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大地震:一百年前的超級大地震,創造了中國近代史的多個第一

2020-12-06 史家之韻

一百年前的中國,民國政府雖然剛剛建立不久,卻陷入政局動蕩,軍閥混戰的狀況,社會動蕩不安,在那個經濟、科技不發達時期,在當時屬於甘肅省的海原縣,爆發了一場超級大地震,震級達到了8.5級,超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農曆十一月初七),20點06分09秒,在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了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芮氏8.5級特大地震,被稱為「海原大地震」。

那場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餘分鐘,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被稱之為 「環球大震」的餘震還維持了三年的時間。

這次地震的震級為8.5級,震級雖然並非最高,但考量地震破壞力的烈度卻達到最高的12級,這意味著「毀滅性的破壞」!要知道,08年的汶川大地震震級僅為8.0級,烈度為11級。

海原大地震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在中國,沒有任何一次地震的波及範圍可以和海原大地震相提並論。

海原大地震波及甘、陝、青、晉、豫、冀、京、律、鄂、皖等17省市,有感面積達251萬平方公裡,遠在1000公裡之外的北京也感覺到「電燈搖動,令人頭暈目眩」 ,更遠的上海也出現「時鐘停擺,懸燈搖晃」。

1920年12月16日,當時居住在北京的魯迅先生在日記中記下了這樣的一筆:「夜地震約一分時止」。魯迅先生所記錄的這寥寥八個字,竟然成了海原大地震在北京最早的文字記錄。

只不過,由於那時的中國沒有一臺現代地震儀和地震臺,震後誰也弄不清震中在哪裡,直到1個月後才將震中圈定在了甘肅海原。

近代的中國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這場大地震無疑又造成了巨大的傷亡,據統計,海原大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

其中,海原縣死亡7.3萬餘人,佔全縣人口的59%,佔總死亡人數的31%;固原死亡3.9萬餘人;通渭死亡人數1.8萬餘人;會寧縣1.5萬餘人;靜寧縣死亡人數1.5萬餘人。

那時的甘肅農民大多居於窯洞,這次地震突如其來,又是在夜晚家家戶戶都回屋休息的時刻,許多人根本來不及逃避,或被坍塌的窯頂壓斃,或因山體滑坡填埋窯門窒息而死,損失極為慘重,當時絕村、絕戶者比比皆是。

當時的《中國民報》記載了震後的悲慘場面: 「清江驛以東,山崩土裂,村莊壓沒,數十裡內,人煙斷絕,雞犬絕跡。」

地震造成自甘肅景泰興泉堡至寧夏固原縣硝口長達215公裡的巨大破裂帶,至今仍清晰可辨。海原地震的滑坡數量多,規模大,在西吉南夏大路至興平間65平方公裡內,滑坡面積竟達31平方公裡。

震後倖存者清理倒塌的崖窯

海原大地震地震發生在交通閉塞,幾乎與世隔絕的六盤山山區,當時由於軍閥混戰、兵荒馬亂,又逢冬季,天寒地凍,再加上糧食在地震中毀了不少,很快就到處鬧饑荒。大震之後必有大疫,不久,霍亂等烈性傳染病便流行起來,很多人在街上走著突然倒下就再也起不來了。

因此,大地震後的餘震、寒冷、飢餓、瘟疫,又奪去了數以萬計的生命。

海原大地震來得突然,地方官署也受創嚴重,加上當時交通、通訊不便,一時之間難以組織救援。

靖遠縣知事陳霖發庫銀2700百兩賑濟災民,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甘肅省督軍張廣建曾以「十萬火急」致函大總統徐世昌,請求支援,但致函的時間已是地震過後一月餘——1921年1月20日。

張廣建還採取了一些具體救助措施,如設立賑災公所、募集賑款、購買氈衣;設立義賑公會,協助各鄉掩埋死屍等。

固原縣城南門城牆崩壞,1921年翁文灝攝

北洋政府在得知海原大地震的災情後,為了籌集賑災款項,專門發行了「義賑獎券」 。該獎券籌集的善款由政府倡導,大多是各地慈善人士募捐所得。

海原大地震發生後的次年,1921年4月中旬,當時北洋政府內務、教育、農商三個部曾派翁文灝、謝家榮等6委員赴災區調查。這次調查歷時4個月,他們除了解災情,還特別注重科學考察。

儘管當時交通不便,翁文灝等人考察的範圍受到了限制,對震區內的大多數地方末能實地考察,但是他們所到得的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翁文灝一行的這次調查堪稱是我國地震史上第一次對大地震所做的詳細的科學調查。

由於當時中國處於軍閥混戰,沒有得到有效救災。海原地震的遇難者當時都被埋在縣城西南角佔地近200畝的「萬人墳」了。

當年海原的遇難者後代,也已遷徙到周邊各省,每年的農曆十一月初七前後,萬人墳這裡會陸續從甘肅、青海、陝西及寧夏其他地方湧來上千名祭祀者。

賑災糧卷

海原大地震在中國近代史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大地震創造了我國近代史的多個第一:

當時的北洋政府中央地質調查所,在震後決定建立我國第一個地震臺;科學考察組第一次進行地震現場考察;提交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地震科學考察報告;繪製了我國第一份震區烈度等震線圖;1922年,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的世界萬國地質大會上,中國學者第一次站到世界講臺上,宣讀關於海原大地震和中國地震活動構造帶內容的論文,引起世界各國專家的高度重視。

儘管全球每年都要發生許多破壞性地震,但像海原大地震這樣留下豐富的地質遺蹟的還極為少見,而具有重要科學考察價值的則更少。海原地震斷裂帶,是當今世界範圍內保存最完整、研究和利用價值最高的地震遺蹟,是一部「活教材」。

本文參考自:《北洋大時代——大師們的理想國》

相關焦點

  • 楊文遠:海原大地震一百年遙祭
    1920海原大地震8.6級,破壞力的烈度卻達到最高的12級,死28萬人,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等於瞬間投下了1200枚廣島原子彈,相當於12000萬噸TNT當量,威力是沙皇核彈的兩倍,造成了一條長達237公裡的斷裂帶,它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地震,也是世界上截至目前最可怕的地震之一!
  • 懸而未解的寧夏海原大地震成因
    隆德縣中南部一地在大地震前數小時,井水曾上漲數尺或一丈不等;靖遠縣哈思山區三角城銀子村有口深約4米的水井,震前幾天,井水忽然溢到井口,而且泛著白沫,地震後水位又回到原來位置,白沫也消失了。固原縣楊郎鎮東面有一湫池,震前池中水突然溢出池外。 《海原縣誌》記載:震前災象較明顯,以1920年大地震為例,一般有如下前兆和異常現象。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老王說隴史】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
    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1920年海原大地震  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  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民國九年),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地震共造成約27萬人遇難,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毀滅性地震,也是中國震級最高、震中烈度最大、災害最重的地震之一,時稱「寰球大震」。
  • 20世紀全球最大地震:海原大地震90年祭
    南都記者 韓福東 攝  南都首席記者 韓福東 發自寧夏 ◎海原大地震發生於1920年12月16日晚8時06分,震級達芮氏8.5級。此次地震之烈為中國有史以來之罕見,亦為世界上最大地震之一。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
  • 嚴寒——海原大地震的幫兇及其警示
    1920年12月26日海原8.5級大地震一百周年紀念日已經過去兩周,對海原地震的紀念文章逐漸淡出網絡。許多文章只談論地震本身,不關注地震災難及其原因。 聽著窗外呼嘯的寒風,查看為海原大地震百周年搜集的各種資料和網絡上的紀念文章,總覺得人們對海原大地震災難的反思遠遠不夠。不汲取教訓,難免重蹈覆轍。
  • 強化科學思維,築牢創新發展基礎——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
    10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20年12月16日,海原發生了8.5級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約27萬人遇難,傷亡慘重,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毀滅性地震,被稱為「環球大震」。自此,我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也由此展開並持續發展。今天,就讓我們在回顧這場災難的同時,也一同重溫地震科學發展的百年曆程。
  •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什麼?竟造成死亡人數23.4萬人!
    海原地震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當時的震級是8.5級,地震波及了17個省市,有感面積達到了251萬平方千米,約佔中國面積的四分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大地震。
  • 100年前的海原,不能忘卻的「寰球大震」
    1922年,中國地質學者第一次趕赴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在萬國地質大會上介紹了海原大地震和中國地震活動構造帶,引起了各國專家的密切關注。1930年春天,第一座中國人自建的地震臺——鷲峰地震臺建成,當年就把每月記錄到的震相到達時間編成月報,與世界各地的地震臺進行交流。到後來交流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而被迫終止,共記錄了我國境內的2472次地震。
  • 1920年:中國甘肅省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的海原大地震,234,117到273,400人在地震中死亡.
    1920年海原大地震示意圖海原大地震,發生於1920年(民國九年)12月16日(農曆十一月初七)世界協調時十二時六分,震中位於中華民國甘肅省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規模為芮氏規模8.5級,矩震級7.8級,最大烈度達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和中國地震烈度表12(XII)度,即最高級別烈度的地震,亦是中國有地震記載中最高烈度地震之一,波幅是後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十一倍能量,約為二億噸TNT炸藥的能量,全球九十六個地震觀測站錄得此次地震,餘震維持三年時間。
  • 固原市地震局開展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
    100年前的今天,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地震波及甘、陝、青、晉等17個省市,約27萬人遇難,史稱「寰球大震」。為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引導公眾進一步增強防震減災意識,積極參與新時代防震減災工作,市地震局組織開展了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一是開展防震減災知識進農村、進家庭活動。
  • 世界十大地震,第一讓明朝走向滅亡,汶川大地震排名第七
    2、1920民國寧夏海原地震海原地震是民國時期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海原地震是中國有地震記載中最高烈度地震,亦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高烈度地震。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餘分鐘,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被稱之為 「環球大震」餘震維持三年時間。
  • 海原斷裂帶蠕滑區域發現重複地震—新聞—科學網
    海原斷裂帶是青藏高原東北緣一條重要的活動斷裂,其主要表現為左旋走滑特徵。沿著海原斷裂帶發生了幾次大的地震,包括1920年海原8級地震、1927年古浪8級地震、1990年景泰6.2級地震、2016年門源6.4級地震。大地測量學發現在海原斷裂帶老虎山段存在淺層蠕滑現象,但是蠕滑的驅動機制和深度,以及與地震的關係尚不清楚。
  • 中國史上最大地震災害,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餘震持續了3年
    唐山大地震,震級雖然只有7.8級,但波及14省、市,強震產生的能量相當於400顆廣島原子彈爆炸,至於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的地震就是海原地震,這場地震發生在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震級達到了8.5級。
  • 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地震,威力是唐山大地震11倍,餘震還持續3年
    而我國也遭受過多次的地震,影響波及有大有小。 不過在中國的地震史上有一次地震可以說是最為慘烈,那就是海原地震,根據一部分史料記載,1920年的海原地震居然將200公裡之外的蘭州摧毀了百分之30,相距400公裡的西安在感受到震動的同時,還有上百座的房屋倒塌被毀,甚至相隔1000的公裡的北京也能略微感到搖晃。
  • 中國史上最大地震災害,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還持續3年餘震
    唐山大地震,震級雖然只有7.8級,但波及14省、市,強震產生的能量相當於400顆廣島原子彈爆炸,至於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的地震就是海原地震,這場地震發生在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震級達到了8.5級。
  • 【防災減災】海原地震100周年!你必須知道的地震應急避險十法
    總第645期 第1549篇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民國九年),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裡,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海原地震是20世紀發生在中國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 大地震主要發生在哪裡
    全世界平均每年發生100多次6級以上地震,它們總是發生在一定的地帶,這與地殼巖石層構造和活動有密切關係。後來他調查研究和閱讀大量書刊,終於證明4億年前各大陸確實是連在一起的,只是因為地殼運動才慢慢分離開來。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國的許多科學家都認識到,地殼不像蛋殼那樣天衣無縫,而是由一些大小不一緩慢運動著的巖石塊拼結而成的。在巨大巖石塊的拼接附近,巖石受力巨大,容易斷裂錯動形成大地震。在巨大巖石塊內部,巖石層比較完整結實,受力均勻,不容易破裂,不會發生大地震。
  • 百年前的潮汕大地震: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地震災害影像
    註:本文呈現的,可能是最全的潮汕地區百年前潮汕大地震的歷史影像。 右圖為2015年老照片君拍攝的潮州三元塔,時隔一百年,時光似乎還停留在地震的那一瞬間。 關於1918年正月初三的那場遙遠至101年前的潮汕大地震,是從長輩那裡聽來的,他們說,潮州江東的急水塔(三元塔)的塔頂,就是那次地震震掉的。
  • 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地震,到底多慘烈你知道多少?
    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豐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芮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23秒。