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地震造成我國大陸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

2020-12-04 環京津網

原標題: 2019年地震造成我國大陸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

1月4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國家地震臺網中心獲悉,2019年地震災害造成我國19人死亡,427人受傷。其中,我國大陸地區發生地震災害事件13次,共造成17人死亡,41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災害最嚴重的地震為四川長寧6.0級地震,震級最大的地震為西藏墨脫6.3級地震,未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臺灣地區2人死亡,16人受傷。

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共發生20次5級以上地震,低於年均24次的平均水平,但高於2017-2018年平均水平。2019年4月24日西藏墨脫6.3級地震打破我國大陸地區522天的6級以上地震平靜。

總體來看,我國2019年地震災害有三個特點:一是我國大陸地震災害偏低,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未發生重大地震災害事件,地震災害程度與往年相比明顯偏低;二是地震災害分布集中,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有7個省份受災,但人員和經濟損失主要集中在四川省,死亡佔比約94%,受傷佔比約97%,經濟損失佔比約99%;三是臺灣地區地震災害不高,2019年臺灣地區發生10次5級以上地震,其中6級以上地震2次,最大地震為臺灣花蓮縣海域6.7級地震,造成1人死亡,16人受傷,相比以前地震災害不重。

從我國各個省份的情況來看,臺灣及近海發生5級以上地震10次,其中6級以上地震2次,最大強度為6.7級,數量和強度在全國各省中排名第一。在大陸地區,西藏發生2次5級和1次6級地震,地震強度最高;四川發生7次5級和1次6級地震,地震頻次最高、強度第二;新疆發生3次5級地震,最大為2月2日新疆塔城5.2級地震,地震頻次與西藏相當;甘肅發生2次5級地震,最大為10月28日甘肅夏河5.7級地震;廣西發生2次5.2級地震,地震頻次和強度在大陸東部各省排名第一。

作為去年地震災害最嚴重的省份,四川地區2019年與2018年相比,地震數量明顯增多,地震強度有所增強。2018年12月16日興文5.7級地震以來,四川東南部盆地內部5級以上地震持續活躍,2019年四川發生的8次5級以上地震均位於川東南地區。其中,2019年6至7月長寧6.0級地震序列包括5次5級以上地震,其北部的威遠、資中發生2次5級以上地震,分別為9月8日威遠5.4級和12月18日資中5.2級地震。

此外,2019年,我國大陸部分地震活動較弱的區域發生了「破紀錄」的地震,如8月20日海南三亞4.2級,10月2日貴州沿河4.9級地震。廣西地區5級地震活躍,發生2次5級以上地震,地震數量顯著高於年均0.1次(每10年1次)的活動水平。

我國是全球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大陸人口佔世界的1/4,但大陸地震次數佔全球大陸地震的1/3,而地震造成的人員死亡數量佔了全球的1/2。2000-2019年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大陸因地震造成的人員死亡人數僅佔全球的12%。

相關焦點

  • 國家地震臺網:2019年地震造成19死427傷 直接經濟損失超59億
    從3日開始,國家地震臺網官方微博盤點了2019年我國家地震活動,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共發生30次5級以上地震,地震災害造成我國19人死亡,427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總體來說,我國大陸及周邊2019年以來無7級以上地震發生,地震活動水平較弱。盤點2019年地震活動發現,2019 年我國共發生30次5級以上地震,其中大陸地區20次,最大為4月24日西藏墨脫6.3級地震,臺灣及近海發生10次,最大為4月18日臺灣花蓮縣海域6.7級地震。
  • 2019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重的海洋災害:風暴潮災害!
    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發布2019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災害為主,海冰、綠潮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7.03億元,死亡(含失蹤)22人。
  • 2019年我國大陸共發生20次5級以上地震 最大6.3級
    央廣網北京1月7日消息(記者陳銳海)近日,中國地震局發布《2019年地震年報》(以下簡稱《年報》),介紹了2019年我國及全球的地震災情。《年報》顯示,2019年,我國共發生30次5級以上地震。2010—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5級以上地震年頻度圖(中國地震局供圖)大陸地區地震的區域分布上,《年報》稱,西藏發生2次5級和1次6級地震,地震強度最高;四川發生7次5級和1次6級地震,地震頻次最高、強度第二;新疆發生3次5級地震,最大為2月2日新疆塔城5.2級地震,地震頻次與西藏相當。
  • 2019年全國地震統計:災害造成19死427傷 長寧6級地震災害最嚴重
    其中,我國大陸地區發生地震災害事件13次,共造成17人死亡,41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災害最嚴重的地震為四川長寧6.0級地震,震級最大的地震為西藏墨脫6.3級地震,臺灣地區2人死亡,16人受傷。 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有7個省份受災,但人員和經濟損失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四川省死亡佔比約94%,受傷佔比約97%,經濟損失佔比約99%。
  • 2019年全國十大自然災害發布,直接經濟損失3270.9億元
    全年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1.3億人次受災,909人死亡失蹤,12.6萬間房屋倒塌,農作物受災面積19256.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270.9億元。據統計,超強颱風「利奇馬」是1949年以來登陸我國大陸地區強度第五位超強颱風,共造成浙江、山東、江蘇、安徽、遼寧、上海、福建、河北、吉林9省(市)64市403個縣(市、區)1402.4萬人受災,因災死亡66人,失蹤4人,緊急轉移安置209.7萬人;1.5萬間房屋倒塌,13.3萬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1137千公頃,其中絕收93.5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15.3億元。
  • 2020年全國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3701.5億元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蔡巖紅應急管理部1月8日通報,2020年,我國氣候年景偏差,主汛期南方地區遭遇1998年以來最重汛情,自然災害以洪澇、地質災害、風雹、颱風災害為主,地震、乾旱、低溫冷凍、雪災、森林草原火災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
  • 2019中國地震年報出爐:大陸地震活動低於平均水平
    去年我國5級以上地震臺灣最多1月7日,2020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國地震局公布2019年地震年報。2019年,我國共發生30次5級以上地震。其中大陸地區20次,最大為4月24日西藏墨脫6.3級地震。臺灣及近海發生10次,最大為4月18日臺灣花蓮縣海域6.7級地震。
  • 2019中國地震年報出爐:共發生30次5級以上地震
    記者從地震年報中獲悉,2019年我國共發生30次5級以上地震,其中大陸地區20次,最大為4月24日西藏墨脫 6.3 級地震;臺灣及近海發生10次,最大為4月18日臺灣花蓮縣海域 6.7級地震。在大陸地區,西藏發生2次5級和1次6級地震,地震強度最高;四川發生7次5級和1次6級地震,地震頻次最高、強度第二;新疆發生3次5級地震,最大為2月2日新疆塔城5.2級地震,地震頻次與西藏相當;甘肅發生2次5級地震,最大為10月28日甘肅夏河5.7級地震;廣西發生2次5.2級地震。同時,2019年我國大陸幾個地震多發區的地震活動水平差異明顯。
  • 2019年國內地震正式速報比2018年減少88秒
    2019年,地震災害造成我國19人死亡 427人受傷  據中國地震局《2019年地震年報》數據,2019年地震災害造成我國19人死亡,427人受傷。其中我國大陸地區發生地震災害事件13次,共造成17人死亡,41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
  • 全國2019年共發生30次5級以上地震,廣西2次5.2級地震強度和地震頻...
    2020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1月7日下午至8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地震局在會上發布最新完成的《2019年地震年報》顯示,2019年中國共發生30次5級以上地震,其中大陸地區20次,臺灣及近海10次,地震災害共造成19人死亡,427人受傷。
  • 《2012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發布 一年直接損失155億元
    與近10年(2003 至2012年)海洋災害平均狀況相比,2012年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於平均值,死亡(含失蹤)人數低於平均值。與2011年相比,2012年直接經濟損失增加約150%,死亡(含失蹤)人數減少約11%。
  • 2020年全國地震活動盤點
    2020年,我國大陸地區共發生地震災害事件5次, 造成5人死亡,3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18.47億元。其中,災害損失最嚴重的地震為1月19日新疆伽師6.4級地震,造成1人死亡,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5.26億元。人員傷亡最嚴重的地震是雲南巧家5.0級地震,造成4人死亡,2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1.04億元。
  • 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地震活動略低於平均水平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1月7日,2020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期間發布的《2019年地震年報》顯示,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地震活動略低於平均水平,但高於2017-2018年平均水平;不同區域地震活動水平差異明顯;部分地震活動較弱的區域發生了「破紀錄
  • 近19年登陸我國颱風中「利奇馬」直接經濟損失排第二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14日,國家氣候中心發布「利奇馬」影響評估結果顯示,超強颱風「利奇馬」是今年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陸上滯留時間為1949年以來第六長,風雨綜合強度指數為1961年以來最大,十多個省(市)受影響,直接經濟損失為2000年以來第二多。
  • 2014年,我國風暴潮、海岸侵蝕等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6...
    我國也是如此。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4中國海平面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海平面較常年高111毫米,較2013年高16毫米,為1980年以來第二高位。 根據海平面監測和分析結果,1980年至2014年,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0毫米/年,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 2020年全球地震活動盤點
    全球7級以上地震頻次少、強度低,已連續2年未發生8級以上地震。我國大陸周邊2018年以來連續3年無7級以上地震發生。 上世紀後50年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發達國家抗震防災能力大幅提高,災害性大地震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數下降到0.2萬人;而發展中國家受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條件的限制,每次大地震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數仍為1.2萬人。例如,1988年12月7日亞美尼亞(發展中國家)斯皮塔克發生的7.0級地震造成約2.5萬人死亡,經濟損失約為2-5億美元。
  • 颱風海棠造成福建浙江直接經濟損失達80多億
    今年影響我國大陸的第一場颱風「海棠」,已在減弱為低氣壓後,於昨日15時從資溪縣南部進入江西省境內。此前,不到一天時間,共造成福建、浙江兩地直接經濟損失80.93億元,其中福建損失26.33億元,浙江損失54.6億元,另導致浙江3人死亡。
  • 內蒙地震3死千餘人傷 直接經濟損失近14億(圖)
    內蒙地震3死千餘人傷 直接經濟損失近14億(圖)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直接經濟損失近
  • 吉林連續40年無重大森林火災 減少直接經濟損失約60億元
    吉林連續40年無重大森林火災 減少直接經濟損失約60億元 2020-12-04 09:29:57 來源:法治日報 截至今年11月底,吉林省秋季森林防火期結束,全省勝利實現連續
  • 中國地震局:2017年大陸地區地震活動頻度偏低、強度高
    央廣網北京12月26日消息(記者車麗)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劉桂萍今天在中國地震局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7年我國發生5級以上地震19次,其中大陸地區13次,臺灣地區6次。2017年我國大陸地區地震活動頻度偏低、強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