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四川省蘆山「4·20」7級強烈地震讓人想起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聯想到近年發生在印度尼西亞、智利、日本等國的8級到9級大地震。而僅僅從2013年年初至今4個月的時間內,全球已經發生了12次7級以上地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真的進入「震動模式」了嗎?
「地震活躍期」尚無定論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指出,今年截至4月20日全球發生了12次7級以上地震,這說明今年前4個月的地震活動水平比較高,但至於下半年還會不會發生較大地震,誰都無法準確預測。而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看來,全球最近10年來7級以上地震每年發生的頻率次數比上個10年周期要高2到3倍,不過目前全球是否進入地震多發期,下結論還尚早。
類似的觀點也為各國主流地震研究者接受。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陳勝早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採訪時介紹說,近幾年來震感強烈的地震多次發生,人們印象中地震好像增加了,但這只是感覺,缺乏足夠充分的統計分析和科學依據,並不能據此表明進入了地震活躍期。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傑西卡·特納也認為,儘管近年來世界各地發生了多次震級較大的地震,但「我們只能說地球在運動,目前沒有明顯證據顯示地震增加」。
人類對地震有可靠的觀測記錄實際上始於1900年,到現在也只有100多年時間。區區100多年,對研究地震的周期性來說還是太短了。
陳勝早認為,地震活動平靜和活躍是相對的概念。地震是否進入活躍期需要對特定時間範圍和統計數字進行進一步分析。儘管地震儀器越來越數位化和精確化,但地震研究的歷史比較短,時間尺度太小,統計也是相對的。
他同時還指出,過去人們對地震了解不多,隨著人類對地震的監測水平不斷增強,發生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地震都可知曉;另一方面,現代社會傳媒日益發達,地震信息被迅速傳播,媒體對地震的報導普遍增加。特納也表示,全球地震帶人口越來越密集,地震的破壞性也因而變大,更加引人關注。
雖不可測,但可提前預警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家埃吉爾·豪克松對《國際先驅導報》表示,所有值得信賴的地震學家都知道,單次地震無法預測。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伊莉莎白·科克倫也強調:儘管目前還不能準確預報地震,甚至也許永遠無法做到,「但對於生活在地震多髮帶的人們來說,應做好地震防範準備,提前制訂好應急方案。」
儘管單次地震不可預測,但地震發生時是可以提前一段時間預警的。這需要具備先進的地震預警機制。提前十幾秒至幾十秒發出有效地震預警,可使疾速行駛的列車減速停車,燃氣和電力公司採取應急保護措施,危險設施及時關閉,人員撤離到安全地帶。
據介紹,在這方面,日本等地有較多經驗,設備也更完善。
而同屬地震多髮帶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目前正在建設新型地震預警系統,日前為添置100臺感應設備新獲得了500萬美元的資金。美國地震學家凱特·哈頓上月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這一地震預警系統由加州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科研機構研發,目前正在試驗運行。科研人員希望該系統此次對5級以下地震的成功預警能吸引更多資金投入,用於升級、添置監測站和感應器。
這一預警系統通過設置在各地的感應器,將破壞力較小但速度較快的P波信息傳遞到與之相連的電腦,進而對地震位置、震級、時間等進行預測和報警。
3月11日,正在測試的該預警系統在南加州地震橫波出現前30秒成功發出警報。當天,南加州發生4.7級有感地震,最快到達的P波觸發這一系統。隨後,位於加州理工學院的電腦發出警報,提示後續地震波即將到達加州理工學院所在地帕薩迪納市的時間和震級等情況。
P波是一種縱波,能在固體、液體或氣體中傳遞。在所有地震波中,P波前進速度最快,也最早抵達地表,隨後來襲的是具有毀滅作用的S波。但是,距離震中越近的地區,預警時間越短,因為這兩種地震波會接踵而至。(記者 郭爽 謝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