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地球上發生的一種很普遍的自然現象,就像颳風下雨一樣,地震一般發生在地下二三十千米深處,我們很難發現和察覺,所以只能依靠地面的觀測資料,對地球內部的狀況進行推測,預測地震發生在地下深處,複雜的地質有關的物理運動過程,這些都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
據統計,全球平均每年要發生地震約500萬次,也就是說,平均每天要發生1萬多次,這500萬次地震中,能夠被人們感覺到的約5萬次,可能造成破壞的5.0級以上地震約1000次,造成嚴重破壞的7級以上地震約18次,造成特大災害的8級以上地震約1到2次,然而目前人們對於地震的認識還是十分的有限,特別是對於地震的孕育發生等基礎理論,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分歧。所以地震預測預報是地球科學中的一門前沿學科。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渴望找到一種準確預測地震的方法,以減少可防止地震造成的損失,但是直到現在這個願望還沒有真正實現,問題是現在預測天氣很準,但地震還預測不準確,相比之下為什麼地震那麼難預測?發生地震的跡象是什麼?我們都知道,要做天氣預報一張衛星雲圖就能看遍全國的天氣,記錄一次地震必須有三個要素,即發震時刻,震中位置和震級,有很多人說不是因為地震難以預測,而是因為很多地震局的人不給力,那麼事實是怎樣的呢?
要知道地震是突然發生的,並非一個漫長的鋪墊過程,地震發生的時候,動物狂叫被圈養的家禽會想要逃出去,會有一些鳥飛來飛去,看起來不太安穩,具體來說地震難以預測是因為以下兩個問題,首先是因為地震的發生毫無規律性,影響地震的因素很多,我們目前知道的地震一般發生概率較大的地方,應該是板塊的交界處,即使我們了解過去地震的發生情況,但因為它不具備周期性和可預測的規律性,所以很難被預測。
不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對於地殼運動機理的研究進展都還是很不完善的,板塊構造學說也才發展幾十年,這無疑相當於我們的研究還處於表面,所以說現在地震已經能夠被預測了,只是時間非常短,在地震還在地下發生的時候,就已經能夠被檢測到,但是由於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比較快,並且震源深淺不同,也影響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所以在短時間內預測到地震,只能有限的規避傷害,這裡還要明白一點給我們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和生命傷亡的並不是地震本身,而是由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地震發生隨機的因素很多,我們目前對於地球深部結構及性質的了解不是很多,我們不能鑽到地球內部進行觀測,所以現在用的較多預測地震的方法,是利用地震波,這只是一種間接的方法,因此只能研究一部分性質。
地球板塊早已經被人們認知,地震是最常見的地殼運動表現,地殼運動的動力來源於地球內部的巖漿活動,我們現在技術很難觀測到地殼內巖漿活動情況,但仍可以說地震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只是大多數地震都不容易被人感受到,也不會對人類帶來自然災害,鑑於地震是因地殼板塊碰撞或是板塊斷裂造成,我們不可以把板塊上方的覆蓋物清除去觀測各板塊運動,更不可能了解哪個具體點,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程度的碰撞,同樣也不可能知道板塊內的哪個位置會發生斷裂,所以說這種偶然性很大的事件很難預測。這一點就類似於,路上有很多汽車行駛,我們都知道會有車禍發生,但我們很難預測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哪輛車會發生問題,可以說震前地震預報難,主要因為地震物理過程本身所具有的複雜性和地球內部的不可入性。
其次這種隨機事件預測難是一回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準確預測未必就是更好的事,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一個人口眾多的城市被預測幾天之內會發生地震,會發生什麼情況?也許一個中小級的地震本不會產生損失,但千萬人的恐慌可能造成百倍千萬倍的損失,由此可見,地震預測不只是技術問題,可以確定的是,在大地震發生前往往先發生小地震,此外一些自然現象的變化,可以作為地震將會發生的參考,地震之前異常的現象多達幾千種,大體可分為地下水異常、生物異常、氣候異常、地聲地光異常等。
地球上每年發生的地震上百萬次,人力當下的科技水平還無法從發生的數據中,找出準確可靠的預報地震的信息,無法從相關數據分析中去準確預報地震,地殼是漂浮在地下熔巖上的,目前完全無法掌握各板塊之間運動規律,所以也無法從這個方面去準確預報地震。地震預報仍是當代科學難題之一,地震預報遠沒有過關,還停留在半經驗半理論階段,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包括像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內,地震預報也仍然處於探索階段,地震預報還遠遠沒有做到,像天氣預報那樣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