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強震後,我國西藏日喀則地區相繼發生5.9級、5.3級地震。人們不禁會問,這是尼泊爾地震的餘震嗎,會對我國西藏地區產生怎樣的影響?
「我國西藏日喀則地區的地震並非尼泊爾餘震。」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說。
徐錫偉介紹,一般來講,餘震是在原來主震破裂範圍內或附近發生的地震,與主震在同一個破裂面,而且破裂類型基本一致。我國日喀則地區的地震震源深度比較淺,震中位於發生尼泊爾8.1級地震逆斷層的上盤塊體以北,震源機制解顯示是由近南北向的正斷層系活動引發的,可以說受到了尼泊爾地震的觸發影響而發生的地震,但不應認為是尼泊爾地震的餘震。
「日喀則地震與尼泊爾地震屬於不同類型的地震。」徐錫偉說,按照地震斷層面錯動性質可將地震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和走滑斷層型三類地震。通俗地說,斷層面往上走的,稱為逆斷層;往下走叫正斷層;沿斷層面水平走的叫走滑斷層。一場大地震引發的大量餘震,特別是強餘震在統計學意義上是同一種類型的地震。但是,尼泊爾是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帶內向北緩傾的逆斷層上的地震,屬於逆斷層型地震。而日喀則地區的地震,是藏南拆離系與控制近南北向拉張斷陷盆地的正斷層型地震。「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也不屬於其餘震。」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丁志峰也表示,尼泊爾地震後我國相鄰地區很快發生地震,說明我國相關區域受應力擾動非常明顯,後續要多關注這種應力調整是否會引發更多的地震。
此前,有媒體報導說,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喜馬拉雅地震帶已經進入7級以上地震的復發周期。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這個地區很多地方的地震都是雙震型的,就是幾年以內可能引起震級相當的另一次地震。
「說喜馬拉雅地震帶已經進入活躍期,還不能完全這麼講。」徐錫偉說,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是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區域。這一地震帶從印度尼西亞經緬甸到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區,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區。這只是個寬泛的概念,並沒有嚴格的邊界。
「如果短時間內某個區域不斷發生地震,頻度較高、強度較大,才能稱其為進入活躍期。」徐錫偉說,從2004年蘇門答臘地震到此次尼泊爾地震,如果不包括中間發生在我國境內的汶川地震和魯甸地震,就不能說其已進入活躍期。
「尼泊爾地震可能會引發青藏高原其他地區發生地震,但具體要看其內部應力狀態是怎樣調整的。」徐錫偉說,目前,他和同事們正在做這方面的工作,由尼泊爾地震引發的更長遠影響,現在還很難確定,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 (科技日報北京4月27日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