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2020年已經發生了多少較大地震?
根據中國地震監測網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全球總計記錄到的6級(包括6級)以上的較大地震為37次,其中最強為古巴南部海域7.7級大地震,不過比較幸運的是,這些強震都沒有產生較大影響。而在6月以來,全球總計記錄到了4次強震,分別為智利北部6.8級,斐濟群島以南6.1級,印尼哈馬黑拉島附近海域,琉球群島6.7級地震,相對來說地球比較穩定,沒有大家想得那麼活躍。
而5級(包括5級)以上的地震發生了27次之多,這就是6月以來的地震情況。還是那句話,只要地震不會產生影響就行,本身地震我們也無法進行精確預測,我們只能坦然面對。地震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板塊運動或者斷層帶滑動帶來的,這種地震發生無論是在海洋區域還是陸地區域都是一樣的,所以說在人類還未完全解答出地震板塊運動的精確預測方式的時候,地震預測研究可能會持續下去。
地震無法預測,發生地震怎麼辦?
地震的破壞力很強,即使人類如今無法精確做到預測,但是發生地震我們也得想辦法減少影響,所以地震預警就成為了如今比較關鍵性的問題。地震預警跟地震預測不是一個情況,地震預警也是建立在地震發生之後,也就是地震發生之後利用地震波的傳播速度來進行預警提示,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可以趕在地震波傳播到破壞區之前給予一定時間預警,這種方式在全球範圍內都在實施之中。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手機簡訊,電視,地震預警系統來接收預警消息,所以都是提前幾十秒甚至幾分鐘,而地震預警的時間長度要看地震發生的區域,震源越遠肯定預警的時間就越長,所以不同區域的預警時間就存在差異,當然隨著第二代預警系統的建立,對於地震預警的時間更加提長了,也就是說預警的時間更長了,這是我們非常高興的。
為什麼有的地方發生地震的概率更高?
簡單點說,比如,地處華南、華北地震區交界地帶的安徽,本就算得上我國地震帶分布稍微比較多的區域之一,其中包括、但不限於合肥—明港斷裂,麻城—常德地震帶,總計有4個地震帶分布其中。在科學地震紀錄數據之中也可查詢到,安徽過去也發生過較大震級的地震,特別是在揚州—銅陵地震帶上,僅僅是公元 999 年至今就一共記載了 25 次強震,其中 6 級以上的地震達到了 11 次,所以,不管是地震發生的次數,還是地震的破壞力度都不算很小。
安徽有可能發生大型地震嗎?已發生過多大地震?
由於地震在科學之中無法精確的預測,所以安徽是否會發生大型地震這個是無法進行確認的。但是在已發生的地震之中,上面也說了有6級以上的地震,其中離我們最近的一次較大地震是1979年發生的6級地震,顯示了較強的地震活動水平。發生區域位於中江蘇溧陽地區緊鄰安徽,所以從地震的情況來說,安徽還是可能具有破壞性的地震出現。
而郯城—營口地震帶在我國活動性較強的地震帶,屬於東部活動性最強的地震帶之一。根據公開地震數據指出,自公元前70年至公元1973年。出現了4次6級到6.9級地震,3次7級到7.9級地震。1次8.5級地震發生在1668年。這次地震是我國歷史上發生的 4 次大於 8 級地震之一」 所以強震還是不少,當然還是那句話,地震發生屬於自然現象,並且如今在科學之中是無法進行預測的,所以安徽有沒有可能發生大地震是無法知道的。
這就是我們針對安徽的一個地震說明,當然在2020年以來,我們全球也出現了不少的強震,但是這都是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居多,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今年以來的地震基本情況。
綜合情況來說,如今地震無法精確預測,所以大家擔心這些問題也是「多餘」的,我們無法知道發生的地震情況,就如說的安徽有可能發生大地震嗎?誰知道?只有等待科學界真正研究出地震可以預測再來說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