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稱全球未進入「震動模式」 地震仍無法預測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四川省蘆山「4·20」7級強烈地震讓人想起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聯想到近年發生在印度尼西亞、智利、日本等國的8級到9級大地震。而僅僅從2013年年初至今4個月的時間內,全球已經發生了12次7級以上地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真的進入「震動模式」了嗎?

  「地震活躍期」尚無定論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指出,今年截至4月20日全球發生了12次7級以上地震,這說明今年前4個月的地震活動水平比較高,但至於下半年還會不會發生較大地震,誰都無法準確預測。而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看來,全球最近10年來7級以上地震每年發生的頻率次數比上個10年周期要高2到3倍,不過目前全球是否進入地震多發期,下結論還尚早。

  類似的觀點也為各國主流地震研究者接受。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陳勝早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採訪時介紹說,近幾年來震感強烈的地震多次發生,人們印象中地震好像增加了,但這只是感覺,缺乏足夠充分的統計分析和科學依據,並不能據此表明進入了地震活躍期。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傑西卡·特納也認為,儘管近年來世界各地發生了多次震級較大的地震,但「我們只能說地球在運動,目前沒有明顯證據顯示地震增加」。

  人類對地震有可靠的觀測記錄實際上始於1900年,到現在也只有100多年時間。區區100多年,對研究地震的周期性來說還是太短了。

  陳勝早認為,地震活動平靜和活躍是相對的概念。地震是否進入活躍期需要對特定時間範圍和統計數字進行進一步分析。儘管地震儀器越來越數位化和精確化,但地震研究的歷史比較短,時間尺度太小,統計也是相對的。

  他同時還指出,過去人們對地震了解不多,隨著人類對地震的監測水平不斷增強,發生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地震都可知曉;另一方面,現代社會傳媒日益發達,地震信息被迅速傳播,媒體對地震的報導普遍增加。特納也表示,全球地震帶人口越來越密集,地震的破壞性也因而變大,更加引人關注。

  雖不可測,但可提前預警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家埃吉爾·豪克松對《國際先驅導報》表示,所有值得信賴的地震學家都知道,單次地震無法預測。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伊莉莎白·科克倫也強調:儘管目前還不能準確預報地震,甚至也許永遠無法做到,「但對於生活在地震多髮帶的人們來說,應做好地震防範準備,提前制訂好應急方案。」

  儘管單次地震不可預測,但地震發生時是可以提前一段時間預警的。這需要具備先進的地震預警機制。提前十幾秒至幾十秒發出有效地震預警,可使疾速行駛的列車減速停車,燃氣和電力公司採取應急保護措施,危險設施及時關閉,人員撤離到安全地帶。

  據介紹,在這方面,日本等地有較多經驗,設備也更完善。

  而同屬地震多髮帶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目前正在建設新型地震預警系統,日前為添置100臺感應設備新獲得了500萬美元的資金。美國地震學家凱特·哈頓上月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這一地震預警系統由加州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科研機構研發,目前正在試驗運行。科研人員希望該系統此次對5級以下地震的成功預警能吸引更多資金投入,用於升級、添置監測站和感應器。

  這一預警系統通過設置在各地的感應器,將破壞力較小但速度較快的P波信息傳遞到與之相連的電腦,進而對地震位置、震級、時間等進行預測和報警。

  3月11日,正在測試的該預警系統在南加州地震橫波出現前30秒成功發出警報。當天,南加州發生4.7級有感地震,最快到達的P波觸發這一系統。隨後,位於加州理工學院的電腦發出警報,提示後續地震波即將到達加州理工學院所在地帕薩迪納市的時間和震級等情況。

  P波是一種縱波,能在固體、液體或氣體中傳遞。在所有地震波中,P波前進速度最快,也最早抵達地表,隨後來襲的是具有毀滅作用的S波。但是,距離震中越近的地區,預警時間越短,因為這兩種地震波會接踵而至。(記者 郭爽 謝來)

相關焦點

  • 全球海底開啟震動模式,數據共享可提高地震海嘯監測預警
    全球海底開啟震動模式,數據共享可提高地震海嘯監測預警 連發!另有當地官員表示,此次地震和海嘯造成的失蹤人數可能多達5000人。這意味著,該地震海嘯災害是2011年日本地震海嘯災害以來,人員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頻發,是否意味著環太平洋地震帶進入活躍期?
  • 地球開啟「震動模式」,今年最強地震降臨美國,多國進入緊急狀態
    與此同時,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發布報告稱監測到本次強震之後震中區域又發生多次餘震,提醒震中附近區域民眾進行緊急避難,以免在後續餘震發生時出現人員傷亡。另外美國地質調查局還警告稱此次地震已觸發海嘯預警,請避難人員留意海嘯風險。
  • 地震無法預測,發生地震怎麼辦?
    而在6月以來,全球總計記錄到了4次強震,分別為智利北部6.8級,斐濟群島以南6.1級,印尼哈馬黑拉島附近海域,琉球群島6.7級地震,相對來說地球比較穩定,沒有大家想得那麼活躍。而5級(包括5級)以上的地震發生了27次之多,這就是6月以來的地震情況。還是那句話,只要地震不會產生影響就行,本身地震我們也無法進行精確預測,我們只能坦然面對。
  • 北京房山發生非天然地震 專家:與全球近期地震沒關
    專家解讀2.7級「非天然地震」  根據中國地震臺網的消息,4月19日01時10分在北京房山區(塌陷)(北緯39.91度,東經115.75度)發生2.7級地震,震源深度0千米。隨後北京市房山區政府回應稱,此次地震發生地位於房山區大安山鄉,經北京地震局核實,此次地震屬非天然地震;截至上午8時,大安山鄉所轄8個村未發現塌陷與人員傷亡。
  • 科學家稱預測地震有了新方法-暗光纖
    《科學家稱預測地震有了新方法-暗光纖》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該技術可能利用電信公司已經掩埋在大洋中但並未積極使用的所謂暗光纖來幫助監視和表徵未映射海底帶。「據我所知,這是在海底使用該技術的第一個例子,」 GFZ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的地球科學家Philippe Jousset說,他曾使用纖維感知陸地上的地震和火山活動。「有了它,他們可以觀察到我們以前沒有意識到的現象。」
  • 地球開啟「震動模式」,美國遭遇今年最強地震,多國進入緊急狀態
    地震模式"。大大小小的地震拉開了自然災害的帷幕。美國的地震尤為嚴重,導致許多人民的經濟受到了重創,同時很多人員都受到了身體上的傷害。在這一階段內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這可能是今年全球範圍內出現的最大地震。美國慘遭地震侵襲。據澎湃新聞報導,在遭受著新冠病毒衝擊的同時,人類還得承受著突如其來的地震。
  • 地震無法預測嗎?美國加州地震已引起注意,新的檢測方式將出現
    這些年來,我們經歷了國內外的多次大型地震,任何人都知道這種天災的可怕。自上世紀初以來,全球範圍內強度超過7級的地震發生過1200多次,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了54%,比其他自然災害加起來總和還多。而在人們祈福和援助的同時,也有些人提出了疑惑:為什麼地震難以預測?
  • 日本地震預測新技術 地震烈度預測準確率可達90%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7月15日報導,日本氣象廳於14日發布消息稱,將導入全新的分析方法以提高緊急地震預報的準確率。新方法可使地震烈度預報的準確率由此前的60%左右提升到將近90%,該技術將於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
  • 地震預測 我們為何要仰望星空?
    垂直電子總含量被廣泛應用於臨震電離層擾動現象的監測和研究,一些數值模擬理論還在不斷發展,也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2014年,研究人員利用全球電離層豎向電子總量數據和掩星探測電子密度剖面,分析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7.0級地震前電離層異常變化。研究發現,4月13日震中南部存在電離層豎向電子總量異常增強。
  • 唐山地震,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帶你快速了解地震
    現在我們就來分析了解和探討下這幾個問題,遇到地震千萬不要慌,合理避險也是王道,戰勝危機的方式不僅僅是要面對危機,要得了解危機才行。根據小學課本我們可以了解到,地球的結構可以分為五部分,分別是內外核、上下地幔和地殼。地震的發生是因為地殼巖石發生了斷裂錯位,然後帶來了強烈的震動。
  • 湯加6.1級地震 是否跟日本地震是否有關聯(附位置圖)
    湯加6.1級地震跟日本地震是否有關聯?日本氣象廳在全國約200個場所設置了地震監測站,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在全國約800個場所設置了地震監測站,上千個監測站共同構成一個龐大的捕捉地 震波的網絡。一旦發生地震,有關部門立即分析由監測站傳來的數據,推定震源和地震的規模,預測地震波到達各地的時間,並由氣象廳迅速發布緊急地震速報。
  • 大地震無法提前預測—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P/REX/Shutterstock 所有地震在開始時看起來都是一樣的,這使得人們不可能在早期觀測中預測到最具毀滅性的地震。 早期預警系統依賴地震儀捕捉震動,並在大地震到來之前向附近城市發出預警。美國加州拉荷亞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Daniel Trugman說,對於個人和諸如醫院等單位來說,即便是提前幾秒的預報也能產生巨大差異。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WX關注:超級預測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7月12日06時38分,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北京、天津、遼寧等地均有震感。北京市地震局稱:該地震發生在1976年唐山7.8級地震餘震區內。
  • 「地震奇人」可憑藉特殊感應 準確預測地震
    雖然各國專家為地震預測(Earthquake prediction)盡了最大的努力,但至今仍不能準確預測地震,只能做出粗略的估計。然而,民間卻有不少奇人能夠預知地震的發生。他表示,震級越大,他身體的反應就越強,5級以上的地震基本逃不過他的感知。他說在地震發生前的一兩天,他頭部的某個穴位就會像汽車引擎一樣開始震動。地震的強度越大,其穴位的震動就越強。他表示自己只能預測地震的方向,比如在雲南的東北方,卻無法說出其具體位置。
  • 為什麼我們不能預測地震?
    "一場嚴重的地震立刻摧毀了我們最古老的聯想:地球,作為堅固的象徵,像一個薄薄的烤箱液體,在我們下移動著;瞬間在頭腦中產生了一種奇怪的不安全感,而這種不安全感是在數小時前的反思所無法產生的。"1835年康塞普西翁(智利)地震目前無法可靠地預測地震何時發生、它的強度等
  • 科學家解開地震預測難題 預言洛杉磯將有大地震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雪梨先驅晨報》網站4月15日報導,美國地球物理學家宣布了一則重大消息:他們已經解開了「地震預測」這一重大科學難題。他同時警告說,今年9月5日前包括洛杉磯在內的加州南部地區將發生大地震。這在全球科學界產生強烈反響。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俄裔教授凱利斯·博羅克稱,地震多發區的小地震和地震歷史模式,能夠顯示出未來可能會發生更劇烈的地震。
  • 人類至今無法預測的地震,在AI的幫助下會有突破麼?
    如果發現鏈條上的震動和歷史某次大地震數據相吻合,那麼發生類似災難的可能性就變大。但這種方式的預測也時對時錯,人們想在小地震中找到可辨識的特徵,這是按照人的邏輯思維來判斷的,有時地震的模式太過複雜,人會找到一些模式的片段,但失去了對整個大局的判斷力。
  • 「洞察號」測到證據:火星持續震動 是「活」星體
    中新網2月25日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當地時間24日,美國研究人員公布火星震動數據,稱火星震動率跟地球與月球雷同,是一直在搖晃的「活」星體。然而,他們沒有稱火星震動為地震,而是稱其為「火星震」。資料圖:火星。
  • 日本熊本大地震損失嚴重:地理專家發現未知新板塊
    日本九州熊本縣地震造成重大人員財產損失,不過更令人擔憂的情況才剛剛開始。由於出現了一些日本地震學家不曾知道的新板塊,日本地震學家認為日本存在了更深的地震隱憂。同時,當局還未對當地重啟的川內核電站叫停,也隱藏一定風險。據《朝日新聞》報導,日本的地震板塊有2000個以上,這次地震發現了一些新板塊,讓日本的地震學家困惑。
  • 全球與中國地震監測儀行業發展調研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版)
    《全球與中國地震監測儀行業發展調研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版)》針對當前地震監測儀行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威脅,提出地震監測儀行業發展投資及戰略建議。  《全球與中國地震監測儀行業發展調研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版)》以嚴謹的內容、翔實的分析、權威的數據、直觀的圖表等,幫助地震監測儀行業企業準確把握行業發展動向、正確制定企業競爭戰略和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