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聚焦#一覺醒來便看到一個不幸的消息,唐山又地震的。
幸好,這次地震的強度不算太為劇烈,據後續的報告稱,地震精確時間為7月12日6點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區發生了5.1級的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隨後,網友們表示說在北京、天津等地都有明顯震感。地震發生後,河北也是迅速的反應過來,啟動三級應急響應,消防救援隊迅速集結,趕往受災地。
好消息是目前暫無人員傷亡情況,只有部分老舊房屋出現開裂現象,交通秩序也已恢復正常。
但這次地震仍讓大家感到不適,因為在1976年的時候,唐山就已經發生過一次強烈的地震,23秒的7.8級地震,帶來的後果就是死傷無數。
據事後統計,唐山大地震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以上,超過24w人死亡,16.4萬人重傷,被稱為20世紀最嚴重的地震第三。
1976年7月28日的地震位於唐山豐南市一帶,當時半個華夏大地都感受到了震感。44年後,地震再次襲來,位於距豐南區不遠的古冶區,但古冶人民貌似沒有太大的驚慌,因為這些年他們見過的地震太多了。
唐山本身來講就是地震帶繁多,小震幾乎不斷,但這也或許也不是一件壞事。有專家分析,華北板塊應力較為集中,因為本身來講,地震就是一種能量的釋放,所以通過頻繁的小震釋放要比長久沒動靜,最後憋個大招讓人容易接受的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一條消息,有古冶區的網友在地震的時候還不忘發個朋友圈,當時他正在看電視,突然有一個窗口彈出,顯示地震波將於5秒後到達,當前古冶正在發生4.8級左右地震,天津也有震感,請合理避險。
這裡就有了疑問,地震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地震的等級和深度分別是什麼概念?對應的影響是什麼?
地震是否能夠預測,其原理又是什麼?
發生地震後又該怎樣合理的避險?那些所謂的地震自救床到底有沒有用?
現在我們就來分析了解和探討下這幾個問題,遇到地震千萬不要慌,合理避險也是王道,戰勝危機的方式不僅僅是要面對危機,要得了解危機才行。
根據小學課本我們可以了解到,地球的結構可以分為五部分,分別是內外核、上下地幔和地殼。地震的發生是因為地殼巖石發生了斷裂錯位,然後帶來了強烈的震動。
我們把斷裂處稱為震源,是地震開始的地方,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叫做震源深度,一般來講,震源深度可以分為淺源深度、中源深度、深源深度三個等級。
其中常見的地震基本都為淺源深度,在距地表60公裡以內。根據字面意思我們也可以看出,淺源地震距地面最近,帶來的危害也就最大。
震源越淺,破壞力也就越大,所以在報備地震發生時,不僅僅要標註等級,同樣的震源深度也很重要,地震等級結合震源深度才能具體的體現出這場地震的能量。
在震源一定的情況下,地震等級越高,帶來的危害也就越強。地震等級可以分為9級,等級越高,震感越強。
小於2.5級的地震基本上人是感覺不到的,2.5級以上會稍微有些震感,超過5級,就會帶來實際性的破壞。
6到7級之間,就屬於強震的範圍,7到8級,為大地震,超過8級為巨大地震。但是超過6級以上的地震就比較罕見,據統計全球每年發生的地震次數超過了50萬次,但帶來實際傷害以及有明顯震感的也就是個零頭。
關於地震是否能夠預測說法不一,講道理,地震這事兒還真沒辦法精準的預測。但自古以來都有一些"歪門邪道"的方法來提前感知地震。
比如說通過動植物的反常前兆、氣象的異常行為等宏觀變化來預測即將帶來的自然災害,但這是一個比較玄學的方式,無法作為一個科學的判斷依據,只能是一個輔助的驗證方式。
曾經的歷史書記載,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據史料記載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都有一個口含龍珠的龍頭,當龍珠掉下時,便說明龍頭所對的那個方向發生了地震。
有用麼?據說是有用的,而且還成功地預測過一次地震。但是史料對地動儀的描述有限,別說是結構原理了,就連具體長啥樣都鮮有記載,所以現在很多專業人士紛紛認為地球儀壓根兒就不存在。
現在都無法準確的預測出地震,你一個將近2000年前的古人能做的出來?這不是胡鬧嘛,所以地動儀就被從歷史書中刪除了,以現代科技為準,不要誤人子弟?
大家還記得地震是怎樣產生的麼?地殼巖石運動擠壓,發生斷裂錯位,這裡是產生積壓能量,然後釋放能量,產生地震波,帶來地震。
所以我們可以換個思路來想,如果可以檢測到地殼的運動的話,是否就能提前預判地震的發生?
理論來講確實是可以這樣,但是難度太高了。首先地殼巖石是大量的"碎片",運動方式具有很強的隨機性,而且決定是否能帶來地震的因素還包括巖石的大小和薄厚等特點。
加上我國國土範圍實在是太大了,地形又十分的複雜,所以完全的分析和檢測顯得十分的不現實,目前只能通過檢測到的數據推測出其運動的規律,然後計算出地震可能發生的時間段和大致強度。
但這也足夠了,只有有提前預判的可能,民眾就能減少一部分直面災害的風險。
再回到開頭,地震發生時,有網友拍下了自家電視中的地震預警,提醒大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緊急避險,這又是什麼原理呢?
先說一點,預警不等於預報。預警是地震發生後的一個警報,而預報則是地震還未發生前的一個通知。
因技術問題,現在無法精準的預測地震的發生,所以預報一般是不會用的,容易引起恐慌,而且地震不確定因素過多,或許還會影響公信力。
但預警不一樣,是在地震開始發生後進行臨時的通知,這個時間可能很短,只有幾秒,最高也不會超過一分鐘,但是足夠去逃生了。
原理其實很簡單,地震的傳播是需要時間的,我們只要是比它快就可以了,在地震發生而沒有到達之前發出警告,就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悲劇的發生。
當地震發生後的緊急避險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常識性的知識我們就不再贅述,來點花裡胡哨的東西,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地震自救床或者說是地震防護床?
長得就像是一個鐵盒子一樣,地震發生後能夠及時的打開"床板",然後把人藏進去,裡面會備有很多吃喝拉撒用品和醫療用品,可以滿足正常的生活所需。
大家覺得這種東西有沒有用呢?
目前來說,設計理念確實是十分的到位,但是實用性還有待考證,地震後的環境大家都是知道的,一片廢墟。這裡就要求床有很強的固性,或許在平房地區能夠實用,但是高層樓房呢?
最後再告訴大家點冷知識,睡覺時一定要穿著衣服或者是睡衣哦,儘量改掉裸睡毛病,不然真的地震發生了你是用幾秒鐘穿好衣服再跑,還是關著屁股就走呢?
避免生理死亡的同時還要去考慮社會性死亡,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