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怎麼產生的?南寧市有發生過地震嗎?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的區別是什麼呢?工作人員是如何監測到地震發生的呢?11月8日,30名小記者受邀到南寧市地震監測中心採訪,帶著問題專門探尋關於地震的那些事。
在此次採訪中,小記者了解到監測中心日常如何監測地震情況,還了解到地震監測也包括對動物進行觀測等地震「冷知識」。在隨後的採訪環節中,小記者們熱情高漲,圍著講解的李栓老師,一個接一個地詢問關於地震的知識。一個多小時的採訪結束後,小記者們收穫滿滿。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記者們的精彩習作吧。
學習地震知識 掌握自救方法■小記者王睿宸 南寧市五裡亭一小
11月8日是記者節,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南寧晚報的小記者有幸來到了位於新竹路14號的南寧市地震監測中心。
上午9時,小記者們來到七樓的地震監測中心。在那裡,小記者們看到了許多精密的儀器,有測震儀、地震採集器、地震計等。小記者興致勃勃,紛紛湊上去觀察。監測中心的叔叔告訴小記者,如果用腳往地震計的附近剁兩聲,地震計所傳回來的數據就會投射到電腦上。聽到這,小記者紛紛嘗試跺腳,數據終端的平板電腦上,無線波動也十分頻繁。小記者們體會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地震」。
隨後監測中心的叔叔告訴小記者們,地震計的原理是,地動脈信號經地震計轉化為電信號後,送入地震採集器並轉化為數字信息,該數字信息連同時間參數、站臺工作狀態參數通過數據傳輸設備送往臺網中心,臺網中心將接收到的數據進行匯集處理、儲存等。
監測中心的叔叔還給小記者們講解了很多地震知識。比如說地震前井水會突然變臭、變渾濁,老鼠會搬家四處逃,貓兒躲得無影無蹤……每個家庭要做好防震準備,比如說經常關注地震的新聞,並且學習關於地震的知識,準備家庭應急包等。還要注意如果遇到地震,不要著急,千萬不能跳樓,也不能站在陽臺邊。如果在房間裡遇到地震,不幸被困住,想辦法把易碎物品全部挪到一邊,在形成一個三角地帶的地方躲避。一旦主震過去,立刻逃到空曠的地方。
活動結束了,小記者們依然回味無窮。這次的活動不僅讓小記者們了解了有關地震的知識,還讓小記者們掌握了地震後如何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走進地震監測中心學習防震知識■小記者陳米夏 南寧市月灣路小學
11月7日上午9時,南寧晚報小記者團的小記者們到地震監測中心學習防震知識。
地震監測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地球上每年大約可以發生500萬次地震,只是99%的地震等級太小,人體感覺不到。地震分為4個等級:藍色代表3級,黃色代表4級,橙色代表5~6級,紅色代表8級及以上。藍色和黃色是不容易被人們感知的,橙色和紅色則會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
地震監測中心的主要作用是大地震前加密監測、地震預測和震後餘震觀察。監測中心主要的儀器設備有四個:太陽能發電機、數據處理器、流動臺和數字儀器。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小知識:海洋世界裡的魚在發生地震的時候會瘋狂地遊動,所以監測中心通過電腦觀察魚的變化也可以預測地震。
在地震監測中心,小記者們對地震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學到了更多防震的知識。
(韋君蘭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