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關注地震預測問題?

2021-01-18 一河兩岸一閒人

看過我微博的朋友都知道,最近幾年我一直醉心於地震問題的探討,很多人不理解,問我為什麼去關注這樣一個沒有多少人關注的話題,畢竟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技術領域,也是世界公認的技術難題,對這樣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的深度關注讓好多人感到不解,說起來對地震問題的痴迷既存在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的一方面。

關於地震,本人真的感觸頗深,從小至今就是一直生活在地震的陰影下,從住防震棚、焊防震床到現在去主動關注,最終達到自己所想要的,那就是讓家人放心,讓自己安心的結果,這就是自己對地震問題較多關注的一個必然因素;當然自己所從事過的地質工作經歷,也是來這裡和眾多愛好者一起去討論地震相關問題的一個誘導因素,好多事喜歡問一下為什麼,想自己找到答案,其結果自然也就是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隨著城市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地震問題對於個人來說越來越重要,尤其是那些居住在強震構造帶上的市民來說,一旦遇到地震問題,大家就會體會到,在恐懼的氛圍中,身處混凝土叢林的你將會面臨躲無可躲的境遇。過去你可以搭建一個防震棚去鑄造一個安全的港灣已安撫自己恐懼的心靈,可現在,不說城市管理及物業人員不允許你去搭建防震棚或支起一頂帳篷,就算是他們不與拆除,可你留意過你居住的周邊,還存在多少安全的可以搭建防震設施的空場嗎?畢竟震前防範和震後心理修復是不是三天兩天的事情。有人說城裡套路深,我要回農村,仔細想想,這真的不現實。說起來大家可能沒留意,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建立在強震帶上,不信你自己去查一下資料,這其實是一種自然的選擇,地震多發的地方都是水草豐茂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沙漠草原上地震較少,但那裡肯定不適合靈長類動物居住,自然也就不可能發展成大都市。

說起關注地震

、 說起關注地震,真的是從汶川地震開始的,當時只是看天氣預報,看到四川大旱,我和同事們就一直討論那地方什麼時間發震,在汶川地震發生後,緊接著是雲南大旱,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當時我想當然的認為地震局一定會高度重視這個情況,後來等上來微博才知道,才知道有旱震一說,也知道旱震關係僅是在民間傳用的前兆理論,當時不懂為什麼,現在也還是不懂為什麼?現在本人已經大致構建了一個較為系統的地震雲和旱震理論,儘管有點偏激,讓很多業餘愛好者一時間難以接受並改變過去的傳統看雲方式,對此我只是談自己的觀點,目的也只是為了推進民間預測技術的發展,至於結果是什麼我不會在意,畢竟每個人都有表述自己對地震和地震雲相關問題看法的權利,論點的對錯只能經過長時間的預測統計才能有結果。

關於地震預報

關於地震預報,國內的相關法規決定了大家都不能公開進行預測並公布預測結果,因為無論預測結果對錯,都是違法的,這也是我一直堅持大家學一點觀測地震前兆的知識,尤其是生活在地震活動斷裂帶附近的雲友。

關於地震預測,我不可能立足國內放眼世界,畢竟是業餘的,只是關注臨沂周邊就足夠了,當然一些中強以上的地震,不用仔細看也會知道一些,但準確的臨震預報真不是遠距離可以操控的,過去我還經常私信諮詢相關地區的一些資料,現在真的懶得做了,過去也許只是為了完善理論,不得已而為之,現在真沒有足夠的精力去了解全國各地。

每次國內發生相對大一點的地震以後,總有眾多的網友來問我以後還有沒有更大的,對他們的問題也許是我深有體會原因吧,每次都儘可能的回答他們,很多都沒有關注我的人我也從不拒絕回答,儘管評估餘震進展也是地震預報,還好,這些年國內發生的地震都是主震餘震型的,我可以肯定的回答沒有,畢竟在謠言滿天飛的時候,也許我的回答也會讓人多一些安靜,當然我的回答都是有前期資料做儲備得來的,不是信口開河,過去的松原和九寨溝以及前兩天台海發生的地震,我都給與了明確的沒有更大地震發生的答案,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唯一的一次預判前震主震型的,是發生在日本熊本的大地震,當時我判斷還有更大地震發生,結果果真和預測的一樣,如果這樣的震型發生在國內,我又該如何回答震區朋友的諮詢呢?現在真的不好說,一旦如實回答,可能發布的註冊號就會被殺掉,在此真的還要感謝網絡平臺的寬容,面對那麼多的指責,依然能夠手下留情!

近期全球中等

近期全球中等強度的地震頻發,這個和本人預期的一樣,未來也許會加一個更字,不過在目前地震不可預報的現實條件下,就是看到了眼前的地震,自己躲一躲可以,如果把自己的想法寫在網絡平臺上公開發布,那後果是大家都知道的!相關前兆預測辦法我已經寫了很多,本著易於理解原則去繞開專業術語,儘管這樣,大家看起來可能還是比較困難,但慢慢的也就習慣了,只要注意重點的幾個前兆也就足夠了!本人經歷過幾次4級以上的地震,深感對地震的恐懼遠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沒有什麼如臨其境!每個經歷過地震的人,或許都不想再去體驗一把,那種如驚弓之鳥的後怕,想都不願再想起來!

四要素地震預測預報實用技術分析

旱震關係與地震預測預報應用

地震雲區別於氣象雲的基本特徵解讀

相關焦點

  • 旱震理論與地震預測中所要關注的幾個細節問題
    地震災害預防的最好方式是準確預測,過去之所以不能準確預測的原因是對地震孕震和發震的基本過程不了解,這也是閒人一直致力於地震基礎理論研究的原因,只要搞清楚了地震發生的來龍去脈,預測就是水到渠成的問題了!這裡結合旱震關係說明一下,在閒人推出的旱震關係氡氣成因論的理論框架下,將震前乾旱系統劃分為孕震乾旱發震期和震後洪澇三個階段,在這個理論框架下,可以解釋過去在地震預測過程中,在一些震例之中存在的反常現象,這在過去旱震理論不完善的時候,是不能解釋和引起誤判的的問題,正是由於這些問題的存在,成為一部分人質疑和否認旱震關係存在的主要原因,例如有些地方震前並不乾旱了,卻發生了強震問題
  • 地震為什麼不能提前預測?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渴望找到一種準確預測地震的方法,以減少可防止地震造成的損失,但是直到現在這個願望還沒有真正實現,問題是現在預測天氣很準,但地震還預測不準確,相比之下為什麼地震那麼難預測
  • 李四光預測了哪些地震?
    更準確的說法是李四光做了很多地震的中長期預測(這是關鍵詞)。李四光先生在 1966 年邢臺 7.2 級地震後的一次會議上提出:邢臺地震之後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間、滄州一帶地震危險性。所以想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地震危險性如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查《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這是當地長期可能受地震影響的烈度,請一定要區分震級和烈度,烈度才是更要緊的問題。
  • 全世界地震預報水平都一樣低 地震預測很難
    科學家為何沒有預測出來?地震研究為什麼總是滯後?中國的抗震減災機制存有什麼問題?  本刊就此專訪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陳運泰院士、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構造物理與構造地質學家馬瑾院士及中國地震局前副局長何永年研究員。  中國是否進入地震頻發期?
  • 為什麼四川總是地震?地震真的無法預測?
    在那之後,蘆山地震,雅安地震等等,這些都似乎讓地震與四川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為什麼四川這個天府之國會經常遭到地震的「突襲」?首先,我們來看一張四川省的衛星地圖。在這張圖上,四川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西部多山區,東部是平原,省會成都就處在中部這塊僅有的盆地之上。
  • 為什麼地震的地方容易下雨?天氣可以預報,地震能預測嗎?
    作者:石蘭(抄襲必究)為什麼剛地震過的地方更容易下雨呢?每當震級較大、或破壞力較強的地震發生之後,救援面臨的最大問題除了時間的緊迫性之外,連續性的強降雨便成為了該過程中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似乎剛剛發生過地震的地方更容易下雨。但是,地震和下雨這兩種自然現象之間,是否就真的存在什麼密切關聯呢?關於下雨(如果不是足以引發洪澇的強降雨),在日常生活中,它除了會給我們的出行帶來不便之外,其實也並無其他太大的影響,因而也並無多少人會對其特別在意。
  • 地震無法預測,發生地震怎麼辦?
    地震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板塊運動或者斷層帶滑動帶來的,這種地震發生無論是在海洋區域還是陸地區域都是一樣的,所以說在人類還未完全解答出地震板塊運動的精確預測方式的時候,地震預測研究可能會持續下去。地震無法預測,發生地震怎麼辦?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編者按:   5·12汶川大地震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痛定思痛,人們對與地震相關的科學問題異常關注。今天,本報以專集的形式,特別向讀者朋友摘要介紹一些專家學者研究探討地震防震的論文,以饗讀者。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WX關注:超級預測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7月12日06時38分,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北京、天津、遼寧等地均有震感。北京市地震局稱:該地震發生在1976年唐山7.8級地震餘震區內。
  • 地震預測 我們為何要仰望星空?
    換個角度預測地震,「張衡一號」有多牛?!地震,通常發生在看不到的地表之下;電離層,則處於地表幾十千米以外的空中。地震和電離層的變化之間存在何種關聯?監測電離層能夠為地震的預測研究提供哪些有價值的信息?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川滇國家地震預報實驗場四川分中心副主任邱桂蘭。□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黃大海A電離層是啥怎麼會和地震有關係?
  • 地震預測靠譜嗎?什麼是地震緊急速報預警
    ,就先要淺談幾個專業名字及其概念。地震緊急速報預警並不是成功的預測了即將要發生的地震,而是由分布各地的地震計收集已發生地震的地震波來推導那裡是震源、震源能量級和傳播到地面的破壞力度及範圍,也就是我們在日本常接觸的震度這個概念。其實久居日本的小夥伴們應該對震度這一名詞很熟悉了,但是也有很多將其跟震級弄混。震度,簡單來說是我門人體及地表能夠感知的搖晃程度,也就是對地表的損害程度。
  • 為什麼我們不能預測地震?
    1835年康塞普西翁(智利)地震目前無法可靠地預測地震何時發生、它的強度等地震的震級、震源和長度可能不同,持續時間從數秒到幾分鐘不等。研究表明,地震的震動呈現出一種典型的模式。第一次震顫開始後,強度逐漸增強,達到峰值,隨後是逐漸減弱的震動。大小地震的起始方式相同,但無法確定地震震峰的最大值是何時發生的。地震是由地下巖石突然破裂引起的,在地表以下數公裡處,由地球內部更深地力驅動。
  • 地震前必有異象?民間有高人能預測地震?假的
    即便地震能一定程度地預報,還涉及艱難的公共決策。一是害怕引起恐慌,二是考慮到自然規律的複雜性。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地震學權威露西爾瓊斯就直白地說:「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即預報地震從而逃生混亂引發的死亡人數,要大於地震可能造成的死亡人數,這報還是不報呢?」面對地震,應該做的三件事:對地震進行長期預測,勘測地質斷層,加固建築。
  • 地震原理新論——兼述地震預測的科學基礎(上)
    目前的基本共識是,地震預測仍是尚未解決的科學難題。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陳運泰在談到地震預測問題時就指出「其中的物理定律仍然幾乎一無所知」。國際地震界主流觀點認為地震是不可預測的。然而,一次 8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為 6.3×1016 J,相當於 175億千瓦時的電力或 1.3×107噸 TNT 當量,釋放如此巨大能量的突發事件,怎麼會事先沒有徵兆、不可預測呢?
  • 地震預測專家速成手冊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造成7萬人喪生、1.8萬人失蹤,37萬餘人受傷。今天是汶川地震紀念日,重溫這篇文章,讓我們記住歷史,悼念遇難者,祝福汶川)汶川地震之後,地震是否能夠被準確預報成了許多中國人關注的問題。網絡和報紙上宣傳中,也時不時聽說某某某成功地預測了XXX的地震,當然,這些宣傳有兩個共同的規律:一、通常在地震後才被報導;二、不提及預測者的其他不成功預測。
  • 中國地震局長:日本絕無可能提前10秒預測地震
    3月11日日本地震發生之後,網上一則消息開始瘋傳,稱此次地震,日本提前10秒就預測出來了。果真如此嗎?3月12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明確表態:不可能,也絕無此事。不過,在當前地震頻發的狀態下,這也引發了人們對地震預測問題的關注。
  • 今天唐山為什麼又地震了?古人如何預測和應對地震?
    唐山今天有地震了,並且根據唐山市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表示的內容,「這次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個正常的起伏。雖然已經過了這麼多年,但當時震級比較大,再加上唐山本身的地質構造,造成了餘震起伏。」然而不幸中的萬幸。據唐山市應急管理局,震中無人員傷亡,社會秩序正常,個別老舊房屋有開裂情況。
  • 科學雜談之地震的發生和預測
    他聲稱,這個巨大的地動儀能夠感知到任何時候發生在中國的地震,並且能夠指明震源位於何方。當時朝廷中有些人是持懷疑態度的,但是在某一天的下午這個裝置突然被觸發了,過了幾天之後信使們送來了求援的信報,至此他們才對張衡的發明深信不疑。今天,我們不再依靠地動儀來辨別地震的發生,但是要想捕獲到地震的發生任然是一件獨具挑戰的事情。那麼為什麼地震如此難以被預測呢?我們怎樣才能更好的預測地震呢?
  • 網傳日本大地震預言,地震真的可以被預測嗎?科學和民科結論不同
    簡單對比一下,1920年12月6日海原大地震(現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強度芮氏8.5級,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17千米,接近三十萬人死亡(28.8萬),要知道,當時全中國人口約四億五千萬,震區位於西北內陸的寧夏,遠遠不算人口稠密。每增加0.1級,強度會增大3倍。
  • 地震,為什麼不能提前預報?近期地震很頻繁?真相在這裡!
    「若要避免震後次生災害發生,帶來災害疊加。氣象預警和山洪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很重要。對於難以避免的次生災害,可以及時疏散轉移人群,加固山體和房屋。」張曉東說。           就此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芳華表示,地震發生後,對救援工作產生不利的天氣因素有降水量、溫度等多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