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6時38分,河北唐山古冶區發生(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京津冀多地區均有震感。
同日,唐山市應急管理局回應稱,此次地震屬於1976年的餘震。目前震中無人員傷亡,僅個別老舊房屋有開裂現象。
此結論一出,引發了網友的熱議。餘震在44年後還會發生嗎?即使這次的地震有可能是上一次的大地震遺留下來的地質結構不穩定的問題而發生的,還可以稱之為餘震嗎?這意味著未來還會有類似的餘震?
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最深:對於地質學來說,你的半生,可能只是地球的一瞬間。
圖片來源:中國地震臺網速報
餘震不是第一次
7月12日的唐山芮氏5.1級地震的震源處在東經118.44°、北緯39.7°的位置,而1976年7月28日發生的芮氏7.8級地震的震源位置則是處在東經118.2°,北緯39.6°。這兩場地震,震源高度重合,而且也符合餘震小於主震的特點,因此有理由相信,這很有可能是44年前的那場大地震的餘震。
2010年4月30日凌晨2時36分,河北省邢臺市寧晉縣、新河縣交界發生的3.3級地震,也屬於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邢臺7.2級大地震老震區的餘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蘆山發生 7 級地震,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同屬龍門山斷裂帶,有些專家同樣認為,這是汶川地震的餘震。
根據監測,其實從1980年至今唐山已經發生過33次4級左右的餘震。而此次地震級別相對以往較高,且震幅較廣,京津冀地區均有震感,因此「餘震說」才引起了如此大的反響與熱議。
專家:餘震可持續數百年以上
對於「餘震說」,部分網友存有疑問:「唐山大地震發生於1976年,已經過去了44年,為什麼還會發生餘震呢?到底餘震能持續多久?」
中國地震局的一位地震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於餘震的判斷,主要是看震中地區是不是發生在原來地震的地震帶上,而且震級小於主震震級。一般來講四五十年,甚至六七十年後發生在原地震帶上的地震,都被認為是「遠期餘震」。世界上有的地震學家認為,有的大地震的遠期餘震可能延續百年以上。
因為大地震發生後,會造成一個相當長的破裂帶,這個破裂帶的應力和應變的調整會持續很長時間,在調整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小的破裂,便會發生好多餘震。
此次唐山發生的5.1級地震,是近年來唐山地區發生最大的一個餘震。準確來說,本次餘震應稱為「1976唐山大地震的遠期強餘震」。唐山地震帶上今後還會發生餘震,但是遠期餘震會越來越小,也會越來越少。但不排除今後唐山餘震地區還會發生一些大的遠期餘震,比如發生4級乃至5級的餘震。
專家提醒:此次震感較強是因為發生地區為人口相對密集的,高層建築較多。但這種級別的地震本身不會造成什麼破壞,千萬不能因為有感,出現互相擠壓、踩踏情況,反導致一些不必要的次生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