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地震局官網消息,就在18日夜晚8點46分,河北唐山市豐南區(北緯39.37度,東經117.99度)發生芮氏2.0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這已經是唐山地區距今年7月16號以來短短四個月發生的第二起地震,雖然震級相比7月份的那一次5.1級要微弱許多,但仍然惹發大家熱議。

根據資料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唐山地區自1976年發生芮氏7.8級大地震以來,一共產生了34次餘震,其中最大的餘震發生在灤縣,裡氏級數高達7.1級,而今年7月發生的5.1級則能算作比較大的一次,餘震導致京津冀地區均有明顯震感,人們不禁發問,距地震發生已經過去40多年了,一場大地震的餘震究竟能持續多久?
地震通常被認為是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在這一運動過程中釋放能量並以地震波的形式傳導至地面,從而對地面的設施造成破壞,而餘震則可以理解為主震釋放過後剩下的"殘餘"能量,其持續時間,短的僅僅數小時,而長的則可持續數百年之久。
具體能持續多長時間,要根據殘餘能量進行判斷,一般地震發生,主震能夠釋放出90%以上的能量,但發生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則有些許不同,資料顯示,在1976年凌晨3點42分主震發生後不久,又分別發生了高達7.1級、6.5級的強烈餘震,由此可以判斷主震並未像往常地震一樣釋放出超過90%的能量,其仍有大量的能量儲備,這也是為什麼持續44年後仍有餘震發生的原因。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地震能量逐漸減少,餘震的次數和破壞性也會越來越弱,也難怪唐山本地人如此淡定,但還是應該慶幸本次的餘震震級比較小,不足以造成破壞,願自然災害遠離所有中華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