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日本剛剛迎來了3·11東日本大地震6周年。這起事故共造成了15893人死亡,2553人下落不明。
日本3·11地震資料圖
時至今日,由於還受到福島核事故的影響,日本全國各地仍有約12.3萬人過著疏散生活。而針對137戶居民的集體訴訟,本月17號,日本地方法院終於下達判決,裁定「巨大海嘯能夠預見,事故能夠預防」,勒令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向支付3855萬日元的賠償。
創痛原未消散,最近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團隊又警告稱,一旦日本南海海槽大地震發生,導致的傷亡人數最高將超過30萬,被迫離開居住地進行大範圍疏散的家庭最多將達到145萬戶。
日本前防災擔當大臣中川正春:根據科學預測,南海海槽大地震和由此引發的海嘯將是有史以來最高級別的。
日本社會一直存在著日本南海海槽大地震的擔憂。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對外公布的預測曾顯示,位於日本中西部海域的南海海槽在30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概率為70%,最大震級可達芮氏9級。
南海海槽大地震被稱為日本未來可能面臨的最大級別的災害之一。最高可達芮氏9級的大地震還可能引發最高34米的海嘯。
由於周邊地區人口密集,專家警告南海海槽大地震一旦發生,導致的傷亡人數最高將超過30萬,房屋倒塌238萬間,臨時疏散的家庭將達到日本近畿地區家庭總數的15%左右,受災程度遠超3·11大地震。根據日本政府的估算,這場地震帶來的經濟損失最高可達220萬億日元,約佔日本年GDP的40%。
其實早在2015年,日本政府就出臺過南海海槽大地震應急對策計劃方案。方案的核心內容為,在災害發生約3天以內,最多將向災區派遣137520名來自全國的自衛官、警察和消防人員等。方案以最壞情況下或造成逾30萬人死亡的假設為前提,將靜岡、愛知等10個縣作為重點支援對象。
答案是:顯然不能。
那麼,「日本中西部海域的南海海槽在30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概率為70%」這樣一個預測是如何得出的?可能性又有多大?我們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地震研究專家孫世鋐:日本南海道的這個地區歷史上是一個多地震的地區,在有記載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八次八級大地震。
例如1707年發生了一次8.4級,1854年發生一次8.4級,1946年發生了一次8.1級,也就是日本南海道近海大約100到200年的時間間隔就會重複發生一次8級的極大地震。
我估計日本政府就是依據歷史上這個地區那麼多8級地震的然後做出了這麼一個預測。但是,我個人認為,就某一個地區這些歷史地震來做出下一次的強地震(預測),這種辦法並不靠譜。因為地震的發生有個發展過程,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候地震發生以後未來的地震會變強,但也有可能會變小。
其實以前美國也做過這一方面的預測,概率多少多少,但是此後並沒有發生。所以這種情況是在現在這種地震預測預報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既然地震不能提前30年預測,那麼地震最多可以提前多久預測呢?
答案是:地震壓根不能預測。
原因很簡單,因為地震沒有任何可以用來預測的規律。人類不知道地震的確切原因,也不知道地殼的情況。人類對地殼的了解,還沒有人類對太空的了解多。人類從來沒有成功預測過地震,也從來沒有一個科學家宣稱可以預測地震。
戳視頻,2分鐘Get地震為何不能被預測(建議WIFI環境下觀看)
其實,跟章魚帝保羅一樣。
我們來看《南方周末》的一篇報導《地震預報的中國「江湖」》原話:
對於厭倦者來說,「非主流」的耿慶國就像個總在叫喊「狼來了」的孩子。「每次都欲哭無淚,在流血。凡是發生地震以後都說他預報準了,甚至全球大地震、水災、雪災等等災害,都是他們預報了。」
南方周末記者採訪的一位中國地震局專家這麼說:
「你每隔兩天就預報一個地震,不用百八十個,你就報10個,碰上一個你就說,你看我報準了,你怎麼不聽我的?我怎麼聽你的,我要是政府我怎麼聽你的?」
答案是:地震局是用來研究地震的,不是用來預測地震的。
還有人說,地震明明可以預測,因為地震有前兆,比如動物會有異象:老鼠出動、牛馬躁狂等等。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地震前兆。
發生於1975年的遼寧海城地震,正是通過種種地震前兆的分析進行了預報,避免了很多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然而,這次預報似乎成為一個孤立的案例,在之後發生的地震,比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都沒有成功地預測。
這是為什麼?答案仍在地震前兆上。
眾所周知,很多地震前都有上述提到的那些地震前兆,但是,是否出現了上述地震前兆,就一定意味著大地震?
答案是否定的。
中科院地質研究所與翟明國院士:地震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在中國很多地方有巖石應力監測裝置,有時候,巖石層中應力突然出現異常,但是之後並沒有發生地震,而是逐漸恢復正常。
可以想像,當板塊受到擠壓,其中積蓄能量,這些能量有的時候突然釋放出來,形成地震,有的時候卻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緩慢釋放,這樣就不會有地震發生,至於能量什麼時候會突然釋放,目前的科學手段,還無法對此進行預測。
所以,什麼動物異象之類的徵兆就更不可作判斷是否要地震的科學標準了。
不過,地震前兆還是存在著可能的合理解釋的。
地震的P波傳播速度最快,可達6到7公裡每秒,S波和面波的傳播要慢的多,但地震的破壞效應主要是由面波帶來的。
動物們可能感知到了先期到達的P波,所以出現異動。就像雷雨天的時候,有些人看到了閃電,有的人聽到了雷聲,看到閃電的人要比只聽到雷聲的人早一些知道打雷的發生。
這裡要注意了,這只是早一點知道,而不是提前預測。
記得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嗎?
據史料記載,公元138年,地動儀西方的龍嘴張開了,銅球「鐺」的一聲落到蛤蟆嘴裡。但當時洛陽沒有感到震動,很多人質疑這臺儀器不準。但幾天以後,信使飛馬來報,距離洛陽以西一千多裡的隴西發生大地震,朝廷內外「皆服其妙」。張衡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臺監測地震的儀器,是地震研究中的一次裡程碑。
這是預測成功嗎?顯然不是,這只是「觀測」或者「監測」到了地震。當銅球掉落的時候,地震已經發生了。只是因為地震傳播到洛陽需要一段時間,所以人們暫時沒有感知到而已。
本編要無情地告訴你,這都是偽科學,就跟用數字規律來預測彩票一樣(如果彩票可以預測,數學家們豈不都是百萬富翁了)。完全隨機的事件不可能有什麼數字規律,就算讓他們說中了,那也只能是碰巧。
所以,這鍋科學表示不背。
那又有人說了,日本不是經常發布地震預警嗎?還出現過地震時新幹線及時停車的事件。
其實,這個道理和上述講的那個張衡的地動儀是一樣的。這些地震預警,不是因為預測到了地震,而是因為捕捉到了地震已經發生的信號。
地震的傳播是要時間的,新幹線趕在地震到達列車所在的地方之前停車了。如果大家不能理解,可以參照《黑客帝國》裡的經典鏡頭:躲子彈。
子彈是要飛行時間的,尼奧可以在看到對方發射子彈之後趕在子彈到達之前躲開,並不是尼奧可以預測對方什麼時候、朝哪裡發射子彈。
答案是,做好預防,事先就儘可能做好一切相關準備,將地震的損失降到最低。
為什麼沒有人說要"預測火災"?因為大家都知道合理的方法是用防火材料蓋房子、保證疏散通道、掌握合理逃生方法。
地震也是一樣,提高結構抗震能力、做好物資儲備這些緊急預案,就可以了。與其說要預測地震,不如踏踏實實把房子修結實點,把道路、水電、通信等生命線工程做好一點,儘量讓地震來時的損失小一點。
日本、智利等國家,三天兩頭地震,傷亡為何較少?這不是因為地震「預測」做的好,而是地震「預防」做的好。
鬧哪樣!4A級景區被摘牌,發公開信叫板政府?
又有人帶著孩子在白虎區多次下車!怎麼老有人不長記性?
4年來最大政治醜聞,安倍將成為下一個「樸槿惠」?
來源:央廣網綜合
記者:王宗英
本期編輯:馬媛
資料來源:新華社、知乎@豬小寶、南方周末、科普中國、中國新聞網、央視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