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3月6日發生在唐山地區的兩次地震,均為3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的正常餘震活動。
30多年前的地震,餘震至今未絕,這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
在1811年至1812年間,位於美國南部和中西部的新馬德裡地震帶曾經發生「新馬德裡大地震」。至今,這一地震帶的活動仍然活躍,而且地震的活動規律符合餘震的一條重要定律——「大森定律」,所以目前這一地區發生的地震仍是「新馬德裡大地震」的餘震。
餘震是在地震主震之後發生的震級弱於主震的地震。特大地震發生後,餘震時刻都可能發生,其中多數是人類不能感覺到的微震,但也有極具破壞力的大地震。由於餘震難以預測且容易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因此也常被稱為「地震後的幽靈」。
科學家目前發現,餘震的震級和發生頻率一般遵循三條定律:
首先是「大森定律」。1894年,日本科學家大森房吉在論文中提出:主震發生後,時間越久,餘震發生頻率越低。1961年,宇津德治對大森定律的數學公式進行了修正,提高了這一定律的準確性。
其次是「貝特定律」。它指出,主震震級與最大的餘震震級之差是一個幾乎不變的數值,在1.1級至1.2級之間。
第三是「古滕貝格-裡希特定律」。它指出,在一個給定的時間段內,主震震級和餘震發生次數存在關聯性。
雖然發現了上述規律,但從結果看,人類至今仍然不能準確預測餘震發生的準確時間、地點、強度。
預報的難點之一是地質狀況複雜,不同震區的地下巖石組成類型各不相同。餘震預報必須考慮不同震區的這些獨特因素,準確度才有可能提高。但是,特大地震發生後,科學家原來掌握的地質狀況往往發生巨大變化,在短時間內無法重建相關資料庫。
餘震帶來的災難不亞於主震。經過主震的襲擊,震區許多房屋雖未倒塌,但已危如累卵。餘震即使震級不高,仍有可能成為摧毀這些建築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付包括餘震在內的地震危害,最現實的辦法是提前準備。比如在城鎮規劃時,避開地震高發的斷裂帶。無法避開時,建築物的選址、設計和建築質量都要有特殊要求。同時,加強對地震高發區居民的地震知識教育等。
進一步加大對地震科研的投入是解決地震威脅的希望所在。地震科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目前人類尚沒有能力實現地震的準確預報。但從長期看,只有地震科學的進步才有可能使人類擺脫地震造成的傷害。從全球或從中國情況來看,加強地震科學研究至少需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數據收集能力建設,即加強地震監測網絡建設;二是數據分析能力建設,即提高數據分析能力,及時準確分析收集到的海量地震數據,以便從中總結規律。
3月11日,智利新總統皮涅拉也沒能逃過餘震的騷擾。在40多分鐘的總統就職儀式中,智利大地震的四次餘震襲擊了儀式舉辦地——智利海濱城市瓦爾帕萊索。
如果說自然災害是幽靈,那麼這些幽靈帶來的傷害,不能淡忘,因為幽靈會在人們忘記時襲來……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 單萱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