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汶川地震最大餘震應接近7級 目前尚未達到

2020-12-04 手機鳳凰網

餘震,被地震學家稱為「地震後的幽靈」,其「神出鬼沒」的特性從這個別名上可見一斑。在眾多的網站論壇上,網友關於「餘震,你還要持續多久才結束」的問題後面連串的、大大的問號和嘆號異常醒目。

據四川地震臺網測定:今天18時37分,四川平武發生4.2級餘震。截至2008年6月22日16時,汶川8.0級地震餘震區共發生13550次餘震。

而中國地震臺網測定,截至今天12時,汶川震區共發生4.0級以上餘震220次,其中:4.0—4.9級187次,5.0—5.9級28次,6.0—6.4級5次。目前最大餘震為5月25日的6.4級。

餘震還要持續多久?人們渴望答案,地震研究者也希望能夠給大家一個明確的說法。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張曉東告訴記者:經過認真的研討,專家們認為汶川較強餘震密集活動時段可能會持續兩個月左右。但他同時指出,根據對唐山地震等震例地對比研究,餘震活動仍將持續較長時間。對餘震的起伏規律,科學界目前尚未完全掌握。

近憂:餘震將持續兩個月的研判是如何做出的?

張曉東說,要說明白汶川地震的餘震將持續兩個月這一判斷的科學依據,有兩個概念必須搞清楚。

其一是地震序列。它是在一定時間內,發生在同一震源區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發震機制具有某種內在聯繫或有共同的發震構造的一組地震的總稱。一個地震序列中最強的地震稱為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區發生的地震稱為前震,主震後陸續發生的地震稱為餘震。

其二是餘震持續時間。「餘震持續時間」在科學上有著嚴格的定義。一般要確定一個震級下線,例如:5級以上的餘震能持續活動多久,4級以上地震持續活動多久等。另外,餘震是否密集活動也是一個判別標準。如果幾天才能記錄到一次餘震,而且震級不大。這時就可以認為,餘震序列基本結束。餘震序列持續的時間就是餘震持續時間。

那麼,這個結論是如何獲得的呢?張曉東告訴記者,現在說的餘震將持續兩個月,是在目前的科學認識水平上,分析了歷史上大量的類似震例的強餘震統計資料後,結合尚未結束的汶川餘震序列中有關參數,如序列衰減的係數(h值、p值等),和發震構造條件等進行類比,做出的綜合判斷。這一判斷中,包含了過去的經驗和研究成果,也包含了對餘震序列的分析和綜合估計。他同時指出,1900年之後到汶川地震前,嚴格的龍門山斷裂帶沒有發生過7級以上的大地震,只是在其西側發生過1933年8月25日迭溪7.5級地震和1976年8月16日和8月23日松潘、平武2次7.2級地震。因此,有關這一地區餘震起伏的規律,沒有更確切的歷史震例可以類比和參考。

「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工作就是密切跟蹤餘震序列的發展變化。從現在監測到的數據看,餘震的強度有所降低,間隔時間也在延長。當然,還不能排除再次出現起伏的可能性。有關餘震持續時間的變化,我們將根據序列的發展隨時進行跟蹤判定。」張曉東說。

遠慮:充分認識晚期、超晚期強餘震

張曉東特別指出,說餘震將持續兩個月,並不是說此後就不會再發生餘震了。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有的地震存在發生晚期強餘震和超晚期強餘震的可能。晚期強餘震是指在一般的餘震持續時間過去以後,距離主震時間比較長的階段裡,發生的比較強的餘震。而時間更長,例如幾年之後發生的強餘震叫做超晚期強餘震。

他舉例說,邢臺1966年3月8日發生了6.8級的地震,1966年3月22日發生了7.2級地震,其餘震持續了相對長的時間。之後,1967年12月3日發生了5.7級餘震。「再往後說,1981年11月9日,距離1966年已經過去了15年,在餘震區又發生了一次5.8級地震。」

張曉東提到的另一個例子是:1990年4月26日,共和縣與興海縣交界處發生7級地震。到了1994年,就是4年之後,又發生了5次5級以上的地震。

他同時強調:「但是,也有許多震例沒有發生晚期、超晚期強餘震。從安全的角度考慮,在恢復重建中要考慮一旦發生晚期、超晚期強餘震對建築物、構築物和生命線工程的影響。」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中科院院士陳運泰日前曾警告說:「晚期強餘震很可能在人們將其淡忘時突然來襲。」按照已有的一些震例和統計規律,餘震的最大震級一般比主震平均低1.2級(即所謂的「巴特定律」)。陳運泰指出,這個統計得出的「巴特定律」上下波動幅度很大,據此估算,汶川地震的最大餘震應接近7級。然而,到目前為止,汶川地震的餘震尚未達到這個水平。

觀測:應急流動測震臺站和固定臺站結合,密切關注餘震動向

測震臺站是科學家了解地震的眼睛。判定餘震持續時間、跟蹤餘震序列當然都離不開觀測臺站的數據。

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震前四川省的52個固定臺站中的一部分因地震造成的通訊中斷、電力中斷等原因瞬間停止工作。震後20分鐘,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下達調集相關流動測震隊伍赴災區加強地震監測的指令,啟動中國地震局測震流動監測協同響應方案。

根據中國地震局「十五」網絡項目設計的「破壞性地震發生後測震應急流動觀測任務協同響應」啟動原則,全國測震流動觀測技術管理組協助協調國家應急流動觀測隊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重慶局、甘肅局、陝西局、雲南局等7個省級地震局流動觀測隊,組成協同響應流動觀測隊伍。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時間內整裝出發,赴汶川地震現場開展流動測震觀測。由於災區通訊癱瘓,地球物理研究所應急流動隊攜帶自建通訊方式的、應對地震巨災的、流動觀測系統———「巨災系統」奔赴災區。

剛剛從四川回來的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四研究室黃媛副主任給記者展示了流動臺站架設的一系列照片:流動臺站由地震計、數據採集器、供電系統和通訊系統等組成,「體積雖不大,架設卻需要非常強的專業知識以及應對災區特殊情況的實際經驗」,她說。只見照片上,觀測人員正在未倒塌的房屋裡、需要平整的山體旁忙碌著。黃媛說,臺站布設的大致點位需要按照測震臺網布局總體要求由專家組統一圈點,同時又必須結合現場的道路、供電、通訊以及臺基等實際情況,由觀測人員最終確定,這其中通常需要一個折衷的考慮。

5月15日,第一個流動觀測臺站建成。震後第一個星期,32個實時傳輸流動臺站投入工作,震後第二個星期,全部42個流動臺站建設完成,並與常規地震臺網併網觀測;被破壞的固定臺站也陸續恢復了工作,至此,近100個臺站的密集型監測臺網建成。

黃媛告訴記者,流動臺站監測到的地震波全部實時傳輸回四川省地震局測震臺網中心及位於北京的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等單位,數據傳輸時延正常情況為秒級,對於災區部分點位通訊比較差的情況設備自身具有續傳功能及本地存儲功能以確保觀測數據的完整性。地震行業網中,任何有權限的省地震局及有關專家都可以隨時獲得這些數據,據以做出分析。

對於此次地震觀測數據共享的程度,張曉東和黃媛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流動臺站到底發揮了哪些作用?黃媛總結說,流動臺站的建設使用,使我們對餘震的定位更加準確了,地震速報的速度也有了明顯改善,可以說,包括精度和速度在內的餘震監測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另外,本次流動觀測創造了我國應急流動觀測史上的3個第一:第一次建成了包圍如此大破裂範圍的、實時傳輸的流動觀測臺站;第一次由多個單位協同響應建成了統一的流動測震觀測系統;第一次將流動臺站觀測數據實時傳輸到地震後方的多個單位,使更多的地震工作者參與到地震的分析處理和科學研究工作當中。「當然,這些數據還將在今後的科學研究中進一步發揮作用。」黃媛說。

預測:餘震比主震容易預測嗎?

觀測還將持續,餘震也還將持續,哪一天會有強餘震?餘震預測是不是比主震預測更容易呢?

張曉東說,餘震預測比主震預測多了些限制條件,但從總體上講,依然是困難重重。

他說,餘震預測和主震預測稍有不同,比如,地震區域不像主震一樣大海撈針,汶川地震的餘震區被確定為龍門山斷裂帶,這一狹長區域長約300公裡,主要是汶川—茂縣—北川—平武—青川一帶。但對預測來講,這個區域依然是比較大的。

另外,有時一些小的餘震可以為強餘震提供一些預測信息,作為預測的參考。

但同時,預測餘震和預測主震一樣,都存在著相當的困難。成功的地震預報必須給出準確的時間段、地點和震級,目前國際上也還沒有十分成熟的技術。

地震預報難,餘震預測也同樣比較困難。如:5月19日深夜,正式發布汶川餘震活動水平為6—7級左右,5月19日至20日汶川震區附近發生的可能性較大,但19日、20日卻沒有發生6—7級強餘震,僅發生2次5—6級的強餘震,直到5月25日才發生6.4級強餘震。張曉東說,發出地震預警後不發生預期的地震,也很難避免,畢竟現在地震預報還有很多尚待解決的問題。

近日,日本東北部的巖手縣和宮城縣等地發生的7.2級地震再次引發了國民對地震專家的預測水平的質疑。地震發生後,不少媒體以「日本氣象廳提前10秒預報地震」為題進行報導。張曉東說,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日本所發的消息,是在地震發生後作出的應急處置,而不是地震前的預報。當然,這種做法可以有效減少地震次生災害的發生,值得借鑑。

地震短臨預報依然是世界性科學難題。張曉東說,強餘震是目前四川地震災區預測防範重點之一。(羅暉)

相關焦點

  • 地震專家會商:汶川地震餘震正有規律衰竭
    昨日(15日),中國地震局組織了自汶川地震發生以來最大規模的專家會商。來自全國各個省市的80名地震專家與中國地震局兩位高層及國家地震局數十名專家共同預測汶川地震的發展趨勢。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首席預報員孫士鋐告訴記者,從目前判斷看來,對於汶川地震主餘震(主震7.8級,餘震級別較低)的看法沒有改變。「但多數專家討論仍圍繞汶川地震的影響,主要觀點與幾天前我們的預測沒有差別。」孫士鋐表示,「對於東部地區和首都圈的地震活動,由於汶川地震發生突然,會商臨時決定,多數專家對這方面研究不充分,目前還無明確的說法。」
  • 專家:四川長寧與汶川屬同一地震帶,後續還會有餘震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截至今日(6月18日)15時,四川宜賓長寧6.0級地震共造成12人死亡,134人受傷,10萬人受災。新京報記者從中國地震局及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專家處了解到,雖然長寧與汶川地震同處我國南北地震帶,精細劃分時兩地不屬於同一斷裂帶上。
  • 專家稱我國南北地震帶仍存發生7級地震可能
    定西地震的誘發原因是什麼,與汶川地震、蘆山地震有何聯繫?近年來,我國發生了多次震級較高的地震,這是否意味著我國地震開始活躍?就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劉傑。  此次地震屬正常地質活動  此次甘肅省岷縣、漳縣發生的地震,是該地區500多年來發生的最大地震,震中烈度達到八度。人們不禁要問,此次地震的成因是什麼呢?
  • 地震專家表示:地震預警系統建設應有序推進
    蘆山地震餘震在正常範圍地震預警系統建設應有序推進    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記者 餘曉潔)26日,蘆山7級強烈地震已過去六天,餘震超過5000次,這是否正常?五年內先後發生汶川8級地震和蘆山7級地震的龍門山斷裂帶有何構造背景?
  • 專家認為:汶川地震發生屬淺源地震破壞力度較大
    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記者 楊維漢、譚浩、隋笑飛)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上海、寧夏、雲南、重慶等10多個省區市均有震感。有關專家對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進一步發展趨勢和今後應注意的問題作出了初步分析。
  • 為啥1976年唐山大地震現在還有餘震?專家解釋
    同日,唐山市應急管理局回應稱,此次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 為何44年前一場7.8級的大地震,至今還會產生餘震?12日下午,中國地震局一名地震專家告訴澎湃新聞,根據餘震判斷依據,古冶區位於原唐山大地震的地震破裂帶上,且震級小於當年主震震級,因此,這次5.1級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較強的遠期餘震」。
  • 一次地震的餘震,會延續多少年?
    7月12日6時38分,河北唐山古冶區發生(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京津冀多地區均有震感。同日,唐山市應急管理局回應稱,此次地震屬於1976年的餘震。目前震中無人員傷亡,僅個別老舊房屋有開裂現象。
  • 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相當於11個唐山大地震,餘震還震了3年
    然而一提到危害性較大的地震,中國人可能會想到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因為一個是被拍成了影視劇給後人的印象比較深刻,一個是距離現代生活比較接近的一個時間點,所以這兩個地震中國人無法忘卻。但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可不是唐山大地震或者汶川大地震。
  • 九寨溝地震和汶川地震無直接聯繫 汶川地震多少級
    四川九寨溝地震後,9日凌晨零點中國地震局召開了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對九寨溝七級地震的地質結構、地理位置、餘震的分布情況做了說明。  據四川省政府新聞辦消息,截至9日9點30分,地震造成13人死亡,175人受傷(重傷28人);被中斷道路301線K79處已搶通便道,K83處仍有落石,暫無法搶通。
  • 為啥44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現在還有餘震?專家:地震斷層長期活動
    來源 | 綜合央視、新華社、廣州日報報導記者 | 易思含7 月 12 日," 唐山地震 " 又登上了熱門話題榜,令人意外的是,這次引起關注的地震是 1976 年唐山 7.8 級地震的一次餘震。繼當天早上 6 時 38 分的 5.1 級地震後,緊接著是 30 多次不同程度的餘震。
  • 專家:定西地震是南北地震帶獨立地震
    許多網友討論地震是否和汶川地震有關,也有人提出定西地震就是汶川地震、蘆山地震的「餘震」。中國地震局專家表示,此次甘肅定西6.6級地震位於南北地震帶中的臨潭宕昌斷裂帶上,屬於這條斷裂帶的正常活動。該斷裂帶所在的南北地震帶,自2008年汶川地震後進入活躍期,隨後的玉樹地震和蘆山地震表明其活躍度一直不減,目前仍處於活躍期。
  • 北川今日凌晨再連發3次地震,四川地震局:均為汶川地震餘震
    北川今日凌晨再連發3次地震,四川地震局:均為汶川地震餘震 川觀新聞10月23日消息,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0月23日凌晨,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連續發生兩次3.0級和一次2.8級地震。
  • 連續兩天四川地震!四川綿陽北川縣發生4.7級地震 2020四川地震最新...
    連續兩天,四川北川發生兩次地震,且震心接近。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正式測定:10月22日11時03分在四川綿陽市北川縣(北緯31.83度,東經104.18度)發生4.7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專家稱仍屬汶川地震餘震
  • 北川3次地震為汶川地震餘震 強度小仍需要防範
    北川3次地震為汶川地震餘震 強度小仍需要防範 源 / 新財網 文 / 新財網 2020年10月23日 18時03分
  • 龍門山斷裂帶最高地震預判7.5級(圖)
    地震因其突發性和破壞性,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地震按照產生原因來分,有構造地震、陷落地震、火山地震等;從序列特徵來分,有孤立型地震、主震—餘震型地震、雙震型地震和震群型地震。按照劃分,蘆山地震屬於主震-餘震型構造地震,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此次地震的烈度低於5年前的汶川地震,災情也更小。
  • 專家:中國大陸近期仍然有發生6級地震可能性
    專家稱兩地同處青藏板塊邊緣  新快報訊 (中新) 據中央電視臺報導,專家指出,青海玉樹縣7.1級地震與四川汶川地震有關聯,中國大陸近期仍有發生6級地震的可能性。張曉東說,1996年喀喇崑崙山發生過7級地震,1997年西藏瑪尼發生過7.5級地震,2001年青海崑崙山口西發生過8.1級地震,2008年3月新疆于田發生過7.3級地震,加上後來汶川地震和這次玉樹地震,都是圍繞巴顏喀拉塊體的邊界發生的。
  • 科學網—汶川地震成因解析
    這條地震構造帶在中國早已「惡名昭彰」,自1989年至今,多次發生6級以上強震。此次地震震中應位於該構造帶北端,呈東北─西南走向,屬於破壞力最大的逆斷層,為該構造帶20年來最大規模強震。有學者表示,這條構造帶除了12日發生強震的逆斷層以外,沿線還密布大大小小的斷層線,並且,12日發生錯動的逆斷層超過100km。這麼長的斷層發生如此大的地震,未來是否會引發「連動」效應,在構造帶沿線誘發連鎖強震呢?
  • 專家:九寨溝強震與汶川地震成因相同 但無實際聯繫
    中新網北京8月8日電(記者 張尼)8日晚,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引發社會關注。專家分析稱,此次地震和2008年發生的汶川地震沒有實際聯繫,但兩次地震成因相同。圖為九寨溝縣城。圖片來源:中國地震臺網速報據中國地震臺網官微消息,8月8日21時19分,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北緯33.20度,東經103.82度)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對於此次強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向中新網記者分析稱,這次地震並不在汶川地震的餘震期,所以兩次地震沒有實際的聯繫。但孫士鋐強調,這一地區在歷史上地震比較多。
  • 陝西寧強5.3級地震:多地有震感 專家初步會商:是汶川地震餘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網站消息,北京時間9月12日19時6分,漢中市寧強縣發生5.3級地震。震源深度11公裡,震中距離漢中市131公裡。震中在寧強縣廣坪鎮,寧強震感強烈,初步核查暫時沒有較大震情及人員傷亡。
  • 2017九寨溝地震幾級?發生原因?與5·12汶川地震有關嗎?
    中新社北京8月9日電 題:九寨溝7.0級地震七疑問 專家逐一解析  中新社記者張素  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7.0級地震8日夜發生後,中新社記者採訪相關專家,對此次地震的七大疑問逐一進行了解析。——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為何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