多了嗎?
    7 月 4 日,四川宜賓市珙縣發生 5.6 級地震;7 月 4 日、5 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地區相繼發生 6.4 級和 7.1 級強震;7 日 13 日,衝繩島北部發生 6.1 級地震;7 月 14 日,印度尼西亞哈馬黑拉島發生 7.1 級地震;7 月 26 日,青海玉樹州治多縣發生 4.3 級地震……如果你在手機裡安裝了資訊類的
  • 日本再次發生地震,一個島國為什麼總是受「地震」青睞?
    但是地震對於日本來說,可以算得上是家常便飯的存在了。我們幾乎每個月都可以在新聞網站上看到日本又發生地震了,而每年又可以看到日本發生規模大的地震了。那麼,作為一個國土面積並不大的島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它這麼受地震的「青睞」呢?日本地震極簡史解釋原因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日本地震是多麼的頻繁。
  • 地震真的可以被預測嗎? | SciFM Vol.01
    :地震真的可以被預測嗎?作為震長的腦殘粉之一,每次地震的時候,看到圍觀群眾對震長不能預報地震而口誅筆伐,小編我總是感到非常心疼。那麼,地震真的可以被預測嗎?就讓我們來科學地解釋一下!詩中驚嘆地震突如其來,勢如閃電,聲如雷鳴,它的力量足以令山川變易。地震的無情和殘酷激發了人們對地震成因及其預測的探索,如果可以準確預測地震的發生,無疑是可以拯救數以萬計乃至十萬計的生活在地震危險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並且,如果能預先採取恰當合適的防範措施,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減輕地震對建築物等設施的破壞,減少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
  • 為什麼四川總是地震?地震真的無法預測?
    在那之後,蘆山地震,雅安地震等等,這些都似乎讓地震與四川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為什麼四川這個天府之國會經常遭到地震的「突襲」?首先,我們來看一張四川省的衛星地圖。在這張圖上,四川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西部多山區,東部是平原,省會成都就處在中部這塊僅有的盆地之上。
  • 狗能聽到地震來臨前的次聲波,如果真用動物來預測地震,科學嗎?
    地震帶給人類的災難是沉重而又不可抗逆的。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嘗試尋找提前預測地震的方法,讓人類能夠在地震來臨前就提前躲避,從而減少損失。但卻是遙遙無期探索路程。很多人發現在地震來臨前總會出現很多的反常現象比如:老鼠會集體搬家、家禽驚惶不安、狗狗會狂吠不止等。一些人認為也許這能幫助人類逃脫地震的危害。
  • 為什麼四川總是地震 四川老是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導讀:網友們的感嘆,為何受傷的總是四川呢?這個小編為了給大家解答,整理了篇四川為什麼總是地震?和四川老是地震的原因文章,給大家方便查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為何我們的四川老是經歷天災吧。祈禱四川早點走出地震帶來的陰影。
  • 「親歷者」在汶川地震前發現了何種異象?地震真的不能預測嗎?
    大家好,今天我這個四川小編繼續為讀者朋友們帶來關於地震的「親身體驗」和一些地震小知識。書接上文,民間有不少預測地震的「經驗」,比如,天空會出現地震雲,昆蟲(青蛙)會大規模遷徙,寵物坐立不安、狂吠不止……那小編究竟在「5.12汶川地震」前,發現了何種異象?作為一個「過來人」,小編覺得那天最大的「異常」就是——一切如常。
  • 地震是怎麼測的?--侯風地動儀能預報地震是真的嗎
    經常有人在網上說,現在還不如古代人,你看候風地動儀就能預報地震,這是真的嗎? 公元132年,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器——侯風地動儀,並在實際中得到了驗證。遺憾的是,地動儀實物和圖樣失傳,只留下了文字記載,實物逐漸成為了千古之謎。關於張衡地動儀的記載,見於《續漢書》(司馬彪)、《後漢紀》(袁宏)、《後漢書》(範曄)三部史書。
  • 地震,為什麼受傷的總是四川
    成因:與汶川地震不屬相同斷裂帶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所周榮軍說,此次地震為走滑型地震,發震區域構造複雜,地震發生區域主要是青藏高原東緣的構造帶,發生原因是其中的巴顏喀拉塊體邊界斷裂持續活動的結果,此前汶川、蘆山地震都屬於青藏高原東緣的構造帶區域。
  • 地震一般發生在什麼時候?有人說是夜間比較多,是真的嗎?
    其實從全球各大地震的時間統計上來看,並沒有一個確定性的時間!但在各位的感覺中,晚上會比較多一些,為什麼會有這兩個因素差異,不妨來簡單了解下!比如從構造型地震來說,構造地震也就是斷層地震,世界上90%的地震都屬於構造型地震!它有地殼板塊發生斷裂所致!原因是長期的地殼運動中積累了大量的應力,達到板塊或者地層形變極限時就會發生斷裂,造成地震!波及範圍與破壞性都很大!
  • 真的有所謂「地震雲」嗎?不存在!
    微博闢謠 北京地震 【真的有所謂「地震雲」嗎?不存在!】地震前天空中會形成預測地震的「地震雲」?事實上根本不存在「地震雲」,「地震雲學說」從未被主流科學界接納。看似怪異的「放射雲」「魚鱗雲」等都只是幾種常見的雲彩,在氣象學上都有合理的科學解釋。北京地震局回應門頭溝地震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知否|「救命三角區」真的可以在地震發生時保命嗎?
    因此,在此前,都會有各種小知識告訴大家如何防範地震,在地震來臨時如何逃生救命,同時,在每次地震過後,網上總是會出現「生命三角」或「救命三角區」這些高頻。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救命三角區」真的可以在地震發生時保命嗎?
  • 走進地震監測中心 了解地震「那些事」
    南寧市有發生過地震嗎?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的區別是什麼呢?工作人員是如何監測到地震發生的呢?11月8日,30名小記者受邀到南寧市地震監測中心採訪,帶著問題專門探尋關於地震的那些事。   在此次採訪中,小記者了解到監測中心日常如何監測地震情況,還了解到地震監測也包括對動物進行觀測等地震「冷知識」。在隨後的採訪環節中,小記者們熱情高漲,圍著講解的李栓老師,一個接一個地詢問關於地震的知識。
  • 【科普】地震,為什麼受傷的總是四川 ——專家解答關於九寨溝地震多個疑問
    成因:與汶川地震不屬相同斷裂帶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所周榮軍說,此次地震為走滑型地震,發震區域構造複雜,地震發生區域主要是青藏高原東緣的構造帶,發生原因是其中的巴顏喀拉塊體邊界斷裂持續活動的結果,此前汶川、蘆山地震都屬於青藏高原東緣的構造帶區域。
  • 科普:地震雲是什麼真的存在嗎?地震雲能否預測地震?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甲鑄)8月8日21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災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然而就在地震發生兩小時後,各地關於地震的謠言也紛紛在自媒體上發酵。  地震發生後,網絡上傳播一條來自「北川防震減災局」的消息,稱地震致4人死亡30多人受傷。但很快,北川防震減災局就通過人民日報記者就此闢謠,表示未發布此消息。
  • 太平洋地震帶近年發生的地震
    一場強烈海下地震17日襲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引發海嘯,目前已有至少121人遇難。印尼氣象和地質部門說,這次地震為芮氏6.8級。以下是太平洋地震帶近年來發生的一些地震:  1992年12月12日,印尼東努沙登加拉省發生芮氏6.8級地震,至少2200人遇難;  1994年6月6日,哥倫比亞西南部帕埃斯河谷發生地震,引起泥石流,大約1000人遇難;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戶發生芮氏7.2級地震,6430人遇難;1995年5月28日,俄羅斯遠東地區發生芮氏7.5級地震,1989人遇難
  • 「地震雲」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
    並沒有可以提前預測地震的雲,目前尚無準確定義。同時我們雖然說在部分時候被解釋為正常的自然現象,但是部分時段也不被氣象專業或地質專業所認可,壓根就是「無中生有」的一個事情。地震雲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很明顯這個問題不用回答,大家都知道,壓根就沒有科學依據,也是如今沒有任何一個機構可以證明的。
  • 「地震雲」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
    地震雲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包括在我國四川九寨溝出現一次地震的時候,朋友圈源源不斷地湧出一批「事後諸葛亮」們,聲稱各地民眾碰巧拍攝到的「放射雲」「排骨雲」「魚鱗雲」就是能夠預測地震的「地震雲」。那麼,「地震雲」真的存在嗎?很明顯也只是弄虛作假,根本沒有的事情。
  • 新聞連結:逆斷層型地震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 日本氣象廳11說,當天下午發生的東北-關東大地震屬於逆斷層型地震。那麼,什麼叫逆斷層型地震呢?  引發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斷層移動。所謂斷層就是地下的巖層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生破裂,並沿著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狀態。根據巖層沿破裂面的位移方式,又可將斷層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和走滑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