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斷裂帶蠕滑區域發現重複地震—新聞—科學網

2021-01-21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球內部結構及動力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鄧陽凡與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彭志剛、天津大學教授劉靜合作,在海原斷裂帶的蠕滑區域發現重複地震。相關研究7月18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固態地球》。

海原斷裂帶是青藏高原東北緣一條重要的活動斷裂,其主要表現為左旋走滑特徵。沿著海原斷裂帶發生了幾次大的地震,包括1920年海原8級地震、1927年古浪8級地震、1990年景泰6.2級地震、2016年門源6.4級地震。大地測量學發現在海原斷裂帶老虎山段存在淺層蠕滑現象,但是蠕滑的驅動機制和深度,以及與地震的關係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利用2009~2018年青藏高原東北緣發生的兩萬多次小地震事件波形,通過互相關理論獲得了海原斷裂帶及其周緣的重複地震分布。研究表明,如果選擇互相關係數CC≥0.90,他們發現了9.7%的地震為重複地震,選擇CC≥0.92則有4.6%的地震為重複地震,選擇CC≥0.95則有0.6%的地震為重複地震。

在海原斷裂帶老虎山段,研究人員採用各種不同互相關係數,都能檢測到重複地震的出現,而且重複地震主要發生於大地測地學所觀測到的蠕滑區域的最大值附近。重定位的重複地震普遍深於4km,與淺部蠕滑相對應,推斷這些重複地震位於淺層蠕滑區和深層閉鎖區之間的過渡帶,且重複地震能夠被淺層蠕滑所驅動。

該研究還發現在古浪地震餘震區有不少重複地震。該區至今仍有較強的地震活動性,因此也被稱為「古浪地震窗」,推測可能與該地區地震波速度較低,巖石強度較弱有關。該區位於1927年古浪地震震後的長期弛愈區域。重定位後的地震主要落在兩條南北向的條帶上,表明可能存在兩條隱伏的斷層。

鄧陽凡表示,對比全球其他板內大震的餘震持續時間,該研究推測海原斷裂帶附近的重複地震有可能與1920年海原地震和1927年古浪地震的震後長期弛愈過程有關。未來在該區域會開展更多的地球物理精細結構反演和地表斷層觀測等相關研究,進一步了解重複地震,斷層蠕滑,和大地震周期的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還發現該地區也有大量的與採礦爆破有關的重複事件,它們具有與自然地震不同的波形,並且發震時間,發震震級,地表地形都有明顯特徵。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JB01958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1958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學家首次發現幹鹽池至李俊堡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地表破裂帶東段,並首次發現幹鹽池湖泊在地震時向北遷移的這一巨大地殼形變現象,誕生首本科普小冊子《談談地震》,獲得許多有價值的地震前兆現象,為後期中國宏觀地震預報奠定基礎。
  • 楊文遠:海原大地震一百年遙祭
    近年,在白銀市平川水泉鎮的窩子灘、席芨水、元洞溝、水泉堡、邵家水這一圈範圍內,發現了因1920海原大地震造成的大量山頭破碎和破裂,有的山頭像被搓碎的饃饃渣,有的把山像切麵包片一樣從頂到底切成了幾片。這是海原地震帶在沙流水、席芨水一帶,積聚了非常大的能量造成的。傳到山頂的巨大的地震能量,就像造成鞭梢破碎一樣,在幾分鐘內就導致山頭碎裂成塊或破裂成片。
  • 強化科學思維,築牢創新發展基礎——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
    這條斷裂帶的深部對應著莫霍面斜坡帶和重力梯度帶,長期處於非常劇烈的活動之中,海原大地震就是這條斷裂帶活動的結果。我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中、美、日、加、蘇、泰、法等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參與其中,發表了《一九二〇年海原大地震》《海原活動斷裂帶》《海原大地震1920》等科學論著和許多文章報告。
  • 懸而未解的寧夏海原大地震成因
    海原大地震,震級之高、烈度與波及範圍之廣,世所罕見,它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海原大地震波及範圍廣:極震區包括寧夏海原、西吉、固原、隆德,甘肅省的靖遠、景泰等縣,面積達2萬多平方公裡。
  • 中國發布城市地震斷層準確位置 約有495個地震斷裂帶
    研究顯示,中國至少有495個地震斷裂帶,現在所研究出的地震斷層分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2020年,中國內地所存在的主要地震帶將被全部勾畫出來,那個時候可根據這個圖表有效地建立預防地震的措施。什麼是地震斷層地震斷層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的具有一定規模和連續分布的地表破裂帶。又稱地震斷裂。
  • 20世紀全球最大地震:海原大地震90年祭
    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餘分鐘,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被稱之為「環球大震」。   ◎海原縣西安鄉一位倖存者董善徵說,「萬家水的那山合了,兩個山合到一起了,羊、人啥都沒有了。」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原所長郭增建說,地震在當地形成200多公裡的斷裂帶,有一個湖泊甚至因地面傾斜而遷移了幾公裡。
  • 地震區域斷層多 分布多個斷裂帶(組圖)
    昨晚6時40分,樂山市政府新聞辦通報,據初步統計,截至當天下午5時,地震共造成11050人受災,其中6人受傷;2075間房屋不同程度受損,其中7幢倒塌;13處公路幹線垮塌,均在震後1小時內清理搶通。目前,峨眉山景區、樂山大佛景區未受地震影響,旅遊秩序井然。  記者聯繫了峨眉山景區管理局,據工作人員介紹,景區秩序一切正常,觀光車、索道和金頂沒有受到地震影響,照常運行。
  • 海原大地震:一百年前的超級大地震,創造了中國近代史的多個第一
    1920年12月16日(農曆十一月初七),20點06分09秒,在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了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芮氏8.5級特大地震,被稱為「海原大地震」。要知道,08年的汶川大地震震級僅為8.0級,烈度為11級。海原大地震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在中國,沒有任何一次地震的波及範圍可以和海原大地震相提並論。
  • 今天的濟南地震涉及了哪條斷裂帶?
    來自中國地震臺網本次地震的官方分析報告尚未得出,但從該地震的震中位置來看,應屬於聊城—蘭考斷裂帶(聊考斷裂帶)影響下的,發生在周邊區域靠近肥城斷裂的一次能量釋放活動。聊考斷裂帶北起山東聊城茌平,向南經莘縣、東明方向,進入河南蘭考,大致呈北北東向延伸,全長達270多公裡。
  • 嚴寒——海原大地震的幫兇及其警示
    1920年12月26日海原8.5級大地震一百周年紀念日已經過去兩周,對海原地震的紀念文章逐漸淡出網絡。許多文章只談論地震本身,不關注地震災難及其原因。 聽著窗外呼嘯的寒風,查看為海原大地震百周年搜集的各種資料和網絡上的紀念文章,總覺得人們對海原大地震災難的反思遠遠不夠。不汲取教訓,難免重蹈覆轍。
  • 安寧河斷裂帶地震研究
    -冕寧縣一線斷裂帶探槽挖掘發現在距今500餘年前發生過一次強烈地震活動,而距今500餘年前安寧河斷裂帶北段發生的這次強震最大同震位移量在2.7米至3.5米之間【相當於一次7.5級左右地震產生的同震位移量】。
  • 龍門山斷裂帶最高地震預判7.5級(圖)
    美國地質勘探局發布的信息顯示,龍門山斷裂帶是近年來較活躍的一個地質斷層,蘆山地震震中附近區域近40年已發生了4次6.0級以上地震。  不過,總體上看,這一地區歷史地震強度並不高,該地區曾於1941年6月12日在寶興與康定間發生6級地震,1970年2月24日在大邑發生6.2級地震。但是根據地質調查結果,該段具備發生大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
  • 斜穿中國的郯廬斷裂帶,發生過最大地震,未來百年內會大地震嗎?
    郯廬斷裂帶是中國東部最長的一條北北東向的斷裂帶,這可以說是一條非常長壽的以剪切運動為主的深斷裂帶,近期仍然存在新的構造運動方式,它的不同分段中活動程度不一的一條超長地震活動帶。為什麼會發生地震?有哪些類型的地震?在介紹郯廬斷裂帶之前,先來科普下為什麼會地震以及有哪幾種類型的地震。
  • 北京海澱突發地震!快看看你家的房子是不是在地震斷裂帶上!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孫進忠表示,北京市民沒有必要對北京市的斷裂帶過於緊張和不安,「我國是一個多地震國家,斷裂帶在我們國家的分布十分廣泛,除了北京以外,全國其他很多城市中也有斷裂帶。雖然北京市在歷史上也發生過一些大地震,但是大地震的發生需要一定的條件,在一個區域,只有當斷裂帶的內部能量平時『卡住』無法得到釋放並在積累到一定限度時才會發生。」
  • 100年前的海原,不能忘卻的「寰球大震」
    (資料圖片 海原縣委宣傳部提供)1982~1985年,參加考察研究海原地震斷裂帶的中外地震專家在海原留影1958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郭增建等6位科研人員對海原大地震進行了系統的考察,摸清了許多歷史遺留問題。此後,圍繞海原大地震的科考一直未斷,近年來更有加大、加強、加密的趨勢。國外一些科學家也對海原大地震產生濃厚的興趣,紛至沓來。科研人員為什麼會對這麼久遠的地震如此關注,不約而同地將海原大地震遺蹟視為科考對象?
  • 買房,是否看地震斷裂帶?
    最近看到一個「地震斷裂帶」的概念,這對我們買房有實際影響嗎? 拆哥答:根據早前公布的《北京中心城地震及應急避難場所(室外)規劃綱要》,北京分布多條地震斷裂帶。 2004年開始,為了摸清北京城區地震斷裂帶的分布,在六環路以內就開鑿了440多個千米以上的鑽孔。
  • 深圳探明三條地震斷裂帶 具有中強地震構造背景
    市應急辦(地震局)在匯報時指出我市已對3條斷裂帶(即橫崗——羅湖斷裂帶、蓮塘斷裂帶、溫塘——觀瀾斷裂帶)進行了探測。消息一經披露,即在市民中引起較大反響。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是:斷裂帶與地震有何關係,是否意味著深圳隨時可能發生地震呢?如果是,地震的破壞度會有多大?深圳又該如何應對呢?晶報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 南平今日發生地震!福建有這三大地震斷裂帶
    ▲紅圈處為此次地震震源據了解,延平區水南街道羅源村、嶺柄洋村、東坑村、江南社區、新城中心等地民眾震感明顯,延平市區及南山鎮、夏道鎮、太平鎮部分區域民眾均有不同程度震感,少數民眾反映有聽到地聲,我市19個地震宏觀觀測點
  • 【老王說隴史】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
    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1920年海原大地震  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  發現記載地震詳情的珍貴資料  地震是大自然最具破壞力的災害之一,可以說是無路可逃的災害。為避免地震造成的損害,人們用各種方法,記錄地震發生過程及災情。  蘭州收藏者楊楠收藏有《甘肅地震災害調查表》一書,這是海原大地震發生後,人們所作的災後調查統計表。
  • 臨沂是不是地震帶 位置處於郯廬斷裂帶的中段
    而凡是了解臨沂的人都會知道,臨沂曾發生過一次大地震,地震指數達到了8.5級,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不少臨沂人也會好奇,臨沂是不是處於地震帶的位置上。事實上,臨沂的確處於地震帶。而且,臨沂正好處在了一條巨大的斷裂帶——郯廬斷裂帶上面。並且還處於郯廬斷裂帶的中斷,要知道,這個地方是最容易地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