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4 日,四川宜賓市珙縣發生 5.6 級地震;7 月 4 日、5 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地區相繼發生 6.4 級和 7.1 級強震;7 日 13 日,衝繩島北部發生 6.1 級地震;7 月 14 日,印度尼西亞哈馬黑拉島發生 7.1 級地震;7 月 26 日,青海玉樹州治多縣發生 4.3 級地震……
如果你在手機裡安裝了資訊類的 APP,那你最近可能收到了不少關於地震信息的推送。於是,很多人不免都產生這樣一個疑問:最近地震比以往頻繁了嗎?地球越來越不安穩了嗎?
今年地震特別多?
要想知道答案,我們得把它放在一段更長的時間來看。
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的相關統計,1900 年- 2018 年,全球共發生了 1397 次 7 級及以上地震,雖然有周期性的變化,但持續增長的趨勢並不明顯。
最近十年(2009 年- 2018 年),全球平均每年發生 16.7 次 7 級及以上地震;截至目前,今年全球一共發生了 9 次 7 級及以上地震,其中 7 次發生在上半年。也就是說,從大震的數據來看,今年的地震並沒有明顯多於往年。
也許有人會說,上面只統計了 7 級及以上的大地震,並不能說明問題。那麼,如果將更多等級稍小的地震納入統計,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嗎?
我們對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的數據做了相應處理後發現,1990 年- 2018 年,全球 5.0 級以上地震發生次數在 2008 年前後幾年出現一次峰值,但並沒有呈現明顯持續上升的態勢。
我們還可以再進一步,從周期更短的月度數據來進行比較。
監測數據顯示,相較於 2015 年- 2018 年,今年剛剛過去的五、六月份,全球 4.5 級及以上地震的次數並沒有比往年多。不過,我們同樣也可以發現,相比前幾年上半年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球 4.5 級及以上地震發生次數確實多了一些。
之所以我們會覺得地震越來越多,人們對其重視程度的提升和預警技術的提高,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之一。
日前( 7 月 25 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宣布,新版安卓系統地震預警 APP 正式上線,新版蘋果系統的 APP 也在開發中。最近,科技部也在就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預警設重點專項,國撥經費概算約 5 億元。
地震經濟損失中國第二
在那些地動山搖的自然災害面前,人類往往會顯露出無力和脆弱。談起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人們依然心有餘悸,它們改變了太多人的生活,可對於天災,我們似乎只有接受。
事實上,並非世界上所有的地區都會發生地震。地震和火山分布一樣,主要集中在板塊相互作用的地區。目前全球主要有三個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洋中脊地震帶。還有一小部分大地震發生在板塊內部,主要集中在大的活動斷層帶及其附近,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就屬於這種類型。
中國處於環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等幾個板塊相接的地方,確實是地震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區。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至少有 495 個地震斷裂帶分布在中國。
中國地震局最近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我國及周邊地區共發生了 22 次 5 級及以上的地震,其中震級最高的是 4 月 18 日發生在臺灣花蓮縣海域的 6.7 級地震,4 月 24 日發生西藏林芝市墨脫縣和 6 月 17 日發生在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的地震,屬於我國及周邊內陸地區震級較高的兩次地震,震級分別為 6.3 級和 6.0 級。
2018 年 12 月,全球地震模型(Global Earthquake Model Foundation)發布了一份有關全球地震災害和風險的估算報告,報告指出中國是全球地震造成經濟損失第二大的國家,排在第一的是日本,美國排在第三位。
根據上述報告的估算,每年地震造成全球的經濟損失高達 358 億美元,其中經濟損失最多的前 15 個國家,其經濟損失佔到全球所有國家的 80% 。
但這也並不能說明,這 15 個國家地震災害最嚴重。從絕對的經濟損失來評估地震風險不免給人一種誤導,因為有些地震多發的國家,經濟水平較低、人口相對較少,其損失自然不能與日本、中國和美國相提並論。
數據新聞編輯 李媛
新媒體設計 甲晨晨
前端 李亞珍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