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預測新技術 地震烈度預測準確率可達90%

2020-11-30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7月15日報導,日本氣象廳於14日發布消息稱,將導入全新的分析方法以提高緊急地震預報的準確率。新方法可使地震烈度預報的準確率由此前的60%左右提升到將近90%,該技術將於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

據報導,日本氣象廳一直以各地觀測到的震動的數據為基礎來推斷震源地,並依此發布緊急地震預報。而根據這種現行的分析方法,一旦多處同時發生地震,震源區域較為廣闊的話,就無法正確推斷出震源地,預報值也將出現錯誤。

日方為此研發出能夠區別多個震源,且在震源不明的情況下仍能夠預測各地地震烈度的新方法。日本曾有過21例地震實際烈度在2級以下、速報中卻判斷為5級以上的失誤情況發生,當時若採用了這種新分析方法就能實現正確預測。此外,在日本「3•11」大地震中關東地區曾被觀測到5級以上地震卻未能發布速報,(實習編譯:葉璇 審稿:夏毅敏 關超)

相關焦點

  • 國際航天局最新發現:日本專家預測超強地震即將到來,科學家:準確率達80%以上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經常發生自然災害,人類的力量與自然相比總是如此渺小,自然的力量總是令人望而生畏,尤其是地震。近年來,中國也遭受了地震災害,尤其是雲南、四川和臺灣。每一次地震都會讓千裡之外的外國人感到擔憂和擔憂。他們非常期待每個人都不會受到傷害。然而,大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現在我們仍然無法準確預測災難的到來。
  • 科學網—日本公布東京灣北部地震烈度分布圖
    日本文部科學省3月30日公布了東京灣北部發生芮氏7.3級直下型地震時詳細的烈度分布圖。
  • 日本人的「地震預測史」
    >是地球科學的一個宏偉的研究目標在地震災害大國--日本地震預測是社會要求最高的學術領域之一他們在地震預測方面的經驗尤其值得借鑑日本地震預測歷史 根據日本大地測量學理事會的建議,日本地震預測研究計劃自1964年開始運行。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有許多政府機構開始進入地震預測行列。其中許多項目實際上只是地震研究,並不是地震預測。但這些項目的預算卻比國家計劃要多出很多。
  • 日本人的「地震預測史」
    在第二屆日本地震學會年會上約翰·米爾恩做了題為「日本地震科學」的報告,提出地震學家的主要任務就是能夠找到方法預測出地震的發生,並且他也給出了許多地震前兆的例子。1891年濃尾地區發生M8.0級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引起了日本政界和學術界震動。被濃尾地震所激勵,明治政府在1892年立即成立了帝國地震調查委員會。
  • 日本專家預測地震將來襲,最高可達9.3級,可能出現30米海嘯
    現在席捲全世界的風暴還未平息,但是壞消息卻一個接著一個到來,最近日本專家預測日本將會有地震來襲,最高可達9.3級,還有可能出現30米海嘯。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海,並且也處於地震帶之上,所以日本經常會發生地震和海嘯,但是預測將來千島海溝有可能發生9.3級的地震,北海道有可能出現30米的海嘯,而在福島核電站附近有可能出現13.7米的海嘯。
  • 日本公布東京灣北部地震烈度分布圖 烈度達7度
    日本文部科學省30日公布了東京灣北部發生芮氏7.3級直下型地震時詳細的烈度分布圖。
  • 日本開發出預測地震搖晃新方法 提升震度7的精確度
    中國網7月28日訊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27日宣布,已開發出地震數據的人工智慧(AI)預測地震搖晃的新技術。 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稱,該方法是結合了根據以往地震數據製作的預測公式的兩段式,對於因數據少而成為此前難點的日本標準的震度7等非常劇烈的搖晃,也提高了預測精確度。 負責開發的研究員久保久彥稱,「該方法的優點在於AI能夠解析地基構造等複雜多樣的信息。」
  • 日本地震震度階級與中國地震烈度大致對比關係
    昨天看到網轉一張本次地震震度階級圖,因為日本地震震度階級與中國地震烈度差異,易造成誤解。本文就日本地震震度階級與中國地震烈度大致對比關係進行整理,供閱者參考。01引文2021年2月13日22時7分,日本本州東岸近海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
  • 「地震奇人」可憑藉特殊感應 準確預測地震
    雖然各國專家為地震預測(Earthquake prediction)盡了最大的努力,但至今仍不能準確預測地震,只能做出粗略的估計。然而,民間卻有不少奇人能夠預知地震的發生。在地震來臨前,他往往會聽到類似蟬鳴的聲音,或耳朵內會感應到震波。他將自己對地震、颱風、氣候變化等的感應記錄在兩本筆記本上。在每一筆感應後面,他都記下天災真正發生的時間,其準確率相當高。另一位邱先生在地震來臨前,心臟會出現異常的跳動。他表示其特殊感應能力是在30年前某次打坐後突然出現的。
  • 卓翼科技參股公司地震監測預測系統助力地震預測AI算法大賽圓滿...
    AETA地震預測AI算法大賽」於2020年10月18日完成了決賽的最終評審工作。據悉,本次大賽的決賽是基於AETA在全國範圍內共計221個臺站的觀測數據開展的以周為時間窗口的地震臨震預測,是真正意義上的基於實時數據觀測的地震臨震預測大賽。決賽從2020年5月10日開始,到2020年9月7日結束,一共提供了16周的觀測數據,進行了16次地震預測。最終從183個參賽團隊中評選出了10個獲獎團隊。前10團隊的地震有無判斷準確率均在71%以上。
  • 日本修改地震預測評估 日本海溝附近有大震危險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黃婷】據日本《東京新聞》2月26日消息,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委員長:東京大學教授平田直)26日發布預測稱,東北-關東地區的日本海溝附近海域今後30年內發生芮氏7-8級大地震的可能性高。其中還有概率90%以上的地點。
  • 日本人說可以提前30年預測地震,你相信嗎?
    日本前防災擔當大臣中川正春:根據科學預測,南海海槽大地震和由此引發的海嘯將是有史以來最高級別的。日本社會一直存在著日本南海海槽大地震的擔憂。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對外公布的預測曾顯示,位於日本中西部海域的南海海槽在30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概率為70%,最大震級可達芮氏9級。
  • 地震預測小方法
    第一種方法:含羞草觀測法根據觀察含羞草的表現來預測地震,這個方法已經得到過證實,確實可以預測到地震【2016年4月26日雲南大理網友就反饋含羞草大白天出現了閉合的現象,結果5月18日雲南大理雲龍縣發生5級地震,洱源縣發生4.6級地震】
  • 地震可以預測嗎?人們是如何進行地震預警的?
    人類從幾千年前就開始研究如何預測地震。但是地震預測是相對比較困難,由於人類對地震產生、發生的機理研究還遠遠不夠,目前的技術還不能準確地預測地震,但是地震是可以預警的。地震預警就是在地震發生之後警告周邊的人,地震馬上就要來了。
  • 地震科學預測新技術!「地下雲圖」,讓地震實時「看見」
    地震科學預測新技術!「地下雲圖」,讓地震實時「看見」   在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時,「地下雲圖」的說法屢屢出現在各大媒體上。在總結國內外地震預測研究現狀和汶川地震成因缺乏觀測和探測直接數據的基礎上,提出了地震預測途徑戰略和戰術,特別提出了動態跟蹤地下狀態,實施「地下雲圖工程」。 地下雲圖來源於氣象預測的衛星雲圖概念。
  • 地震預測專家速成手冊
    今天是汶川地震紀念日,重溫這篇文章,讓我們記住歷史,悼念遇難者,祝福汶川)汶川地震之後,地震是否能夠被準確預報成了許多中國人關注的問題。網絡和報紙上宣傳中,也時不時聽說某某某成功地預測了XXX的地震,當然,這些宣傳有兩個共同的規律:一、通常在地震後才被報導;二、不提及預測者的其他不成功預測。
  • 地震原理新論——兼述地震預測的科學基礎(上)
    我們從地震發生所涉及的地殼和地幔不是連續介質而是離散的集合態物質體系這一基本事實出發,用物理學的若干新概念,重新分析地震孕育和發生的過程,獲取了對地震原理的新認識:地震孕育過程中構造力以力鏈的方式傳播,巖塊以滯滑移動的方式運動;地震發生的機制是巖石的塑性滑移和巖塊運動的堵塞—解堵塞轉變。我們的理論否定了傳統地震學中「彈性回跳」等錯誤觀點,解釋了傳統地震學無法理解的地震學現象。
  • 地震局到底能不能預測地震?
    ,所以地震預測依舊呈現出極大的不確定性。地震的震級越高,表明釋放出來的能量也就越大,震級每相差一級,對應的能量相差30多倍。除震級之外,在工程建設中常用到的描述地震大小的指標還有烈度。地震烈度描述的是地震影響和破壞程度,與震級不同,烈度反應地震的是地震的後果。
  • 地震預測靠譜嗎?什麼是地震緊急速報預警
    地震緊急速報預警並不是成功的預測了即將要發生的地震,而是由分布各地的地震計收集已發生地震的地震波來推導那裡是震源、震源能量級和傳播到地面的破壞力度及範圍,也就是我們在日本常接觸的震度這個概念。其實久居日本的小夥伴們應該對震度這一名詞很熟悉了,但是也有很多將其跟震級弄混。震度,簡單來說是我門人體及地表能夠感知的搖晃程度,也就是對地表的損害程度。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2019小米開發者大會小米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會上共同宣布,小米手機作業系統MIUI11和小米電視MIUI TV內置的地震預警功能同步正式啟用,小米成為全球首個作業系統級接入地震預警的手機及消費AIoT平臺。日本宣稱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地震預警系統,用於檢測斷層開始滑移時發生的前兆波。預警系統會在初級波之後,但在破壞性地震震動的次級波之前發出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